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玉器、青铜、陶器以及帝颛顼死而复苏的传说


 

牙璋。长54、最宽14.4、厚0.8厘米。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涂朱玉璋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夏代。长出48.5、宽8厘米。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牙璋。长49.8、宽5.9厘米。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长39.2、宽10.2 厘米。1981 年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璋,长66、宽13厘米。1958年河南郑州市南郊扬庄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七孔玉刀。夏代,长65、宽9.5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三孔玉刀。夏代,长53.5、宽8.8、厚0.7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57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三孔玉刀。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五孔玉刀。长39.6厘米,宽8.4厘米,厚0.6厘米。玉色淡绿,间有米黄色的斑纹。呈长条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制后较薄。刀身共有五孔,又称多孔。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



 

玉戈。长21.9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时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长302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长10.8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玉戚。二里头文化,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戚。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石鉞,夏代。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



 

玉钺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铲。夏代,长13.5、宽4.2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长17.4、宽4.4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夏代,长211、宽64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玉坠,夏代。玉柄形器长16.2、宽2.2厘米。玉坠长7.8、宽1.15厘米。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夏代,长17.1、柄宽1.8、厚1.5~1.8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戌研究所藏。



 

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M4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高16.5、宽11厘米,1984年偃师二里头Ⅵ区11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M57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绿松石夔龙饰、铜铃。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蛙、奎二字本是同一个字的异写,却有着不同的发音,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奎亦写作跬。但是,奎字本身又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因为它表示一种毒物,而蟾蜍正是五毒之一。奎星主水、主毒杀,主归藏。它是北斗七星中代表勺子的那四颗的总称。奎还表示大腿,而蛙类最显著的特征正是它强有力的大腿。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所谓,即是奎龙,亦即是蟾蜍被神化之后的结果。夏后氏的龙,确实与红山的龙是有着不同来源的,鱼、蛇和蟾蜍,这是夏后氏龙的初形。很有可能,夏后氏最初并无的概念,但是基于红山文化的极大影响力,夏后氏必须将他所崇拜的动物予以神化,也就是龙化。在商初,商对夔龙几乎是完全继承了的,这可以从商初的青铜器中看出来。但是在商晚期,商统治者又将红山文化的云龙、猪龙与夏后氏的夔龙进行了整合,这是民族熔合的需要。



 

经修复后的夔龙。



 

经修复后的夔龙。



 

经修复后的夔龙。



 

微雕玉兽,长0.9、高0.5厘米。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玉箍。高5.7、直径7.1、璧厚0.7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铃。夏代。高9 厘米。1975 年偃师二里头Ⅴ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管状玉铃舌。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铃。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都见于贵族墓,出土位置与陶寺红铜铃相似,一般也放置于墓主人的腰部或手部,多见以纺织品包裹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的铜铃往往与嵌绿松石铜牌饰共出,或与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共出,表明这类墓的墓主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同时也暗示着铜铃具有与祭祀礼仪相关连的功能。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比陶寺红铜铃更趋成熟完善,铃内顶部有一横梁,梁上悬有铃舌,使用时手捏外壁的扁鋬晃动铃身发出声音。



 

1962年春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展开了第五次科学发掘,在对位于第V发掘区T33D发掘时,发现了墓葬M22,其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该墓共陶器、铜器、绿松石等器物14件,这件带翼铜铃则是墓葬中唯一的一件铜器。带翼铜铃出土于墓葬中尸骨的腰部,器身布满铜锈,器表多呈红褐色,并伴有青绿色锈斑。该铜铃高9厘米,顶部近平、敞口朝下。从正面看呈梯形,顶部较平,两侧下部外扩,口部较大,顶部底部均近似椭圆,顶部有两个半圆形孔,中间有居中的突出桥形钮,用以系铃锤。带翼铜铃肩部圆钝,铃壁内凹,一侧带有翼(即扉棱),其扉棱较小,向外突出。



 

镶绿松石青铜戚。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除了这只戚,二里头遗址还出土过一块青铜璧,璧上面也装饰着两圈绿松石十字架。圆圈内的十字架是的标志,这如同金文对于的表达。这说明,此戚不是兵器,而是执行死刑的法器。因为雷的形象,来源于雷兽,也就是蟾蜍。



 

