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谜,肤色与种族:谁更秀色可餐?

第三谜,种族与肤色,谁更秀色可餐?
  
  当你观赏一台国际顶级模特走秀表演时,你的目光会无情的射穿那些设计精致眩丽夺目的时装,那时你的目光不得不落在模特们的皮肤上。她们的皮肤反射回来的光线会告诉你她们各自的肤色,你会刹那惊觉,妩媚背后原来掩藏着无尽的妖艳诱惑。
  

你觉得谁更秀色可餐呢?
  

你的第一选择可能是与你肤色相近的同种族的美人,但没人敢打这种保票,或许你只在转念之间,便已迷上了她旁边的黑珍珠,但那亦可能是珠露易逝的表象,你的下一个衷情者会随着目光的流转而变成了头发金黄肤色美白身材高挑的西域艳姬。这不是没有先例的,明朝的仁宗皇帝就是被异域美女奴儿花花迷得魂魄离身,视三宫六院无数粉颈佳丽直如草木虫蚧。
  

你神魂颠倒时的表情虽然登峰造极,但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当所有美人退台,灯光暗下,人声渐消,你不得不从无尽的回味中重返现实。如果你曾读书,你会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有水准的问题: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有黑有白,有高有矮,以至于让你目不暇接,神迷情乱?
  

种族与肤色问题,事实上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敏感的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
  

看这个贴子的读者大多知道我们是黄种人,因为我们的皮肤是黄色的。也就是说,人们习惯用颜色来彼此区别。原因很简单,色彩显而易见、一览无余,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区分红色的是苹果、橙色的是橘子一样容易。
  

会有哪位天才想到用颜色来区别人种呢?
  

这分法源起于一座埃及古墓中的壁画。那壁画是三千多年前画下的,上面有很多种人,并用不同的颜料加以着色:埃及人被涂成了红色,亚洲人涂成黄色,非洲人涂成黑色,西方人被涂成白色。这给了后人某种启示,简单地把世界上的人分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和红色人。
  

这种分法过于轻率,特别是关于美洲的红色人种,那只是一种可笑的误会。原来美洲的印第安人是黄种人的一个分支,之所以被认为是红种人,是因为他们经常在脸上涂抹着大量红色颜料,人们见每次看到他们都是红色的,就认定他们是红种人。
  

但这种以肤色划分人种的方法影响很大,后来瑞典的大科学家林奈也接受了这种方法,正儿八经地把各个洲的人命名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美洲红种人和欧洲白种人。这种叫法影响很大,获得了普遍认同,几乎人人皆知。
  

但现在科学家们却不再使用这一分类法了,因为用肤色划分人种的方法简单粗暴,是不科学的。他们已对种族重新作出了定义。
  

世界上不同的人外表长相上明显不同,比如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等等;身体能力也有相应的差别,比如黑种人的耐力比较好,白种人笨拙,而黄种人则比较灵活。有了这些不同,再加上语言也不一样,风俗习惯更是各有千秋,这样就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现在比较受到认可的划分方式是四大人种:一是欧罗巴人,也就是常说的白种人;一是蒙古人,就是我们黄种人啦;另一是尼格罗人,指的是黑种人;而澳大利亚人种则指的是原住民的部落,又称棕色人种。
  

其实在这四大人种之外,还有很多小群的人种,但大致跑不脱这四大基本人种,因为人不是从石头里崩出来的,他们与别人必有亲缘,所以难逃网罗。

  

当我们考察这些不同种族的人的身体差异时,会发现,大家伙猛看起来模式都一样,一个鼻子两只眼,但细看起来,又全不一样,而且差异指标很多,比如身高、鼻腔大小、额头宽度、头发的样式、眼睛的走向等等。如果你愿意仔细研究,深度发掘,你完全可以因此而写了一本专著,把乳房形状、阴唇大小、小腿粗细、胸腔宽窄、喉结高低等各种细节都拿出来比较,直到把自己淹没在一堆杂碎之中。
  

放开所有细节,不同种族之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差异,首先是身材大小,其次是肤色深浅,至于其他特征,不拟过多讨论。
  

身材上的差异已经有了基本的解释,而且似乎争论不大。因为这其间有一个普遍的标准,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必须尽可能少的散热,或者说强化保暖,而热带地区则需要强化散热功能。难道身材大小与散热能力有关吗?然也。
  

先介绍一个概念,相对表面积,就是拿表面积除以体积。比如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是六平方米,而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一立方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相对表面就是六。当这个立方体增大时,边长变成了两米,表面积就是二十四平方米,而体积是八立方米,那么相对表面积就变成了三。
  

这道复杂而高深的计算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体积越大的东西,相对表面积越小。
  

这一原理对于人类同样适用。也就是说,人的身材越高大,相对表面积越小。
  

那又怎么样?要知道,皮肤是人体散发热量的主要途径,你很少见人把舌头伸出老长来散热的,这样你就明白了,相对表面积越大的人,散热性能应该越好。什么样的人相对表面积很大?当然是小个子的人了。哪些地方的人需要散热性能好?当然是热带地区的人了。这个逻辑表明,越是靠近赤道等热带地区的人,身材应该越小。反之,越是寒冷地区的人,身材应该越大,这样散热也就少了,才可能在寒冷的地方生存下来。
  

不看别处,看中国,基本能瞧出点苗头来。东北的气候应该是中国最冷的,所以东北人的身体相对高大些,而华南一带比较酷热,身材果然相对较小。
  

请你记住,这里说的是统计概念,大样本平均数,你不能押着一个身高两米二的华南人和只有一米三的东北人来反驳这一理论,因为那不具有统计意义。
  

当然,身高不是越高越好,那样会导致散热能力越来越差,对于现代人而方,那倒是次要毛病了,但副作用仍然不少,比如骨质密度会有所降低,神经传导会有所减慢,血压会有所升高等等。现在你知道姚明为什么老是骨折了吗?
  

