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瓷器器形讲解大全

中国瓷器器形讲解大全

(2011-03-28 09:35:25)
 

 

图为“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大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图为“明永乐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

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器形,造型颇似扁葫芦,瓶体扁圆,葫芦形器口,足底很小,自颈部到肩部有如意形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以绘“胡人乐舞图”为贵,永乐器无款,部分宣德器在口沿处有款。为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品种多为青花,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盛行于永乐、宣德时期,以后至明末不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均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当时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用具。

 

 

【年代】:清乾隆

【藏品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高12.2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4.3厘米

【特点】:瓶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造型规整。通体施茶叶末釉,釉面滋润,釉色苍古。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茶叶末釉是我国传统的结晶釉品种之一,它始见于唐代,盛烧于清朝。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釉面黄、绿参杂,颇似茶叶细末,故而得名。乾隆官窑制品多为陈设用琢器,如瓶、觚、炉、罐等,很少有盘、碗一类,其釉色偏绿,多署阴刻篆书款识。

 

 

图为广东省博物馆藏“清光绪粉彩描金琮式瓶”。

宋代创烧的一种瓶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突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清代景德镇窑、宜兴窑、石湾窑等均有仿烧。但不同时期的样式略有不同。

琮式瓶 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图为江西省景德镇陶瓷考古所藏“明成化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

明代瓶式之一,圆口,长颈,球型腹,卧足。属长颈瓶,因颈部极细极长而得名。圆口上有宝珠顶钟形盖,内有一较长管状物,相当子口,与长颈紧密配合,颈部有一小系。鹤颈瓶的细颈长度为腹部高度的两倍,因不易烧成,十分珍贵。

 

 

红釉长颈胆瓶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

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自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内敛、卧足、装饰有对称如意带者又演化为“如意尊”。品种有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叶末以及蓝釉、白釉、黄釉等其他单色釉。纹饰大多带有道教色彩,也有书写吉祥文字的。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宋景德镇、磁州、扒村、耀州等窑均有烧造,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与耀州窑的制品则为圆腹,喇叭形足。明、清仍有制作。

 

 

名称】:明嘉靖霁蓝釉梅瓶

【类别】:瓷器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宫廷御用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明嘉靖蓝釉瓷器的精品。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军持”。

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军持的器形特征是: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肩部和腹部丰满,肩、腹之间置流,无柄,平底。但各时期的军持造型有明显不同。宋代造型,瓶上部有直立的细长圆管,肩部一侧有上翘短流,也有配以龙头流的。元代以德化窑青白瓷净瓶最著名,造型为喇叭口、折腹、器体较矮。明清时期的特征为腹部鼓圆,直颈较粗短,流为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圆滑,瓶口的注口均加盖。

现已发现的历代军持主要产地有,唐北方白瓷窑场、湖南铜官窑,宋元时期河北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和广东西村窑,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窑。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窑变釉弦纹撇口瓶”。

清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瓶式之一,基本造型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外撇式高圈足。线条弧直相间,器形优美。

 

 

青釉印花龙纹大缸

 

 

清道光天蓝釉琮式瓶

 

 

图为“清雍正仿官釉双兽耳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清代雍正官窑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较大,做工很好。乾隆时期仿品颈侧兽耳较小,底足较矮。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的景德镇窑,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天球瓶从明永乐宣德创烧到清雍正乾隆多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创烧年代的来龙去胧已讲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有力的证据和发现,可能对天球瓶的定论已无可非议。江苏溧阳发现了两件高古的天球瓶。一件为战国的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一件为汉代的青釉弦纹天球瓶。这两件天球瓶从器型上看和明清时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经专家分析,都认同这两件高古器的型制为天球瓶。

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高24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直径18公分,平底径12.5公分。造型古拙、胎骨厚重,从整个型制的比例来看,较符合康熙时期的天球瓶的特征。肩部刻有两道弦纹,线条流畅。瓶颈顶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纹,粗壮厚实。腹部拍印有多处不规则的块状斜格纹,这是战国印纹陶的传统纹饰。

代青釉弦纹天球瓶。高27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真径20公分,底足径11公分。造型规整,清秀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圆的特征如出一辙。球体上半部至瓶颈满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这些都是汉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标准工艺。球体肩部还等分刻有三道双线弦纹,在施釉沉积烧制后,更显得深沉青翠。瓶颈上等分刻有六道弦纹,其中1-2、3-4、5-6弦纹之间刻满水波纹,这些都是汉代青瓷的基本纹饰。

由此可见,就天球瓶的型制而论,早在战国时期已有烧制,距今约两干多年的历史。就施釉的瓷器而言,用成熟的青瓷创烧于东汉末年来推断,天球瓶的创烧年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即公元220年之前。

 

 

瓶式之一,以瓶口似浅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都有这种瓶式,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器形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第二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第三种为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以数道弦纹装饰。耀州窑的洗口瓶,颈部较短,鼓腹似球状。一般说南方作品修长,北方作品圆浑。以明万历五彩镂空洗口瓶为精。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玉壶买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处。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某种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买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

“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作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那么,“玉壶”与“春”联在一起为什么就指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类呢?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至迟在元代就出现了。《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为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同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唐代时人们多称酒为“春”,后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王琦注云:“唐人名酒多带春字”。又李肇《国史补》(卷下)上说:“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武林市肆记》上也记载有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萧》诗云:“恨无百斛金陵春,同上凤凰台上醉”,此处“金陵春”也是酒名。直至现在,许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阳春、五粮春等。这样,我们可以有如下推测:“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在当时(宋代)是“江州(或邻近地区)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会是某种固定的造型(可能会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造型),因为这种酒长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状也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壶春瓶” ;而其形状是否就如同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暂时还无法证明。

因此,有专家认为“玉壶春瓶”的名称是因“玉壶春”酒而来。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画珐琅花卉渣斗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

该器一般是喇叭口,宽沿,深腹,形如尊。有的口较小,或称该制专用于唾吐,大口者方是渣斗。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红等最名贵。

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置于床边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有银器或漆器,堪与名窑瓷器比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瓷器瓶子的造型种类,你知道多少?
中国瓷器瓶子的造型种类
中国经典瓷器造型大全,建议收藏!
瓷器器形粗识
青花人物故事棒槌瓶鉴赏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