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一)

 

        “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

 

中国近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鸟首人身”、“龙首人身”、“兽首人身”或“人首鸟身”、“人首兽身”的玉雕像,这些半人半兽的玉雕像,并非现代人理解的艺术造型,而是似人非人带有神性的先祖神像,即神圣的先祖图腾。“图腾”为美洲土著部族方言totem的音译,原意是指与种族有血緣关系的远亲。“图腾”的造型多为动物类神像,可以理解为氏族部落的远祖神像。所以,要理解古神像,首先要明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和先祖崇拜习俗。原始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或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原始先民对人类的生育原理不大明白,总将母亲怀孕的原因,归于某种神秘的物体感应,即所谓的“感生”观念。初民一般以为母亲感应某种动物而生子,如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阿兰达人认为,怀孕与父亲的作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图腾精灵进入母体的结果”。不同的物体感应,便产生出不同的种族,所以子民往往崇祀某种动物为血缘先祖,这便是原始部落产生“图腾”的原因。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母生殖原理大体明白了,但可能又为避免近亲繁殖,各部落仍以某种动物作为氏族图腾,以便识别适婚部族。

史前图腾的动物造型,初期一般为原生态动物,如蚕、蝉、蟾、蛙、蛇、鸟、龟、兔、猴等,基本为小型动物原形,造型原始,风格具象。众多的小动物图腾,也反映了史前诸多小部落相对散居的原始状态。待到众多小部落逐渐兼并融合为几个大部落,于是,少数几个大型动物如鹰、犬、豕、羊、牛、马、熊、虎等,成为几大部落的图腾。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皇帝一统天下,领导部落联盟,便将现实自然存在的动物和飞禽进行抽象变形,集各种禽兽的优势特征于一体,融汇合成超自然的龙、凤、麒麟、玄武等形象,以作部落联盟或帝国的新图腾标志。可以说,这类超自然形态的新图腾形象,已经超脱了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团结各部族的文化标志,起到了统一华夏民族形成“中华帝国”的巨大作用。

下面我们根据传说的中华民族的早期杰出先祖——三皇五帝,来考察这些史前古代先祖的相应图腾形象。

 

                                             一  “三皇五帝”其人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史前传说中的创世皇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全盘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界已基本肯定三皇五帝时代存在于夏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2002年国家科学院组织全国专家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准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科学测定三皇五帝的准确年代。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原始大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共主或帝国皇帝。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皇帝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却有不同的定义。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时,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天神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开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具体定其人名。所以“三皇五帝”具体所指何人,战国至秦汉说法不一。

战国末时将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如《史记·始皇本纪》载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并建议秦王嬴政尊号“泰皇”。嬴政没同意李斯提议,而是采用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并自称“始皇帝”。

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则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皇,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皇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实指天帝,《山海经》中的神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皆指天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还有五色帝之说,祭祀白、青、黄、赤四上帝祠,汉高祖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孟子》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后,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蟜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皞、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等等。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诸种五帝说。

《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如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西汉末《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记》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皇”,接下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正统的信史。

尽管“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些资料却有惊人的一致性:其一,伏羲大体上被排在“三皇五帝”之首(排除纬书中伏羲之前的燧人氏,则伏羲恒居首位),说明“伏羲”的重要性,“伏羲”的确被古人视为人文始祖。其二,“三皇”、“五帝”虽说法不一,但排序基本上不混乱,按太昊与伏羲合并、炎帝与神农合并(合并的原因应该是为了突出黄帝为中央天帝即《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四时纪》和《淮南子》所排五方天帝的需要)、少昊即帝挚,“三皇五帝”的总体排序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少昊(帝挚)、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虞舜(女娲为伏羲妹或妻,同时代;共工、祝融茉伏羲、神农与尧、舜之间)。其三,尧、舜总排在“三皇五帝”之后,尧、舜之后则为禹、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历史时期;伏羲上承有巢氏、燧人氏,尧、舜下接禹、启。据此可知,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体上是按时序进行排列的,而这个排序与《帝王世纪》、《尚书序》又完全吻合(实际上所有的排序都没有违背总体顺序)。虽然“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种排序上的惊人的一致性却表明古人在这一问题上可能是很严谨的,而不是随便凑合三位、五位就了事的。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P>

