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朱文君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朱文君,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全国知名语文教研专家,被全国多所学校聘为教学顾问。近年来,承担全国十一五课题“新经典”的研究工作,开发小学文言文教学获得脱破,独创读写并举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并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其教学风格自然、大气、极富创意,深受一线老师们的喜爱,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的,当时,他领衔了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叫“新经典诵读”。经典诵读里涉及到文言诵读,文言包括古诗词和古文。因为古诗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多的,老师们研究的也比较早,但,古文的探索,相对不多见,李主编要求我来尝试一下。并提出了小古文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古文应该叫文言文。而小古文,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大家看这些小古文: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这是我们的《小古文一百课》里的第一课,是不是非常简单?

    《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对三年级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生字了,对,这其实是文白夹杂的现代古文,选自民国文言课本。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鸦 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
    鸦信以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是不是不比现代文写的差,尤其是狐狸的那段话,很妙。
     用了“霓裳羽衣”的典故,这个奉承,远比说羽毛好看,声音好听,要高明得多
     因为“霓裳羽衣”讲的是唐明皇创作绝世名曲的故事 ,是不是高明很多。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这篇是《狐狸和葡萄》的文言文,大家可以放声读一下,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可以读得特别有节奏。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的四字词句特别多

   昔有一狐葡萄满架万紫千红 累累可爱 
垂涎久之 猿升之技 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
怨则生怒 怒则生诽 无所不至 口是心非
贵重之品 罕见之物 其味酸涩 从不下咽
庸夫俗子 以之为食 卑鄙之辈 才德出众
诋毁交加 假意清高 拂人之性 违心之谈

你们看,文言好似一个成语浓缩包啊!

     这两篇古文选自1840年,一位传教士翻译的《伊索寓言》,原名叫《意拾喻言》,这些小古文和现行教材里的古文相比,是不是更有趣味,更浅显一些。其实古文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从易到难,无所不有,它比诗词更全面完整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思想。

    
                             《性  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这是一个笑话,孩子们会自己读得笑起来。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清笑话集》,我从各种古籍里挑选了孩子们容易读,容易理解的古文,同时,也包括了我们现行教材中白话故事背后的文言文。比如:
                             《推  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是配合了苏教版的课文,老师们,这就是小古文。也是小篇小幅,小家小作,小清新小好玩的小
    接下来我讲讲我怎么教,这样好玩的古文,其实教起来很简单,它一定有别于现代文课文的教学,也有别于教材里的文言教学,因为它的目标更简单: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我们的孩子从两岁就开始讲白话文(语体文)。所以现代文的语感在上小学前就有,具体的表现是,读现代文,断句基本不会错,但是文言没有接触,所以,需要培养语感。为今后中学大量文言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感培养没有别的方法,就是靠读,语感是一种习惯
你看我们中国人之间讲话,即使个别字没有听清,你也能知道意思,这就是习惯。张中行说,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读多了,习惯就有了,语感就来了。我多年试验的结论是,当孩子读到30到50篇小古文的时候,文言的语感就初步形成,这里的读,一定是熟读。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周教两篇的话,一个学期就是30多篇,目标很容易达到。第二,教小古文的原则只有一条,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我不是太赞成死记硬背。再好的事儿被你一强迫,就变成坏事。
一旦孩子自小就厌恶文言,那就麻烦了。那么怎么能落实这样一个原则呢?下面,我讲的话题就是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这是我这个学期开学,给四年级孩子上的第一节古文课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第一个问题:小古文长什么样?孩子们说,很短,很难读。好的,来看看这篇小古文。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孩子们很容易就读出来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发明节奏来读。结果有孩子几乎都要唱出来了。怎么会这样?我问孩子们,他们告诉我,都是四个字一句。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那,再读一篇,这篇,也难不住孩子们。他们很快有开始故伎重演,编出新的节奏,“不过,这里面个别句子不是四个字的,不好读啊”我说。孩子们说,可以改啊!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地改写几个散句,最后成这样: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
阴云四布,弥漫天空。
飞鸦千百,未暮归林。
夜半风起,大雪纷飞。
及至清晨,登楼远望。
山林屋宇,一白无际。
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他们很高兴他们的玩法。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接下来,让他们自由说说成语,他们说了很多,我把他们说的带“之”的成语单独列出来,
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丧家之犬 井底之蛙
吹灰之力 天伦之乐 众矢之的 鱼米之乡
杨氏之子 君子之交 千里之行 四海之内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惊弓鸟,漏网鱼,意思都有了,加个“之”,成了一个四字词或句,学生非常开心。他们觉得他们知道了一个大秘密,好了,这下你们可以用用这个方法了。

