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提问

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提问

 嘉兴市实验小学  张建萍

摘要:提问中出现的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以教学参考的表述方式来取代学生的表述方式,以泛化的问题来引导不同的课文、课堂。对策:从提问的角度来看,有价值的提问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价值的提问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的;从提问的本质:有价值的提问是隐含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

关键词有价值的提问  误区  提问的角度  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本质 

 

陶行知先生有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课堂提问应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技能的发展、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品位的提升。关注有价值的提问,是避免以问代讲的课堂,避免课堂上提问过多过滥的现象。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追问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然而在当下的课堂,由于对提问的目的不明,方法简单缺少变化,产生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问走入了误区。

误区1、以教学参考的表述方式来取代学生的表述方式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呆避免地要参阅教学参考书,有的时候就直接把教参的要求移用到教学中去了,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用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解说课文,比如说:这篇文章刻画了哪些比较典型的人物?借景抒情是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用得比较恰当?在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中,典型、刻画、借景抒情,这些词语都是比较专业的语文或文学用词,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对此的认识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有些同学还不明白问题指的是什么,指向哪里,就更谈不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了。

   我们常常说教师是架设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所谓桥梁,它一定是高于两边的,必然是能通往两边的,必然是让两边都觉得方便。如果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桥梁责任,只是一个搬运工,那他必然是一个疲累的人,因为他只是凭自己的力量在做,没有通往,没有借用,没有顾及,只是一个埋头的人,显然效率是不能与桥同日而语的。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要力避这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问题,要思考学生最能接受的什么方式,学生最乐意进行的,是哪一种方式。要想办法转化问题的表达方式,使之成为学生能够与之和谐共振的方式。

误区2、以泛化的问题来引导不同的课文、课堂。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万能钥匙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找出课文里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同学们,你读懂了什么?”有的教师把它理解成为统领全课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的教师认为这些问题充分体现的新课程的精神,于是很多的课上,我们都听到相似的问题。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在初读时提出来的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但如果从破译课堂的“密码”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密码,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并由此产生的不同的介入方式。如果许多的课文都只有一种方式进入学习,即便是再美妙,再催人情感的语言,也不会对学生产生新的共鸣和碰撞,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单调。当问题成了一种简单的模式,在模式中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成了有口无心的问题交差者。提问浅表的程式,在学生心中无法激起思维的涟漪,放射思想的火花。

有价值的提问是能够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茫然。教师的提问直接关联着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思辨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提问的角度:有价值的提问是走进学生心灵的。

之所以第一个就谈这个问题,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情感是课堂的灵魂,这里所指的情感不仅指课堂上伴随着教学内容而产生与作者共振的情感,更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学,喜欢学,投入地学的一种向上的学习状态,学习精神。什么是好课,众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走近学生心灵课堂才是好课。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一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夸的喧嚷倒出更多的东西。这就提醒我们,如果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是有价值的。

蒋军晶老师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的提问就很好地诠释了好的提问的价值所在,因为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学习盲姑娘与哥哥的对话这一环节中,蒋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虽然是非常准确且客观地去表述,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没有走进课文中,于是蒋老师的问题改变了一下,想一下,“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就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用心去体会,揣摩大音乐家此时会想些什么,努力地把自己置于课文的场景之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学生在走进盲姑娘的内心的同时,也在把自己与贝多芬融合起来,从而走进贝多芬的心,在听清楚盲姑娘的善良的基础上也感受到贝多芬让自饥的音乐为穷人造福的志向,和对盲姑娘深深的敬意,贝多芬此时感动正是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学生此时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贝多芬,内心受到了一次人间美好情感的洗礼。

虽然这只是提问的角度的变化,但对学生而言,其触动与震撼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提醒我们思考如何让提问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奇妙的,这个世界是鲜活灵动、绚丽多姿的。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感同身受,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才会发挥提问的最大效用,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二、提问的方式:有价值的提问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的

