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 15 部经典「精神病电影」,放假时可以一看 | 医学人文

电影院和精神病学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两者均高度关注人类行为,尤其是在充斥着强烈冲突的情境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作品对精神科疾病及其治疗的刻画不断发生演变。以下对 15 部精神疾病相关电影进行了简要回顾。

1

《M就是凶手》

(M,1931)

豆瓣评分:8.3

长期以来,犯罪题材一直颇受大众电影的青睐,存在暴力表现的精神疾病也经常出镜。《M就是凶手》中,主角(一名专以女童为对象的变态杀手)的行为是病态冲动而非道德沦丧的结果,这一立意在那个年代相当少见。「我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懂点儿精神分析。」导演fritz lang指出。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对参与了杀人犯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访谈。

2

《煤气灯下》

(Gaslight,1944)

豆瓣评分:8.1

有时,电影也会与精神病患者群体发生某种摩擦。《煤气灯下》中,一名看上去风度翩翩的丈夫试图通过让妻子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稳定,以偷窃后者的遗产。该电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单词——「Gaslighting」,用于描述一种病态关系:一方通过让另一方怀疑自身的决策,进而不恰当地影响后者的决策。

3

《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1950)

豆瓣评分:8.7

《日落大道》中,女主角、过气女星Norma在疯狂乐观及自杀观念的两极中剧烈摆动;事实上,她是一位妄想性障碍患者。她的小男友是这样描述她的:「还在向身边看不到头的游行人群骄傲地挥手致意。」这部电影渗透出了一种被酸着色的世界观:妄想正是好莱坞这一机器得以运行的终极燃料,哪管前浪死在沙滩上。

4

《惊魂记》

(Psycho,1960)

豆瓣评分:8.8

阿尔弗雷德 · 希区柯克经典佳作。该电影中的一个经典镜头是,男主角Norman Bates身着其亡母的衣物,在浴室杀死了一名房客。电影结尾诊断多重人格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DID)的画面反映了一种文化变革:面对看上去莫名其妙的暴力行为,精神科医师将从临床角度加以考虑。

5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1971)

豆瓣评分:8.4

当死不悔改的Alex接受了实验性的厌恶治疗之后,他对眼前这个自己曾经融入的暴力世界彻底缴械投降了。这部电影聚焦于一个经典辩题:反社会倾向究竟是由个体自由意志所创造,还是文化和时代的产物。现代脑影像学研究已发现犯罪行为的潜在神经学基础,而该电影所提出的问题历久弥新。

6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豆瓣评分:9.0

最著名的「精神病电影」之一,影评界对此片赞誉有加。然而,本片对于大众对精神科治疗的感知造成了负面影响,对电休克治疗(ECT)的公众形象更是造成了重创。

7

《安妮·霍尔》

(Annie Hall,1977)

豆瓣评分:8.5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精神分析大行其道,在主流美国爱情喜剧中都能得到公开的讨论。本片原名《快感缺失》(Anhedonia),指无法体验到愉快感。事实上,片中神经质而有些邋遢的男主角Alvy Singer看了15年心理医生,而Alvy Singer饰演者兼本片导演伍迪 · 艾伦本人也存在焦虑倾向。

8

《天才也疯狂》

(What About Bob?1991)

豆瓣评分:7.0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这部电影就探讨了医患关系这一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依据观众的职业视角而定,本片既可以被视为喜剧,也可以被视为恐怖片:一名感觉被遗弃、内心充满恐惧的患者Bob疯狂地追随一名态度坚决的心理医生,并设法来到后者的家庭度假地。Bob的病逐渐好了起来,但医生整个人都不好了……

9

《移魂女郎》

(Girl, Interrupted,1999)

豆瓣评分:8.2

本片由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名罹患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年轻女性一年半的精神病院生活。尽管女主在住院期间也受了不少苦,但相比于《飞越疯人院》,该片对于精神科住院治疗的描述更为冷静和公正。

10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2001)

豆瓣评分:8.9

本片为20世纪伟大数学家、精神分裂症患者John F.Nash的人物传记片。精神分裂症的全球患病率为0.5%-1%,远低于其他很多精神障碍,但在精神疾病题材电影中的比例颇高。电影中,Nas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幻视;然而,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Nash在现实生活中仅有幻听。此外,该片还存在一个并不正确的导向:精神分裂症与天才之间总是存在某种相关性。

11

《飞行家》

(The Aviator,2004)

豆瓣评分:7.9

本片依据Howard Hughes的生平改编。传记电影的一个常见问题在于,总是倾向于针对角色的行为给出过度简化的解释,本片也是如此。Hughes的母亲存在细菌相关的强迫症状,而这一现象似乎也传递给了Hughes,表现为重复洗涤。这很可能来自Hughes死后不久进行的「心理解剖」。事实上,强迫症(OCD)的病因颇为复杂。

12

《忧郁》

(Melancholia,2011)

豆瓣评分:6.9

婚礼前一天,女主Justine抑郁发作,甚至无法行动;另一方面,一颗离群的星体正冲地球飞来。很显然,地球将在数天内被毁灭,而此时女主的小宇宙似乎也爆发了,甚至反过来安慰她的姐姐。这一现象存在科学依据:研究显示,处于抑郁心境中的个体解决社交两难处境(Social dilemma)的能力更强。

13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Silver Linings Playbook‎,2012)

豆瓣评分:7.7

该片情节梗概简单:一名罹患双相障碍的男性与一名遭遇创伤事件的女性之间的恋爱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导演David O.Russell自己的儿子也罹患双相障碍。此类电影难以回避命运这一话题,但「后天」的人物刻画也很成功。经过药物治疗及社会支持,角色比之前更加健康,同时也接受了这些干预手段的局限性。

14

《依然爱丽丝》

(Still Alice,2014)

豆瓣评分:7.9

五十岁那年,事业有成的大学语言学教授Alice遭遇了生命中最大的变故:最初仅仅是记忆力略有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化愈发严重,最终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大部分电影存在逃避现实的小心思,选题时往往回避包括A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本片选择了直面现实,对早发AD如何肆虐而又重新连接一个纽约家庭进行了直接的描述。

15

《分裂》

(Split,2016)

豆瓣评分:7.2

编剧需要「搞事情」,演员需要展示自己戏路宽,分离性身份障碍(DID)是再合适不过的电影题材。三名年轻女性被一名二十三重人格的壮汉所挟持,而第二十四种极危险的人格正在慢慢形成……《分裂》继续将DID错误地描述为具有暴力性,而鉴于该片票房的成功,一大波错误解读DID的电影很可能正在赶来的路上。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精神科医师日常工作中所能遇见的疾病几乎都上过电影,并被电影所塑形,无论好的还是坏的。然而,对于精神科而言,这些电影客观上做了很多,包括传递疾病信息,以及强调患者的需要。

除了工具书,精神科医师还可以看看这些

信源:John Watson. Cinemania: A Brief History of Psychiatry in Film. Medscape. September 27, 2017

参考资料:豆瓣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部电影,看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的爱恨纠葛
利培酮撤药症状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生酮又一重磅研究:生酮饮食精神病也明显改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精神障碍诊断及症状评定量表
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对认知的影响
精神病的种类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