关于雷神就是蟾蜍——即夔龙前身的最好的表述。人做了坏事就要被雷劈,也就是由夔龙来执行死刑。这只蟾蜍背上的图案,是的另一种最常见的图形,被一团火裹着的雷。



 

铜钺。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件青铜钺,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钺。从铜钺的材质成分及刃部较钝等特征分析,应非实用兵器而属于礼仪用器。这件铜钺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戈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兵器。



 

方格纹铜鼎,夏代 。高20、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乳钉纹铜爵,夏。高22.5厘米,长31.5厘米。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后有尖,流口上有一对伞形短柱,腹部束腰,平底,下有细而高的三足。长流和尖尾的造型,主要为了使它平衡,有了长流,重心不稳,于是加一个尖尾,达到平衡,又对称美观。铜爵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鸟雀,反映了作器匠师的聪明巧思。它的器身一侧附有称之为鋬的把手,而另一侧装饰有五颗乳钉纹。乳钉纹铜爵由此而得名。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也是青铜器上的最早出现的纹饰。



 

铜凿①、铜锛②、铜刀③、铜锥④、铜锯⑤。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双翼铜箭镞。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乳钉纹是中国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从夏代一直到商代,乳钉纹的灵感无疑来自于蟾蜍。实际上,在龙山时代,蟾蜍纹就大量出现于陶器上了,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乳钉的?非常神秘。





 

龙山文化的陶鼎,鼎足也是蟾蜍的形象,这种形象在黑陶和灰陶中都存在。当然,如果没有那些小圆点,不足以说明它是蟾蜍。



 

一头二身蛇(龙)陶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这个图样在春秋至战国的玉佩中,出现率非常高。



 



新砦(龙山文化至夏文化)陶器盖上的兽面纹与绿松石龙之间的相似性,还有更深一层意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新砦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由中原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的过渡期文化,可以看作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当然这一认识主要是来源于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比较。而陶器盖上的兽面纹与绿松石龙表现手法的高度一致,则从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彰显了二者密切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说给绿松石龙找到了最直接的渊源与祖型。



 

附加堆纹陶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石磬。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埙(xūn)。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方形陶鼎。二里头文化,中国最早的方鼎,不过是陶的,一面有雷纹。



 

骨杖。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斝。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鬶。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盉。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陶觚(gū)。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几何纹陶片。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龙纹透底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龙(蛇)的形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多有发现,除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还以陶塑形象、刻划图案等形式出现。有学者认为这些蛇纹就是龙。二里头文化装饰有龙形象的器物基本上仅见于二里头遗址,且都发现于宫城或其周围的重要地点,表明龙形象器物为社会上层所专有。上述龙(蛇)形象大多饰于陶透底器上,这种器物造型奇异,底部有中空的圆孔,显非容器,属于祭祀用器的可能性较大。刻划于陶器上的龙图像,最生动的要数这件陶透底器上的阴刻龙纹。



 

陶大口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尊是大型盛酒、酿酒器。甲骨文中的字就是以大口尊为原型的象形字,字则是两手捧着大口尊的形象,而通用,表示祭祀时献酒。这件陶大口尊的特别之处在于肩部的一周纹饰是图案化的龙纹,与商周时期的夔(kuí)龙纹颇为相似。夔龙纹即龙的侧视图案,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史前彩绘陶器上已出现。





 

卜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代,占卜主要用动物肩胛骨,这个部位既宽且薄,稍加烧灼即爆裂,最宜占卜。二里头文化占卜使用的肩胛骨主要来自牛、羊、猪,用于占卜的动物可能也是供奉给神的牺牲,成为沟通人神的媒介。二里头文化的卜骨基本不做加工修整,占卜时也鲜有钻孔而是直接烧灼,占卜形式还处在初级阶段。



 

陶排水管。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在宫城内2号宫殿庭院内发现有两处地下排水设施。一处位于庭院东北部,由11节陶水管连接而成,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内。另一处位于庭院的东南部,是一条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 



 

白陶制的乳钉个体,在绿松石串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饰件。它们也在后来的古蜀国遗址和滇国玉器中出现。但这可能不是二里头人最先的发明,因为在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玉器中,最早发现了类似的东西。



 

白陶乳钉的反面,呈盘绕的蛇状纹,这有可能是后代玉璧上出现的谷纹的原型。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完整的长流平底陶盉。



