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语法常识

一、词语常识

()古今词汇的区别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双音节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间有少量单音节词。

古今是相反的。所以就对理解造成困难。需要我们进行单音节和双音节的替换,才能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一个词,如“山”“水”“江”“河”等。

双音节词,就是两个字一个词,如“憔悴”“执事”“行李”“奈何”等。

古今比较如下:

太阳

月亮

害怕

欢喜

古人说上面那一行的文字,我们说下一行的文字。把上下行文字的相互解释关系记住,就能很好理解古人的话。

所以背诵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养成一个字一个字来理解的习惯,也就是单音节词习惯,翻译时将其准确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也就是双音节词习惯。

翻译时,漏掉文言文一个字,也就漏掉了一层意思,因为它们是单音节词。我们今天漏掉一个有时候关系不大,因为我们用双音节词,另一个字可以提示我们意思。

因此,翻译最怕漏字。

()词汇分类——实词、虚词

1.实词

(1)概念:文言实词指名、动、形、数量词。

数量词主要是数词。

因为古代汉语量词很少,现代汉语量词很多。

(2)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①古今异义。

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a.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b.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c.词义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现在相当于古代的“足”,就是“脚丫子”。

d.词义弱化: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e.词义强化: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f.感情色彩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②多义词。

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本义发展出引申义,所以本义最重要。

本义基本就是造字时候的意思。多注意联系字的结构、偏旁部首来记忆、理解本义。

然后本义发展出相近的或者抽象的意思,就是引申义。所以二者有联系。

比喻义就是打比方产生的意思,这样打比方的多了,成了习惯,就不叫比喻了,这就是比喻义。

假借义就是暂时借用一下,二者没有联系。后人尊重古人的用法,于是把哪个字借作哪种用法也就固定起来。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党羽”,现在属贬义词;

“莫”的本义是“日落”,“没有”是其假借义。

③通假字。

通假条件有两个: 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

④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从文章看没有“父”,只有“兄”。

 “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 “作”指劳动, “息”指休息。从文章看,刘兰芝那么委屈,肯定是累坏了,没有足够的休息。

2.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副、介、连、助、叹词。在高考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

(1)    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属于实词,古代汉语代词属于虚词,这是古今不同之处,注意。

代词是代替词语、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

①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我”“吾”“余()”,第二人称“汝()”“尔()”“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厥”等。

②指示代词,有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不定代词“某”“或(有的)”“莫(没有)”等。

③疑问代词,有表示“为什么”的“何”“曷”“胡”“奚”,表示“怎么”的“安”“恶” “焉”,还有表示“谁”的“孰”。

(2)连词

连词是指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

逻辑关系主要有:

①并列关系:与(和)、及(和)、而(并且)、且(并且)、以(就是“而”,并且)。

②递进关系:而(而且)、且(而且)、况(况且)、尚(尚且)、非独(不只是)。

③承接关系:而(不翻译,表示动作相连)、以(不翻译,表示动作相连)、因(接着)、则(就)、遂(于是,就)、即(就)、乃(就)。

④选择关系:如(或者)、抑(或者)、或(或者)、其……其……(是……还是……)、非……则……(不是……就……)。

⑤转折关系:而(然而)、然(然而)、但(但是)、则(却)、虽(虽然)、顾(只是)。

⑥假设关系:若(如果)、苟(如果)、如(如果)、设(假设)、令(假设)、而(如果)、即(即使)、使(假使)、纵(纵使)、诚(果真)、假令等。

注意:书上的“令”写成了“今”,纠正过来。

⑦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因(因为)、为(为了)、而(因而)、则(就)、故(所以)、是故(因此)、是以(因此)。

 (3)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

     表程度:少(稍微)、稍(稍微)、略(略微),愈(更加)、益(更加)、弥(越发)、更(更加),最(第一位的)、极(特别)、甚()、残(剩余)、太(比例大)、至(特别)、尤(尤其)、良()、大(比例大)、绝(绝对)、特(特别)、颇()

做笔记2分钟。

②表范围:悉(都)、皆(都)、咸(都)、俱(都)、举(全部)、毕(全部)、凡(所有的),唯(只有)、特(特地)、徒(只是)、独(只是)、直(只不过)、第(只是)、但(只是)、止(同“只”,只有)、则(就是)、仅(仅仅)。

③表共同:共、同、并、相。这一组意思都是共同。

④表时间:既(已经)、已(已经)、曾(曾经)、尝(曾经),向(以前)、初(当初)、曩(以前)、始(当初)、昔(当初),常(经常)、素(平时)、雅(向来)、恒(常常),方(正当)、正(正当)、适(恰好)、会(正碰上),俄(不久)、旋(不久)、寻(不久)、须臾(不一会)、未几(不久)、无何(没多久)、斯须(不一会)、既而(不久),急(急忙)、遽(马上)、猝(仓猝之间)、立(马上)、即(马上),将(将要)、且(将要)、行将(将要),终(最终)、卒(最后)、竟(最终)。