姚明之所以稀有,并不是因为他的身高有多罕见,罕见的是如此身高动作还能如此敏捷,这正是他值钱的地方。不然大块头根本不值钱,特别是在肉价低廉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在某一特定地区,最中庸的性状就是最优秀的性状,所以千万不要为自己中庸的身高而发愁,事实上那正表明你很优秀。希望天下的女人们都能懂得如此简单的科学道理。
  

对身材大小问题,学界没有太多分歧。分歧的是肤色差异。而且分歧异常明显,争论非常激烈,七八种理论似乎都有道理,所以又需要读者来作判断了,到底谁说的更靠谱呢?

 

一,太阳与黑色素
  
  我曾亲耳听到一位同事和农民聊天,这位同事的知识已经有四十年没有更新过了,但在农民眼里,他仍然是知识分子。这农民也是管得宽,不知怎么的,就和那同事谈起了黑种人的皮肤,同事用非常专家的口吻说:你以为黑种人为什么那么黑?那硬是晒黑掉的。
  

事实上那位同事的回答并非完全错误,人的皮肤确实是可以晒黑的,所有人都有过这种经验。但用这经验来解释黑种人的皮肤,则与正确答案相差太远,如果要给他打分,只能给八十。
  

因为满分是四千二百五十四分。之所以没有给打零分,是因为他毕竟提到了导致黑种人皮肤的重要因素之一:太阳。
  

是的,有些学者相信,黑种人的皮肤与太阳有关。
  

太阳发出的光线中有一部分是紫外线,中波紫外线能直接被人皮肤细胞中的DNA吸收,造成DNA损伤,极有可能引发皮肤癌。长波紫外线虽不能被DNA吸收,却能激发皮肤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这会使DNA雪上加霜,损伤更为严重。
  

长期日晒容易得皮肤癌的结论已被很多研究所确认,白种人因此更怕晒太阳,他们对防晒霜的使用远多于黑种人与黄种人。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表明皮肤癌与太阳照射有关:皮肤癌的发生部位大多在暴露部位,而晒不着的地方很少有这毛病。
  

为了减少阳光中紫外线的伤害,在没有防晒霜之前,人类的皮肤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措施就是合成黑色素。
  

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细胞本身是透明的,所以它所含有的黑色素也就很容易表现出来。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这样紫外线对DNA的伤害性就被大大消除。不只如此,黑色素还能消除因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自由基,所以对皮肤提供了双重保护。此外,黑色素细胞还有一个特点,紫外线越是强烈,它合成的黑色素就越多,这正是皮肤本不黑的人被太阳照射后会暂时变黑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晒黑只是皮肤对阳光的应激反应,值得庆幸的是,这反应是可逆的,所以不必担心在太阳下呆的时间长一点就会变成黑种人。
  

不同种族的人黑色素细胞数量基本相等,但是每个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含量却大不相同,而黑色素颗粒合成多少是由基因决定的,这就是不同的种族有不同肤色的根源。
  

黑色素基因并非人类所特有,这一结论得益于一项斑马鱼的研究。身上长着黑白条纹的斑马鱼是动物学家们常用的实验动物,当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斑马鱼的癌症反应,却意外发现实验斑马鱼出现了白化变种。在普通人看来,它们只是身上的黑白条纹消失了。但在科学家看来,却是黑色素消失了,因为白色的基底还在。
  

那么,变种的斑马鱼皮肤中的黑色素为什么会消失呢。因为它们皮肤中的色素基因不能正常工作。
  

用这小鱼来研究色素基因是一个极好的想法,因为这种小鱼的黑白条纹是皮肤表现出来的,它不像斑马,它们的条纹是毛发表现出来的,当把毛发剃掉后,它们身上光溜溜的,根本没有条纹。
  

于是癌症问题被放在一边,斑马鱼的色素细胞成了研究重点。
  

结果发现,这种突变了的斑马鱼的色素细胞比正常的小,而且数量也减少了,这和人类白化病患者情况极其相似,所以研究者认为,这小鱼皮肤中的色素基因和人类皮肤色素基因应该有着某种关联。
  

事实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研究表明它们确是同一个基因。
  

这就好办了,要想拯救白化病人,先来拯救这条白化了的小斑马鱼如何?
  

