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药都樟树药帮历史文化

樟树药帮历史文化

樟帮总会:三皇宫

一、历史形成

樟树药商外出经营药业大约起于唐宋,在明末、清末和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三次外出高潮,行迹所至,遍及全国。清嘉庆年间,逐步出现一个庞大的樟树药业经营网络,并由樟树所在的临江府清江、新余、新干、峡江四县和与樟树相邻的丰城县药商结樟树药帮,又称临江帮或临丰帮。

樟树药商、药工外出,大约始于唐宋。初始,外出的只是游医和药农。他们到附近州县,一边采药, 边行医, 或是某种药材收获季节,便外出采药兼收购药材。明初,出现“肩担手推船装”的药贩。这些人以药为业,往来于药材产区与药材集散地之间,贩买贩卖,后来积累一定资本便在外定居,设肆开店。

樟树药码头

明清以来,樟树一些药商经过长期经营,积累大量资金。他们为垄断药材市场,纷纷到产药地区设庄采购、控制药源;又在各商埠开设药材行、号、店、栈,占领市场。樟树一带的人民世代相传,多懂医识药。因此,樟树药商为垄断药业技术,也为博得店员的忠心,素来只用本地人,不用外地人。他们纵然在天涯海角开店设庄,都要从家乡带去药工,招收徒弟。这些人非亲即故,或是乡邻。他们亲串亲,邻串邻,象滚雪球一样,将大批樟树一带的人带到全国各地。

明朝末年,樟树药商、药工出现第一次外出高潮。崇桢年间,当时外出的药工多是破产的农民。他们迫于生计,自幼出门投亲靠友当学徒,或是青壮年流离在外,肩挑车推为药贩;同时,还有不少富商在各地商埠开店,到药材产区设庄。一些小康之家,也纷纷到外省集镇去开药店,或长途跋涉做药贩。

樟树药街

清康、乾年间,樟树药业鼎盛,棉树药商为外出形成第二个高潮。许多药商积聚大量资金,到全国各大商埠去开行号,到著名药材产地设庄。他们重金聘请家乡的药工师傅去经营,也从家乡带去大批徒弟。这些人经过几年经营,积聚一点资金, 就定居当地,开起药店。樟树当年有民谚说:“一个包袱把伞,出门几年当老板。”连些富商子弟,也常被派到外面有名的药店去学徒,让他们经过“历练”之后,再开店当老板。

樟树药商、药工流落外地,谋生求利。他们之间,多有亲邻关系,乡土观念,在外互相照顾,互相提携, 成帮成伙,过从甚密。清嘉庆年间(1796~1820),白莲教、 天地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十分活跃,商业竞争也十分剧烈。全国各工商行业都以地域乡土观念渐渐形成帮系。道光年间(1821~1850), 樟树药商在本镇结帮,在外地的清江、丰城、新喻、新干、峡江籍的药商也纷纷结为一帮,称樟树帮或临丰帮、临江帮。樟树药商凭借人员众多,遍布国内津要,加上长期经营药材所形成的独特方式和炮制药材的丰富经验,取得良好信誉,在行业竞争中很快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帮口,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 樟树药商外出,出现第三次高潮。从明至清的200余年间,樟树药商已遍布大江南北主要产药地区和交通要津。

