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辅行诀研究丨五行体用补泻与五行互含药精
中医第五大经典
中医融合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数术家、杂家、兵家等学术流派的思想和技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自身学术体系,《辅行诀》的成书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辅行诀》传承了秦汉中医四大流派中的医经派、经方派和神仙派的三派精华,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密切相关;《辅行诀》的独特价值体现在独特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的独特补泻内涵,五行互含药精与五行五味体用补泻,能够破解经方组方规律的“汤液经法图”,味少而精的精准组方,独特的“火土一家”和“水土合德”的理论。《辅行诀》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特性,能有效指导临床,其价值足以做为中医第五大经典。
总结《辅行诀》的五味补泻,“辛补肝而泻脾,咸补心而泻肺,甘补脾而泻肾,酸补肺而泻肝,苦补肾而泻心。”体现了《辅行诀》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升降阴阳的内涵。这种五味对五脏的体用补泻理论是在五行与四时通应的大前提下,运用五味来调节五脏气机升降以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即以顺为补,以逆为泻;增强脏腑功能为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一理论突出了气机升降对脏腑的影响,也直接启发清朝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的提出。
关于“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陶弘景给予高度评价:“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陶氏为什么给予这幅图这么高的评价?此图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惊人秘密?
总览中医历史,几千年来一共有四幅图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最为重要。第一幅图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主要阐述阴阳理论。第二幅图是河图,河图主要阐述五行理论。第三幅图是洛书,洛书主要阐述六气理论,或者称为三阴三阳理论。第四幅图就是这张“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简称“汤液经法图”。这张图可以说是将太极图、河图、洛书,三合一的一张图,首先将阴阳化为体用;配合河图,讲述五行生克制化;配合洛书“天左旋,地右动”的“阳进阴退”,将阴阳、五行、六气理论浓缩在此图,本图是将中医阴阳五行六气经典理论具体化、实践化的应用图。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组方规律。而《辅行诀》则留下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即“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而且《辅行诀》选药组方法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既立足中医(方技家),坚定执行《黄帝内经》“谨和五味”的原则;又效仿兵家,“用药如用兵”,遣药组方如同排兵布阵,以法用方,纪律严明,法度严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鲜明、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
01
《辅行诀》的病方对应
《辅行诀》将疾病分成三大类,相应地给予三大类处方。
第一大类疾病是普通外感病和内伤杂病,针对这类疾病,对应的处方包括五脏大小补泻方 ( 肝、心、心包、脾、肺、肾各有大小补泻四汤)24首,五脏误治泻方5首和救诸劳损方5首。相当于浓缩版的《金匮要略》。
第二大类疾病是外感天行病,也就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伤寒”、“瘟疫”、“疠病”,比如2013年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目前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状病毒。相对应的处方是二旦四神大小方(包括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正阳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13首。相当于浓缩版的《伤寒论》。
第三大类疾病就是猝死窍闭病,相对应的处方是救卒死方5首。陶弘景10岁时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其影响。《辅行诀》救卒死方5首就来自于方技家的神仙派。
《辅行诀》三大类处方应对三大类疾病,分类清晰,条理清楚,法度严谨,适合临床。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以及想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的医生。
02
独特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辅行诀》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
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
每一位中医学子,自从踏入中医药大学之日,老师讲授阴阳五行学说,就被告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那么当你听说有一本中医书讲“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脾,酸补肺,苦补肾。”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是讲错了!真的错了吗?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这种中医界主流的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存在于《黄帝内经》绝大部分篇章,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五味》、《灵枢·九针》等等。
但是,“入”不等于“补”,也不等于“泻”。真正揭示药物五味补泻的真谛,在《黄帝内经》中有两篇,是《素问·藏气法时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但是笔者前文已有阐述,《素问·藏气法时论》有错简重排导致的错误。因此,传承医经派和经方派的药物五味体用补泻的经典著作,就是《辅行诀》。
03
