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西省樟树市国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樟树市,江西省辖县级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介于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之间,总面积1291平方千米。樟树自商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樟树境内始建新淦县,县治淦阳(今樟树城区)。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宜春三县。至东汉中平二年(185),析宜春置汉平县,县治在今樟树中洲乡西北吴平圩,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汉平三县。三国时,孙吴改汉平县为吴平县。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樟树市有墓葬、古建筑、石雕、碑刻等文物保护点1000余处。其中共有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樊城堆古遗址、筑卫城古遗址、吴城古遗址、国字山古墓群、吴平古墓群、鸣水桥古建筑。

一、樊城堆遗址(2006年,第六批,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樊城堆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西南约24公里的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是江西赣江——鄱阳湖水系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

樊城堆遗址现状图

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遗址略呈椭圆形,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经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2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

遗址文化堆积自上而下有七个自然层,第三至七层是早期堆积的下文化层,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层是晚期堆积的上文比层,属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堆积。 最具特色的是下文化层出土的浅盘鼎、壶形鼎,各种式样豆类器、以及器盖和彩陶器等。

城堆遗址通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镞、网坠、陶纺轮、石钻、砺石等;生活用具有杯、盘、碗、钵、豆、罐、壶、水缸等;陶炊器有盘形鼎、罐形鼎、釜形鼎、壶形鼎等;制陶窑址和陶拍、陶垫均有发现,制陶方法有手制、轮制、泥条盘筑均有;陶器的装饰工艺纹饰多系刻画、压印、易刺,亦有彩绘,其纹样达40多种,如粗细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交错绳纹、菱形回字纹、凸棱纹、篮纹、菱形纹、圆窝纹、凹弦纹、网结纹、回字纹、旋纹、篦点纹、锥刺纹等,以及变体云雷纹、圈点纹、蕉叶纹、米字纹、S形纹、旋涡纹、交错篮纹等;还有彩绘、镂孔等装饰艺术;遗迹有房屋、灰坑、陶坑、墓葬等。

“樊城堆人”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畜牧业、渔猪等经济的繁荣,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房屋。樊城堆遗址发现地面建筑大量柱洞和草拌筑红烧土块堆积,其定居后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捕鱼狩猎为辅的生产形式,同时也发展了制陶和纺织手工业,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樊城堆文化的南限目前已达于都,北界已到长江边缘,它是分布在赣江——鄱阳湖水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是江西地区土著文化,已被命名为樊城堆文化,对探讨江西古文化遗址的分期、分类、分区,研究江西古代史和周边古文化的关系以及江西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二、筑卫城遗址(2001年,第五批,新石器时代至东周古遗址)。

筑卫城遗址位于樟树市东南9公里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土岗上,是4500年前江南先民的繁衍生息之地,江西省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因以得名。他比新疆的楼兰古城、古罗马的废培古城更为久远,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

筑卫城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古城的残墙最高处约20多米,最低也有4-6米。城墙皆为泥土沙石夯筑,残墙上长满了野草,足以容三、四人并排行走。沿着墙顶走,缺口处似乎是城门遗址,共有6个城门。城内是较为平坦广阔的土地,西南部有祭祀房屋遗迹及祭祀场地。

从筑卫城遗址的布局看,北邻赣江支流芗溪河,南接广袤的平原地区,内河水系由西向东贯穿全城,使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又有护城河环流;以河为中心,河东面是生活区,河西面是当时的上层建筑,内城、外城轮廓清晰。

筑卫城的发现,得益于江西省第一个考古学家饶惠元先生。1947年,他带着樟树中学的学生在大桥、观上、店下进行考古调查,走到城里,发现到处是石器、陶器,感觉这是古人生活的地方;他在解放初期写了很多文章,包括标本寄到北京,北京社科院郭沫若先生看到了这些资料,对江南有这么发达的印陶文化很惊讶。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博物馆人员,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联合进行第一次科学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了考古界的高度评价。1977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下,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又组织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66平方米,由此筑卫城因其深厚的地域特色逐渐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