研究人员开始在这些白化了的斑马鱼身上加进人类的肤色基因,结果令人开心,这些斑马鱼身上的条纹重新出现了。而且,要想让这些斑马鱼的条纹重新出现,只需要用白种人的色素基因就足够了,因为黑种人的色素基因表现太抢眼,黑色素生成太多,那样的话,会把斑马鱼彻底变成黑鱼。

 

这一有趣的研究使得科学家们认识到,肤色的改变只需要涉及一个基因即可,完全可以让人在一代之间由黑变白。利用分子钟计算,这个黑白变化的时间并不早,大约只在一万五千多年前发生,然后这些变白了的白种人迅速迁徙,很快遍布欧亚大陆。当然,这只是白种人的行动方案,黄种人的演变过程仍然需要进一步侦探。其中最复杂的应该是澳洲人,他们应该先是由黑变黄,从亚洲进入澳洲,接着皮肤再由黄色变为黑色或者棕色。
  

这系列研究背后,得出的理论很简单,肤色只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根本与种族无关,用肤色判定种族是站不住脚的标准
  

继续谈黑色素。黑色皮肤种族的黑色素颗粒又大又多,比白种人多了四十多倍,这些大粒黑色素不易消失,且遍布于表皮各层细胞内,所以看起来很黑,靠洗白是没有希望的。而黄色和白色等种族的黑色素颗粒较小,易被分解,仅存的一些也分布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外面不容易看见,因此就不是那么黑了,并且,阳光见的越少,皮肤会显得越白。
  

顺便说一下,哺乳动物也有黑色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有真黑色素,主要表现出褐色与黑色,还有一种伪黑色素,表现红色与黄色,这些色素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哺乳动物皮毛的颜色,使这些动物看起来色彩各异。
  

于人而言,正是这些黑色素在皮肤内默默保护着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严重伤害,大大减少了得皮肤癌的风险。
  

太阳与黑色素的关系符合大多数人的想像,简单的观察似乎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洲地处炎热地带,所以人黑,而靠近赤道的印度南部和新几内亚人的皮肤也都很黑,似乎确实是相同的日晒造成的相同结果。而远离赤道时,越是向两极移动,人的皮肤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白,到了北欧,大多全是白人,斯堪的那维亚的白人是全世界最白的。
  

难道还有什么理论能比这更能漂亮的解释这些现象吗?但在有些科学家眼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表象。
  

很多人都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得出的结论也只是表面性的结论。要想根究其中根源,不得不更全面的研究皮肤现象,并根究其中的深层原因。
  

如果只是说黑色皮肤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不被晒伤甚至得皮肤癌,但这样的保护效果并不立竿见影,因为皮肤癌来的太慢了,还没有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类的伤害严重。且不说皮肤癌的得病几率很低,就算一个肤色较浅的人不幸中的,在非洲得了皮肤癌,他也不会立即丧命,这意味着他有机会留下后代。越是原始的人类性成熟越早,有些现存的原始部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小孩在四岁就要独立生活,活到二十岁已经是不错的寿命了。而皮肤癌很少在二十岁之前将人杀死。
  

也就是说,浅色皮肤在非洲也应该有一席之地才对。然而事实是,天然的非洲人都是黑种人。那么皮肤癌必定不是主要杀手。
  

肯定有更厉害的杀手暗中潜伏,慢慢干掉了曾在非洲生活过的那些皮肤不是那么黑的人。那么,杀手到底是谁?

 

二,太阳与维生素D
  
  阳光背后的另一个杀手与维生素D有关。
  

另一个的意思就是,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是的,有很多杀手埋伏,且看最先被调查清楚的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个家族,有很多成员,其中排行第三的维生素D3对阳光尤其敏感,对人体钙的吸收也尤其重要。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D,而只能通过紫外线照射将皮肤中的胆固醇类物质转化而成,刚转化出来的维生素D处于前体状态,本身无活性,要先在肝脏中处理一下,再通过血液运到肾脏进一步处理才有活性。它们会参与人体的很多代谢活动,特别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有利于强化骨质。
  

如果人体缺少维生素D,最直接的表现是佝偻病和骨软化症,容易跌倒和骨折,特别是骨折,又增加了人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很容易就送了小命。因此维生素D刚被发现时被称为佝偻病维生素。
  

现代研究认为,缺少维生素D不只会造成佝偻病,癌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此外还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多疾病有密切关联。因此补充维生素D很重要。
  

问题是普通食物中无法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好在我们可以从一条最实惠的免费途径补充这一重要维生素,那就是晒太阳。
  

谁说天上不能掉馅饼,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很多馅饼都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既然如此,似乎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经常晒太阳就行了。事实上太阳的工作非常有效,正常人一天只要晒十几分钟的就可以转化出足够的维生素D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连皮肤癌都不是那么可怕的选择力量的话,佝偻病又算什么呢,那也不会造成立即死亡,所以也应该可以留下后代啊。
  

是的,佝偻病本身并不致命,但严重的佝偻病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副作用,那就是骨盆畸形,由此而导致生殖失败。所以佝偻病人虽然可能会撑上一段时间,但他们很难留下后代,这是比皮肤癌可为严厉的选择。此事已被远征格陵兰岛的早期殖民者用惨烈的方式所证明,他们以为他们克服了严酷的天气,顺利征服了格陵兰,但后来他们都从肉体上消失了。后来的骷髅调查表明,他们的骨盆严重畸形。因为格陵兰光照不足,殖民者长期紫外线不足,难以转化出足够的维生素D,结果全得了佝偻病,这一并不可怕的疾病彻底灭绝了这些早期殖民者。
  

因此,晒太阳的问题绝不是小问题,连监狱的犯人都要保证一定的放风时间,小学生也要保证足够的课外活动。当人类还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就只能听众自然选择的指挥,不知不觉的把自己变得更白一些,以便吸收充足的紫外线。

 

需求带来变化,事实正是如此,走出非洲的人类确实在变得更白,其他地区再也没有非洲那样炽热的阳光了,他们只有把皮肤变白,才能更好的对满足维生素D的需要。
  

与此相对应,现在我们看到的地球北部地区的人们果然皮肤很白,因为那里的阳光最为暗淡,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他们不只皮肤变白,连头发也从黑色变成了金黄,甚至是灰色和白色。淡色的头发更易于让阳光穿过,以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本来非洲人黑色而卷曲的头发却是用来隔绝阳光的。
  

