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论随笔]道 情——八一八古往今来的卡拉OK(图文版)



   一统南北朝分裂局面的大隋帝国国祚也短的可怜,但却给取而代之的大唐留下了空前的版图底版和巨大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诸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国家人口管理措施。此外还有兴修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这大大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大唐帝国对此自然照单全收,并摇身一变,成为了震烁古今海外的超级帝国。
   大唐帝国的文化特色给后人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唐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在二百九十年间,唐诗的创作好似井喷,其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代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老肃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唐诗的创作是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也记载:“唐试士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咨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一大关键。”科举考试以诗赋的优劣来决定考生的去取,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唐诗的创作与繁荣。
   另一方面,在唐朝写诗是直接可以换银子的,也就是单靠诗歌创作就可养家糊口,进而在社会上扬名立万。《碧鸡漫志》记载说:“李益诗名与贺(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又称,元微之(元稹)诗,往往播乐府。”写诗可以名利双收,这必然成为了唐代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动力之一。
   这般文学创作的繁荣情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曾再度上演。那时候,楼上掉下一块砖砸到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一准是诗人。
   唐诗不仅用来获取功名,还是拿来唱的。
   据古籍记载,在唐明皇李隆基的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闲居京城长安。这一年天终,天上飘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到酒楼饮酒。
   恰巧正赶上梨园伶官,也就是皇家歌舞团的演职人员,也在这家酒店里举行聚会酒宴。几十个梨园界的艺人占据着数张酒桌,说说笑笑,举杯换盏,酒店里的气氛十分热闹。艺人们的宴会进行到高潮时,有四个年轻美丽的歌妓便开始唱歌。
   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诗歌作品均创作等身,都是当时文坛上大腕,决不亚于今日词作家阎肃、陈哲、易茗等人的名气。但这三人之间,诗名从来也没有分过高下。于是,三人就悄悄地在一旁约定:我们在诗坛上都很有名,从来未分孰高孰低,不如根据她们四个歌妓唱的歌词,看看谁的诗唱的多,就算第一。
   第一个歌妓站起来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忙兴奋地说:“这是我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随手便在墙壁上划了一道记号。第二个歌妓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忙说:“这是小弟的绝句《哭单父梁九少府》。”当即也学着王昌龄的样子,在墙壁上刻下记号。又见第三个歌妓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得意地拍着手道:“这是我的《长信秋词》中第三首,我已经两首了”。
   一直没有动静的王之涣忍不住撇嘴道:“这几位歌妓所唱的诗都是下里巴人唱的歌,并不怎么样。”高适和王昌龄正要出语讥讽,王之涣忽然指着歌妓中模样生得最美丽的那一个说:“这位最漂亮的姑娘就是现在正红得发紫的歌妓,她还没开口唱歌,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再跟二位争第一。如果唱是我的诗,你们俩就统统拜倒在我的床下。”高适和王昌龄向王之涣纷纷挥动着拳头:“兄弟,你也太狂妄了!”
   话音未落,那个漂亮的歌妓就站起来,轻启朱唇,声如黄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正是王之涣的著名边塞诗《凉州词》。
   王之涣展颜而笑,转头对王昌龄和高适二人揶揄道:“你们两个乡下泥腿子,我刚才的话难道狂妄了吗?”
   接下来,在这场歌词作家擂台赛上,歌妓们比赛似地唱的都是王之涣的诗。三个人不由面面相觑,哈哈大笑起来。艺人们惊问其故,才知是王之涣等当代著名文化名人,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入席。众人再度举觞痛饮,大醉而归。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旗亭画壁”。元朝的剧作家还据此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王之涣在当时的诗坛上诗名之盛。
   王之涣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少有侠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而著称于世。
   在早年,王之涣曾担任过县政府里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愤然辞职,到处游历山川,一直过着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出任文安郡的文安县尉,职务相当于今天主抓地方治安工作的副县长,比七品芝麻官还小。在职期间,王之涣以清白廉洁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没过不久,他竟身染重病,一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辞世。
   尽管因史料关系,后人对王之涣身世及作为所知甚少,他创作的诗歌也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但他作为一个中国的著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
   王之涣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
   《凉州词》写的是戍边战士的极目远眺:波浪滚滚的黄河仿佛来自白云之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玉门关突兀地耸立于万仞群山的包围之中。大漠的风沙扑天盖地,呼啸而至。关隘上的旗帜在风中奋力挣扎猎猎作响,发出的凄厉声音令人不忍耳闻,似乎倾刻间就要被狂风撕成碎片。
   大西北以风大著名: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
   在远处传来的幽怨笛声中,戍边的战士还是从中听到了明媚的春光,依依的扬柳。渴望着这里的春风能像家乡那样一夜之间吹绿山岗。为了保卫身后的家园,战士手中的枪杆攥得更牢了,就像握着一枝家乡村头的杨柳枝,杨柳的枝条在他的心中不断的变粗变高,发芽吐翠……
   老肃一直以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能称得上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本来是一首写景诗篇,内中却蕴含做人励志的深意。当然,这首诗的解读,还另有的诠释版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与老肃同是文学社的一位姓戈的挚友对老肃这样说:“王之涣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他内心深处想当官,一个人只有当上更大的官,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老肃的这位朋友,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鲁迅文学院函授学员。在文学创作上,十分刻苦努力,常常灯下耕耘到半夜,几日不见,他就会忙不迭地拿出写满一稿纸的文字给老肃看。文字功夫虽属尚未登堂入室,但也初窥文学门径,深得小说创作章法,尤其是他执着的创作精神大令老肃汗颜,自愧不如。
   这位朋友能从政治角度这般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因为他也是官场中的人,心胸非小。他一向自诩为摇羽毛扇的军师人物,精于权谋。只可惜在几年后毅然辞职下海,到陕西的神木承包了一座煤矿,临走时,一再拉老肃入伙,给他当副手。老肃一时舍不得撇下妻儿,没能跟着他去神木发大财。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噩耗传来,这位朋友因煤气中毒,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出头。
   乍闻凶讯,老肃长歌当哭。不由想起他对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点评解释,也由王之涣想起 “旗亭画壁”这个典故来。
   只是王之涣的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在世时便已就名扬四海了。老肃的这位朋友却只剩几本文字残卷遗世,再难赢得身前身后名了,让人不胜悲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了大唐第一猛诗
王之涣诗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晓润:王昌龄的侠骨柔情
只有李白杜甫才能写出天下第一的唐诗
在唐代,好诗都是怎么传播的?
他只留下六首诗,有人就说是唐朝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