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鲸吞蚕食 – 从武力吞并的角度看中国人的来历(7)

7. 秦国奠定后世的制度基础,汉朝和匈奴的战争

秦国取代了周国之后,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取消了周国的封建制度,而改用一种全新的郡县制度。在周国统治时代,政府的规模很小,只负责管理特定土地内的事情,其他领地的事情,分封的贵族诸侯全权负责。但在秦时期,秦国内不再有贵族诸侯,国民全部是平民,全国的事务均集中到中央政府来处理。政府把领地划分为数十个郡,并指派官员人员进行管理。这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由秦朝创造,并得到后来历代王朝的传承。由于全国的事务繁多,中央就需要一个庞大的部门来处理,于是相应地秦朝设立了丞相府制度,这是后世内阁制的起源。

秦国为了推行全新的郡县制,防止原六国的贵族因不满反扑,采取了一些高压强制手段,例如把六国原贵族安置在首都咸阳,进行监视,又焚烧古籍,杀戮异见者,以此限制人们谈论过往的制度。但秦国以这种激进手段推行新政,也为后来秦末纷乱群雄并起埋下了伏笔。因此到西汉开国的时候,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政治、社会、官位设置上,汉朝采取完全照搬秦国制度的办法,所谓汉袭秦制。但唯独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保留了一部分封建领主,目的便在于对有功者和实力较强者初期予以安抚。但这种安抚是国家新建时实力尚欠的不得已之举,待政权稳定了,汉朝政府便一一收回初期的封建领土。第一阶段先削异姓王,第二阶段再削同姓王,因而引发了汉朝的七王之乱。

在战国末年,周国的北方边界从东至西沿辽河、阴山、直到甘肃西部一带,再北的地区,有三个国家,东边的是东胡,正北方是匈奴,西北方是月氏。对于游牧民族,以前有种偏见,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游牧社会发展到农耕社会,因此游牧社会一定落后于农耕社会。但现在的研究发现,人类冰河期是以狩猎-采果为生,并不懂得骑马,驯养马匹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最初是在乌克兰地区研究出来,然后再由肥沃新月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的。因此游牧和农耕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游牧未必落后于农耕,反之农耕也未必落后于游牧。但是现在对游牧民族的了解非常少,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总是处于移动之中,没能和农耕民族一样留下大量考古材料。还有就是游牧民族大多没有文字,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文字主要是用于记录农作物收成,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其他国家的文字记录来了解游牧民族。

和商国演变至周国,周国演变至秦国的历史进程类似,北狄国演变成匈奴国,山戎国演变成东胡国。战国末年,匈奴的国力日渐发展强大,先后把东边的东胡和西边的月氏击败,成为一个地方霸主。当秦国兴全国之兵伐楚的时候,匈奴趁着秦国北方兵力空虚,派兵越过阴山南下,占领河套地区,入侵至黄河南岸。因此当秦国完成统一战争后,便派蒙恬带兵北上,把匈奴部队逐出河套地区。击败匈奴后,蒙恬奉命修筑长城,工程主要分为两段。以高阙关(今巴彦淖尔的达巴图音苏木)为中心,向东修葺原赵国长城直至呼和浩特西南的托克托县附近,这段主要工作是修补原赵国长城,工程量并不大;向西新建长城至今甘肃兰州附近的榆中县,这一段长城虽为新建,但并不像燕赵国原长城那样连成一线,而是在山隘路上建筑亭障,以限制骑兵的运动。因此秦朝的长城其实并不如后世传言的那样规模宏大,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时建造,并非秦朝时留下来的。

马匹的驯化在人类征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石器时代的夏族黄帝靠着骑兵上的优势,击败了使用金属兵器的黎族蚩尤。蒙恬的军队之所以能击败匈奴,除了蒙恬本人能征善战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清楚骑兵的重要性,因此在军队里配置了大量骑兵,并且大多数是胡人,这当中又以楼烦骑兵战斗力最强(楼烦是匈奴的其中一个部落)。这支楼烦骑兵后来在秦末动乱中,由王离率领,在巨鹿之战后被项羽收编(巨鹿之战即大家熟悉的项羽破釜沉舟那次大战)。项羽坑杀秦兵时,唯独留下了这支强有力的战斗部队。后来在彭城之战中(即现在的江苏徐州),项羽带着这支骑兵,以3万人击败刘邦56万部队,汉军被逼入睢水中溺死达十数万人,睢水为之不流。

