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若做表面理解,则既亲切又平常。试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突然有朋友——而且是远方朋友——来访,无疑会使得淡如散文的生活突然加上了“韵脚”而平仄起来,该是多么温馨、惬意和快乐的事啊!

然而,若细细追思、品味下去,当知,孔子在这简单表达的背后,自有深意。

先言“有朋”之意。何谓“朋”,朋,比肩也,喻“志同道合”之意。“有朋”则表明自身处于宇宙间,不孤独。事实上,一个人能得到一个“心心相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何其难矣!惟其如此,俞伯牙、钟子期的“千古一知音”的佳话才广为流传,人们始才发出“人生难得是知己”,“得一知己足矣”之感叹!亦因为如此,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慨叹“人乃孤独的个体”。然而,如果“有朋”——真正的朋友,朋友间又当如何呢?又则,真正的友谊须如何维持呢?

儒家视野下,真正的朋友乃是“通”。《易传》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息息相通,彼此相互感应才能成为知己:近在眼前的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乃至远在千里的一个举措,在朋友心里乃洞若观火,知其意,晓其行,通其心,祝其福,斯乃真朋友也!唯有这样的朋友才可以进则可举大业,退则可共患难,正如《易经》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其论述实乃精辟。

也许,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即若两个卑鄙小人乃以达成某种利益而形成的“朋友”是不是也归属此类,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朋自远方来”所隐含的前提乃“君子之交”。《论语》主旨乃德性之教,《论语》中孔子及弟子直接谈论君子的语段不在少数,为使问题明了,略举数则,“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君子不忧不惧”,“君子只德风,小人之德草”(以上《论语?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以上《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贞而不谅”( 以上《论语?卫灵公》),等等。除了直接论述君子之德性外,《论语》中还有多处间接的谈论君子的修身之道。事实上,此亦无奇,因为孔门之学乃“成人之教”,孔子鼓励人做君子,而非小人,孔子对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即首先要做一各堂堂正正的君子,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因此,我们可知晓,孔子在此所谈的“朋友”,虽不在“治国平天下”之列,然这“友谊”却应当根植于具有德性的“君子”身份之上。无耻卑鄙小人之交乃孔门所不耻的。

对于“朋友”,人们平素有“多条朋友多条路”之说,即便人们心中的“朋友”并非定位于“酒肉朋友”之列,然若悉心体会,却仍暗含“利用”之目的,似乎让友情不再那么纯粹——笔者当然不排斥朋友间的真情相助。那么,孔子视域下的朋友或曰那种为人称道的“君子之交”,又当为何呢?

对此,曾子作出了适切的回答。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子路》)“朋友”乃是“同道人”,此“同道”即为求“仁”之道——斯为孔门交友之目的。正是有了对仁的追求,朋友才能不远千里而来“以文会友”,共同交流心得体会——以达“辅仁”之效。《千字文》以“交友投份,切磨箴规”八个字将君子之交亦概括得恰到好处。“投份”即“道同”,“切磨箴规”即共同探讨、切磋对“仁”的体认。孔子曾有,“道不同,不相为谋”,若反其意义而为之,则“道既通,何患无友”?当然,还是孔子说得好,“德不孤,必有邻”。 天下有大道,君子共求之,在求仁的大道上,到处都是朋友。

孔子弟子司马牛曾因其为独子而忧,子夏曾安慰道:“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这里的兄弟亦可看做朋友,不同的是,兄弟乃以先天血缘关系而相通,朋友则因后天求“道”而相“通”,又因后天修身“求道”乃人生之根本目的,故儒家亦把“朋友”作为“一伦”对待之,可见儒者对朋友之重视。

明乎此,当知孔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之意蕴。君子之交讲得是“心通”,虽未谋面,然“心通仁处即为友”。故真正的朋友是超时空的,非但远在千里可以为友(此即“四海皆兄弟也”之意),即使今人亦可通过读古人书而与其交友——此约略柏拉图“精神之恋”。无疑上述之友乃脱离物质层次的“利用”,而是易经所讲的“利用安身”之“大用”。“朋友”追求的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故“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的是人之“利己之心”,浓的是对“仁(道)”的追求。佛家所主张的“人情疏处道情亲”(《净宗要义》),本为描述佛教徒修道之感悟,然而,以此评论儒家君子之交,甚为恰当。

当然,我们亦须知晓,孔门虽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并非完全排斥朋友间的“真情之流露”。其因如下:其一,就修道而言,概体道亦一艰辛之过程也。正可谓“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君子以“固穷”之心,兀兀穷年与道不离不即,终于体味到“道”之大乐,亦禁不住手足舞之蹈之以抒发其喜悦之情。若此时忽有“同道之友”来访——且是远处来访,共同在分享“仁”之快乐,岂非大乐乎?故孔子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乃有深意在也!

其二,假若自身尚未“体道”,但有来自远方的朋友相伴,亦可相互求教、切磋,若陶渊明所期待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同提高,不亦乐乎?其三,甚至再降其次,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谋面,不也解君子的思念之情么!杜甫云“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君子亦有情,“无情何必生斯世”,久久思念的远方好友,突然出现在面前,不亦乐乎?

当然,若推研下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凸显了德性的感召力。《易传?系辞》记载孔子的话:“君子据其室,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尔者乎?据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远方的“朋友”之所以“能”来,乃以君子之“德性”而感召之故也,孔子“德不孤,必有邻”之感叹非空穴来物也。至若后世亚圣孟子者则将君子之“仁德”扩充到国家,一国兴仁,则非但能臣服万民,而且可使四方来贺,此亦为德性感召之力也。

也许,由“有朋自远方来”扩招至“以仁治国”有“诠释过度”的嫌疑,然而,细细体味圣人的微言大义,又确乎如此,《大学篇》修、齐、治、平之推演岂非建立在个体德性之上?更何况《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远者之所以能来,亦是建基于“德政”之上。

由此可见,若真正懂得了孔子,即便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亦内涵丰富,让人回味良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1.15
曾仕强:《永不落伍的启示:论语的生活智慧》
语行读《论语》|孔子三叹颜回
孔子论“学”之三重境界
用量化思维读《论语》
熟读《论语》十句精华,体会古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