维生素D因素可以解释人类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赤道地区的居民皮肤很黑;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居民肤色稍浅,呈黄色或棕色,而且容易被晒黑;而极地周围的人肤色更浅,呈明显的白色,他们不容易被晒黑,而是容易被晒伤。这似乎完全与维生素D对阳光的需求相吻合。
  

事实上,纵观全球,除了非洲的黑人,其他地区人的皮肤都倾于变得更白。因为对维生素D的需求是人体的刚性需求,来不得半点妥协。因此所有人都有理由节制黑色素的合成,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线。
  

用维生素D还能很好的解释女人的皮肤为什么要比男人更白。
  

无论天涯海角,几乎所有种族的女性肤色都比当地的男人要白些。有人专门统计过,大致要白了34%左右。这个问题曾激起过生物学家们很多争论,而且现在仍在继续。维生素D在这个问题上插了一脚。道理很简单,女人在怀孕和哺乳时要付出很多,不但要养好自己,还要给孩子准备一份,所以她们比男人更需要补钙,也就是更需要维生素D也就是更需要紫外线,也就是更需要把皮肤变白。
  

男人之所以喜欢白皮肤女人,其实是喜欢她们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多的钙的能力。这就是性选择偏爱白皮肤女人的终极原因。
  

怎么样,到了这里,维生素D对肤色的作用是不是已经让你心服口服了呢。
  

可是聪明的,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说了这么多,似乎把逻辑说反了。
  

既然通过晒太阳能得到维生素D,那大家全都多晒太阳就是了,按此理论,大家都应该是白皮肤才对啊,那非洲人干吗还要搞的那么黑啊?那样岂不是要让阳光没有用武之地吗?
  

看来,维生素D的作用绝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单纯。必然有更复杂的因素在暗中操纵。
  

亲爱的,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暗中操纵的因素之一,竟然是维生素D自己。
  

原来,人体虽然需要维生素D,但还没有达到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境界,一旦维生素D超过了机体需求,就不得不通过肾脏加以处理然后排出体外。可以想像,维生素D数量越多,肾脏的工作负担就越重,无原则的强烈阳光照射会使肾脏出现慢性衰竭,最终连累个体一道崩溃。
  

因此,人体必须把维生素D的生成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维生素D生产流水线上可以控制的环节就那么几样,太阳是无法控制的,人也无法不在太阳下行走,生产维生素D的原材料胆固醇又是细胞所必须的,看来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滤去阳光中多余的紫外线,要想达到这一效果,黑色素必须增加。
  

所以皮肤变黑仍然是有道理的。问题是这个道理仍然有些欠缺。
  

根据计算,如果非洲人仅仅是要控制机体维生素D的产量,不要生产过剩,同时又要满足自身需求,肤色的深度就必须处某个平衡点,使他们刚好能吸收到合适剂量的紫外线,但计算结果表明,理论上,非洲人的肤色可以更白一点。
  

就是说,非洲人即便是为了减少维生素D产量,皮肤也不应该这么黑。
  

另外,慢性肾衰竭与皮肤癌类似,也不会立即致命,广东人因为喜欢用中药煲汤,大批人群得了慢性肾衰竭,但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他们还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健康。这与非洲人的境况类似,就算维生素D多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慢性肾衰竭不会立即要命,留下后代的机会总还是有。何况现代非洲已经有很多白种人和黄种人入住,并没有发现大批维生素D中毒现象,看来这一制约因素不如想像中的那么严厉。
  

那非洲人的皮肤为什么要这么黑呢,难道在维生素D背后还有黑手吗?
  

1996年,发生在阿根廷一座医院里的悲剧使科学家们的开始重视另外一种影响肤色的因素。当时一名医生护理三位年轻产妇,她们的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任何营养问题,但她们却都产下了神经管有缺陷的畸形婴儿。医生开始寻找导致这一畸形的罪魁祸首,经过排查,发现原因可能是她们在怀孕初期享用过几次长时间的日光浴。结合其他医院的资料,这样的胎儿畸形甚至可能会造成无脑或脊髓开裂。
  

难道真是太阳造成了这些可怕的畸形吗,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对孕妇施加影响的呢。当然是通过皮肤。

 

三,太阳与叶酸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作用真的很大,不只可以用来研究宇宙,而且可以用来研究地球上的人类。它所拍摄的地球臭氧层图谱在生物学家那里派上了大用场。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过滤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从臭氧层图谱中可以大致读出地球各区域紫外线的强弱情况。研究者把这图谱与相应地区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振奋,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强度与肤色深度有密切关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NASA的资料证明了人类的皮肤确实是越晒越黑。
  

但是,这权威的资料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紫外线最强的时候是在夏季,按理说,人的皮肤在夏季也应该最黑才对。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人皮肤最黑的时候反而是在紫外线并不是最强的秋季和冬季。
  

研究者开始搔头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每次接近正确答案的时候,总会出现操蛋的情况呢?

