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各种艾灸

艾、艾绒及艾炷艾条

艾的作用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日光下曝晒干燥,捣碎,筛去杂梗,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 ,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

② 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

太乙针: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250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阴干待用。

每个穴位要灸多长时间才好?

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的回答:“每个穴位15—20分钟,特殊情况可以灸到30分钟以上”。但是,很多人按这个说法灸了一段时间,效果并不怎么明显。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系统的做一下介绍。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艾灸祛病的原理。简单地说艾灸就是点燃艾条,刺激身体一定的穴位,激发经络的循经感传(就是常说的热感传现象),只有激发出敏感的循经感传现象,气血才能顺经络到达身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才会达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

激发循经感传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撮而就,这就牵扯到了艾灸的时间问题,一个时间是灸多少天或几个月能起效,这个因人身体状况而异,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耐心慢慢坚持是唯一的方法;另一个时间就是每个穴位灸多长时间才最好?

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长短也是因人和因艾灸材料而异的。一般来说身体结实,气血充足,初发的疾病艾灸时间可以适当久一点,刺激可以重一点,而久病虚弱的人,气血严重不足的人,刺激量就要适当轻一点。但是,艾灸的时间却不能随意减少。因为灸从久,艾灸严禁敷衍潦草、走马观花,所保证一定的艾灸时间是必须的,所以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特殊情况可以灸到30分钟以上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灸条的火力大小和渗透力强不强。

在艾灸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灸条的火力越足、渗透力越强,越容易激发循经感传现象,经络越容易疏通。如果灸条的渗透力不足,每次就是灸2个小时,作用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艾灸刺激量的大小和艾灸的时间不是成正比的,艾灸的刺激量主要来自艾条的火力大小和渗透力,而时间是必须要保证的。

1  悬起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3至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其作用力相对柔和,避免了艾炷烧灼之苦,同时又有广泛的适应证,可应用于各科的急慢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艾条温和灸操作简单,点燃艾条即可使用,不用借助其它物品 、可自行灸治。安全性大,不会有针刺出血、 感染等事件,基本上以局部有温热感或皮肤红晕,而无灼痛感或不烫伤皮肤为宜。温和灸虽然安全性大,但也必须掌握好用量问题,少量则难效,超量则劫灼阴液,会出现咽干、眼干,皮肤干燥等不适感,不同灸量会影响疗效。对灸量的把握不能脱离患者的体质、年龄、部位、病情等方面。 艾条温和灸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刺激柔和、疗效肯定,容易被众人接受而推广应用,尤其在强身健体方面会有明显的优势,对处于亚健康的人士而言,温和灸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②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2   药条灸 

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常用的有: 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针灸 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3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利用专门灸器施灸的一种方法。用温灸器施灸,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病人以舒适的温热刺激,且使用方便。目前较为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温筒灸:操作方法:施灸前,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温灸器的小筒内燃烧,然后,用手持柄将温灸器悬置于拟灸的穴位上方,或患病部位上方来回温熨,直到局部皮肤发热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一般灸20~30min。本法多适用于妇人、小儿及惧怕灸治者,患者较易接受,因此目前应用很广。

温盒灸: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竹制、金属制灸具,内装艾条或艾绒并将温灸盒固定在患者身体上而施灸的方法。

操作方法:施灸时,把温灸盒固定于所选部位,点燃艾条或艾绒后,盖好即可(温灸盒盖用于控制进气,调节温度)。每次约灸20~180min,因人因症而异,并可1次灸多穴。

此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温灸法,因其简单易操做,无痛苦,不须特专业知识,无须专人看守,而且久用也可见功,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温灸器具也雨后春笋般的问世。注意事项可以参看温和灸

4   艾炷间隔灸

间隔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或艾绒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取决于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的大小),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再行灸治,根据病情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蒜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或捣成蒜泥,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2~3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本法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疖等。

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因本法只适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其方法是:患者仰卧,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

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5   隔核桃壳眼镜灸

隔核桃壳眼镜灸是用核桃壳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核桃为补肾之品,菊花有清头明目之功,再以艾条隔着熏灸,能起到补肾养肝,清头明目的效果。它是在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用核桃皮灸治外科疮疡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改进而来。此法适用于眼疲劳、老年性白内瘴、青光眼、急慢性结膜炎、小儿近视、斜视、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及眼肌麻痹等眼疾。将镜架改造后可灸头面部任意部位,适应症更广。美容祛斑效果尤佳。