“三皇五帝”说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商代出现成熟的甲骨文之前,夏代及上古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由公元前4000年上溯至8000年甚至10000年的历史,全凭先民口耳相传,不免错讹混乱。如《庄子·胠箧》就曾列举了十二名古帝及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战国及秦汉时,文人史家崇尚“三五历数”,故将上古帝王简称为“三皇五帝”。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三皇五帝”人同而名号不同,或一人而有多名,而致“三皇五帝”的名号和排序有异。虽名号和排序不能统一,但均为中国人的祖先。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炎、黄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皇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盟主的称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天下炎黄子孙同宗同源。这种血脉亲情,世代相传,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由于“三皇五帝”传说的不同世系,而给后裔众多的各氏族部落,传下来不尽相同的氏族图腾。这些不同的图腾形象,早期为立体的玉石圆雕,以后渐渐抽象化或平面化,变成了各部落或邦国的识别标志,刻铸于代表邦国和氏族的权威器物上,如玺、节、钟、鼎、彝、尊、簋、币等。

下面,我们按传统公认的“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顺序逐一探究各位皇帝的图腾形象。

 

                                                二  “三皇”之形象

 

(一)三皇之一:太昊伏羲

“三皇”的第一皇“太昊伏羲”,据说姓“风”,有的史书分称为二人:太昊氏、伏羲氏。一般史书理解为一人二名,因为两者的史迹和图腾特征基本一致。太昊,古时又写作太皞;伏羲,不同的史书又称作伏牺、宓牺、伏戏、庖牺、庖羲、炮栖,或称“牺皇”或“皇羲”。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踏上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导致怀孕,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引河图》中也说,“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雷泽,据考证为今山东省的荷泽,古称雷夏泽。山东古为东夷族世居之地,所以伏羲当为远古东夷族首领。

据传他与其妹女娲婚配而孳生人类,而被后人称为“人类始祖”。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他对世间万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同时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和创造能力。他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和捕鸟的罗,还制作了琴瑟,创作了《驾辩》的乐曲。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明“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所以,伏羲氏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看来,伏羲母亲华胥氏身受“龙身而人头”的“雷神”感应,生下“伏羲”。王嘉《拾遗记》所记:“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虹”,也称“虹蜺”,传说为“双头龙”,所谓“青虹”,亦即“青龙”。 所以华胥氏感应“神龙”所生的“伏羲”,实为“龙种”。

《古微书》记载:“伏牺大目,山准,龙颜”。

《列子》记载:“庖牺氏、女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有大圣之德。”

《太平御览》引《帝谱系》记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路史·后记一》罗苹注引《玄中记》:“伏羲龙身”。汉代石刻画像上,“伏羲”就为“人首龙身”。“女娲”虽然说是“蛇躯”,但看石刻画像上,与“伏羲”的“龙身”没什么差别。“蛇”在民间亦称“小龙”,其实,“龙身”的原型就来源于“蛇身”,说“蛇身”也未尝不可。《天中记》卷22引《帝系谱》就说:“伏羲人头蛇身。”而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先说“伏羲蛇身人首”,后又说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可见古时龙、蛇区分得并不象后代那么严格。所以,伏羲作为龙种传人,其形象或为“龙首人身”,或为“龙身人首”。此类龙首或龙身的造型就是伏羲氏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氏以龙为图腾,故以龙纪年,并用青龙、赤龙、白龙、黑龙等命名八个龙官,分工治理各方军法政务。

《世本·帝系篇》称“太昊伏羲氏”,据此分析,也可能“太昊”与“伏羲”为一人,也可能“太昊”出自“伏羲氏”部落。总之,其图腾形象当为一致:“龙图腾”。有的古籍中,又称“太皞”为东方之神。《礼记·月令》:“其帝太皞,其神句芒。”《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而《山海经·海外东经》则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太皞伏羲氏的神形“句芒”虽又变为“鸟身人面”,但他“乘两龙”,仍具“龙图腾”特征。他又为“东方青木之神”,所以可称之“东方青龙”,这就是后来的所谓“四方神灵”之一“东方苍龙”的由来。

《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当然同为“龙种”;又传他俩是夫妻为华人始祖,天下华人均称为“龙的传人”。有的史书根据传说“伏羲”、“女娲”相继称帝,故将“伏羲”、“女娲”称为“三皇”中的“两皇”。但多数史学家认为两兄妹或夫妻均属同一时代,就不必再分称了。

 “伏羲”和“女娲”的图腾形象都是“龙”,可谓“双龙”。《山海经》中记载“神人”307个,与龙、蛇有关的多达138个,将近一半;而且,四方神灵均“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海外北经》曰:“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郭璞注:“北方禺强,黑色手足,乘二龙。”