这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遗迹,出土石器有斧、刀、铲等,陶器有陶鼎、罐、盘、陶网坠等。遗迹有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焙烧的红烧土块,还有铺筑平整的卵石硬面。其中砍伐器石斧16件石制掘土器12件,刮削器石刀8件,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筑卫城居民当时尚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生活。网坠、石族出土数量较多,表明渔猎生产在当时仍占一定地位,并已有制陶、纺织手工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据此,有关专家断言:樟树境地在距今4500年前己出现原始村落,且筑卫城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六个大时期的文化堆积,是中国先秦遗址中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丰富的典型遗存。它对于确立江西,乃至华南先秦考古学历史编年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筑卫城遗址发现很早,但由于种种原因,筑卫城遗址一直默默无闻,但它却遗存有十四大悬疑

1、古城的时空之谜

樟树地区的人类历史始于何时,史无记载。志书中说:“古荒服地也”。但是,筑卫城以亘古壮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古荒服地也”的论断却轻飘飘地不堪一击。

2、古人筑土墙之谜

这座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的古城,雄浑的城墙,经过数千年的风化与风雨冲刷,居然还能有21.8米之高,让人不得其解。在土城基础处隐约可见一些大过拳掌的鹅卵石排列有序,而城墙附近则有更多小如蚕豆的鹅卵石浮现。其实“这就是类似今日的混凝土,几千年前,樟树先民在远古时期就将鹅卵石、碎陶片和红壤土混合筑城墙,造就了这伟大的工程。这种混合土只在城墙和护城河堤的土层上发现,通过搅拌土和原生土的对比,说明城墙和护城河堤是远古人类修筑。根据发掘认为城墙是用近于“干打垒”的方式修筑的,但让人不解的是,根据城墙的高度、内含和建筑理念,对平均寿命只有30余岁的原始人类来说是极难做到的。可震撼人心的是,筑卫城的一石一土却有力地说出了樟树先民的智慧和勤劳。冷风扫不尽天底的阴云,几千年前的筑卫城是一个浩瀚的工程。

3、筑卫城布局之谜

分别从城的四角观望城池,发现土城几乎是一个方形。极目城内,一湾河水从城东南进入,隐在东北的豁口,余下的尽是起伏缓慢、枯荣兼有的草坪。这条宽约30米,深约10多米,总长约300米的城内河流,有些干涸。“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城墙豁口就是原来的古城门遗迹,一共有6处。6处城门中,其中有两个“水门”一进一出。城内河流的存在,解决了城内人口的生活用水和运输的问题,另外,从考古挖掘出一些完整的陶网坠来看,先民们还曾在河里捕鱼。根据考古资料,城内河流将筑卫城东西两方一分为二,城东为生活区,城西为政治中心。在城东北部,有3米多的文化堆积,应该是筑卫城的居民区,偌大的城池内,推测当时应有3000人以上人口在生息繁衍,城外还有不少部落存在。那么,远古社会的先民们因为生活和防御,为何将政治中心落在城西?这种布局是人为的因素多,还是自然的因素多,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考证。

4、古城的引水之谜

与其说,筑卫城是先民留下的意识形态,不如说是先民的智慧结晶。在古城内寻访,俯首可拾的先民遗物处处皆是。虽然筑卫城近似方形,但在城东南面却突出一角,对于此处的突变,专家认为这是城墙控制水源走向。从筑卫城遗址来看,城内河流与城外河流相通,整座城池东面、北面有芗溪河,成为天然屏障;南面、西面有护城河,都可以构成抵挡千军万马的防御工事。巧的是,自然河流和护城河的环绕,使筑卫城安全防卫能力达到了一定意境,古人的如此妙想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在城外东南方向的古河道上,记者看见一条“S”的水坝,水坝正与筑卫城突出的一角连接,根据地形地貌,“S”水坝亦是人工修筑。人类的先民为何修筑水坝?专家认为:筑卫城东南的河流宽广,并依城而流,“S”形水坝是借助水势,将河水引至城内和护城河,同时也借助城墙的拦堵,使河水顺势入水门进入城内,由此城内有了水。总之,筑卫城的内河与外河的结合,为神秘的筑卫城更添了神秘色彩。

5、古城议事房之谜

漫步到城西南隅,微微起伏的草坪中凸现一处令人费解的地方:30厘米隆起的小土围,形成了一个圆形古代建筑遗迹,足有100平方米。专家说,这一圈隆起的,就是有几千年的土墙,因为在这些被风化的墙体里,专家学者们找到与城墙有一致内涵的碎陶片、鹅卵石,还有红烧土(被人类使用过的泥土)。另外,在这一圈残垣的中心,还隐约藏着一个个柱洞。这里应该是古城中最大的建筑遗迹,筑卫城内的议事房。

