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惊人的大脑“骗局”:你以为的真相,99%都是错觉
作者 | 帆书 · 徐小栩
主播 | 帆书 · 杨枪枪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知识”深信不疑,却不知它们其实是认知误区。

譬如:看绿色可以缓解视疲劳?
——远眺才能让眼部肌肉得到休息,近距离看绿植是无效的。

公牛会被红色激怒?
——别逗了,牛是色盲,只是面对戏弄时心里很不爽。

鱼的记忆只有7秒?
——鱼听到要气炸了,几个月前的事它都记得清清楚楚。

《如何独立思考》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大脑比想象中更容易出错。

 “大脑更加偏爱简单明了、让人安心的解释,而且我们的记忆其实也是一团糟,我们的思维中存在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

无论众口相传的故事,还是我们自身的感受,都不见得那么真实可靠。

很多判断和决策都是非理性的,小到改变事物的样貌,大到可能会影响一生。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我们复杂的脑回路和丰富的联想力,经常会扭曲事实。

大脑潜能开发师西田文郎,经过45年对大脑的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大脑认为正确的事情,99%以上都是错觉。”

这些错觉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在无形中被误导。

1) 视觉错觉

对比一下,图片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

 (图源网络,侵删)

你是不是脱口而出“左边的更大”?

实际上,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由于物体周围的背景和颜色会影响人的感知,被框住的物体会更吸引注意力。

你看,虽然眼睛看到了全部,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直觉,照样做出武断的结论。

2) 神经错觉

实验人员将被测试者的一只真手隐藏,用橡胶假手代替,在触摸假手的同时触碰真手,被测试者会产生幻觉。

 (图源网络,侵删)

当实验人员用锤子轻轻敲打假手时,被测试者神情紧张,露出痛苦的表情。

当锤子猛击假手时,被测试者惊恐地大声喊叫。

不得不说,有些事情即使我们知道是假的,也会信以为真,甚至还会极力去维护。

3) 记忆错觉

911事件之后,心理学家找来700人,记录下当时他们正在做什么。

一年后,他们的记忆出现了明显的矛盾:

记得自己在看直播的人,实际是在听收音机;记得和儿子在美国的人,实际儿子当时在英国。

大脑是一台复杂的机器,它会把记忆按照形、色、感等进行归类,放在大脑的不同区域。

当神经系统同时工作时,大脑面临多样化的组合,难免搭配出错。

哪怕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会被乱说一气。


 就像心理学“沉锚效应”指出的:

当人们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船锚一样,把思想限定在某处。

大脑很难辨别真实情景,它只是从事物中提取属性,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去深入了解事物,理直气壮地相信自己的感觉,就可能会陷入盲目虚妄中。


了解到大脑的欺骗性,就不难理解生活中那些离谱的现象:

凭借主观想象,就断定为事实真相;
看到事物一角,就觉得掌握了全貌;
学会一知半解,就误以为满腹经纶……

大脑的误判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甚至麻烦重重:

1)主观臆断

《吕氏春秋》里有个小故事。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被邻居家儿子偷去了。

于是他观察那人的一言一行,觉得对方像极了小偷。

后来斧子找到了,他又觉得那人怎么看都不像了。

生活中,全凭主观臆断,往往会歪曲客观事实。

凭刻板印象给人贴标签、妄加评论,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狭隘,也是对别人最大的恶意。


2)以偏概全

早晨上班,电梯突然故障门无法打开,你脑子里立刻浮想联翩:

简直太可怕了,这辈子都不想再坐电梯了;

我怎么这么倒霉?百年不遇的事都能碰到,最近恐怕会很不顺;

看来今天要迟到,领导本来就对我有意见,说不定借机找麻烦……

一次偶然意外,经过大脑简单加工,很容易演变成一次“重大事故”。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造成心理暗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让人陷入不断的反刍。

3)盲目自信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

自我感觉良好,对别人不屑一顾,结果让自己孤立无助;

做出一点点业绩,就果断辞职创业,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这就是大脑错觉导致的认知闭环,过于高估自己的价值和才能,实际上是见闻不广。


总而言之,就像樊登老师在讲解《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一书时谈到的:

有些事没有具体衡量标准,我们便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判断,因为缺乏了解,便会有认知偏差。

大脑马不停蹄地工作,经常不堪重负,所以它偶尔也会出小差。

学会时刻给自己提个醒,才能避免被它“带偏”。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早上醒来如果还在赖床,仍会觉得很困、四肢乏力。

但如果立刻下床活动,会觉得身体已经恢复了活力?

这就是心理学中说的“行为一致性”人的想法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大脑会按照接收到的指令,配合我们达成意愿。

也就是说,通过与大脑密切合作,我们便可以减少它的“肆意妄为”。

1) 反复确认核实,不被潜意识绑架

《可怕的错觉》中说: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会将偏见凌驾于事实之上。”

潜意识是与生俱来的,随时操控着你的决定,认知能力却需要慢慢培养。

所以,做任何事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不能心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反应与推敲,大胆去尝试。

随时自我审查,经常复盘总结,强化逻辑思维。


2) 主动改变视角,把握事物全貌

有句话说得好: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有时候你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跳出自我限制,才能避免一叶障目。

试着了解别人的看法,多维度思考,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估。

3) 坚持深度学习,勤于实践体验

有个学生问哲学家芝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这两个圆圈分别代表我和你们,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我接触的未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自然比你们看得更远。”

不断扩展认知边界,才能减少生活中的盲区。

培养成长型思维,需要坚持深度学习实践,多看书、多跟大佬学习,指导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4)进行积极暗示,激发正向行为

心理学的自我暗示法认为:大脑可以把任何它想的东西变成现实。

很多人往往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而成功的人,善于运用正向思维,思考达到目的的方法。

学会控制负面想法,给自己积极正向的暗示,拥有好的状态,做事也会得心应手。


《认知觉醒》中有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

一个人最大的突破,来自于认知的飞跃。

只有识别大脑的本质,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才会消除困顿,实现人生的升级进化。

点个「在看」,一起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走出大脑的“骗局”。
作者 | 徐小栩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认知是主观、错觉、虚构、自我的
心理学:错觉、刺激,对造成抑郁是有一定关系的
失恋可以纠正性错误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整齐划一的事物?
学者45年研究发现,大脑认知中超过99%都是错觉|《错觉的法则》
大脑如何幻化出我们意识到的现实?(震撼推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