早期药交会

二、帮规

樟树药帮,首先是樟树镇的本地药商、药工结成一帮。 然后,樟树所在的临江府各县和相邻的丰城县籍在外客居的药商、药工,都陆续在客居地结成一帮。他们之间,没有总体组织,各地有各地的组织,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商、药工参加各堂才算加入樟树帮。只有入帮才能在本帮药材行、号、店、庄工作。参加堂会时,都要交纳一定的入会金。各堂的头领,有的叫董事,有的叫首事,也有的叫堂长。 他们开初多由各行、号轮流,一年一换, 称之值年。如湘潭的全美堂,在清乾隆年间便是采取轮流值年的办法,该值的药行便负办理本堂事务。到后来一般都由推举而出,被推的多是在本地有影响的大行号的老板和有威信的朝奉、伙计、徒工弟。如武汉茂记的杨育生、湘潭全福堂的张海鲲、通城关全顺的关幼甫和曾正兴的曾炳炎、重庆的杨少雄、赣州协记的何敬群和福隆药店的黄梓焱、南昌黄庆仁栈的杨寿祥,樟树生记的沈临清、吉安浩记的沈敬涵等人,都是当地药业界的活跃人物和风云一时的帮董。

位于南昌的黄庆仁栈药店

各地樟树药帮都有帮规,但都大同小异。如,樟帮各药行、号、店、庄都不准招收非临(江)丰(城)籍的人做学徒,也不准雇请外籍人做伙计。无论先生、伙计、徒工弟,都不准赌博、嫖妓、偷盜、抽鸦片;不准挪用客款、挪售客货;不准携带家眷,也不准与当地妇女结婚。如果发现有不良行为,即行扣压行李被服,经公议后予以开除,并通报全行业,永不录用。当地外帮店号,也不得录用被樟帮开除的人。樟帮讲究信誉,在交易上不瞒秤、不吃价。他们盟誓曰:“公平交易,远近无欺;如有瞒秤、吃价,永世不昌。”湘潭药材行帮还规定,不论品种,不论数量,凡药材成交,必得通过药行。违者,与买卖双方断绝交易关系;佣金只收卖主一方,买方不负担任何手续费;保证不瞒称,不吃价,不短斤少两,也不贴称、贴价、贴行佣,远近无欺,公平合理;成交后悬写粉牌,公诸于世。这些规矩执行极其严格,有如药帮“法规”,即使是家财万贯的老板,倘若雇佣外地学徒或者伙计,定将遭到攻击,被鄙之为“卖饭碗”。

临江古镇

三、樟树药帮带徒弟

樟树中药闻名海内外,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樟树药帮收带学徒有一定的规矩:不带外人,仅带清江县及邻近之亲朋,所以与老板(师父)之间,大多沾亲带故。学徒一般要3年出师,除由师父供给膳食外,每年还付给学徒3吊左右零花钱(1吊为100个铜板)。学徒须做到3稳:身稳、手稳、口稳,即不嫖不赌、不偷不盗、不多嘴嚼舌。学徒劳务繁重,除洗药、切药及收、晒药品外,还需做大量家务活动,如上下店门、挑水、扫地、磨刀、帮厨及替师父打洗脸水、铲火炉等,晚上还得打纸煤(用草纸或表芯纸搓成细长纸卷,备吸烟点火之用)、去麦冬芯(用牙齿或工具抽去麦冬内芯)。旧时药店多敬奉财神赵公元帅、药王孙真人、观音大士等3尊菩萨。徒弟须每日早晚装香1支或3支敬神(忌装2支香,认为这是筷子香不吉利)。故师父常告诚学徒:“清晨早起要思量,爽快穿衣急下床,抹锅洗灶宜洁净,洗面(脸)装香敬药王”。

帮会

中药学徒也需背诵药性、汤头(方剂)等基础医药知识,但大多为实践经验,由师父口传心授。对不同形态和质地的药材,须切成众多花样,仅中药片子就有圆片、瓜子片、柳叶片、骨牌片、薄肚片、鱼鳞片等数种之多。切片时,师父示范后,由徒弟操作。遵规炮制中药时,师父则在旁边,一边烧火,一 边指教。学徒满3年后,一般还须“谢师”1年,继续帮师父处理药务,工资由师父定。1年之后,学徒方可自行开业。