此墙究竟有何用?原来,议事房位于筑卫城的内河河西,由此断定河西为筑卫城的政治中心。根据专家们的断定,议事房的建筑结构应该类似于北京的天坛,为圆形建筑。通过猜想,当时的圆形建筑的顶棚由中间的一根大圆柱支撑,建筑的混合土墙面只有半人高,其余的应该是草木构成。

6、奇怪的菌草之谜

在议事房的那圈残垣的土墙上,竟有一种奇异的植物。这种植物根茎笔直,针尖细硬,形如松针,轻轻触摸,竟有刺痛的感觉。“奇怪的是,这种草只在议事房土墙上生长,寻遍城内外却见不到一棵。这种草为什么只在议事房土墙上出现,目前没有人解开此谜。当初,专家学者发现这个奇异的现象后,曾找当地的林业工作者了解此草的来历和名称,但没有得到答案。后来,有林业专家称,此草是一种菌草。那么这些菌草为什么长久生长在议事房土墙上呢?专家学者们猜想,可能是古人祭祀时焚烧了大量香,香灰堆积后,鸟类将这种菌草的种子落在此处,长时间后就有了现在的“不解”之谜。

7、整齐婡洎頭筿的柱洞之谜

就在议事房的边上,惊异地发现有一块长方形较为平坦的草坪,草坪下有一个个小窝窝,这些脸盆底大小的小窝窝纵横几排,极有规律,特有意思的是,这些小窝窝里的草绿得可爱。取出小铲,在小窝窝里掏出一黑色的泥土,专家说这也是柱洞,因为柱洞里的木头柱子经过几千年已经腐烂成有机物,所以泥土会成黑色,洞里的草也特别的绿。

这草坪有可能是祭祀广场?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科学产生敬畏心理,祭祀便成为崇拜活动中主要内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筑卫城内的先民们为了祭祀,在议事房边上建筑祭祀广场,应该合情合理,而这些非常有规律的柱洞,就是证明祭祀广场上悬挂祭祀物品或者其他的东西。

也有专家否定了这一说法,猜想这些柱洞表示这里曾有过建筑,而且柱洞之多,排列之密,可能此处是筑卫城内的宫殿。对于宫殿一说,支持的专家们也有其道理,因为有城必有宫殿。这个地方到底是宫殿还是祭祀广场,至今专家们还有争议。

8、沉没的独木舟谜

在筑卫城的东南面,有一条古河道,河里的水依旧无声流淌,静静注视着筑卫城在日月的笼罩下披上神秘的面纱。踩着河道边的细小鹅卵石,在2002年,这里曾挖出一条独木舟。

这条独木舟被筑卫城附近的村民从河道里挖出时,周身被胶状的淤泥覆盖,由于河水长时间的浸泡,独木舟显得极重。樟树市的文博专家们接到这条消息后,火速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条独木舟有3米多长,0.8米宽。从外形来看,独木舟为一根中间被工具凿空的原木。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独木舟被凿制的地方,竟然留下的是石斧和石凿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条用石斧和石凿制成的独木舟,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这条独木舟已被附近村子的村民完好地保存起来。

9、古城的暗道之谜

就在祭祀广场或者宫殿的西面城墙,有一处豁口,此进出筑卫城的豁口只能容纳两人并肩而行。穿过豁口来到筑卫城外,是一条护城河的遗址,跨过护城河不远的西面,便是郁郁葱葱的山林。

这个豁口是人有意修筑的。根据分析,这是一条暗道或者说是“后门”,专门用于让上层人物在危难之时脱身所用。因为在古时,战争是难免的,这条“栈道”修于筑卫城的政治中心附近,其用心是明显的,但是这是否真是权贵们的“安全通道”,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证明专家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10、红烧土、文化堆积谜

来到城东北面1974年、1977年考古发掘的探方,3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包含了许多红烧土、黑皮陶、软陶、硬陶、石器等;东城门的外面,在紧靠土城旁有几座古代的窑壁、窑床及不少红烧土和陶片堆积,专家们断定,这是古代人的制陶区。

