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太极拳之技击
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研究太极拳技击的特点、原理以及如何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对充分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意义深远。

一、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这是因为:其一、从历史而言,太极拳是因为技击需要而产生的。自明末清初陈王廷等武术家创造太极拳以来,已经有数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一代一代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繁衍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及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自有的内在动力,即技击功能。从太极拳产生的那一天起、陈王廷、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就对它的技击内含进行着不懈地追求、寻觅、研究,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向前发展。其二,武术是应用于战场上搏杀的工具,太极拳也不例外,每招每式都蕴含着技击的涵义。陈、杨、吴、武、孙等传统太极拳,不管其套路中招式多少,技击性都是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灵魂,只有符合技击概念的动作,才是正确的套路动作。失去了技击性,非但谈不上太极拳功夫,也谈不上套路动作的造型美。比如金刚捣碓和单鞭,这两招每一招的用法都不小于30种。其三,当前武术界都认为,判断太极拳还是太极操的标准、就是动作是否有技击含义。没有技击含义,就是操;有了技击含义、就是拳。太极拳的动作,本质上都是符合技击原理的,并不是为了好看。明确了这个标准原则,就区别了是操和还是拳。比如手挥琵琶,手如果伸得太远,虽然好看、却没有实战意识,就变成操了。传统太极拳按技击要求强调:“以腰使手,以脚使手,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是操。讲究技击含义和内气,就能把太极操变成了太极拳。当然,我们不否认太极操也是有很强的健身和养生作用的。

二、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点

(一)从战形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刚柔相济性

    从战形上看,太极拳是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技击,与其他武术的技击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太极拳讲究松柔、技击和走架子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松、柔、圆、缓的特点。太极名家吴图南对此曾云:“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但是,松柔只是修炼太极拳的手段,是运用中正安舒,轻松柔和的动作促使内气无微不至地运行、进而达到运用意念主导吞化和发放的技击目的。其实质上则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刚柔互用。正如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催迫不捷。”太极拳技击的力量“柔化”,一是能麻痹敌方,促使敌方造成错觉,率先行动,过早地暴露重心和弱点;二是更好地柔化身体,使内气在体内通畅、积聚内劲;三是更好地“引进落空”,引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为我的取胜创造条件。太极拳这个显著的技击特点,实质上就是将先柔化全身之劲、然后聚于一点刹那间如迅雷爆发出来,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先柔化,后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力量,才会掌握技击格斗的主动权,给对方以重创,稳操胜券。

(二)从战速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形慢实快性

    速度是技击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表面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其实际上则是形慢实快。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也说“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李亦畲又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从这些话中也可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20世纪80年代马岳梁曾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其做法是徒劳的。”车星辰在《可悲的太极拳现状》也说:“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所谓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与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为了技击需要(只追求养生的例外),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毕竟、柔是太极刚的前提,慢是太极快的开始,在达到“真柔”“真慢”后,必须强调刚和快的训练,特别要进行“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训练,这才能达到太极技击的高超境界。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发劲的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因此,真正太极拳技击,其强调的还是速度要快、要“后发先至”,这才是武艺。

(三)从战力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内外合劲性

    太极拳的技击战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比其他武术更强调做到“内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统一讲求的是身体系统整体发劲。“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其锻炼目的是全身协调配合发出整力,“一动无有不动”,所修炼的是明劲即外劲。“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锻炼的是意念和内气的整合、一触即发,“势势揆心须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其所修炼的是暗劲即内劲。人体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发劲,都是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的结果,是在神经系统(意念)的支配下由多个或多组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正如李亦畲云:“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太极拳整体劲的发放就是内劲和外劲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以内劲为主导,牵动关节、骨骼产生人体各部位间的相对运动。由于各环节的相对运动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对象,而获得外界环境给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劲,从而引起整个人体的相对运动,发放出同时包含有内劲和外劲的整体劲。因此,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外三合”通过“内三合”驱使,形成意念主导下调动人体206块骨头和500余块肌肉形成的“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的强大整劲。需要指出的是,在太极拳技击中、这个强大整劲,还包括借助的天地之力,即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对手作用于我的力量。