 

这一明显的事实带来了严重的逻辑困境:如果黑色素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那么赤道附近的人在夏季最强的紫外线下皮肤却不是最黑的。科学家们当然不能修改事实,他们只得修改理论。他们必须承认,夏季皮肤不是最黑,必然有内在的原因。
  

经过研究,元凶就此现出原形。原来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在冬季能穿透大气层直达地球,这还不是长波紫外线的终点站,它们会射穿人的皮肤,这种紫外线虽然不会像夏天的阳光那样灼伤皮肤,但却能直击人体,深入血管,破坏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叶酸。
  

叶酸是人体必需的B类维生素,是从菠菜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酸性物质,故名叶酸,这种物质不能在人体中合成,但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绿叶蔬菜、蘑菇、肝脏、豆类、坚果等食物中含量都很丰富,对于杂食的人类来说,一般不会出现缺乏症状。但是,叶酸有一个重要的弱点,它可以被长波紫外线轻而易举的分解,而且速度极快。若将人类血清暴露在烈日下,一小时后叶酸浓度就会下降至不正常水平。
  

不妙的是,叶酸是合成DNA的必需因子,所以,任何细胞需要分裂时,总是离不开叶酸,如果只是普通的细胞分裂,比如表皮增长,那也就算了,分裂出几个歪瓜裂枣的细胞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问题是生殖细胞也需要不断分裂,对于健康而正常的男人而言,每天要生成数以亿计的精子,所以对叶酸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旦叶酸缺乏,不只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精子比例也会大幅上升,很多精子根本就是充数的,毫无授精能力。因此男人在造人期间应尽量少晒太阳,同时也要少抽烟喝酒,因为这些都会迅速消耗叶酸。这可能导致不孕,或有高达三分之一的流产机率。
  

但真正令人担心的不是男人缺乏叶酸,而是女人,特别是怀孕的女人。因为男人的精子数量太大,叶酸的损害是有概率的。而女人不同,她们一个月只产一枚成熟的卵子,一旦受精,则胎儿仍将继续受到叶酸缺乏的影响,因为胎儿在子宫期间几乎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状态。
  

事关子孙后代,诸位切不可有丝毫小瞧叶酸的情绪。

 

叶酸对怀孕的女人尤其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女人皮肤更白些,所以紫外线破坏的叶酸更多。其次,要为胎儿准备一份,所以用量很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女人本身的雌激素也会破坏叶酸。
  

也就是说,叶酸在女人身上真是四面楚歌。正因为如此,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出现叶酸缺乏症,她们对叶酸的需求是正常人的五倍。一旦缺乏,后果是很可怕的,可能出现神经管开裂,甚至无脑或头颅不全等,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据美国卫生机构统计,新生儿死亡案例中有15%是叶酸缺乏造成的。前面提到的那三名不幸的孕妇正是因为多晒了会太阳,所以才会泪洒产房。如果在孕妇饮食中添加富含叶酸的食物,会让产生畸形儿的风险降低75%。可见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自然选择。
  

当然,在远古时期,古人不可能了解这么多,所以他们所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仍然是只能调配自己的肤色,这一次是要把肤色调的更深一些,以阻挡更多的紫外线进入体内,所以他们需要黑色的皮肤。夏天时的阳光虽然强烈,但其中的长波紫外线剂量却不如秋天和冬天,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赤道地区的黑人在夏天并不是最黑的原因了。
  

现在问题似乎已经很明了了,人们对维生素D的需要促使人类的皮肤有变白的趋势,而出于保护叶酸的目的,皮肤又必须维持一定的黑色。皮肤为此而左右为难,自然选择必然在这两种相反的需求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地球上现有种族的肤色似乎正是这种平衡的表现,他们为了应对不同的阳光照射,进化出了黑色或黄色或白色的皮肤。
  

这种平衡关系真的存在吗?

 

四,真有最佳肤色吗?
  
  因为两种重要物质对紫外线的要求截然相反,这让皮肤很为难,最合理的做法是不能变成漆黑,也不能纯白,而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肤色,这最佳肤色只允许适量紫外线通过,既能最大限度保护叶酸不被分解,同时又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阳光强度和紫外线含量不同,所以最佳肤色常因时因地而不同。这就是日晒理论的最简单逻辑。
  

如果这一理论是完美的,那么最佳肤色必然存在,而且肤色深度应与紫外线强度变化成比例,所以证据应该很容易找到。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NASA的臭氧层资料再次被拿来作参考,研究者同时分析了大量人群叶酸和维生素D的生化含量,结果表明,最佳肤色与日照强度基本相符,相符人群基本都在当地繁衍了一万年以上,是所谓原住民。他们的肤色基本满足叶酸和维生素D的中庸需求。而不相符的都是一千年以来的移民,他们的皮肤显然还来不及改变。
  

这时就可以讨论一下白种人到了非洲会不会变黑的问题了。

 

根据日晒理论,如果白种人在非洲,短期内应该没有变黑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基因来不及改变。如果时间长度放大,用几万年的幅度来衡量,可能会有少量人变黑,因为白色皮肤与黑色皮肤之间毕竟只有一个基因的差别,通过随机突变,白种人有可能生下黑色变种后代。但是,因为现在大家都穿衣服,而且营养相对较有保障,不再纯靠太阳谋生,阳光很难再成为杀伤白种人的自然武器,所以没有变黑的白种人不会被淘汰,变黑了的人也不会有太大的生存优势,所以,就算是在长时间幅度内,白种人在非洲也不会变黑。起码在当前,非洲大地上的白种人都生活的很好,如果不是与黑种人通婚的话,他们后代的肤色很少改变。
  

这一次中庸理论似乎取得了成功,然而挑战还是出现了。
  

在这个地球上,总是会出现与当地最佳肤色不相符的情况,而且时间也在一万年以上。这个反证并不是来自格陵兰岛,根据预测,这个靠近北极的岛上应该居住着白人。但是原住民因纽特人却有着深色的皮肤。现在这一矛盾已得到解决,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饮食比较特殊,他们所吃的海鱼富含维生素D,所以不需要皮肤变白来加以弥补。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因纽特人开始从超市里购买大量方便食品,吃鱼相对少了许多,这样就不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于是这些远离赤道的深色皮肤的青少年开始出现佝偻病,以至于当地政府不得不要求他们每天必须有十五分钟户外活动的时间,在这之前,因纽特人从不知道佝偻病是怎么回事。
  

真正强有力的反证来自于印第安人。谁知道印第安人出了什么漏子了吗?