6   竹圈盐灸

竹圈盐灸治疗范围广,可在整个腹部或背部及整个关节处施灸,且灸治时间长,透热持续均匀,可自行移动竹圈作自助式治疗。因周围有竹圈护着,底层隔着食盐,艾火不会烧穿纱布,施灸过程中皮肤只有温热感及皮下有潮湿感,治疗中不会灼伤皮肤,治疗后也不起泡,易于接受,经长期临床实践,可用于多种病症和痛证的治疗。由于艾灼于食盐,可产生部分钠离子可能渗透到病灶部位组织,所以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神阙穴是任脉要穴,为中医丹田所在部位之一,艾灸神阙有健脾和胃、行气理肠、散结通滞、调整阴阳等作用。竹圈盐灸正是在治疗腹痛腹泻需要大面积施灸时而产生的,取材于南方盛产的毛竹做成温灸器具,经福建莆田几代老中医长期临床施灸,相传至今。   

根据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效应及隔盐灸的特殊作用,在实际上应用较广:

(1)消化系统:适用于治疗以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呃逆及脾胃虚寒证,以及术后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治疗方法以神阙为中心至脐周范围的天枢、中脘、关元等穴,来回或顺时针移动竹圈,灸至腹部皮肤潮红,温热透至腹腔为佳,每日1次,3~7次为一疗程。

(2)妇科疾病:常用治疗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及痛经等症,治法以关元穴为中心及下腹部诸穴位,来回灸至下腹部产生温热感。疗程如上。

(3)运动系统:可用于治疗以疼痛为主的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痛、足跟痛、颈肩痛及慢性腰肌劳损等,将竹圈盐灸置于患处疼痛明显部位来回移动灸治,在关节处灸治再稍加按摩疗效更佳。

4)抗衰老及保健功能:根据中医理论取神阙穴及两侧足三里穴经常灸治,可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因本法可作为自助式的艾灸疗法。

7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

就是用上好的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艾团,然后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线香点燃,待其燃尽后,再放新的艾团,重复几次。穴位会出水泡,干后形成疤痕。线香,点燃艾绒用的。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就是在人体穴位上放置艾炷(用艾绒捏成),并点燃至燃烧完毕为止,艾火会使穴位烧焦并化脓,并会在穴位上留下疤痕,这样通过艾火作用于穴位调动人体阳气来治疗疾病。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几乎可以预防和治疗人体所有疾病。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的壮数怎么确定?

壮数就是在穴位上燃烧的艾炷的个数,燃烧一次为1壮。两个穴位同时进行为一对壮,一般预防为主的直接灸,也就是保健用的,估计现在很少人做了,因为这个直接灸很痛,保健一般用温热灸,或者隔物灸。如果要做,一般控制在300壮~500壮。少的话一般是30~50壮就可以了。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人至三十(岁),可三年一灸脐下(关元穴)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以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至于治疗做的壮数: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所患疾病不同,也没有规定的壮数。要以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为准。一般来说灸300~500壮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反应,特别是原来有的疾病会出现一次发作,一定要坚持灸下去,一直灸至伤口能自动愈合为止,这是很神奇的,连我自己也难以置信。当然如果你第一次做,建议达到1000壮左右就够了,因为不可能一年一次就把疾病完全赶走,要留待下一年再进行一次灸。总之,壮数的多少,最关键是根据个人出现的反应具体来定!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所用艾炷大小要求: 根据每个人不同以及穴位不同和灸的时间段而选择。身体素质好的可以选大一些,一般用大壮,底直径1。2~1。5厘米。小孩及年老体弱者可以选中小壮,艾炷小到象黄豆一样有的叫麦粒灸。随着艾灸的进行,由于伤口会不断缩少,艾炷应相应缩少。一般在每100壮后缩小一个尺寸,具体自己确定。

直接灸(疤痕灸,化脓灸)的穴位选定: 治疗中上焦的病,用中脘穴(脐以上4寸位置)来重灸,例如慢性咽喉炎,肝、胃病等;治疗下焦的病用关元穴(脐以下3寸位置)来重灸,例如痛风,慢性前列腺炎等。为了加快治疗进度,提高治疗效果,一般来说会在两个穴位同时进行。重灸的意思是壮数更多,底座更大的意思。

每天做几壮: 根据各人而定,一般15壮左右,体力好的可以每天30~50壮。我自己经验,开始尽量多做点,开始打好了基础,后面就轻松很多了,最好是当天就灸透,这样灸后反而不疼,伤口也容易愈合。我曾经最多一次做过50壮,但最少一天也有7壮,是因为时间限制还有当时实在痛得难受。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我一般每天都在20~30壮。

直接灸可以结合吃中药一起治疗,是先喝了四逆汤一个多月后才一边喝一边做的。    

8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9   灯火灸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可听"叭"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10   天灸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① 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② 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③ 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④ 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⑤ 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灸基本常识
真空罐拔罐疗法
转:艾灸和方法
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