建国后,中药人员逐渐改由中药院、校培养,但是樟树药帮仍保留有中药带徒的学习方式。

阁大万寿崇真宫

四、樟帮精神

樟帮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理念、胸襟、情怀、品行、气节和志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凝炼出独特的气质——“敢闯、 创新、守信、包容',即“樟帮精神”,正是这种气质成就樟帮的兴盛与繁荣。21世纪后,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樟树经济发展,着力加大药文化的整理与挖掘,从樟帮的创业文化中提炼出“樟帮精神”,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凝集社会合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樟帮精神”已成为推动榜树经济发展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神动力。

华灯下的药码头

五、樟帮精神具体内涵

“敢闻”——樟帮形成之本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樟树药人大多白手起家,靠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开创出一条走向成功的从商之路。明末清初时,榷树人多持空囊而奔走四方,“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吴、滇、黔无不至焉。“一个包袱把伞,出门当老板”,“赤膊草鞋去,长袍马褂归”,生动地反映樟树药人不甘心于现状,有闯劲,能吃苦的精神。他们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深入异地他乡,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拼搏,历尽艰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开拓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市场。

“创新”——樟帮发展之魂 “樟帮”在

药都仁和园

药业发展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立樟帮独特的经营方式。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适应清代药业竞争的需要,樟树药人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创造行、号、店、庄等独特的经营方式,灵活多变、适应性强,既可自成“家”, 各自为战,又可合而为“”,抱“团”竞争。这种樟帮独特的经营方式,千百年来,取信遐迩,招商四方,使樟树成为全国药材集散中心。二是创立樟帮独具一格的炮制工艺。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素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在长期的继承和实践中,注重借鉴古人之经验,集各流派之成就,将药物性能与临床结合,创造套独特的加工炮制工艺, 在祖国医药中独树一帜, 堪称一绝。比如,在炮制工具方面,樟帮以“樟刀”闻名,故有“见刀认帮”之说。药业界曾评论“樟刀”“老君炉中纯火青,炼就樟刀叶片轻,锋利好比鸳鸯剑,飞动如飞饮片精 ”。樟帮对中药炮制的选、润、洗、燥、炒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和方法,技艺精湛,炮制精良,治疗灵验。

三皇里药街

“守信”——樟帮致远之路 诚信乃做人之本, 守信是立事之根,唯信才可致远。樟树药业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有社会的、自然的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樟帮人“重然诺,爱名检”的诚信理念,“重然诺”,就是讲信管,守信用。棉树药商在经营话动中,以“救死扶伤,盖世寿人”为信条,坚持仁心为质,诚信至上,图的是“回头生意”、“老宾主”。“爱名检”,就是爱惜名声,约束言行。樟帮规定,凡有生意伙伴上门,必有烟、茶、酒、饭相待,决不能盛气凌人,或做以强欺弱、趁人之危、落井下石之事。樟帮的字号、药店、药庄都严格遵循一条规矩:选料要精,制药配方要慎,饮片成药以质取胜,以效取誉。樟帮的“仁义”行商在百姓中形成极佳的“口碑”。

神农本草阁

“包容”——樟帮壮大之门 樟帮人热情好客, 心胸开阔,在经商活动中,注重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友情。樟帮人的包容性,使得樟树“商贾如云,货运如雨”。清代,樟树更是呈现“商民乐业,货物充盈'的欣欣向荣景象。四川的“附片客”,浙江的“白术客”,湖南的“雄黄客”、福建的“泽泻客”,广东的“陈皮客”等莫不云集樟树,清初翰林潘来有诗句“丛珍来百粤,异产集三巴”,正是当时的写照。正是因为樟树人的包容性,既能“走出去”,又能“引进来”,樟帮药人才能博众家之长,形成独树一帜的樟帮中药炮制加工技术,使樟树成为四海称誉的“国药之都”。

药都公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樟树药帮在祖国的分布
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华药都
中草药批发
中国四大药都,谁是药都之首?
真假六味地黄丸成本悬殊20倍 劣质药材只需10元
导演手记丨南国药都,江西樟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