 

印第安人最大的麻烦在于,它们虽在美洲,却同样有人生活在赤道地区,那里的阳光像非洲一样猛烈,但那里却从没出现过黑人,直到白人把黑人贩卖过去为止。所有的印第安人都保持了从亚洲过去时的黄色,而非变成黑色。
  

如果日晒理论正确,那么印第安人的肤色就错了。而印第安人的肤色是事实,事实是不会出错的。
  

那只能是日晒理论有问题,可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们又不承认他们的理论有问题,他们说这个麻烦可以被解释清楚:印第安人到达美洲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万多年,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让他们从黄变黑。
  

如果以时间为借口,那么新的麻烦就会立即找上门来。
  

前面说到过的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那里又冷,又阴,又暗,根据日晒理论,岛上的居民似乎有理由变白,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是全球最白的居民。但问题是他们刚到那里五千多年,此前那里一直被冰川覆盖,尽管去的这么迟,比印第安人到达美洲晚了五千多年,但他们的肤色仍然变成了全球最白,为什么印第安人在两倍长的时间里却不能按照理论的预测而变黑?如果说印第安人的时间不够用,为什么斯堪的那维亚人的时间就够用?
  

有人立即会说,可能斯堪的那维亚人在从欧洲移入北欧之前就已经是白色的了。这样解释也行,但那又和当地的气候无关了,他们那刺眼的白色皮肤就不能拿来作为日晒理论的有力证据。而这本来是最漂亮的证据。
  

其实日晒理论的困难越来越大,因为后来发现,印第安人竟然还不是最大的麻烦。

 

给日晒理论找麻烦的第二批人是东南亚热带地区的居民,他们同样也靠近赤道,但我们从来不认为亚洲有黑人,因为他们的肤色虽然深一些,但还没有深到发黑的程度。当然,你会说这可能与当地的雨林气候有关。问题是,这是一个可怕的连环套,如果雨林可以保护皮肤不要变得太黑,可赤道附近的西非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气候非常相似,那里水汽较大,云层很多,所以日照很短,一天甚至不超过三个小时,但令人难以想像的是,这个地区的居民皮肤依然很黑。而且是非洲最黑的!
  

日晒理论的支持者几乎被这一系列麻烦搞崩溃了,他们很难再让人相信日晒与肤色还是成正比关系的。
  

而这还不是对日晒理论最沉重的打击。最沉重的打击来自澳大利亚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岛,这个小岛名叫塔斯马尼亚,是一个接近台湾两倍大的岛屿,被一条海峡与澳洲大陆隔了开来,这海峡很宽,大约有一百五十多公里,而岛上的原住民根本不懂使用船只。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无法通过海峡与澳洲大陆往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呢?
  

那是在一万多年前,地球正处于冰川期,澳洲的一批原住民就这样踏冰上岛,后来冰川消退,海水上升,隔断了去路,他们就此被囚禁在这个孤独的岛上。
  

现在问题出来了,这个岛是典型的温带气候,按照日晒理论,岛上居民的皮肤应该像温带地区的人一样,也是白色的,至少也应该是黄色的。但是很不妙,他们仍是黑色的。而且很黑。
  

这群已经灭绝了的塔斯马尼亚人几乎把日晒理论堵的哑口无言。顺便说一句,他们不是自然灭绝的,而是被英国殖民者一个一个搞死掉的。
  

如果你认为这已经是日晒理论遇到的最大麻烦的话,那你就错了,足以让日晒理论彻底崩溃的麻烦出在神秘的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北的南太平洋上,共有超过近一千个岛屿,社会极度不发达,因为海洋所隔,人口流动率也低,是研究人群多样性的极好样本。那里还有一个特点,各岛之间气候环境相差不大,理论上来说,岛上居民肤色也应该非常接近才对。但令人惊奇的是,当地居民有的肤色极深,也有的肤色极浅,更奇特的是,两种肤色的人比邻而居,抬眼一看,黑白相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道独特的风景实在是让支持日晒理论的人望皮兴叹。如何解释这种差距?答案是四个字:没法解释。
  

事实上有学者明确表示肤色与阳光无关,人类获得维生素D的渠道是多种多样,并非只能靠阳光照射。同样的,叶酸虽然可能被阳光破坏,但也可以很快的从食物中得到补充。皮肤黑一点白一点的,都不是要命的事情。
  

另外,合成黑色素的主要原料是酪氨酸,人食用的蛋白质食物越多,消化得到的酪氨酸也就越多,合成的黑色素也就越多。原始人类在炎热的非洲很容易通过采集和狩猎得到丰富的蛋白食物,所以有本钱变黑。而在远离赤道气候湿冷的地区,由于食物匮乏,酪氨酸多被用作其他营养途径,就不拿来合成黑色素了,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肤色差。
  