 

二里头文化的契刻符号。 这是与商代晚期甲骨文最有亲缘关系的刻符。



 

河南省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陶盆残片上的字形契刻符号 



 

二里头遗址的手工业作坊。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二里头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城之南,是一座大型围垣设施。目前已在其北墙发现了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作坊区,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彩绘陶瓮,夏代。高57、最大径42厘米。2003年巩义市花嘴地遗址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这里可以看到朱红色的蛙纹,这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蛙,完全相同。



 

鱼蛇纹大陶盆。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盆发现于宫城外侧,形体硕大、通体磨光、制作精致。盆口内侧绕盆沿一周浮雕了一条长蛇,昂首卷尾,生动逼真。蛇身上方的盆口上还阴刻了一周鱼纹,笔法写实。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这些蛇纹装饰就是龙的形象。此盆的风格与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颇为神似,都是在大型水器里装饰盘绕的龙(蛇),而龙(蛇)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与水有密切关系,因此这种装饰龙(蛇)的陶盆可能用于祈雨等宗教祭祀用途。


 

 
《山海经·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有人说鲋鱼就是鱼妇,颇有道理。帝颛顼的神话屡与鱼、蛇相关,并且与神的死而复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鲧死后三年不腐,剖其腹,大禹乃出生,这又是一则关于重生的神话。本博曾推测颛顼蟾蜍,见我的博文《夔龙与蟾蜍——夏代绿松石青铜牌与中华民族的蛙崇拜 》,那么这个陶盆,则为颛顼的传说提供了确切的物证。


本博的理解,无疑这只陶盆,是用来祭祀颛顼的专用礼器,它生动地讲解了《山海经》中,蛇化为鱼的故事:北风起时,雨季到来了,蛇变做鱼,成为鱼妇,而帝颛顼就会在这一天死而复苏。在这只陶盆的沿口上盘着一条蛇,这是鱼妇。蛇的附近画着鱼群在游动。蛇是夏民族的保护神,因为它唤醒了沉睡的颛顼,所以,颛顼的陵墓周围就有四条蛇守护着。




 
那么,鱼也好,蛇也罢,颛顼在哪里呢?他在陶盆的两耳(手柄)上,这是蟾蜍。蟾蜍与蛇,都是两栖类要冬眼的动物。春天来了,人们祈盼下雨,而这正是北方天帝颛顼分管的工作。于是在这个时候,蛇和蟾蜍都要苏醒了。四千多年过去,鱼妇和颛顼的传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但是有一种祈雨的仪式却至今仍旧在一些地区流传着:人们拿一个陶盆,放上水,让小孩子们捉几只蟾蜍或者青蛙放到这个盆子里,然后再拿一根小木棍不停地敲打这个盆子,蟾蜍!蟾蜍!快让老天爷下雨吧!颛顼在天上,看着这些后代子孙,不知道会不会生气,这雨下还是不下?若是不下,盆子里的蟾蜍是不许跳出来的。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妇盆。疑亦作为祈雨之用。这条蛇更具有鱼的特征,而且象是一首双身的,只不过两个身躯没有分开。注意它的鳞片,是盾形的,这可能是西周常见的盾形玉坠饰的前身。陶寺是有虞氏的遗迹,而且有虞氏也是帝颛顼之后代。


 
大商妇好墓的铜盘,这可能是鱼妇盆的最高级的演变,鱼妇蛇终于演变成为龙。在它的周边,不再是清一色的鱼,而是有鱼、有龙、有凤。传说北方玄武大帝颛顼的守护神是龟与蛇,但是龟似乎与红山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夏后氏无关。在夏后氏的遗迹中,最常见的是蟾蜍与蛇,亦即奎与蛇。而奎(即蛙)的古音,正与龟相同或者相类。不知在何时,人们舍弃了奎,而代之以龟,这基于红山文化的强大影响。还原历史,奎(夔、蟾蜍)正是帝颛顼本人,而蛇才是他的守护神。在湖北武当山,龟和蛇守护着真武帝,但是这个被道士们奉为“祖师爷”的真武帝,却并不是帝颛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六)
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 ——遗址考古
细数各博物珍品藏商代玉器——早中期(壹)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中国玉器大全(商-西周)1
象征意义的三代玉器艺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