(四)从战势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尊化贵舍性

    尊化、就是强调在对方向我攻击时,我以化解的方法,使对方的攻击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我的化劲分散和削弱了对方的攻击力,使之对我构不成重大威胁。化功是一种高级的技击防卫法。太极拳的化劲方法、主要是在接触发劲的一瞬间,及时依自身(身法)极小的运动,把对方的进攻力量消耗掉。尊化,要做到不丢不顶,并非一味地化解。太极拳化解的方法,主要是半圈化半圈发,即化即发。化而不发,还是会受对方的牵制而导致失败。太极之化、即是化解敌之攻击、使其失去效应。敌出手来击我,我不硬抗击、而是出手引敌进来而化开来招、顺而还击一战可胜。立化立打、蓄而立发。

    贵舍,就是强调舍己从人,即因对手之变化而变,使我顺人背。太极拳世代流传着一句口头语,即“要啥给啥”。在技击中,对方加力于我身之某处,我就把这处让给对方,把这处受力走化掉、丝毫不加抵抗,让对方的劲在我身上毫无作用,瞬间化为乌有,使对方落空。紧接着以我的整劲击败对手,即以听、化、拿、发的手段、使之引进落空合即出。舍己从人,要啥给啥,也是攻与守的竞技过程。舍己从人、是给对方一个错误的感觉、让对方进得来出不去。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技击的一种战术和策略。舍己是诱敌入设好的圈套,等待机会击发制胜。具有实战经验者,必然舍己从人,处处谨慎小心,不轻易进攻,所谓抑制其长,攻击其短。一旦掌握对方的劲路、破绽,或是敌强我弱,为了尽量减少失误,采用避实就虚,或用偶角的打法、从侧面击打、“攻其所必救,守其所不攻”。只要对方进攻、我即舍己从人,用粘连黏随之法牵制着对手,当其有破绽出现时,即攻其实点:或者在击其第一个破绽时,对方必然因吃劲而出现相应的相援、我即攻其救援之处,在其要害处一击、使其根本无法逃脱。因此、从战势上看,尊化贵舍是太极拳技击的一个显著特征。

(五)从战机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攻防合一性

    攻防合一是太极拳的显著特点。一般武术是把攻与防分别来讲,攻则踢、打、摔、拿:防则格挡、躲闪等等。而太极拳则往往是把攻与防、化与打、引与进包含在一个螺旋式的动作之中、从而化打结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对立统一、阴阳相济。在技击中边化边打、化打同时,往往敌人刚一进手即被击出一丈开外,而不知其原因。而打人者,也不知自己如何用招的、这叫攻防合一,意动神随人已倒、敌我双方两不知。特别是高人交手比技,出手极快,防即是攻,攻又是防,打人于无形之中、达到了“犯者应手即仆”的上乘境界。正如《用武要言》所云:“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同时,太极拳技法中的顺势借力、造势借力,从反面入手,劲走三节、打空打回、特别是其顺逆缠丝、螺旋进击、松活弹抖等等都是太极拳固有的攻防合一的独具特色技击法、是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发扬的。

(六)从战术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灵活机动性

    从战术上看、轻灵而圆活、是太极拳实战技击的重要特点。太极拳套路是由招式组成的,每招每式都有具体攻防含意、可以说招招管用,式式都是制人之法,但这些招法却因敌变化去用,因敌变化而用,尤其是技击对抗中你来我往,拳脚相加,容不得你用理想的招式去攻防。“因敌变化示神奇”,不拘招式才有希望战而胜之。太极拳实战技击时最忌用蛮力和蛮劲,遇敌来击强调的是灵活机动,不丢不顶、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只有在认真贯彻“以轻灵圆活”对敌的方法,才能在技击中身如游龙飞凤,快如闪电疾风,出手不见手,伸手就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所向无敌也。在平时练拳时、做到面前无人似有人,技击时做到面前有人似无人,出奇致胜。正如拳论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极拳技击的至高境界。当然,太极拳“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和效果、是以深厚功力为根基的、没有意动心随,我到敌倒的好功夫,是难以运用的。正如《十三势行功要解》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好功夫之人、出手软如棉,上身重如铁。遇敌来攻、敌变我变,自然而然,遇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因此、灵活机动、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太极拳实战技击重要战术的特点。