如果相信这种说法,那么肤色果然跟阳光半毛钱关系也没有,NASA的臭氧层图谱在证明某地紫外线猛烈的同时,事实也证明了当地食物充足。
  

如果连肤色与太阳的关系都难以确定的话,那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就更是差的远了,没人能把这些特征统统与太阳挂上钩,比如,金色的头发可以出现在很多气候环境中,欧洲有,澳洲也有,而这两地气候根本不同。如同肤色一样,有些理论有时听上去挺有道理,但马上就会有人出来反驳。
  

肤色问题是如此的错综复杂,其根本在于,这个问题本身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保用一套简单的理论来解释自相矛盾的现象是困难的。对付自相矛盾的事物就应该拿出同样自相矛盾的理论来。相对而言,前面这些理论都显得过于单一,或者稚嫩。
  

那么,肤色问题还有希望得到漂亮的解释吗?
  

不要忘了,前面我们曾介绍过的一个令人惊艳的理论,准备用于解释人体很多复杂现象,这就是性选择。
  

面对如此难题,性选择理论当然要再次出手。

 

五,再见性选择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把性选择当作万金油理论,每当一筹莫展时就翻出来作挡箭牌。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敌人太狡猾。之所以屡屡抬出性选择来,是因为其他理论总是纷纷落马。除了前面重点介绍过的几种观点外,试图解释肤色的理论还有一箩筐,而且是很大的一箩筐。但这一大箩筐的理论没有一个能做到自圆其说。
  

不妨先看看这个大箩筐里都装了哪些货色,然后方知性选择为何令人惊艳。
  

有一种理论认为,黑色素细胞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部分,它们筑起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以免被环境中的霉菌或细菌感染。姑且不论黑色素细胞的免疫功能如何,但如果它只是为了抵挡病菌入侵,就根本没有必要合成那么多的黑色素。
  

病菌又不会因为你黑而怕了你了。
  

还有人说,黑皮肤的重要功能其实与紫外线无关,而是为了过滤阳光中的红外线,这样可以防止内脏过热,同时在天黑以后防止内脏骤然降温。这一理论在朝鲜战场上进一步得到了延伸,19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寒冷的朝鲜作战,结果被冻伤的往往是黑种人,中国军人在长津湖一战中也因冷冻而伤亡惨重,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损失,而白种人表现要好的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深色皮肤阻碍了阳光中热量的吸收,而且黑色皮肤的热辐射速度要比白皮肤快,所以散热也快。因此黑种人易被冻伤。但实际上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对环境不适应造成的,因为黑种人很少生活在寒冷地区。作为反证,因纽特人肤色不浅,照样在北极圈内很好的生活。
  

有一个最意想不到的理论说,黑皮肤其实是一种伪装,那样可以在丛林中更好保护自己,而且更方便狩猎,原来黑种人是穿了一件天然的迷彩服。可是军事迷们都知道,最好的迷彩服并不是黑色。还有一个因素使这个理论更加扑朔迷离,很多野兽其实是色盲,它们的眼里只有黑白两色,那么全黑色的人在丛林中快速穿梭,是不是太过显眼了呢?
  

此外还有其他理论,我已经不想一一列举了,我只想让你知道,这么多理论都难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为何不看看那个有点好色的性选择理论是怎么说的呢?
  

越是复杂的问题,性选择理论解释起来反而越是简单。

 

为什么肤色有黑有白?头发和眼睛也是这样五彩缤纷?在性选择理论看来,原因就一条:有人喜欢。有钱难买人喜欢,这就是性选择理论的强悍所在。
  

喜欢一个东西是要有原因的,人们喜爱某种肤色的原因就来自于自己的家人,所有人见面最多的必然是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人的肤色相貌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到后来的择偶标准。
  

在这种氛围熏陶下,黄种人会认为黄种人长的最好看,而黑种人则以为黑种人长的最漂亮,白种人当然,只认为他们白种人最迷人了。
  

这个理论方便,但不容易验证,我们很难把一对白种人父母身体上漆,强行把他们染成黑种人,然后看看他们生下的孩子是喜欢黑种人还是喜欢白种人。
  

但我们可以用动物做实验,而且真有人做了。
  

这次倒霉的是雪雁,它们有蓝色有白色,这种鸟也有种族倾向,蓝色的鸟只和蓝色的交配,白色的鸟当然只和白色的交配。于是科学家们不禁要想,这种喜爱是天生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受到父母影响的呢?
  

这次不用上漆,很简单,只要把刚孵化出来的白色小雪雁放进蓝色鸟巢里喂养就行了,相反的操作也可以,结果很有趣,这些小家伙长大后,无论自己体色如何,它们只喜欢和那些与养父母体色一致的鸟交配。如果某只鸟的父母一蓝一白,那么小家伙长大后就不会挑剔,蓝白通吃。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家庭影响,研究人员开始恶作剧,他们把一些父母染成红色,结果正中预期,红色雪雁喂养长大的小家伙们只喜欢红鸟。
  

也就是说,这种审美情趣是学来的,与基因无关。
  

性选择的标准主要由品味决定,而品味有时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好品味取决于好基因,但蓝色和白色羽毛的基因可能同样好,这时品味就可以随意发挥。喜欢蓝色也好,喜欢白色也好,甚至可以喜欢红色,对后代的生存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鸟能这么干,人为什么不能呢。

