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
2010-2-20  彭兴庭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本文尝试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划分及相关理论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指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产业,即所谓的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dustry)。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知识经济和环境经济的兴起,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已表现出诸多现实缺陷和理论空缺。例如,第三产业中包含的行业差异显著,既包括劳动密集型的餐饮业,也包括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业、生物技术,还包括公共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防部门等。传统的产业分类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探讨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以更科学地进行产业分类,已经成为产业理论界的一项迫切任务。曹曼、叶文虎提出了三类七次产业划分方法。〔1〕三类七次产业体系,其理论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出发点是,生产活动的目的不仅要满足人类物质及相关服务的需要,而且还应满足人的能力提高和环境改善及有关服务的需要,即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的,可用于指导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产业体系是由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具有提升产业地位、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现代化进程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学术界的论述并不多。在有限的文献中,对现代产业体系也是语焉不详。但是,有关新型产业体系的论述却不少。例如,剧锦文认为,所谓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主体产业群、产业的支持系统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三大方面。简单地说,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衡,并构成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新型产业体系有如下特征:首先,主体产业群具有充分的竞争性和创新的活力;其次,产业具有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特征;第三,新型产业体系表现为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第四,新型产业体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第五,新型产业体系的运作机制是高度市场化的。周振华认为,可以将整个产业体系极端地分为两部分:以原子(物质)为基础的产业与以比特(信息)为基础的产业,前者可统称为物质产业,后者可统称为内容产业。介于这两端中间,是以生产资料与产品运输、劳动力迁移、技术成果转让、资金转移为特征的位置产业。他认为,内容产业是新型产业体系的“灵魂”,位置产业是新型产业体系的“骨骼”,物质产业是新型产业体系的基础。并且,剧锦文和周振华均提出了“新型产业体系”的支撑体系。剧锦文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的支撑体系主要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产业的融资系统、信息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输送系统和现代物流系统等构成。周振华则将新型产业体系的支撑体系分为新型产业体系的运作平台、新型产业体系的组织载体和新型产业体系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理解现代产业体系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的产业体系。从《三类七次产业划分方法》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产业→人的产品→环境产业→物质产业,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传统的产业体系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而循环的产业体系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商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和原材料、能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产业边界的模糊与产业间的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信息业、知识业等作为新兴的产业部门,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人的工作能力为主,尽管其生产过程大多是无形的,但对整个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来说,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在产业融合上有所突破,并将信息化、知识化注入到传统产业体系中去。第三,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参与国际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个以创新为竞争优势来源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应该具有国际维度,而且,现代产业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体系。
    
    因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约束下,通过产业融合来分化、解体和重组传统产业体系,并将其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二、“可持续”条件约束下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上提出来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命题。萌芽于20世纪6年代的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定律”,“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排弃量最小化。显然,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主要有三条原则(3R): (1)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2)再使用原则(Reuse),即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地使用所购买的产品; (3)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体现,可以说,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上,“可持续”作为一个约束条件,与循环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目标状态,那么,循环经济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状态的基本手段和模式。
    
    传统的产业体系强调的是原料→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及相关的服务产业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中,把污染物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此外,传统的产业体系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网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产业生态网络的作用。因此,传统的产业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循环经济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前面的《三类七次产业划分方法》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以资源再利用业、环境维护业为内容的循环经济产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在现实中,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模式;二是共生企业的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三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要求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循环,也要求产业之间生产过程的循环,并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建立完善的生态联系,使网络内各产业相互利用各自的废弃物、副产品等,把传统产业体系中的线性产业链变为产业环。慈福义认为,建设循环经济,就是建立生产者(资源开采、加工生产者)、消费者(制造商)和分解者(产品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之间的产业生态网络,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使产业网络变得更为复杂,达到节约资源和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的目的。
    
    在“可持续发展”条件约束下,为避免走入用传统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误区,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反映是供给与需求的重要信号,一旦“资源环境”处于定价扭曲或者无价状态,必将使循环经济行为的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最终使整个产业体系失去“可持续”的动力。可见,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首先必须矫正扭曲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格,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化。第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从环境、资源的立法层面上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国际经验,我们应该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明晰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第三,实行“绿色”财政、金融制度。政府应通过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术改造资金安排等方式,引导各个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另外,针对生态产业链中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金融业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从而优化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环境,鼓励拓展集中处理途径和环保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第四,重新界定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各自经济活动中的职责,尤其应该转变政府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推动作用,明确企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作用。
    