三、太极拳的主要技击原理

(一)万有引力原理

    宇宙万物、都受到万有引力规律的影响。对人类来说、地球之万有引力影响最大。在各类武术中、太极拳技击最为尊重和最科学地运用地球引力作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对重力平衡的把握上。其技击在本质上就是通过听、化、拿、发的巧妙配合,在维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这个运用地球之引力达到重心平衡的问题,就是太极拳常说的“中定”这个主要矛盾。中定是立身中正的前提、更是技击化打的基础和技击对象之一。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东倒西歪、技击发力便无保证。太极所追求的“松沉”,就是要求百分之百地尊重地球引力的影响。地球引力垂直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即成为虚步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太极拳认为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按照万有引力作用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双足踏地有力。实践证明:如果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作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可破坏对方的重心线、从而破坏对方的平衡。通过周身螺旋缠丝的变化和两手的相吸相系,使对方实腿过实、虚腿更虚,众而达到使对方失去平衡倾覆跌倒的目的。在具体的攻防实战中、由于面对的是运动中的敌手、不断变化的招式和对方重心线反复灵巧的位移、我们对对方重心线的围剿和破坏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演变出了太极推手、散手、技击技法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作为攻击一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因敌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我方的目的,可以迫使对方的重心线随我方的意图而变化,这便是造势。还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法的调整,最终达到使我方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方重心线、让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方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自我重心的前提下,始终距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自我重心线的目的。因此,抓住了万有引力作用原理、也就抓住了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告诉我们、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太极拳的技击就讲究这个原理。从人的侧面看,整个脊椎在胯的后侧,也在腿骨的后侧、当太极拳练出松沉以后、就能感觉到身体在用腿骨骨头支撑胯骨。脊椎骨在两个胯骨之间、随着动作的不同、脊椎骨的重心或往下落在左胯,或落在右胯上。由于脊椎骨(代表整个上身的重量)在左右两胯之间游动的位置的不同、给胯部造成了向下的沉重下压力,由于腿骨又是在或左、或右上顶胯骨的,等于是腿骨在胯骨的地方往上顶起,手臂随着腿骨的上顶而抬起,而脊椎骨在胯骨的后面从上往下压、从而形成杠杆的基础。比如,由右转体抱球至左掤手、当抱球时,身体的重量压在右胯上、然后迈左腿,这时身体往左脚的方向前弓步,如此、这时的脊椎骨先往下走(等于是两胯的两边高,中间底),随着身体的重心往左腿移动,左腿向上的支撑逐渐起作用。如此,左手随着左腿这个往上的支撑,把左手给掤出去。简而言之、向左迈步后、身体往下、往前走的同时,在胯骨后面下压,而左手,随着前腿的上顶胯骨,从而把手臂给掤出去。如同跷跷板一样,以胯骨腿骨为中间的支架、身体在腿骨、胯骨后面下压,把胯骨前面的手臂给压起来,从而完成杠杆的作用。这个翘翅板、是动态的跷跷板、绝不是静态的。抱球时体现不出杠杆来,随着前弓步的进行,是逐渐显露出来的、胯后面是沉重的身体下压,随着前弓步的移动,把胯前部的手臂给掤出去。举一反三,太极拳技击时的其他动作和招法,也是符合这个杠杆原理的。

(三)力学原理

    懂得人体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太极拳同其他任何物体运动一样,都受到物理力学定律的支配和制约。太极拳的技击,是非常符合力学的牛顿三大定律的。习武者用拳掌击人,可使对方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原来的位置、这符合力学运动定律。任何武术、不论刚性与柔性,只要用以击人的力,都是一种物质的力,而且在两人中间发生作用与反作用,都同样受着牛顿三大定律的支配。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我们知道物体有保持自己静止或者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上叫做惯性。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是在外力同一方向的直线上发生变化。”“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太极拳技击就符合这个原理。太极拳打人一旦出手,并不立即收回,而是有意在对方身上继续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那么,对方的身体自然要随着力的方向而变动原有的位置了。太极拳的出手,是在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也是因为这个因素,作用力更大而效果更佳。牛顿的第三定律又云:“每一个作用力总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太极拳出手时,不肯先用大力去打击对方,因为这样不能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用于自身。同时在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如对方用力抵抗,自己也能自然松手,将力化开,使对方又失去平衡。这时、可利用对方重心不稳,发手击之、对方自会倒地。如对手不倒,也可以随机应变、不断向对方加力,将对方击倒。按照牛顿三大定律、太极拳技击时,凡是对方先出来向我攻击,最忌在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而是顺对方之力,加力于对方的力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陷入不利的地位。这种击法是以“柔”“顺”为主,不是以硬抗硬的。如果对方来攻,自己以硬对抗,结果是手快打手慢、力大打力小。而太极拳技击,总是不先出手,让对方先出手,自己以静待动,先化后打、待机而打,绝不冒昧进击以图一逞。力学还告诉我们: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是描述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过程量。即力的积累效果不只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作用时间有关,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太极拳一直强调“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这就符合冲量定理。“劲贵长”即含有劲力点的作用时间长,从而增加力的冲量,使其积累更大的效果,产生更强的作用。因此、太极拳高手、一出手即可找准对方弱点与重心,将人击倒或打出丈外,这都是运用力学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
(四)圆弧原理