补泻内涵的不同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我们每个现代中医人都熟知的古训,殊不知补泻的古今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中医以此为依据, 以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太过为实,以气血阴阳之正气不足为虚。补泻则相应被引申为“扶正为补,祛邪为泻”即“补益气血阴阳为补,祛除风热暑湿燥寒六淫邪气为泻”。而在中医四大经典确立的秦汉时代,补泻实际是建立在脏腑功能的喜恶上。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李中梓《医宗必读· 苦欲补泻论》曰:“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补泻是中医用药、用针的重要依据,不明补泻的真实内涵,又如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补虚泻实呢?现代中医人回归经典,学习和使用经方,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医补泻的真谛。
《辅行诀》提出“五脏之五德”,以喜为补,以恶为泻;即以顺应脏腑生理功能为补,忤逆脏腑生理功能之为泻。中药五味对应五脏,分为体用,“用味为补,体味为泻”,即“以增强脏腑功能为补,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
04
五行互含 五十味药精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药730味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药,相当于一部中药大辞典。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通常认为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中药大概在200味至300味。中医启蒙读物《药性歌括四百味》就有临床常用药物400味。
实际上,对于临床来说,中药的知道、了解和熟练掌握应用有本质的区别。《辅行诀》全书仅涉及中药66味药,难易程度显而易见。
《敦煌古医籍考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水。
《敦煌古医籍考释》是《辅行诀》现代第一个正式刊行本。大多数中医师最开始接触《辅行诀》应该是始于本书,以上所载也是最早公布与众的二十五味草木药精。但是,这个版本的药精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包括大小泻肺汤的君药葶苈子;麦门冬如果归属土中金,则在《辅行诀》中多处组方规律不符。
张大昌先生的杰出弟子衣之镖先生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辅行诀》“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两种文本。前者在方药组成方面,已完全符合陶弘景组方用药以五味五行互含为依据的原则。用衣之镖先生自己的话,“整订稿”解决了现存世诸传抄本《辅行诀》二十五味药“五行互含位次失序”的问题。
《辅行诀》五行互含 五十味药精 简表
桂枝
琅玕
生姜
伏龙肝
附子
阳起石
细辛
舉石
干姜
雄黄
旋覆花
硝石
丹皮
凝水石
大黄
禹粮石
葶苈子
芒硝
泽泻
磁石
薯蓣
云母
炙甘草
石英
人参
赤石脂
生甘草
石膏
茯苓
乳石
芍药
硫黄
山萸肉
皂矾
五味子
曾青
麦门冬
石绿
枳实
白矾
黄芩
代赭石
黄连
丹砂
白术
黄土
竹叶
白垩土
地黄
滑石
笔者研究和实践《辅行诀》,主要以衣之镖先生著作中“《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订稿”和“《辅行诀》藏经洞本复原校订稿”为依据。上表包含有二十五味草木药精和二十五味金石药精。
05
五行五味体用补泻理论
《辅行诀》“五行五味体用补泻”理论,深化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将其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先将中药以体味、用味分阴阳,继而以用味分五行大类,然后五行之中再分五行,从而形成“五行之中内含五行,同时蕴含阴阳”的阴阳五行复杂巨系统结构。
如果做个比喻,“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如同经方大门的旋转锁,“五十味药精”如同旋转锁上的刻度,二者结合就是打开中医经方大门的密码。即通过“阳进七、阴退六”的方式做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旋转,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选择特定的药物组成方剂,这就是经方遣药组方的秘密。
总结
经方=经典方=精选方=精准方
经方鼻祖《汤液经法》载方365首。《伤寒论》115首处方,《金匮要略》184首处方,去除重复方剂39首,《伤寒杂病论》总处方数260首,但是这260首处方并不都符合经方的组方规律,因此严格地讲,260首处方并不是所有处方都能称之为“经方”。
《辅行诀》原书载方60首,现存处方52首,均来源于《汤液经法》,都是真正的“经方”,即经典处方,Classical Prescriptions。这些处方也是陶弘景从365首经方中精心选择的常用处方,即精选的经方,Selection of Prescriptions。
相对于很多现代中医所开的动辄20味、30味以上的庞大处方,《辅行诀》的遣药组方,味少而精。以五脏大小补泻方24首为例,小泻方3味药,小补方4味药;大泻方6味药,大补方7味药。处方精确定位于病变的五脏,小方以本脏为核心;大方兼顾母脏或者子脏,方中有方,母子同治,补虚泻实,精准治疗。因此,《辅行诀》处方又可以称之为精准处方,Precise Prescriptions。现代炒作火热的“精准医疗 Precision Medicine”的源头竟然是在《辅行诀》!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作者介绍
韩永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和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2009年赴英国工作至今,现就职于ChelseaNatural HealthClinic和伦敦中医针灸学院。担任欧洲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副会长,世界经典中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态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联合会理事,世界华佗医学研究会教育和学术部长,英国中国联盟学会学术理事。临床工作27年,从事内科、妇科、疼痛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康复保健,尤其擅长运用辅行诀药法针法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卷之一
中药药性理论源流考
科学网—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及其得失(3)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打开经方之谜的钥匙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 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