     上海的孩子,三年级就学过《观潮》,第一句谁想起来了?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若改成四字一句的,可以吗?孩子们说,简单,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真了不起,你们和古人一样厉害。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你看看,古人和你写得差不多呢?孩子们高高兴兴又读起这篇古文了,这篇古文,同样多四字词句,玩法照旧
   注意,我不几乎不解释,孩子问了,就简单说一下。这次课,孩子问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玉城雪岭”,一个是“杨诚斋”。我简单解释,不花时间。读熟之后,最后一个环节,这篇古文只写潮来时,潮来前和后没写,你们能不能试一试,把课文第二段改写成古文
[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大约7、8分钟,大部分孩子都写好了:

    八月十八,乃钱塘江潮之日也。吾早至海宁盐官,此为观潮最佳之地也。登堤,见钱塘横卧,浪静风平,至东逾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镇海古塔,观潮台屹立江边。远处,小山若隐若现。江潮未来之,但堤上已人山人海,东望,等之,盼之。——惠和华

    我大大表扬了他写的这一句:见钱塘横卧,浪静风平。老师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八月十八,观潮之日。盐官,乃最佳观潮之处也。余随人流登上江堤。江口开阔,一览无余。远处江面,风平浪静。越东越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镇海古塔,屹立江边。远处,小山云雾,若隐若现。江潮未及,堤上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午时刚过,远处隆隆作响,似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或曰:“潮以近之!”既而,响声越来越大,吾踮脚朝东望,但见东边江面出一白线,人又沸腾也!
——叶杭栋
      钱江大潮,天下之奇观也。
      农历八月十八,乃观潮之日也。我等至海宁盐官,此乃观潮之胜地也。登上海堤,只见人山人海,翘盼江潮。
      随隆隆之声响,江上似有闷雷滚动,潮来也!顿时人声鼎沸。踮脚望之,江面依然风平浪静。然顷刻间,响声逾大,一银线现于水天相接之间,人群沸腾矣。
      线移渐近,横贯江面,但见白浪翻滚,似高耸之城墙,又似万马之并进。其声如百万雄师,奔涌而来,发出山崩地裂之声。
     潮头余波,虽奔腾而去,尚漫天卷地涌来。久之,待江面复乎平静,江水已涨六七尺矣!
——赵允一
    赵允一是个女孩,写东西很快,这就是我的第一课,老师们会问,你怎么想到这么教的,与其说是我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喜欢上文言,毋宁说是孩子们对文言的“爱你没商量”,让我就此展开了一段绮丽的教学旅程。
    最初萌生教文言文的想法,是2003年。那次,我有幸观摩了全国阅读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文言文。那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耐心而详尽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字词。只见他时而板画,时而讲解,讲解精彩,板画精美。而坐在台下的我,此时却分明感受到从孩子们那里涌动而来的按捺不住急切想读的暗流。果然,当老师讲完了知识点,指名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她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读得声情并茂,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积蓄已久的愿望霎那间得到释放,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欢欣。 

    这一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模模糊糊地感到:可能,拿到文言文,孩子们更想放声朗读,而非听老师讲解。