 

人类与鸟的品味有类似之处,有些品味是不能随意发挥的,比如你不会喜欢一个因遗传而明显智障或残疾的人,但当确定某人完全健康以后,你可以稍有自己的偏爱,比如偏爱黑肤色的人,或者喜欢黄肤色,这是个人自由,受到宪法保护。而且这种品味与喜好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中国人在六七十年代统一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后来是喇叭裤大背头,再后来有人开始剃光头或板寸,现在则把头发染的五彩缤纷,剪的乱七八糟,这都不涉及基因的变化,而只是品味变了。
  

品味的变化还有互相影响的趋势,如果大家都在朝某个方向变,那你也应该跟上这个潮流,而不是逆流而上,比如你现在还穿着招摇的喇叭裤和刺眼的大背头,并以为很时髦,那就会吓退很多年轻女性,可在八十年代,这却是吸引女性眼球的重要伎俩。
  

说这么多,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人的品味有时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肤色也是没有道理的。可以黑,也可以白,当然更可以黄,这就是肤色复杂性的原因之一。肤色及头发和眼睛颜色的复杂性,只能说明人类品味的复杂性。
  

而我们无法指责品味,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事实,并承认肤色很乱本身就是道理。
  

然而性选择理论也有麻烦,如果说品味可以影响并决定肤色,那么在非洲应该有黑人也有白人才对,他们的品味不应该如此的整齐划一。就是说,非洲起码也应该有黄种人,甚至有几个白种人。
  

那么为什么没有呢?
  

这只能说明性选择理论虽然惊艳,但还真不是万能到可以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程度,试图排除阳光对肤色的影响的努力明显的不合时宜。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恼羞成怒责问楼主:老天爷,您到底支持哪种理论?

 

插曲: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会消失吗?
  
  白种人中有一种类型皮肤白皙,长着金发碧眼,头发就像细细的波浪。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欧各国和英国法国等地,居住区域相对集中,但是,随着世界人口流动性加大,金发碧眼的白种人面临着一个生物学问题:金发基因和碧眼基因和其他对应的基因相比,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当金色头发的基因和黑色头发的基因同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头发就是黑色的,而不再是金色的。眼睛的颜色也是同样。如果白种人和其他人种通婚比例增加,那么金发和碧眼出现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可能彻底消失。所以有科学家宣称,可能在两百多年后,金发碧眼的白种女人首先就会消失。

 

事实上谁支持哪种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肤色问题解释清楚。
  

我并不认为,只用简洁单一的某种理论就可以完全解决肤色问题,事实上我们应该抛弃只用单一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物学现象的爱好,那在物理上或许可以,但在生物学上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必须学着接受复合的理论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到过的这些理论,可能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会对人类的肤色施加不同的影响。正由于因素的多样性,才导致了肤色的复杂性。比如黑色在丛林中可以伪装的观点,似乎并不能一棒子打死,很明显,在没有房屋的年代,人们夜晚都在外面睡觉,黑色的皮肤彻底融入黑色的夜晚,被肉食性动物发现的可能性会大为降低,而白色皮肤相对而言肯定要更危险些,所以白色皮肤进化出来的时间最晚,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穿衣服,而且住进了山洞等简陋的住所。白花花的身体不会再成为醒目的靶子。
  

既然可能每种理论都有点道理,那么就看哪种因素在哪些地方影响更大。比如,在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地区,女性处在两难处境,她们一方面承受性选择压力,想保持美白,同时在妊娠期制造更多的维生素D。另一方面,她们又必须变黑,否则强烈的紫外线将破坏叶酸的正常储量。她最终呈现的肤色,就是取得了平衡的肤色,并生存到如今。
  

因此,性选择与自然选择会有某种妥协,人们不能放任对白色皮肤的喜爱而置自然选择于不顾,必须在白色皮肤的性感与黑色皮肤的健康之间寻找平衡,所以,赤道附近的黑人才显示出了黑色,但又不是如煤碳般的漆黑一片。
  

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变黑和斯堪的那维亚人为什么会迅速变白,那可能是因为变黑与变白的速度不同,对人类而言,可能更容易变白,而更不容易变黑。或者说,变白比变黑更重要。
  

因为变黑承受的压力要大些,而变白的压力相对小些,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比叶酸更重要,也可能与性选择的介入有关,它起到了助推作用。变黑这种趋势是逆风而行的,而变白则顺风而下。
  

随着交通的发达,人群的流动幅度越来越大,非洲有了大批白人,美洲也有了大批黑人,一向封闭的中国也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假以时日,各种肤色的人在一起生活繁衍,肤色就会越来越趋向于中和。
  

但无论到哪一天,我们重新审视地球人的肤色时,恐怕都不会只看到一种肤色。因为我们的品味各不相同,肤色毕竟不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特征,我们也希望生活在多样性之中,单调会让我们无聊。
  

好了,现在人体的脱毛与上色等系列工序已告完成。
  

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上色是脱毛造成的,而脱毛是直立行走造成的。
  

那么,直立行走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讨论更为复杂和模糊的话题:人为什么会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福兮,祸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都能自由交配繁殖,没有生殖隔离呢?
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为什么能自由交配,没有生殖隔离?
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为什么能自由交配,没有生殖隔离?【图文】
生殖隔离失效了?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能自由交配,原因何在
《疯狂人类进化史》| 谷悦解读
你不知道的肤色现象: 黑皮肤下的重重内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