《大戴礼·五帝德》也说:黄帝“乘龙”,“颛頊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四方神圣和历代皇帝均“乘龙”,表明都是男女始祖“伏羲女娲”这“两龙”的后裔。所以,“神龙”标志,遍及中国,贯穿古今,实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图腾,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祖龙者,人之先也。”《史记·高祖本纪》说汉人高祖刘邦为“蛟龙”之子,“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此后,历代皇帝为标明正统,往往自称为“真龙天子”。祭龙为先祖,一是因“龙”神通广大,表明皇帝无所不能;二是也想得到神龙祖宗的护佑,以期江山永固、万代不绝。

 

(二)三皇之二:神农炎帝

 “神农”为氏族名,所以常称“神农氏”,有的古籍又称“连山氏”或“烈山氏”。《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此言炎帝氏族崇拜火神,火神是此族的宗神,所以用火字纪年并命名百官,氏族首领自然称之“炎帝”。另有传说神农氏部落首领烈山氏发明用烈火烧荒种地,所谓“刀耕火种”,氏族后裔为纪念他故称“炎帝”。后世多将“炎帝”与“神农氏”合而为一,统称“神农炎帝”。

《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司者二万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农业之神,他教民耕作,使五谷生长。汉班固《白虎通·号篇》:“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他还教人民建立市场,彼此买卖交换。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此外,他又是医药之神,传说他曾亲尝百草,在一天里辨别毒草七十余次。后世之人才知以草药治病。《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致使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伏羲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最初,炎帝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东部的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传说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额,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无奈而向黄帝求援,黄帝率部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取代炎帝,而后统一中国。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以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帝王世纪》:“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因炎帝为神农氏部落首领,后世又称“炎帝”为“神农氏”。因为神农氏部落创始首领炎帝,最大的功劳就是驯牛耕种,发明农业,所以后人祭他为“农神”,亦即“神农”。于是,神农氏部落的后裔,将创始首领炎帝祀为先祖神。因炎帝神农驯牛有术,似乎甚通牛性,初民便以为神农氏的先祖与牛有血缘关系,或为“神牛”,于是,神农氏部落的图腾就是“牛首人身”的“神牛”。

“图腾”一般为整个神农氏部落的象征,非仅“炎帝”一人。若单讲炎帝,因为姓“姜”,很可能与“羌人”为一族,被划为“神羊”部落。如《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汉书·西羌传》也说姜姓为“羌种”。“姜”与“羌”字的字体结构均为“羊首人身”,不过“姜”为“羊首女人”而已。中国的姓氏多为象形文字,原本就来源于图腾。“羌人”部落的图腾为“神羊”,其先祖神像当为“羊首人身”。那么,姜姓炎帝的先祖神像也可能为“羊首人身”。姜姓炎帝为“羊首人身”,而炎帝神农氏又为“牛首人身”,似乎有点矛盾。所以,有的学者便说古籍有误,炎帝和神农并非一人。其实,我们也无须随便疑古,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炎帝出身于母系羌族部落,成年后独闯天下,由西域来到中原,驯牛耕种,定居繁衍,建立起神农氏部落,成为神农氏部落首领,此后便被神农氏部落后裔奉为先祖。所以,炎帝出身的母系部落图腾虽为“羊首人身”,而自己新建的神农氏部落的图腾则为“牛首人身”。可见,炎帝神农氏可能身兼两种图腾,然“羊首人身”与“牛首人身”毕竟有异,因此,为避免造成更多的混乱,我们还是将“牛首人身”定为“神农氏部落图腾”,可以称为“神农氏先祖神像”或“神农炎帝像”。当然,炎帝成名后统一了中国,其母族羊图腾部落也尊他为帝,所以神农炎帝图腾会被塑造成“牛首人身”和“羊首人身”两种形象。

《春秋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国号神农,是为炎帝,始为天子。”炎帝既为少典妃“感神龙”所生,可知“神农炎帝”的先祖仍是“神龙”,《诗含神雾》也说:炎帝“龙骨,颜似龙也”,《路史》也说:炎帝“龙颜而大唇。”所以神农炎帝可称神龙“太昊伏羲”的后代,即“龙的传人”。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关于炎帝和黄帝本源的重要记载,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是根据二人成长地姬水、姜水而命名,但炎、黄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可知二者由同一源头分化而来,即“炎黄同源”,所以中华民族便统称“炎黄子孙”。

 

(三)三皇之三:轩辕黄帝

黄帝,姓姬,因世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或统称“轩辕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历史上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传说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文献通考·帝系考》:“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於寿邱。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尤最暴,黄帝徵师诸侯,擒杀蚩尤,诸侯尊黄帝为天子。在位百年崩,年百一十岁。”