注意:书上的“须臾”少了一个“须”,纠正一下。

⑤表语气:必(一定)、诚(果真)、信(确实)、固(本来)、果(果然),不、弗(不)、未(没有)、非(不是)、靡(没有)、亡(没有)、否(不是)、勿(不要)、毋(不要)、莫(没有)、无(没有),殆(大概)、盖(大概)、庶(大概)、得无(恐怕……吧)、无乃(恐怕……吧)、庶几(或许可以),岂(难道)、宁(难道)、庸(哪里)、其(难道)。

⑥表频率:屡(多次)、数(多次)、辄(动不动就)、每(常常)、频(多次)、累(多次),复(又)、更(再次)、再(第二次)、又、亟(,屡次、多次)。

⑦表敬谦:窃(私下)、辱(使你受辱)、伏惟(恭敬地想),幸(有幸)、敢(冒昧地)、请(请让我)、敬(恭敬地)、谨(小心地)。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与后面的词语(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

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5)助词

助词是指在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

①结构助词:之、者、所。

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③音节助词:之、其。

 (6) 固定结构和兼词

①固定结构,如“所以”“奈何”“且夫”。。

②兼词:由两个字快速朗读得到一个字,这一个字兼有那两个字的词性。兼,就是二的意思。就是说兼词有两种词性。

常见的兼词有:

,“于之”或“于是”快读出来的。

诸,“之于”或“之乎” 快读出来的。

盍,“何不” 快读出来的。

曷,通“盍”,“何不” 快读出来的。

叵,“不可” 快读出来的。

旃,zhān ,“之焉” 快读出来的。

二、句法常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简单说,就是翻译出现“是”或者“不是”的句子。

文言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

(1)“……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示否定判断。

这几个字要记住。

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用“是”作判断动词。

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翻译中出现“被”字的句子。

被动句主要形式有:

(1)“……于……”或“受……于……”。

如: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为”“为……所……”或“……为所……”。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见”或“见……于……”。

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被”。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些标志性词语需要记住。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词。

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意为“被攻占”)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未”表明否定句, “之”,代词,作“有”的宾语。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知”的宾语)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

(3)用“之”“是”提宾的宾语前置。

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要责备你吧?

(4)介词宾语前置。

如“一以当十”中的“一”是作“以”的宾语。就是“以一当十”,把一个当做十个用的意思。

(5)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

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4.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者”字表示。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就是“有吹洞箫之客”。

(2)用“之”字表示。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就是“利爪牙”“强筋骨”。

(3)用“之+者”表示。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杂说(四)》]就是“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马”。

翻译的时候,都要加入一个“的”字,表明是定语。有的压缩省略了,比如“千里马”。

(4)()词后置。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就是“一双白璧”文言文数量词都在后面。

5.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状语是修饰谓语的,也就是修饰动词,因此翻译时调整的是介宾结构和动词的位置。动词往后调,介宾结构往前调。

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今译时,要移到动词前面。

如: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2)用介词“以”。

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具以事告。

(2)    数词后置。

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后秦再(两次)击赵者。

另外,有些省略了介词“于”的句子,也是状语后置句。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将军 ()河北战,臣 ()河南战。

6.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

条件:(1)感叹句或疑问句,(2)强调和突出谓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7.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几乎到处都是。

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还有省略谓语。

(1)主语的省略。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2)宾语的省略。

如:①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3)介词的省略。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4)谓语的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8.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需要牢牢掌握固定句式及其变化。

可分为下列几种:

(1)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

“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

“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

①“何(奚、曷)()……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3)    表揣度语气:

“无乃(得无)……欤()(莫非/该不会……吧)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担负起了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时间名词“日”作状语,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方位名词“上”“下”作状语,向上,向下)

③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名词“云”“响”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翻译时,成为“介词+名词”“像+名词+一样”样式的就是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有以下几种现象:

①名词后带宾语(名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②名词前面有副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③名词前面有“而”。如:扣舷而歌之。(《赤壁赋》。歌:唱歌)

④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⑤名词前面有否定词(否定词都是副词,这一类和②一致)。如:未云何龙?(《阿房宫赋》。云:形成云)

⑥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就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渔樵:打鱼砍柴)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

如: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这个作主语。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这个作宾语,注意前面动词“有”。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为名词。

如:①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作主语。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锋利的武器) 作谓语,注意前面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活用为动词。

如: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宽:宽容)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同……交好)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翻译出“使……,让……”。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使……变绿)

(2)意动用法翻译出“以……为……”“把……当做……”。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语法纲要
高中语文文言文完全复习大全
文言文实词释义法及词类活用法
文言文
初中英语基础知识讲解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