通过考古发掘,在筑卫城内除出土大量的陶鼎、陶罐、陶盘、陶缸、陶纺轮、陶网坠等,还有大量的黑皮陶。黑皮陶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不但如此,专家学者们还发掘出大量的石镞、石斧、石刀等生产、生活工具,这些丰富的遗迹、遗物,证据确凿地揭开了筑卫城的身世之谜。

11、几何形印纹陶之谜

几何形印纹陶是南方古代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拍印的方法,在陶器上装饰的各种纹样图案。

在筑卫城,印纹陶片有圆圈纹、漩涡纹、绳纹、曲折纹、回字纹等40种以上。专家学者根据各时代的纹样特点,结合其他遗址的材料,加上考古地层学、器形学,初步排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揭示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筑卫城竟然是江南地区目前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著名遗址,不仅在地层上推翻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三迭层”说法,而且否定了印纹陶在过去都被看成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观点。

12、筑卫城的水城之谜

筑卫城依地势修筑,芗溪河绕城而行,这一切仅仅说明了筑卫城的先民们重于生存?在此背后,细心的专家学者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悬疑。

站在城外的广阔平原,筑卫城拔地而起,蔚为壮观,站在城墙上,筑卫城东、北二方一马平川的水田,城内陆势明显高于城外,这是否能说明筑卫城之外原是一片泽国,筑卫城曾立于水上。有此奇想并非偶然,因为筑卫城周边的村子的名字提示了专家学者。在筑卫城的周围村庄,有彭泽村、皮泽村等,有不少的村庄都有“泽”字,这一猜想是否能被证实,目前还有待专家学者们深一步考究。

13、村民登城求子之谜

筑卫城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筑卫城内的先民们何时离开土城,因何放弃土城,他们背井离乡后流落在何处继续繁衍生息至今仍是一个谜。筑卫城周边的村落的村民是否与筑卫城有关,筑卫城当地的村民到目前还留传着一个习俗:2003年,李昆专家来到筑卫城,看见筑卫城的城脚和城头上,簇拥着二三十位村民,这些村民有老有少,个个神采飞扬,其中有一些小伙子站在城脚下搓手提足,跃跃欲试。随着一阵欢笑声,小伙子提气飞身顺着陡峭的城墙飞奔而上,直奔城头。李昆一打听,才知道村民们有这样一个不知从何时流传起的传统,就是新婚前的小伙子都要比赛爬城墙,谁能登上城墙,谁就能生儿子。

村民们至今留有的传统,第一种可能是因为生子延续香火,另一种可能与筑卫城有关,只是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罢了。

14、古城群落之谜

在樟树,还有更多的古文化遗址在国际上声誉斐然,在发现筑卫城的同时,专家学者们还在离筑卫城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营盘里遗址,遗憾的是,营盘里遗址第一土城、第二土城、第三土城等都因上世纪50年代修机场而毁。与筑卫城齐名的还有樟树的吴城、樊城堆遗址。吴城是商代方国的国都,樊城堆遗址是赣江至鄱阳湖水系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与地处肖江上游的吴城商代遗址相距6公里。

“造城以守君,筑城以卫民”,在刘诗中、李昆和黄水根的《见证历史的城垣》一文中提及,相传黄炎两帝本是亲兄弟,因为利益发生战争,后炎帝败落臣服于黄帝,组成中原地区最大的部落联盟。而江淮流域的首领蚩尤仗着有81个武艺高强、牛蹄铁额、铜头四眼六手的兄弟筑城抗衡,最终黄帝大获全胜,其余部落归顺于炎黄为首的华夏集团。“筑卫城”就是蚩尤的筑城保民时留下的,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统一。

三、吴城遗址(1996年,第四批,商代古遗址)。

吴城遗址航拍图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吴城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商代大规模人类居住遗址,为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对探讨长江中下游方国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可惜并未入选国家2021年度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被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所取代),入选国家十三五大遗址规划。

樟树吴城遗址全景

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建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建设的考古工作站

根据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城址平面近圆角方形,城垣周长约2960米。城垣修筑方式为垒筑,系利用自然地形,顺应山势,挖壕取土,层层堆筑而成。在修建城墙的同时墙外形成壕沟,兼具军事防御及防洪功能。 城墙辟有五个城门,此外东南处还有一个用于泄洪的水门。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中,有城墙、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而且,根据专家考古推断,吴城曾经是一个有军队、有政权的方国,有着完整的城墙和功能区划。其建造时间虽不明确,但其自商代中期起,至少延续了400多年。

