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六 孔子:不是政治家
关于孔子人们已说的太多,褒者有之、贬者有之,赞者有之,讽者也有之。我本不想再写,因为文章示人总以有新意为高,但以孔子之地位与影响,又让人无法视而不见。所以,不得不写。既然不得不写,就只有一写了,那从何处着笔呢?
  其实,文章能有新意固然为高,但没有高远的新意能再续旧意也不失为坦然。所以,我决定坦然一回,为大家再说孔子。
  关于孔子的学问、德行及处世之道,已有诸多贤达每谈必讲,已无我等无名小卒插嘴的余地。那说什么呢?不如就说说孔子的平生遭际吧。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的贵族,是殷商后裔,后为躲避战乱,逃到鲁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孔子,因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为丘,因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孔子聪敏好学,但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早年,为了谋生,他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等卑微的工作。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孔子最大的理想应该就是出仕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终生都在四处奔波游说,希望见解被采纳、自己被重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最初,孔子虽然圣名在外,但在鲁国却一直得不到重视。在他三十岁的时候,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拜访了孔子。双方交谈甚欢,齐景公对孔子的才华也十分欣赏。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期间,齐景公曾想重用孔子,但却遭到了晏婴的劝阻,便放弃了这一想法。可即使没获得重用,孔子的存在还是引起了齐国大夫们的不满,让他们起了加害之心。孔子知道后,向齐景公求救,可齐景公却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可当时的鲁国已是大臣专权,因而孔子不愿做官,在家修书。这时,他的学生已经很多了,有的甚至不远万里只而来为求学于他。其实,早在少年时期,孔子就因博学好礼而让一些人向他虚心求教了。
  在五十岁那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一年后,他便因政绩卓著,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他当政期间,鲁国大治。年过半百的孔子终于意气风发了一回,可这意气风发并没有持续下去。鲁国的大治,引起了它的邻国齐国的恐慌。为了制止孔子继续当政,齐国就送给鲁国八十名美女。鲁国的当权者没抵挡住美色当前的诱惑,很快就沉迷于享乐之中,不理政事了。不久,鲁国举行郊祀,可祭祀后却背礼,没将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知道自己留在鲁国已经前途无望了,决定离开。孔夫子与弟子们的周游列国之旅,就这样开始了。这一年,他55岁。
  孔子先到了卫国。可以说,卫国是一个跟孔子颇有缘分的国家,曾让他几进几出。不过,这缘分可能算是孽缘吧。因为,最终,在这个国家,他也未获重用。
  孔子第一次到卫国,卫灵公就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但却没让他参与政事。没过多久,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使他对孔子起了疑心,开始派人监视孔子。孔子害怕受到迫害,住了十个月后离开了卫国。
  孔子本来要去陈国,可却因容貌相似被人误认为是阳虎,被困于匡城。脱困之后,他转道蒲城,返回卫国。这次返卫,让人浮想联翩的“子见南子” 发生了。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据说非常美艳。关于这段典故,历来就有诸多说法,大多充满了暧昧气息,连最招人恨的卫道士朱熹都说“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会它”。我向来讨厌朱熹,但却十分同意他的这句“而今莫要理会它”。关于“子见南子”,除非能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否则无法得知事情的本来面目。那既然无法得知何必去费力得知呢?所以,自以为是的人都闭嘴吧,喜欢意淫的人尽情去意淫吧。
  一个多月后,孔子与卫灵公一块出行。卫灵公与美貌的南子夫人同乘在前,而让孔子乘后一辆车跟在其后,招摇过市。孔子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由于对卫灵公行为的厌恶,孔子就又一次离开了卫国。
  之后,孔子又经过曹国,先后到了宋、郑两国,最后到了他早就想去的陈国。期间,犹如丧家之犬。在陈国,他见证了几次大国对陈国的侵犯。三年后,他带着又一次落空的理想离开了这个孱弱的小国,再一次奔卫国而去。
  路过蒲城时,孔子正好遇上了卫国大臣的叛乱,陷入了被围的境地。五日后,他才在弟子的奋力拼杀下脱离了困境,到达卫国。