    2005年冬,我终于有机会执教人教版的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先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吧。于是,我设计了几种读的形式,一节40分钟的课,几乎让学生读了近30分钟。读过了瘾,我开始收敛课堂,试探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他们到底是在辩远近,还是在辩大小?”
  “辩远近。”孩子们异口同声,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
  “那么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我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标注一个示意图。完全没有困难,孩子们的理解准确无误。
  我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结束教学。的确,读,几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这节课,激发了我教古文的兴趣,更奠定了我的小古文课理念,一个字“读”,一切皆从读中得。这期间,我执教的一系列古文课,几乎都是“读的三部曲”。
     我教《蜀鄙二僧》(节选自彭端淑的《为学》)。很简单,全课就是三轮读。第一轮读,我读得字正腔圆,让孩子模仿,意在认准字音和句读;第二轮读,我则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孩子模仿,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轮读,我读得韵味十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的节奏和音韵。而这一回,我要求孩子们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发挥,意在激发兴趣,帮助孩子熟读成诵。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008年春,江苏无锡的一个名师工作室请我去讲课,指名要我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一课。我反复研读课文,始终未能找到很满意的教学内容。让五年级的学生读《狐狸与葡萄》《狼来了》《蝉和狐狸》这样三篇只有百把字的课文,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决定尝试将文言的《狐狸与葡萄》《鸦狐》(即《狐狸与乌鸦》)(这里是否需要呈现文言课文?)引入本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了解,直奔文言,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体会文言表达的节奏和韵味。
课,很新鲜,孩子们对文言的“惊艳”之感,是我早已预料到的。然而,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尝试将《蝉和狐狸》改写成文言文,则轮到我这个当老师的“惊艳”了。
  从未接触过文言的孩子,居然写出一篇篇几乎完美的文言文!
                                     蝉 狐
                                          江苏无锡东降小学  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这是一个叫李晨的孩子当堂的文言写作,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在随后的一两年时间里,这节课,我在全国各地教了不下二三十次,屡试不爽,孩子们的“文言创作”没有哪一次不让在场的人连呼“没想到”。
从此以后,“写”成为我的小古文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我发现,每每到了这时候,孩子们最有成就感,也最快乐。读了《爱莲说》,学生们就写《爱梅说》《爱兰说》《爱仙人掌说》……
    读了《马说》,学生们就写《狗说》《牛说》《琴说》……
                              狗 说
                               上海其宝外国语小学  陈博凡
   世或先有人,然后有豢养之狗。摇尾卖萌之际,乞首顾盼之余,惹人怜爱。
   狗之爱者,因其忠心。虽身不巨、体不阔、齿不锋、爪不利、与狮虎比之居其末,安求其能御敌也?狗之亲者,推其心、置其腹、交其神也。然养之不爱、待之不亲,怒之即打,躁之即弃,曰“其不亲也。”呜呼,其真不亲乎,其不善亲也!
   孩子们何以能如此轻松地驾驭文言表达?我猜想,应该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长于模仿的结果,同时也和这个年龄段儿童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有关。正是这种特性,让他们能忽略个别词句的不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而这种特性,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复存在。
     所以,老师们教小古文一定不能逐字串讲
     2009年,我一边教学,一边着手收集筛选短小浅近的文言文,尤其是那些有故事情节、有情趣的文言短篇,打算编写一本小古文教材。这时候,朋友推荐我一本《明清笑话集》,我一口气读下来,笑得肚子痛。幽默,妙就妙在你“想不到”。自然的,我想到了用猜读的方式来教学,即一句一句出示课文,让孩子们根据人物的性格,事情的发展,猜测词语的意思,于是有了《一人性缓》这一课。这一课的实录刊发在《人民教育》上,因为结果想不到,孩子们猜得兴味盎然;因为猜得兴味盎然,方法的提炼变得如游戏般有趣。在安徽淮北实验小学的一个四年级班,孩子发明方法的热情之高,几乎使课堂完全失控。但见黑板上一排排以孩子姓名命名的学习方法,数量的多少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完全可以自己“发明”办法。

      小学的古文课,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
历经千百年淘洗的文言,实在是个宝库,语言那么优雅,又那么富有情趣,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就能让学习变得如游戏一般好玩。我教《岳阳楼记》,先出示一个骈句,让孩子们发现它的特点:像两匹马儿并肩同行,整齐的步伐,整齐的节奏。接下来,告诉孩子们,古人很喜欢用这样的句子,你们到文中找找看。一节课,就围绕骈句,孩子们找找,读读,背背,既轻松又兴趣。至于内容的逐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分析,就留给中学老师完成吧!
  只有让儿童记忆深刻的语言,才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将来才能提取出来应用。
  毕竟,古文里描摹的生活场景,和儿童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做一些“嫁接”的工作,才能让经典的语言焕发生机,在儿童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小古文教学中,教师最有作为的地方之一。
    玩点“穿越”,是我常用的方法。孩子读了30来篇小古文,我也教一点“大古文”,比如《论语》《孟子》《老子》之类,我教老子很好玩。先一起读,读熟之后,大致讲讲意思。然后就讲了个我自己瞎编的故事,说我有个朋友,超级喜欢老子,他生了孩子,起名字都是从老子里找的,老大叫大成,意为大成若缺。老二叫大盈,意为“大盈若冲”。到了老三,就叫“大直”,老四叫“大巧”,到老五,麻烦了,要叫什么了呢?大家看看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叫大辩了,孩子们开始坏笑,看来起名字还要注意谐音啊!那你们给他换名字吧,从老子的文章中找去,其实孩子也就读了道可道等几篇。但是他们找的名字还真不错,谐音也好,意思也好,若缺,若拙,之类。这么好的名字,还不如留给自己用,孩子们直点头,不过,你们已经有名字了啊,不如留给你的孩子吧,他们很开心,啊,我们也会有孩子的?当然啦,虽然现在小了点,将来总要有孩子的嘛。女孩们犯愁了:老师,我还不知道孩子他爸姓什么呢?[转载]小古文怎么教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朱文君