吴城遗址西段城墙和城壕剖面

自1973年秋季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先后进行了十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5189平方米。清理出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质和石质生产工具有马鞍形刀、纺轮、网坠、拍、垫、斧、镰、铲,以及铸造青铜器的石范。同时,还发现200多个刻画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号,几何形印纹陶纹样40多种。

青铜斝

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可分为三期:一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即早商时期;二期相当于殷墟早期;三期到殷墟晚期。10次考古发掘基本上集中在土城内,资料反映城内分布有商代的居住区、制陶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祭祀场所、墓葬区、城墙和城壕等。而吴城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礼仪

吴城祭祀广场由道路、建筑基址、祭吴城祭祀广场由道路、建筑基址、祭祀台座、红土台地与柱洞群五部分组成。其中,红土台座及道路位于城址中轴线的中心位置;道路铺设考究,沟通连接各遗迹;在人工堆筑的红土台座上,分布着廊道、建筑基址、祭祀台座、柱洞群等遗迹。这些遗迹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大型宗教祭祀场所。

吴城遗址祭祀广场

陶面具范

祭祀广场复原

祭祀广场复原

2、文字使用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吴城上百件石范、陶器上的文字符号,主要采用刻画或戳印的方式,施于器表。

文字陶片

文字陶片“臣”字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商代“臣”字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奴隶,另一种是臣僚的意思。

吴城文字解读

吴城文字主要有记事性质文字、计数性质文字及刻符三类,内容反映了商时期社会史实、易卦、窑业生产乃至所有关系等方方面面,表明吴城是当时集政治、军事和经济于一体的大型城邑。

折腹成组文字釉陶罐

折腹成组文字釉陶罐上印有十二个文字符号,呈环形排列在它的肩部,释读为“中才材目尞且之上甲”等字,属于记事性文字。吴城遗址在西段土城墙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多个商代人头颅骨和部分肢骨。

3、权力象征

商周时期,占有青铜资源是权力与地位的重要象征。青铜器的铸造与使用是吴城不可或缺的文明象征之一。其出土的青铜器包含礼器、兵器与生产工具等,器型有鼎、斝、斧、锛、戈、矛等,涵盖吴城先民生产、生活、祭祀与战争等诸多方面。

凤纽青铜器盖

兽面纹青铜斝

兽面纹鸟耳青铜鼎

吴城遗址发现了石范、陶铸件及大量炭渣红烧土块等青铜冶铸遗存。其中石范和陶范并用是其最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尤以铸造兵器和生产工具的石范为代表,颇具地方特色。

蝉纹石范

石刀范

4、饭稻羹鱼

吴城先民的经济类型以稻作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吴城遗址中的生产工具较于史前聚落时期更加精美考究,种类繁多且成套使用。按质料来分,有铜、石、骨、木、陶5类;按用途分,有起土、中耕、收割3类。有段石锛和马鞍形陶刀是其主要生产工具,具有浓厚地方特色。

圈点纹马鞍形褐釉陶刀

吴城人的饮食用器主要为陶瓷器,鬲、甗、豆、罐、盆、尊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器具。其中甗形器是江南特有的蒸煮器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弦纹折肩陶尊

编织纹折肩原始瓷罐

绳纹分档陶鬲

田野里,人们使用石钁翻动土地,种植稻、麻等农产品;萧江上驾舟捕鱼,将渔网挂满了石网坠和陶网坠,撒网放到江中;树林里,有人手持弓箭、石矛打猎,也有人手拿石斧,砍树劈柴;回到居处,人们生火架陶,寥寥的炊烟在房子间升起……

陶网坠、石网坠、陶纺轮

石镞

石斧

5、由陶到瓷

吴城是商代南方陶瓷器的重要烧造中心之一。这里发现有圆窑、圆角三角形窑、圆角方形窑、龙窑等多种形制窑炉,其中的早期龙窑是中国最早的龙窑遗迹之一。在吴城龙窑的发展过程中,窑身长度和容量随着升焰窑向平焰窑的进化而逐渐增加,并独创了分段投柴的方法,为龙窑早期发展史带来突破性进展。