    太极拳运动是由无数圆弧组成的、也有人称之为太极圈或太极圆。圆弧运动是顺水推舟借劲借力处理敌方来力最有效的技击手段,可化劲,可打人,更是实现太极拳“四两拨动千斤”的关键所在、非常玄妙。圆弧运动以逆来顺受的方式避免、减少对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击,直来的外力和圆弧接触时相交成斜角而被“转向分散”,对方之打击力量被消减的程度与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故走化来力甚有效果而省力。还可用“粘、随”之法使敌落入圆圈之内、使其手足如被蛛网所缠缚、进退不得。正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以静制动、自卫有理”和“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是各门武术达到上乘时共同具有的特点,圆弧运动借劲借力则是太极拳术的独特技击心法。因此、太极拳又有“弧”拳之称。但太极拳圆弧运动的技击奥妙说来容易,做到则颇难、非经年深日久的锻炼是难以“豁然而悟”的。俗谚说“熟能生巧”,要熟习太极拳圆弧特点应多练推手、大捋、对练、散手等,逐步发展,才能达到技击的高级境界。太极圆圈初练时一般大而有凹凸棱角、久则小而活,旋转如飞轮、毫不受力。而且借人之力、用人之劲以击对方,故小力可胜大力、弱可以胜强、老可以御壮。这又是太极之奥妙所在也。

(五)电磁原理

    由于地球的体积极大,地心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使地层的导电率极高、使得电流就如同存在于没有电阻的线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这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告诉我们: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涡旋磁场;电场和磁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修炼太极,就是在这个地球大磁场中进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体、体内充满着各种正负电子、水分、热分子。修炼太极时、人体在做旋转圆切运动、实际人体每个重要器官(头脑、手、脚、腰、丹田等)都在做不同的旋转圆切运动、相当于无数个导体在变化的磁场运转、如同我们常见的发电机的线圈运转一般。修炼太极越是松沉到位、体内的各种正负电子就越容易激发,也就是把静电激醒、形成一定强度的人体电流、这就自然产生了电磁感应、并产生了电磁波。我们修炼太极时,手、脚、腰、丹田等很容易发热、实际上就是这种电磁波导引体内热分子的急速运动的结果。我们太极内丹功所说的大小周天的运行、实际上很大的部分就是体内这种电磁波发挥作用的结果。功力越高,实际上就是动作越熟练规范,放松高度到位,人体这个无数导体的不同旋转圆切运动就越符合电磁场理论科学,其产生的人体电流就越大,电磁波就越大。这体现在技击时,用内功打人、就是包括运用这种电磁波(即内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气还包括体液及人体精微物质气化、空气中的氧气和身体中的卡洛里能源结合燃烧产生动能等)和筋骨之合力在内的整劲去“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特别是功力达到相当境界时,用极强的电磁波(内气)去破坏对手的磁场、很容易就会让对手失去平衡而被击倒,而武德不足者更可以使对手造成很重的内伤。这就是太极高境界的技击原理。

四、如何修炼高水平的太极拳技击

(一)原则一:太极功理务必领悟到位

    掌握太极拳功理、领悟到位、是实现高水平技击的第一步。太极拳强调“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行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脱胎于陈家沟陈家之家传拳架、后来融入了太极内功之后方演化成为太极拳。“学理炼理、理通法遂,知道练到,做到得道”这是修炼太极拳的要法守则。“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掌握功理,太极拳才能学一式准一式,练一式牢一式。归纳起来、太极拳功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太极者,阴阳也,乃是动静开合,刚柔之分,混元之气、意形之修炼法焉”为核心的道家太极内丹功原理:各式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范(特别是每一个招式的技击含义和各种用法);以“重力平衡”“杠杆原理”“力学原理”“圆弧原理”“电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劲的主要练法和用法:以“进、退、顾、盼、定”为主的身法理论和练法:各种经典的太极理论专著(包括张三丰《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陈王廷《拳经总歌》、陈鑫《用武要言》、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武禹襄《身法八要》、孙禄堂《太极拳学》、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等)。对于太极拳基本功理、习拳者不能轻视,要认真学习、用以指导修炼,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原则二: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