1、以儿童所能达到的高度进行问题的设计。相对于儿童的思维方式的是成人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是属于成人的表达方式,如革命战争题材,革命先烈的内容的课文以及一些名家写的相对来儿童比较难懂的内容。这些课文就应该考虑如何从成人的方式转换为儿童的思维方式,让儿童能真正走近这些文章。 

刘发建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没有习惯性地抓住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句话深挖洞广积粮,而是以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是更像闰土呢还是更像这一个问题在学生于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孩子们顺着这座桥理解了的苦恼,的向往。四角的天空最难理解的一段话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被孩子们消化吸收。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己,孩子们读出来了,我们要追求的正是一个生活中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对童稚伙伴的那一份如水晶般剔透纯净的友爱。这无疑是对活着的鲁迅的一种倾情触摸。

  儿童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我们教学的高度,当我们孜孜不倦于深度语文时,当我们为了自己的深刻解读而牵着学生一路前行的时候,当我们为学生的不能与自己的思考共鸣时,请想一想,我的问题是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吗?是学生所能激起共鸣的涟漪吗?

2、以儿童的思维特点进行问题的设计。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为主,形象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容易有好的教学效果。2008年“南湖之春”的课堂上,秀洲区的杨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有这样的一处设计:1、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这样一个场面。广州火车站这个平时只是旅客匆匆而过的地方,而此时出现在我们的是这样一幅情景。孩子们,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2、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人群中这几个小画面。(出示三个画面)你能抓住这其中的一幅画面把他们的表现说具体吗?课后,教研员对这个环节作了这样的评价:如果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那么杨老师在教学“写雪灾”一环节中,改“面点结合”为“点面结合”进行教学也许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能够更顺畅地引导学生走入两面,深入体验。因为学生对画面的感知总是从具象到抽象,如果先以一个个的特写镜头去冲击学生心灵,在想象这些镜头中加深体验,那么学生对“面”的表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俯下身子看孩子,这是一把标尺,它衡量着我们的问题设计,能不能真正走进学生,俯下身子看孩子,这是一个目标,它提醒着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儿童学习的归宿和秘密。

三、提问的本质:有价值的提问是隐含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到真实的课堂中去寻觅:

陆虹老师在《花钟》一课的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是这样的:1、淡雅的什么啊?2、淡雅的什么花花瓣啊?3、那淡雅的昙花长的怎么样呢?你们想象一下。4、很鲜艳吗?现在有两幅图画,请你观察一下,哪幅图画可以用上淡雅这个词。

逐层剥笋,通过一个个有递次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句子的表达方式,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话说清楚,说具体的。如果单一地提问:这里描写的昙花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想象它的样子吗?学生的体验是没有的,学生没有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了对句子表达方式的关注,也没有了体会,收获自然是比较微薄的。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得也很热闹,一堂课下来,课堂内没有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据调查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从问题类型来看,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我们很多教师没有搞清什么是问题?教学的组织中,只有增加程序性问题,相应减少知识性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有许多时候,课文的表达方式是要学生体会学习的,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是直接点出来,还是通过问题的导入或层递让学生慢慢体会,是大有不同的。

在课堂上,无论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获得实现言语内容的途径才是唯一的出路。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的本身,才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陆虹老师的高明就在于她深入浅出的提问,从一个一个单独的问题来看,就是比较简单的知识性问题,答案似乎唾手可得,但是从整体来看,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上进行累加,最后有了质变的突破,创造了一个新的境界:文章就是这样一步步写具体的。这样的提问其实体现了一种高超的语文意识:它也是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

  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深入思考发现后才会产生有价值的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只有激起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让教师的提问成为引领孩子深入钻研文本的动力源,让教师的提问成为孩子思维闸门打开的推动器,让教师的提问成为孩子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追求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刘云生,《中国小学语文论坛》2006年第10

2、《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上课才能高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议课堂提问的技巧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