     这是最后一张PPT,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让他们写写自己给孩子起的名字的意义。
     我找两篇孩子们的作品来
                                           杨千道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不过,起个名字也不赖,毕竟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事,而且还说出了我对儿子女儿的希望。
       我想叫她(他)“杨千道”。
       杨: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也不要改,至少表明我和我儿子女儿身上流着的是从山西来的血液。
       千:也不能改,按照咱老杨家的家谱,我们的辈份字出自一句话“文兴继千年”,所以,我爷爷叫杨文修,我爸爸叫杨兴国,我叫杨继超,到了我儿子女儿,自然名字里的第二字就是“千”,那到了我孙子孙女,第二个字就是“年”了,呵呵,也好,不用想了,窃笑。
       道:出自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我希望我的儿子女儿长大后像老子一样成为一名哲学家,还想像老子一样有孔子这样优秀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儿子女儿的学生们,将来说起他们的老师,也这样赞叹:“我的老师就像龙啊!”
        可是,我一起完就后悔了,千道,写着好看,但是谐音“签到”,晕!万一被同学笑话呢?还有一个问题,我只打算要一个,万一生的是双胞胎,我还要想一个名字啦!
      不管怎样,杨千道,我期待着你!

     这个孩子叫杨继超,他给孩子起的名字叫杨千道。
                         

                                贶善道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我想给我的孩子取名为:贶(kuàng)善道。
     贶:这是一个一般人很难一次性读对的姓氏。虽然我不姓贶,我也不希望孩子跟我姓。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贶”是中国第一小姓,我要为这个姓氏的家族添砖加瓦,让他们繁荣昌盛起来。
    他也必须是个男的。
    善:是善良的善,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品质就是应该深沉、安详、随和和仁慈。善良是人的本性,但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善良,不要忘记与生俱来的美德。
    道: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孩子要知道人世间的大道理,也要懂得生活的小道理。而我的孩子还知道“道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会注意到观察世界,认真思考和探究,去发现事物间联系和变化的奥秘,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道”字,在时刻提醒者他呢。
    他的小名叫“矿山道”,这是由他名字的谐音而来,寓意我的孩子犹如矿山中的一条小道,铺满了矿石宝藏,也为人们采集矿石带来了方便,他是个厚积薄发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到;上姓名网测试一下,63分,OK!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啦。
    这是一个小姑娘,他很巧妙地把孩子他的问题绕开啦。

    我觉得,教古文不一定要把我们的课弄得像个假古董。配古乐,说古话,甚至穿古装。要让现代的孩子喜欢,不妨放开我们的思路 ,  怎么好玩怎么教。读下去了,喜欢了,你害怕不会从中得文辞,得文意,得文气,得文化么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十分瘦小,常常被高大的讲台遮挡得只剩下头颈以上的部分。人虽瘦小,却声如洪钟。每每遇到文言课文,他便一言不发走进课堂,扬声念道:“壬戌之秋,七月即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我们于是接上,一字一句地跟着读起来。当时并不知为什么,只觉得那诵念之声,让人陶醉,不知不觉便跟了进去。

     部分群友发言

    黑龙江*鲲鹏(朱老师今天的讲座,让我们也走近了小古文,喜欢上了小古文。我想,朱老师教学小古文的第一步是不是就是老师首先应该自己爱上小古文了。有没有电子版的小古文。

    湖北*杜修丽

感谢文君老师的精彩奉献,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谢谢您的引领,辛苦了!

    黑龙江*关兰波

    您辛苦了,您的抛砖引玉让我受益匪浅

    内蒙古*段彩霞

    朱老师,教材从哪里来?

    南通*陆萍

    上下两册,济南出版社出版小古文

    黑龙江*关兰波

   “古文的声韵,古文醉人的芬芳,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朗朗诵读中益显光华,薪火相传。”欣赏这一句话,在反思中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浓浓的语文味!

    内蒙古*段彩霞

    每天什么时间读?

    南通*陆萍

    我是每个星期二和星期五学生做操后的晨会课前半个小时,其余时间学生晨读课上自由读的。

    黑龙江*关兰波

   “老师首先应该自己爱上小古文”鲲鹏大哥朴实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地惊醒了我!

     黑龙江*陆焕杰

    朱老师  是不是只要学生读着感觉有趣就行吗? 不管什么方法都行?

     江苏*马良生

     我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关注过朱老师的小古文。我觉得对教师来讲只能是一个课题,从中得到课题研究的启发;对学生来讲,只能是一个专题学习,毕竟要学的不仅仅是小古文,当下现代文明的课文更值得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没有差生?古人居然是这样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公益课⑰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
论语 | 贾 卉:慢养语文 ——我的大语文课程构建策略及实践
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语墨小语|《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实录
教育部在“减负”!家长看完却直冒汗,孩子该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