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3·游牧民族

在上亚细亚,高原南部和北部丰美的水草之间,有一条几十上百公里的不毛之地,蒙古人称作戈壁,是一片植被几无的砾石荒原。这片戈壁把蒙古高原分成了漠南和漠北。在蒙古兴起之前,这片草原已经生存过几支闻名的游牧群体,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等等。中国唐代的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瓦解,回鹘人向西南迁出漠北草原,原先居住在大兴安岭山地中的蒙古部落室韦氏开始向西迁徙,到十二世纪,漠北草原基本完成了蒙古化过程。

蒙古部落,也是一个个游牧群体。游牧民族的生活规律,就是保证让畜群吃到足够的草料,有足够的水源,并免受严寒的伤害。所以,游牧民要根据草场的季节性变化,按照一条相对固定的线路有规则地循环移牧。蒙古人所牧养的五畜是绵羊、马、山羊、牛、骆驼。每年春季草青时,他们就从冬季的营盘出发,向夏季牧场转移,同时也让冬季的草场得以生息。等到秋初,游牧民就要赶着膘肥肉厚的畜群,转移到相对温暖的地方。冬季的严寒,对畜群是一个严厉的考验,体质较弱的牲畜都会在入冬前被宰杀,即便如此,春季的乍暖还寒,也会让已熬过冬天但过于虚弱的牲口成群倒毙。

游牧,是古代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北方游牧民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终年实施严格的集体游动放牧的畜牧业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保护稀缺的水资源和可持续转换使用的草场。游牧对环境依赖性大,迁徙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他们的居所多是便于流动生活的帐房和蒙古包。帐房和蒙古包都具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特点。

人类文化,从源头上看,大概不出三种,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都缘于内供不足,所以向外寻求,因此是流动的,也是进取的。而农耕可以自给,无需外求,所以是固定的,也是保守的。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这条狭长的地带上,由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农耕文明的温床,而在其北面,多为荒芜的戈壁沙漠和广阔的草原。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游牧民族的袭扰已成常态,为了逃避战乱,中原地区的人民南下寻找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徙,带着他们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加上南方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显示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潜力。而北部和西北部,便成为游牧民族的移牧之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大中华的历史,自始至终是一部汉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我们无需用今人的理性评判古人的是非,人类的生存发展本来就遵循着一部丛林法则。只有当经济发展的成果足以补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损失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它曾经是如此不合乎理性,需加以替代。这一点,在蒙古帝国形成的年代,它自己就做出了几乎完美的诠释,到了忽必烈的时代,蒙古民族就不再以游牧经济为其治国根本,它只是以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作为统治基础,以农耕经济为实力,又以穆斯林的商业能力作运转,形成了一个前现代经济的贸易经济格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族的五畜过年风俗
夏商周三代的民族属性
汉民族统一了农耕地区,蒙古终结了游牧民族,二者合一便是清朝
历代文人何以攻讦长城
中国历史上农耕和游牧
劫掠模式的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