吴城遗址龙窑发掘现场

先进的窑业技术为吴城先民生产成熟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长期的生产与探索中,先民们发现并使用瓷土,通过不断提升窑炉温度,烧制出制作精良、烧结程度高的原始瓷器,吴城成为中国原始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豆、罐、盆等生活用器到刀、纺轮等生产工具,原始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圈点纹原始瓷假腹豆

四系折肩原始瓷罐

吴城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吴城遗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礼仪兴盛的商代长江以南文明中心。它的发现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陈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研究的一把“钥匙”,为江西商代考古提供了年代学“标尺”,对探索赣鄱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吴城遗址现状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吴城遗址的发掘者,也是“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真正能够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是在江西省发现的以清江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的一支受中原商文化强烈影响的土著青铜文化,而且从早期开始即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曾经参与发掘和研究吴城遗址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智范有一首赞《吴城遗址》的诗,诗曰:“樟树葱郁清江秀,阅尽沧桑胜迹留。曾见工奴铸铜器,犹记先民磨石头。农耕渔猎话艰巨,戈矛剑戟写春秋。掩卷沉思赞奇迹,创史英雄足风流。”

四、国字山墓群(2019年,第八批,东周古墓葬)。

国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委会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脉土岗上,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的西侧边缘地带,在其正东约20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属于筑卫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内。

国字山墓葬群位置卫星图

▲国字山墓群位置分布图

国字山墓群是因盗墓所发现的。2013年9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樟树市博物馆随即组织人员对国字山一号墓进行了初步钻探,可以初步判断为一座大型古代墓葬,时代为春秋至战国。

为了对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4年到2018年年连续对国字山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工作,发现了四座大型墓葬(编号M1-M4)及其附属设施等遗迹等,并对其中的M1和M3进行了考古发掘。

M1是四座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位于国字山的顶部。为一处人工堆积起来的两层方形台地,上部覆盖一层红土,台地中间即为国字山墓群。国字山墓群上部被近现代墓葬破坏,封土大部分无存。

国字山墓葬群M1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1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1远景图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1远景图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1航拍图

▲国字山墓群M1航拍图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1盗洞1底部

▲国字山墓群M1盗洞1底部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1文物保护大棚

▲国字山墓群M1文物保护大棚 2017年-李昆/摄

M2 位于M1南侧约150米,在筑卫城东北约160米。M2上部还残存有部分封土,封土为圆形,最厚处约为60厘米。由于农民耕作和取土,部分东侧封土、部分东侧围沟、大部分东墓道及墓室的东北角已被破坏。

国字山墓群M2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2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2远景

▲国字山墓群M2远景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2暴露在外的木炭和白膏泥

▲国字山墓群M2暴露在外的木炭和白膏泥 2017年-李昆/摄

M3 位于M1西侧约80米处,其西部已在修筑樟树市盐化大道时遭到破坏,整个墓室西部暴露在道路旁的断崖上,墓室上部也被破坏。由于M3被破坏严重,且目前村民在M3上部开荒种树,为了防止对M3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有关部门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对M3进行抢救性的发掘,现在已发掘到墓室底部。

国字山墓群M3平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3平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3远景图

▲国字山墓群M3远景图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3暴露在断崖上的木炭和白膏泥

▲国字山墓群M3暴露在断崖上的木炭和白膏泥 2017年-李昆/摄

国字山墓群M3墓底

▲国字山墓群M3墓底 2017-李昆/摄

M4 位于国字山西南约510米,东距盐化大道约100米,东北距M2约240米,东北距筑卫城约400米。此处为一凸出地表的小土丘,M4位于土丘的中部。M4为双斜坡短墓道竖穴土圹室墓,平面呈“中”字形,由东西双向斜坡短墓道和竖穴土圹墓室。

国字山墓群M4平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4平剖面图

▲国字山墓群M4远景图 2017年-李昆/摄

考古勘探显示,国字山墓群均为双斜坡短墓道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有方形或圆形围沟(兆沟),围沟上有过道相连接,有单独墓园,墓园内还有外藏坑。正在发掘的一号墓面积达到230平方米;其他墓葬均达200平方米左右。国字山墓群的等级、规模、数量在江西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墓葬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期也是最有特色、十分罕见的,多座高等级墓葬并存于筑卫城周边,也足可说明该墓群与筑卫城遗址存在必然关系,它是我国先秦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国字山墓群不仅仅能为筑卫城的时代、性质等提供判断依据,也将对先秦时期江西地区,特别是清江盆地的文明演进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江西两周时期吴、越、楚文化的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材料,因而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五、吴平古墓群(2013年,第七批,西汉至隋古墓葬)。