    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即要对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基本技术规格进行细致的掌握,这是练习太极拳实现高水平的技击的第一原则。太极拳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练习太极拳,如若动作规格不正确,技术不规范、不但影响锻炼效果,甚至会造成疾病的产生。所以在学习了各式太极拳套路之后,应按照技术规格的要领去细化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各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及技术规格都有不同、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呼吸法及技击法等方面有相通和不同之处,这要求练习者一定要练准拳架。比如太极起式,有的人练起式,首先松左腿、重心移到右腿,左腿向左开步:然后,左腿落实,重心移为左右腿双重。这是不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规范操作。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下去、练拳者向右移动重心时、你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绝对站立不稳向右跌出,因为他的动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当然站立不稳。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规范行功的操作如下:松动左右脚、左脚意达顶,从顶下到右脚,从而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过程。左脚自然左移、出左腿。随之松右腿,左脚松落地,右脚松到顶,下到左脚,完成右脚向左脚重心的转移。这样操作、时间久了太极功夫自然上身。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稳如泰山,脚与地似融为一体,推之不动。

(三)原则三:技击基础功务必扎实

    一是要高度重视练站桩。大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功夫的关键环节。站桩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可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太极拳才能达到体用兼备。没有内在基础的太极拳架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用谈技击。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太极桩和技击桩。正如张三丰云:“桩功,以桩为基也。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练气要得意、阴阳合一乃太极。”又云:“太极不站基,一生枉费力。”站桩效果首先是保持中定。在清代太极拳秘谱云:“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所难中土不离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其二是长功夫。站桩时当每个动作都吻合人体骨骼得最佳受力状态时,下肢的气脉就会逐渐打开,气就会经涌泉由上下流动,日久功深、身上的气会与地气结合在一起,下盘就会变得非常稳固,身上的内气就会充满,其劲力就会无穷无尽。正如张三丰云:“太极混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身混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又云:“桩原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其三是可以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在实战中不至于过度应激、导致心慌意乱,手足紧张,造成大脑空白。

    二是要高度重视发劲训练。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目前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要想成为真正的能实战技击的太极拳高手,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含,要通过抖大杆、单式发力等方式、练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劲,还要训练弹抖劲、螺旋劲等。特别要强调抖大杆是太极拳功力增长的独训练方法,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劲训练时、在技术层面特别要注意松胯和“五张弓”的修炼。松胯是蓄劲,蓄劲如张弓、以退为进,涌泉以及手与敌方接触处为弓的两端点,胯就是箭搭在弦上的后拉点,松胯弦才能拉至满弓,此时身体就像枪已上膛一样,随时一触即发。

    三是要专门对胯部进行训练。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等说法。当代名师赵幼斌曾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动引起的。”这说明胯的练法对于太极拳技击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胯的训练有松胯、缩胯、坐胯、塌胯、开胯、合胯、转胯、旋胯、脱胯、提胯、送胯、抽胯、扣胯等。其核心侧重在松胯,即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四是加强推手和散手的训练。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拳架推手只是理论功夫,理论不在实践中检验是永远达不到实用水平的。散手才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解放前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表明弟子已将师之所学全部学到手,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所学。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顶尖高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太极拳散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说检验太极拳拳艺水平髙低的惟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

    五是抗击打能力的训练。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反对将身体练僵练硬,但还要进行抗击打能力的训练。在技击中,当两人功力接近时,抗击打能力强者往往取胜。因为力是相互作用的、你用多大力去进击、对方会反作用给你的同样大的力。尽管太极拳法主张柔化、惊闪,但激烈的对抗中难免不挨上一拳一脚,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击打能九真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拳”。拳谚云:“未学打人,先学挨打。”太极拳也是不例外的。

    六是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素质与攻防技术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技击技术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心理素质是攻防技术的实施保证。太极拳技击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有效的发挥技、战术、掌握技击的主动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击心理包含技击思维、技击胆量、技击意志等方面。

