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下)

  

33、玉边璋,属商代,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54.5厘米,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34、摇钱树,属东汉,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 现藏绵阳市博物馆。

 

35、铜奔马,属东汉,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出土。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36、铜车马,属秦代,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7、墙盘,属西周中期,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此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使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现藏陕西省周原扶风博物馆。 
38、淳化大鼎,属西周早期,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史家塬出土。该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者,也是迄今出土的圆鼎中最大者。淳化大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39、何尊,属西周时期,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出土。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122字的铭文,残损3字,现存119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而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40、茂陵石雕。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这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现藏陕西茂陵博物馆。

      41、河姆渡出土陶灶,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夹砂灰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由唐建中二年(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高279厘米,宽99厘米。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窑藏出土。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米。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4、兽首玛瑙杯,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又称镶金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5、景云铜钟,唐代,陕西省西安景云观遗物。陕西省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座雕铸着飞天、龙、狮、独角兽、蔓草和云朵的大铜钟——极为珍贵的唐“景云钟”。它是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铸造的,高247厘米,口径165厘米,距今已有1300年,但敲起来,声音仍清脆宏亮,音韵优雅浑厚,听了使人心旷神怡。现在人们在除夕之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神秘之门被打开,此锡杖随着被发现。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47、八重宝函,唐代,1987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法门寺地宫出土。 八重宝函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但它的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48、铜浮屠,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我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佳品。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属战国时期,1974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0、中山王铁足铜鼎,属战国时期,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2、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3、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5、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6、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7、直裾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的骄傲。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T型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60、红地云珠日天锦,属北朝时期,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长48厘米、宽28厘米。为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属西夏时期,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出土经书共9册的文字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现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62、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县收集。上下左右有人物18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63、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属南朝时期,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现藏南京博物院。
64、“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属汉晋时期,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此汉锦采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在一块方寸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实属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该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4件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2
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尽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下)
不来我大天朝,压根看不到|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下)
这64件国宝被永久禁止出境,不看真是太可惜了
这特级文物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精品图)
为什么有些中国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国展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