汉国深知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也知道要和匈奴国争雄,就必须像匈奴国一样拥有大量的骑兵。在汉国立国之初,对匈奴采取卑躬屈膝的政策,在68年间每年遣送子女玉帛供奉匈奴。匈奴对汉国则是恃强凌弱,稍有不如意便派骑兵南下攻击汉国的北部边界。在景帝时期,为了平息边界纷争,汉朝皇帝不得不派遣真正的公主前往匈奴和亲。

汉国一边臣服于匈奴国,一边励精图治,积蓄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实行马政,鼓励大规模养马,增加马匹的数量。至汉武帝时期,汉朝拥有马匹已达40万,这就使汉国可以编成大规模骑兵部队,拥有了和匈奴匹敌的资本。

汉匈战争,其实质是两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战争,时间总历100年。其中为大多数人熟悉的汉武帝时期便和匈奴作战40余年。但真实的历史与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汉武帝丰功伟绩有所出入,汉武帝在和匈奴的斗争中并未能占上风,反而因为两国两败俱伤而不得不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马匹损耗太大。西汉为了能在机动力上能和匈奴势均力敌,初期多采用纯骑兵配置,补给上采取因粮于敌的办法,即大军带着熟悉匈奴国的地理向导,逐水草前进(骑兵移动速度快,步兵补给无法跟随),同时设法捕捉匈奴的牛羊以供给大军所需。这种配置的好处是军队移动迅速,可以深入匈奴国境,使匈奴骑兵无法利用速度优势轻易逃脱。但缺点便是对马匹数量需求很大。例如人们熟悉的公元前119年的汉匈大决战,霍去病率领汉军追击至狼居胥山,获得空前胜利,但汉国也付出了损失10万匹战马的代价。由于战马损失太多,到汉武后期,已经无法编成纯骑兵部队,不得不以步兵配合作战,这就导致军队机动性大减,这也是汉武后期与匈奴作战屡屡失利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当时匈奴也处在国家强盛时期,两国动员的骑兵数量之庞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汉匈战争可能是东亚史,甚至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骑兵对攻战。试想如果能穿越回当时的战场,你看到的将会是清一色的骑兵部队在旷野上疾驰,前后延绵数公里,战马行进时踏在土地上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土,隆隆的马蹄声震天动地。现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的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馆里,保存着完整的西汉时期骑兵陶像,有机会的朋友可以一睹汉朝骑兵的英姿。

到西汉宣、元二帝时期,西汉终于击败匈奴,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到了东汉时期,因废除了地方军制,东汉的国防远比西汉脆弱。但幸运的是,匈奴此时因为内讧,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南匈奴归附汉朝。汉光武帝采用以夷制夷的办法,把南匈奴置于山西北部一带,作为抵挡北匈奴和鲜卑的屏障(鲜卑也归顺了东汉,对北匈奴作战,但东汉对鲜卑仍然防范),并联合南匈奴对北匈奴作战,最终把北匈奴灭亡。北匈奴灭亡后,鲜卑向西迁徙,占据了其原有的地盘,北匈奴剩余的部落也归顺了鲜卑。而被汉光武帝迁入山西境内的南匈奴,在西晋时期趁着永嘉之乱起兵,灭掉了西晋,建立起五胡中的后汉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服骑射下的大环境,赵有亡国之危,剖析遗留下的迷惑问题
古代非洲大陆,为何没有诞生像蒙古、匈奴一样的游牧文明?
能通过对匈奴战绩判断汉朝和罗马军队的强弱吗?
长城仅七、八米高,到底防住了什么?西方学者: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游牧文明pk农耕文明,胡无百年运,为何清朝能统治200多年?
北魏、北周、后唐、辽朝、金朝、元朝、清朝的困境:汉化还是不汉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