吴平古墓群位于中洲乡门楼里(即吴平古城)1000米处的九子科山,东距蒙河500米。该墓群1975年由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现有古墓约102座,残存封土堆高1-7米,直径5-20米。分战国、西汉、东汉3个时代,墓地东北面为战国、西汉墓葬,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地南侧为东汉墓葬。

网络配图,东汉墓葬平面图,非吴平古墓实图

墓地占地4.5平方公里,是一处从东汉中平二年建汉县,至三国改为吴平县,直到隋开皇十一年撤吴平县为止,405年间原县城官吏和城区贵族的公共墓地。1976年和1080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录和考古调查资料相一致。对研究汉至隋代的樟树市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六、鸣水桥(2006年,第六批,宋代古建筑)。

阁皂山宋代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区东南约19公里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拱桥横跨峡谷。九龙泉两水奔来相汇,穿过桥孔,向南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鸣水桥。鸣水桥是江西省现存三座宋代石拱桥之一,与庐山观音桥堪称“姐妹桥”。现桥碑上的桥名,是南宋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时,曾游览阁皂山手书的拓刻原迹。

阁皂山宋代鸣水桥

石桥样板及柱头雕刻

石拱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1980年对此桥进行了维修加固),系石质单孔拱桥。桥长7.3米,宽6.8米,该桥建于峡山口悬崖之上。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呈半月形。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栏额、华板及地栿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溪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施工技术类似赵州桥,造型与庐山观音桥相仿。

顺溪流刻字

逆溪流刻字

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系宋政和年间所建,曰“鸣水桥”。桥上有亭翼然,木石结构,清静雅致。状如斋室,曰”鸣水台“,为宋代开禧孙方丈所建。”亭台“清初焚毁”。民初建砖亭亦毁,仅存石桥。旧志多称鸣水桥为“鸣水台”或“鸣水亭”。北宋杨申作于熙宁五年(1072)的《閤皂山景德观》中,有“闻飞瀑之声鸣水台”之句,看来,鸣水桥未建之前便有鸣水台,百余年后移亭桥上,于是桥、台(亭)合为一体。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

《閤皂山志》云:“每逢阴雨,则泉石相激,疑坎堂答,若数十鸣镳至。霖潦已尽,复清流涓涓,音如戛玉,亦奇响也。”所以,相传南宋状元文天祥曾为鸣水台撰联云:“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另外,还有人撰联曰:“水流击石如飞雪,桥影连山欲化云”,将鸣水台四周的清幽,与涧泉的喧闹,极其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描绘得入木三分,也可以称得上佳构。朱熹游历閤皂山时,对鸣水台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以致在若干年后,还在答友人问閤皂山的诗中写道:“回首名山我旧游,曾将风袂挹浮丘;如今不及台边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南宋大臣文天祥在任赣州知府时,曾多次游览閤皂。有一次在鸣水台与閤皂孙方丈品酒论诗时,应孙道士之请,题写了“鸣水桥”三个行楷相合、清逸飘洒的大字。桥碑上的桥名,就是文天祥手书的拓刻。

文天祥手书拓刻”鸣水桥“

历代名人周必大、朱熹、文天祥、吴澄、虞集、解缙、罗洪先、施闰章等先后到此游览。文人游此,每有题咏。元朝何中《閤山鸣水台》诗云:

两山扼一峡,几丈落寒水。

蜀滩春涛壮,吴江夜潮起。

静听得天韵,冥参洞无理。

遽得还未能,淹回成自喜。

兹幸有台亭,绿荫极清美。

霏霏林香生,郁郁山光委。

本非尘土胸,偶此一流憩。

所闻尽心闻,我耳毋烦洗。

阁皂山凌云山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葬
吴城遗址成为吴学文化发祥地新突破87
吴城商代遗址
兵“戈”鉴越 两周“筝”鸣——樟树国字山墓主推测为越国王室贵族
兵“戈”鉴越 两周“筝”鸣
神秘面纱下的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凤凰网江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