黄帝生性聪慧,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酋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一生共历经52战。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长期战乱,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华文明新时代由此产生。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奠基人。黄帝统一了华夏民族,设官职,举贤能,建房屋,作衣服,教蚕桑,种五谷,兴文字,绘图画,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做弓矢,发明伞、镜、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我国古史时期的干支历法、农工矿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文明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为有熊”,《史记正义》:“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大戴礼》:“黄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轩辕。”黄帝最初所属的“有熊氏”部落的图腾,应为“神熊”。因此,黄帝所居的原始部落的图腾形象应该为“熊图腾”。

黄帝又号“轩辕”、“玄鼋”。“轩辕”可能是因为传说黄帝发明车辆,而给他起的名誉称号。也可能“轩辕”是与“玄鼋”读音相同而滋生。“玄鼋”,意为“黑色大龟”,即“乌龟”。这可能与“鲧”的传说有关。《山海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可知“鲧”为黄帝孙子。“鲧”,在古代传说中为“禹”的父亲,他曾因治水不力而被天帝惩处。《国语·晋语》:“昔有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黄能”,一般说为“黄熊”,如《楚辞·天问》、《左传·昭公》都说“化为黄熊”。还有的说“能”是“三足龟”(有说“熊”字下边的四个点“灬”应为“三点”,读做“乃”,义为“三足鼍”或“三足龟”)。如《拾遗记》就说“化为玄龟”。“鲧”字,有的古籍中写作“鮌”,左“鱼”右“玄”,其实就是“玄鱼”。玄、元古文相通,因此,“玄鱼”即“元鱼”即“玄鼋”,亦即“玄龟”。黄帝姓“姬”,据说“姬”字的写法便来自于“龟图腾”。《国语·周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所以,“玄龟”和“黄熊”均为鲧的化身,也均为黄帝世系部落的图腾。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龍。”“黄龍”的“龍”,与《国语》所言“黄能”的“能”,字形极为相似,也许古时互为异体字。所以“鲧”的化身又为“黄龙”。传说大禹治水时,得父亲“鲧”相助。《拾遗记》:“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可见,“鲧”既可化为“玄龟”,又能化为“黄龙”。《山海经》说“鲧为白马”,《周礼·夏官》云:“马八尺曰龙”,因此,“鲧化龙”不足为奇。“鲧化龙”这种神性肯定传自祖父黄帝。《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管子·五行》说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孙绰子》说黄帝“驾八翼之龙”。《论衡·记妖》:“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大戴礼·五帝德》说黄帝“乘龙”;《轩辕黄帝传》说“黄帝作龙衮之服”;《大象列星图》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淮南子·天文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史记·天官书》也说“轩辕黄龙体”等等。可见黄帝与“龙”的亲密关系。鲧及先祖黄帝,可变四身:熊、龟、马、龙,可称得上“摇身四变”,一身可变四种形象或四种面孔,这也许就是传说的“黄帝四面”吧。(有人解释“黄帝四面”为“黄帝居中,面向四方”,大概为引伸之义。)所以,神熊、神龟、神马、神龙均为黄帝所属部落的图腾,而神龙可能为黄帝统一部落联盟后的大图腾。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黄二帝姓虽有别,但俱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炎帝既为神龙后裔,黄帝也应有血缘关系,不过一为赤龙,一为黄龙而已。所以炎、黄二帝的先祖图腾均为“神龙”。炎黄兄弟,既为同母所生,两兄弟的相貌当有相近之处,所以二人头上均长大角,似牛角又似龙角,其实龙角的形状就来自于自然界的牛角。而炎、黄二人也有相异之处,黄帝出自有熊部落,其面目不免有点象熊。

黄帝图腾之所以复杂难辨,是因为黄帝部落本为北方最大部落联盟,据说在与炎帝作战时,盟主黄帝即统领众多部落大军,如《列子·黄帝》所言:“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鶡、鹰、鸢为旗帜。”这些兽类、禽类即为各部落图腾标志。《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专家考证:古“十二兽历”中的十二种动物,逐渐演变为秦汉以后十二生肖,其原型就是上古十二大姓氏的先祖图腾。黄帝打败炎帝后,又收服了南部的炎帝神农氏大部落、东部的东夷九黎各部落和西部戎狄各部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一统,其统治的疆域最大,其治下的部落最多,史无前例。而若创造新的大图腾欲合成众多部落图腾特征,很难做到,所以黄帝的面目便有了多面性,不好形容。可能最终还是沿用了中华始祖伏羲“神龙”图腾,才得到所有部落的认可,因为所有部落均自称是“龙的传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
中国人的老祖宗究竟有那些?
上古三皇五帝与龙文化同脉共源
中国古代三皇五帝详解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史悠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