(四)原则四:技击手法务必熟练

    太极拳术技击高超与否,还取决于技击手法的熟练与否。太极拳术技击手法主要有20种,即:沾、粘、连、随、听、化、拿、发、擎、引、松、放、截、扣、抓、闭、敷、盖、对、吞等,这些技击手法务必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其中,沾、粘、连、随是太极拳术技击知彼功夫,用来了解敌情。沾即沾住对方身手、从而了解对方运动的方向,力量和速度。粘即像脱水粘住对方手足一样,造成“我顺人背之势为之粘”,要求能用内气运转与对方招式相接则互相吸住、合成一体。连即内劲与对方劲力连在一起,不丢不顶。随即随对方变化而变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着着尾随、一搭上手就随之行动,对方无所施其攻击而又无法逃脱我的打击。

    听、化、拿、发是太极拳术技击时主要操作过程。听即在“沾粘连随”的接触中,“听”到对方的劲力套路、动向。化即由“听”而得出化去对方劲力的方法,以柔化之。拿即拿住对方劲力和身手,形成“我顺人背”之势。发即发出以弹抖劲为基本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劲。擎、引、松、放是太极拳术技击时主要辅助手法。擎即擎起彼劲借彼力。引即引到身前劲始蓄、将对方身手引入我圆圈之内而柔化之。松即松开我劲勿使屈,即在引进过程中我腿部已曲蓄劲,内劲也已回收丹田,腰部也已收到潜转之势,名为松而实质是螺旋劲,弹抖劲已经蓄足,一发就突然惊弹而出。放即放时腰脚认端明,放出弹抖螺旋劲时,身手各部要与腰腿劲相应相合,即发力要发出全身的整体力,“掌心要与脚心相印”即是一诀。

    截、扣、抓、闭在太极拳技击中是绝招性的手法。截即截络,扣即扣脉,抓即抓筋、闭即闭穴。络若被截,血不周流;脉若被扣住,气难行走;筋若被抓,身无主宰;穴若被闭,神气顿无。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内外结合的,是要经过长期而正确的太极拳修炼而获得的、掌握了良好的技击技术可以说具备了技击的物质基础。敷、盖、对、吞是太极拳术技击时运用丹田之气进行辅助整劲的手法。敷即运气于己身、而在技击时敷布在敌方劲力之上、使不得动、也有较轻地接对方劲力的意思,轻敷与敌相沿接。盖即以气盖住对方内气内劲之来处、当对方内气内劲作用于我身体任何部位时,我的意识和呼吸内气就必须集中地覆盖在该处并运化之。对即以我内气对准彼方内气来处、我的呼吸和劲力便和对方相应相合。吞即以气全吞对方而入于化。有吸入对方来劲的意思。辩证地看、既已吞入彼方“内气”,彼劲被化,接着就吐、吐即是化而发放。

(五)原则五:招式运用务必灵活

    技击即综合格斗实战时,要灵活运用招式。因为很难知道对方会出拳还是出脚,对方是实进还是虚进,面对变幻不定的拳脚时,太极拳术要求“因敌变化示神奇”。对方出拳就用手沾,出脚就用脚化。“动急则急随,动缓则缓应”,“意自心生,拳随意发、知己知人、随机应变”、“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社会所传“门外汉一拳打倒老拳师”的笑话,也许就是老拳师为招式所限制而不知灵活运用的结果。陈、杨、吴、武、孙等各式太极拳共性的最基本动作方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势”。在技击时、则要忘记所有的招式,只要根据技击需要,灵活运用“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的组合而已。正如《用武要言》云:“击其不备,袭其不意。”“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当代名师陈小旺在《世传陈氏太极拳》中也指出:“如果对方有可乘之机,或在蓄劲未发之时,要抢先进攻、击其不意,攻其不备,绝非专一引进落空、以静待动。”招式运用灵活,根据技击对象、技击环境、技击目的进行选择合理技法招式,才是太极拳取胜的关键。

    如果能按以上原则和技击手法训练,坚持刻苦训练,相信太极功夫肯定不一般、在较短时间便可真正体会到中华武术的威力、感受到拳论所讲的“内劲猝发、摧枯拉巧”的太极拳精髓,基本可打破“十年太极不出门”的框框,达到防身技击的高水平。

    综上所述,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在实际运用中、修炼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技击对象、技击环境、技击目的进行选择合理技法,灵活运用太极技击原理和技巧,从整体上促进功力的提升、获取最优化的技击效果。

本文来源于太极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推手的要诀
太极拳特点之力学原理(转载太极网)
太极八法
老话,太极求真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
太极杂说 8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