    三、产业融合与传统产业体系的分化、解体和重组
    
    周振华在《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一书中指出,传统产业体系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在传统产业体系下,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增大且交易量大幅度上升,产业边界越来越清晰,并由工业化特定的技术手段及生产方式而得以固定化,形成产业分立的基本形态。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产业体系产生了一些与传统产业体系不同的特征: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以上这三个方面,在周振华看来,是生产力的根本转向,即从工业生产力向信息生产力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数字化力量不断增强,并使那些长期以来已被人们认可的行业转变成“难以想象的东西”。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使与买卖双方密切相关的市场区域的概念转变为市场空间的概念。 “传统厂商观念中的‘有明确范围的竞争’,也将被一个纵横相交的更加广泛的概念所替代。这些相关活动的协调,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在传统市场之内,又在传统市场之外。因此,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动摇和摧毁了传统产业分立的基础,这也是信息化进程中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变革。
    
    产业融合使不同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趋于模糊甚至消失,这首先就对传统的产业体系划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产业融合也促成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欧洲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创新,成为传统产业体系改造自身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必将造就融合型的产业体系。首先,产业融合促使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超导技术扩散到传统产业,使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飘忽不定,并引发传统产业体系的分化、解体和重组,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产业,如生物材料产业、生物能源产业、生物机械产业、光学电子产业、航空电子产业等。其次,产业融合在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升和转型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洛林地区是法国的一个经济大区,采矿、冶金和纺织是该地区的三大支柱。面对日本、韩国和巴西的挑战,洛林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然而,法国抓住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机遇,通过将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在洛林地区大力发展汽车、机械、精密加工、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最终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产业体系。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就包括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这也是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以信息化融合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重组。在传统产业体系中,单一经济主体一般都是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果”,或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然而,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打破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分立,形成具有大量服务性特征的新型产业部门。同时,构建相应的制度环境,寻求并确立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安排。具体地讲,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扩散,促进产业交叉和渗透,实现产业创新;规范有关产业部门的管制,推进跨行业企业的重组、竞争与合作,并大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融合型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等等。
    
    四、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现代技术创新的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不仅具有创造性,还具有风险性、连续性、规模性、动态优化性和效益性。产业体系是通过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关联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一个特定的产业部门究竟由哪个产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以及提供什么样质量的生产资料,却是由相关联的产业部门所应用的生产技术体系决定的。可以说,决定不同产业部门内在联系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联系。因此,在科学进步基础上发生的技术创新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与之相关的产业组织和产业体系也必然要相应地发生变革。在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采矿业、早期制造业和运输业,就得益于机器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则使一大批新型产业如电气、钢铁、化工等发展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和科技时代? ?电气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应用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不仅导致了一大批新兴工业的产生,也导致了传统产业边界的模糊,并使传统的产业体系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构建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联系网络,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创新的角度,现代产业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现代产业创新体系的主体,其中包括主要参与者———企业,次要参与者———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用户和供应商、政府;第二,现代产业创新体系的资源要素,包括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政府为促进产业创新提供的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各类中介咨询服务等;第三,现代产业创新体系的对象要素,这主要是指通过产业创新体系实现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第四,现代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这是一整套规范产业创新体系主、次要参与者行为的规则、惯例,既包括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创新体系而形成的必要法制调控和政策引导,也包括行业协会提供的一些标准和规则,以及产业创新体系自身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机制。
    
    技术创新的产业间扩散和地理扩散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带来了产业在国家和地区间的转移,并最终使全球产业体系演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所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但是一个创新的产业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体系。美国经济学家弗农认为,产品及其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周期,这决定了生产地点的变动。把这种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学,可以说,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这种空间的扩散是不可逆的历史过程。毫无疑问,目前,我国经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换和调整时期。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新旧经济增长方式之间、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已经迫在眉睫。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产业转出地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并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阻挠。目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的承载力,经济发达地区完全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契机,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五、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平台
    
    有产业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相应的支持系统。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平台,是在对传统产业体系支撑平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样依附并服务于主体产业。
    
    1、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良好的运作平台和新型的组织载体。需要一个良好的运作平台。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宽松的政府管制平台和全新的融资平台。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组织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网络组织。网络组织可以实现规模的低成本扩张,降低成员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二是战略联盟。可以增进成员企业整体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成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三是企业集团。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企业集团不但发挥着巨大的技术放大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不但有生产成本优势,有质量和产品差异化优势,还有区域网络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
    
    2、现代产业体系的资源支撑。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管理活动,几乎都可以归结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现代产业体系无疑也需要资源的支撑,没有资源,现代产业体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首先,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资本资源的支撑,其中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其次,现代产业体系还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毫无疑问,在所有的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它支配着物的生产要素,并与物的要素结合创造经济价值。再次,现代产业体系还需要信息资源的支撑。最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支撑。为了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彭兴庭 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和产业经济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传统产业链将全面数字化转型
发展模式创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中华论坛】2011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
13次提“创业”,55次讲“创新”,未来创新驱动怎么走
刘年艳:把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