  虽然卫灵公依然盛情欢迎了孔子,但却依然没有起用他。孔子喟然长叹:“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即可见效,三年即可有成!”但如果就是如果,它不能变成现实。很快,孔子带着弟子第三次离开了卫国。
  这一次,孔子打算西游,去晋国求见赵简子。可一到黄河边上,他就听说了窦明犊、舜华被杀的消息。窦明犊、舜华是晋国的贤人,曾辅助赵简子从政。他们的死,难免让孔子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于是,他望着黄河叹道:“壮哉黄河,浩浩荡荡!我不能渡河,是命中注定吧!”孔子没有渡过黄河,又返回了卫国。
  一日,卫灵公询问陈兵作战之事,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我听说过,军旅之事我却没学过。”第二天,再与孔子谈话时,卫灵公就只顾看空中飞来的大雁,心思完全不在孔子身上。孔子感到了无望,离开了卫国,再往陈国。
  孔子在陈期间,鲁国权臣季桓子去世,他的继承人季康子一继位,就派人赴陈召孔子的弟子冉求回鲁,准备重用。冉求的归鲁,勾起了孔子的思乡之情。子贡看出了夫子的心思,在送别冉求时,一再叮嘱他:“如果获得重用,一定别忘了把夫子请回去!”
  冉求走后的第二年,孔子又离开陈国去了蔡国。在蔡国的第三个年头,楚国派人来聘请孔子。楚国是个大国,一直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孔子当然接受了邀请,可陈蔡两国得知这个消息却都很惶恐。他们都知道孔子居留在本国期间,自己的所作所为皆不合孔子的心意。所以,他们害怕孔子一旦被重用,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们就派人将孔子围困在了去楚国的路上。孔子一行人被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外,绝粮了七日,很多人都生了病。最后,还是子贡到楚国去,招来了楚昭王的军队,孔子才得以脱困。
  孔子在楚国依然一无所获,很快,他就第五次到达卫国。而卫国,也最后一次证明了它与孔子的孽缘。
  在冉求的协助下,孔子在背井离乡十四年后,返回鲁国。这一年,他68岁。但鲁国的掌权者虽然召回了孔子,却对他敬而不用。这时,年迈的孔子也只能接受今生仕途无望的事实。
  返鲁后,孔子在一边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边广收弟子、教书育人中度过了他没剩几年的余生。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夫子因病而逝,享年73岁。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即使遭受打击、嘲讽、排斥甚至围困,也不改其志,但最终也未能在神州大地上找到一块用武之地。他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落魄失意,但在政治的落魄却并不影响他成为至圣先师。
  孔子博学多才,是天纵之圣。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有教无类,是万世师表。他广收门徒,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贤人,至于七十二人之外,受过夫子教诲却没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儒家的经典《论语》,就是由孔子的传人们根据其言行编撰而成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遍地的孔子学院可证,孔子到如今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丰功伟绩也比不上文化的生命力。唐朝曾经鼎盛,如今人们可见是唐诗;宋朝曾经显达,如今人们可见的是宋词。齐桓、晋文的霸业再雄伟,也要被时间碾碎,可《春秋》《论语》却可常存世间。
  所以,太史公赞叹,“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是呀,与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孔子,其生命力超过任何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孔子终生主张的是忠君尊王、仁政德治、尊礼教、举贤才的大一统思想,但这一思想与他所处的王权衰落、群雄争霸的年代实在是不相适应,它无法助各国诸侯实现富国强兵、雄霸天下。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孔子的政治主张确是不识时务。也正是为此,他奔波至死也未能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
  所以,孔子是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却不是政治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史记(卷47-03):孔子世家第十七【3】
孔子世家(六)
散文||我所了解的孔子(下)
《史记》故事:孔子归鲁真相,冉有的十年等待与劝谏
孔子七十二弟子一览表
十八、孔子由负函返卫,在卫又住了五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