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没听过的威尼斯故事

你没听过的威尼斯故事

戴新伟 今天 09:48

(水城威尼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个威尼斯的故事,你可能没有听过。

世人但知威尼斯的双年展已经有53届,但在文学的世界里,威尼斯是作家的灵感之泉远远不止一百年,它经得起无数次的描写与歌颂,也给予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激情。

读德国作家、记者克劳士·提勒多曼的《作家们的威尼斯》(刘兴华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正是这样的感觉。这部书记录的是二十多位世界级的作家与威尼斯的故事。

本书以威尼斯印刷大师阿尔多·曼奴奇欧的故事开端,奠定书与城市的主题,而以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交际花、诗人薇洛妮卡·法兰柯的故事,展现威尼斯这个商业城市活色生香的一面。在这些名人中,乔治·桑与缪塞在这里演出了爱情剧,邓南遮与女演员爱蕾娜拉·杜瑟的爱情开始于第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卢梭和拜伦则都留下了风流韵事,后者在威尼斯所写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正是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自己在这里的经历。拜伦更在《培柏:一则威尼斯的故事》一诗中写下:

恋人雀跃,丈夫懊恼,

矜持挣脱束缚;

欲望在脚尖蹦跳,毫无倦意,

每个笑意都是高涨的情欲……

活活勾勒出这个城市香艳的一面。司汤达在《威尼斯给我的想法》中有更详细直观的描写:

“在色彩上,巴黎的一切都很贫乏,威尼斯则是一切耀眼:船夫的服装、大海的色彩、清朗的天空以及天空在夺目的水中的倒影。鼓励纵情声色,远离科学的政府,贵族对出色肖像的品味。这些只是威尼斯学派的其他的基础。”

海明威在《过河入林》中称威尼斯是“特别又难缠”的城市。蒙田希望诞生在威尼斯,他的同胞司汤达的愿望是生为米兰人。

不过,并不是每个作家都全部地拥抱威尼斯。约翰·罗斯金对威尼斯的热切关注以及忧心忡忡的旅程,促使了《威尼斯的石头》这部巨著的诞生,他大概是少有的批评者。而歌德的父亲可能是最不幸的文人游客:他1740年到威尼斯旅行时,被边检关押了四个星期,这大概是他对威尼斯“彰而不显”的爱的缘故。

克劳士·提勒多曼除了从纵向展示各个年代到来的作家,也从其交接上挖掘故事。比如司汤达对拜伦的“羡慕”,比如布罗斯基应苏珊·桑塔格之请一起去见“庞德的女人”奥尔嘉·拉奇,拉奇的固执与桑塔格一点脸面不给的暴脾气如在面前。书中有一章是关于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引用了詹姆斯《意大利时刻》中撰写的“威尼斯”词条:

“威尼斯已被描绘书写过成千上万次,而威尼斯也是世界上唯一不用前往便可造访的城市。随便打开哪一本书,你就会找到有关这座城市的赞歌。关于威尼斯,显然已没有什么可说的。大家都曾去过那里,带回许多照片。大运河就像我们当地的大街一样,没什么秘密可言,圣马可教堂的名字听来就像邮差的按铃声一样熟悉……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可说了。”

必须要对一百年前的亨利·詹姆斯表示敬意,因为他早已洞见了一百年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文学创造上,经常会有被浅显的事物取代的危险。也是因为亨利·詹姆斯的这番话,足以让人回头看克劳士·提勒多曼的这部威尼斯与作家的文化史,尽管也有《桥上的相遇》这种现在性的篇章,但大部分是属于掌故,梳爬历史所得。

读完这么一部书,我们知道大作家与威尼斯的故事,二者互相增光,但它没能解释“威尼斯已被描绘书写过成千上万次”、却为什么如此经得起书写?每一个时代的书写特征是什么?下一个时代的作家所叠加的是什么?尤其是与现实的碰撞如何展现,这些都有待挖掘。

在大人物那里,怎么去解释威尼斯的魅力都说得过去。换句话说,也许从一个偶然的、平凡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这是读克劳士·提勒多曼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那我们不妨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这样的威尼斯故事。这几个故事都不在克劳士·提勒多曼搜集的故事里,或许你读到过,但或许有一个你没有读到过。

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大概在西方太为人所知,克劳士·提勒多曼没有选它,不过,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里的第一个故事《伤心情歌手》,就发生在威尼斯。一个过气的情歌手要抛弃妻子的故事。叙述者吉他手的切入角度,可以发生在其他任何地方,唯独人到中年的歌手在楼下唱歌给妻子听,则非安排在威尼斯的河道里、安排在刚朵拉里面唱,不能显示出那种悲哀的味道。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让我想起了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的《偶然与巧合》(1998),女主人公正是在威尼斯的刚朵拉上遇到了情人。

中文世界关于威尼斯的作品,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是无法绕过的。无论是文体还是语言,这本书都是可以跻身于世界级的“威尼斯文本”,是那么的中国,又是那么的西方。

其次是美国散文家李黎写的《威尼斯画记》,这是她去威尼斯学画画的经历(并非学院学习),而以文字和画作的形式呈现。这是一则平凡的威尼斯故事,难得的是平凡得可爱,比如,阿城把威尼斯的地形比喻为“交合的手”,李黎却理直气壮地说它像一条鱼,而且还在海水里游着,“还是我的意象好”。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听说马可·波罗的旧宅离得很近,步行十来分钟可以到,我们就去看了看。在小巷里转了不少弯,可见到的只是早已改作剧院的老房子,仅在后面的墙上有个纪念碑,是十九世纪加上的。这里大概只是遗址,房子未必是原来的。附近有马可·波罗时代的房子,现在还有人居住着,那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况。马可·波罗的旅行见闻,威尼斯人并不相信,只当作痴话。他的旧宅旁边一个大院,被人叫作疯人院,就是对他的讽刺。

晚上下着微雨,识路的意大利朋友领我在街上步行很久,有些小巷只能单人通过。静得很,见不到一个人影。在偏僻的角落或路口,往往在小龛里供着圣像,面前点着半明半暗的长明灯。我们仿佛可以随时遇到马可·波罗的幽灵在这里留连徘徊。”

这两段文章,出自翻译家李霁野先生的手笔,这篇《海上的城市威尼斯》系他在1956年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访问意大利后写的,一共二十一篇访问记,次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

现在来读这则威尼斯故事,我想,即使众所周知李霁野的文章写于那样一个不文学的时代,但是他的精神气质,与阿城李黎一样,是创造性的,这样的段落像是被某种东西点亮了一样。关于威尼斯的文字,固然不是全部是西方的文本,而正是在那些并非举世闻名的人身上,更能表现出威尼斯的魅力。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可·波罗纪游
中国历史故事7:西方来的探险家(马可·波罗)
说中国遍地黄金的马可波罗,是从没来过中国的吹牛狂魔?
重走马可路,再温历史情
《马可•波罗游记》掺假了?
马可·波罗:大航海时代的揭幕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