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2堂课:苏东坡 | 想要内心强大,你还需要一份复原力

今天和大家聊聊苏东坡的故事。本次课程主要讲的心法是「复原力」。


杰夫·布朗,马克·芬斯克在《成功者的大脑》提出了「复原力」这个概念: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的环境下,面对各种变化,克服各种压力,从逆境和挫折中恢复过来,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即为复原力。


为了更好的解释「复原力」这个概念,作者把人分成外控型人格转变成内控型人格。外控型人格的人遇事习惯归咎给外部因素,内控型人格的人则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轻易把结果归因到外部环境。书中,作者指出内控人格相比于外控人格具有更多复原力。


印象里,苏东坡是个无处不在的人,哪里都有他的身影: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不在话下;书法绘画也不差,宋朝的历史的不少事件里他都有涉及,发明了不少美食。在三言二拍里能看到他,在水浒传里也能看到他,还在各种野史段子里,包括佛家的一些小故事里都能看到他。


但这样一个似乎全能的人,身上始终没有最醒目的标签。



苏东坡之所以给人那么多面,其实跟他人生的起起伏伏与转折有很大的关系。想要理解苏东坡一辈子之所以显得矛盾和错综复杂,我们得分开来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有不一样的地方。


现在关于苏东坡最好的传记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本畅销了近一百年的书。文学家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故事好看,文辞优美,但有些细节经不起细推敲。


所以在结合这本传记的基础上,我又查了不少资料,梳理了苏东坡一生林林总总的事情,给大家还原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苏东坡。


第一阶段:儒家—正人君子和小人


苏东坡的第一张面孔,是儒家的面孔。


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最初这只是修养品德的追求,但越到后来,这个追求变成了用自己的个人道德和宇宙真理去绑架别人的工具:我是君子,我做的都是对的,你们不按我说的做,那你们就是小人。


宋朝建国的时候,为了打压骄兵悍将,宋太祖定了一个国策:不能杀害士大夫。所以在整个宋朝,即使到最后被元朝灭掉也没杀过一个士大夫。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宋朝的知识分子有圣贤气象。


所以当时的文人都有一个共识:既然赶上这么一个空前好的时代,大家就得抱团。虽然政见不同,不能搞打击报复,于公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私底下都是士大夫集团,要互相帮扶。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生在一个大知识分子家庭里面,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三苏:苏洵(父亲)苏澈(弟弟)还有苏轼他自己。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他自己天资聪颖,成就自然不低。


年少成名的苏东坡也按照圣贤来自我标榜:当今皇上都说我文章写的好,你们谁敢不服我?


所以待人处事上苏东坡不仅用君子标准要求别人,甚至还有些尖酸刻薄。这对朋友也就罢了,大家知道你爱开玩笑,可总这样,就容易得罪人。起初,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还会把把关帮着劝一点,但在苏东坡2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时候苏东坡便开始了他一贬再贬的官场生涯。



第二阶段:道系—对人对事都搂着点。


苏东坡这辈子总因为说话招人恨。「乌台诗案」一事对苏东坡触动很大,他第一次开始意识到自己这一身的才华,很可能是他人生成功的一个绊脚石。


宋代知识分子,追求叫三教合一:把儒家的精髓、道家的精髓和佛家的精髓整合在一起,取其长补其短。《道德经》里面讲,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话其实不难理解,对百姓慈悲,这是对人搂着点;在物质上节俭,不奢侈,这叫对自己搂着点;不敢为天下先,这是对事搂着点。


这个时候苏东坡就开始意识到,其实道家的很多精髓,就能让他更加通达。


通常这种大彻大悟,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外变得更加圆融,对内,对自己,变得内心容量更大,很多事都看的开了,不喜欢跟人再斗嘴了。


所以此后苏东坡养成了一个习惯:见人就自嘲,说自己写的诗没什么用,还动不动给自己惹事。「诗就像是石头的花纹,是一种病。」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和王安石和好了,两个人捐弃前嫌。「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再回地方,做官的境界和之前开始有所不同了。他除了继续为老百姓做好事,用儒家的君子要求自己之外,还经常喜欢做一些有点「俏皮」的事情,不那么有棱有角了。


种地的时候,苏东坡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在农民伯伯家吃饭。流传到今天的很多美食,其实都是他做地方官时候捣鼓出来的。被贬去各地当犯官的期间,当地地方官为了帮助苏东坡,前赴后继地「舍命陪君子」。


就这样,几十年下来,苏东坡虽然官场失败,但是朋友遍天下。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用王阳明的话说,心中有圣贤,看人人都是圣贤。苏东坡就这样一辈子对别人广施恩德,加上他还特别幽默,把施恩惠都变成了一种美学。


这时候的苏东坡,对外通达了,不再用圣贤要求别人了。


第三阶段:佛系—兼顾向内求和向外求。


向内求和向外求,本不是儒家的思想,这是佛家进入中国之后嫁接到儒家思想里的。尤其在宋朝和明朝的时候,这个思想就成熟了。内圣而外王,先要内圣,才能外王。自己内心得先是个圣人,对外才能建功立业。


苏东坡一辈子其实并没有那么潇洒,虽然年少成名,两次进京,但都不长久,后来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犯官。换了一般人,肯定会抱怨「朝廷有小人」,整天在家骂骂咧咧的。


苏东坡从佛家思想里面获得了大量内控型人格的智慧,虽然屡遭险阻,但每一次他都反而获得了心量的放大,获得了更大的修为和精进。


苏东坡晚年写过这么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觉得自己的功业全在自己被贬官的地方。

 

苏东坡有很高的佛教修为,甚至比当时一些得道高僧境界还高,他自己也有很多高僧朋友。我们在苏东坡的诗里能看到大量佛家的思想。


比如说有个成语,叫「雪泥鸿爪」,就是来自于苏东坡的一首诗,讲得是「无常」。所谓无常,就是在讲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能长久留下来的,所以不必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实在没吃的,就煮芥菜吃,还写了首诗《煮菜》: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记三养》,一天就喝一杯酒,吃一块肉。叫「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一副「没吃的,我正好减肥了,不胡吃海塞,我还省钱了」的随性姿态。


总之,苏东坡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真的不一样,不执著,不纠结,反正一切好的坏的都会过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
國粹命脈:儒、道、佛三家文化妙解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日光族”苏东坡——丢了乌纱,赢了黄州
《三酸图》的弦外之音
读书笔记九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