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南普陀老照片


厦门南普陀老照片



南普陀是厦门最大的佛教寺庙,也是一座千年古刹,位于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是一间在闽南和东南亚有相当影响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末期,当时称为泗洲寺。北宋时由僧人文翠改建,称为无尽岩。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今址。清代初期又因战乱废寺,后于康熙22年(1684年)得靖海侯施琅捐资修复并扩建,因增建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遂更名为南普陀寺。到民国初年,南普陀寺已成为闽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庙。文化大革命中,南普陀寺曾遭红卫兵砸毁,在寺东成立五金电器厂,寺西开辟演武小学和瓜田。文化大革命后于1976年,成立“南普陀寺管理处”,尔后在寺庙临时主持人妙湛法师的努力下逐步恢复寺院。直至1989年恢复推举方丈的制度,并于次年撤销“南普陀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方丈、堂主、监院等组成的“寺务管理委员会”。



清同治年间的南普陀地图,寺庙前有御碑亭,放生池尚未开挖,前方是演武场,有演武亭。外围是连着镇北关和炮台的白城。所谓白城就是白色的城墙。



民国时期1932年绘制的南普陀地图,已形成三殿七堂的格局。此时的厦门刚经历大规模市政建设,南普陀的外围也开辟了新马路。



清末


当时厦门城在今天的新华路市公安局位置,距离南普陀大约四公里,要穿过外清山、镇南关乱葬岗、巡司顶,然后翻过蜂巢山才到达南普陀。图为1900年代从麒麟山拍摄镇南关乱葬岗间的小路,通过这条路延伸至远方的蜂巢山,直至南普陀寺。


著名摄影家圣朱利安.爱德华兹(Edwards.St.Julian)于1870年代拍摄的南普陀寺全景,他的大半生在厦门度过,拍摄下了大量的厦门早期影像。从画面可见,寺庙周边是星罗密布的坟墓,埋葬了许多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阵亡士兵。


从演武场眺望南普陀寺,最前面的四个亭子是御碑亭,其次是前殿,最后一排的中间是大悲殿,左右两栋为钟楼个鼓楼。


从南普陀的南侧拍摄,寺庙内种植了许多参天大树,与周边的贫瘠形成强烈的冲击,也因此说明了寺庙的地位和悠久的历史。



最原始的南普陀正门,由于南普陀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门前像个小集市,许多商贩在摆摊,卖烤红薯、面线和香纸及祭祀用品居多。当时的南普陀格局和今天不同,从前殿(左)进入后即是大悲殿,前殿的外面是御碑亭(右)。





南普陀前殿的正面照,从御碑亭拍摄,背后是五老峰,这座殿于民国年间被拆除重建。



前殿大门口,可见正堂坐着一尊弥勒佛,厅堂的两边为四大天王。



御碑亭内的御碑,每块碑均以石龟为座,每座亭内两座,共8座,是乾隆五十三年的御制平台记功碑,刻有汉、满文字,记录了这是当时清朝派兵镇压台湾农民起义军庄大田、林爽文的记事。



前殿的两侧,各站两尊四大天王,每尊有一人多高,为闽南漆线雕工艺。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殿后,背对着弥勒佛的是韦陀菩萨,头戴金盔、身裹甲胄,右手覆掌降魔金钢杵,威风凛凛地注视着大雄宝殿,为大殿护法。1908年美舰队士兵在此留影,右侧的一位士兵则是大清的新军。洋务运动后,大清依照德国与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监督,进行编制的新军。


穿过前殿,就是一个院子,尽头是大悲殿,共22级台阶,内供奉观音。



大悲殿是清代南普陀最重要的部分,大悲殿造型精美独特,雄伟宏丽,没有使用一根铁钉。



大悲殿的八根龙柱,又称“蟠龙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龙,所以盘绕在柱子上,以壮观瞻。



大悲殿为南普陀的主殿,为清代施琅所建,内供奉观世音菩萨,两边有护法。


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某炮舰舰长从南洋请来的玉佛坐像,赠送给南普陀寺,敬奉在大悲殿供养。



清代的最佳留影场所,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图为1900年代,德国水兵在大悲殿留影。



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中国,清政府选址厦门演武场设宴接待。图为贝勒爷毓朗和美国领事及美舰队官兵在大悲殿的珍贵留影。



从钟楼拍摄大悲殿,一群德国水兵正在殿前留影。当时的大悲殿为南普陀的主殿,它独一无二的造型赢得了洋人的青睐,也让大悲殿透过洋人的镜头,制作成明信片、照片流向世界各地。



从鼓楼拍摄大悲殿,鼓楼和钟楼相对称,在位于大悲殿的前方两侧。



这两张是清代不同时期的大悲殿,能看出它的不同之处吗?


清代的大悲殿虽然整体未变,也没有关于重建的记载,但是还是有进行修缮。这张为1885年以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牌匾上写着“法雨频施”。


1885年后的大悲殿,牌匾字更改为“鹭屿灵区”。


1885年前大悲殿屋顶的瓷雕剪粘,中央是一座宝塔。


1885年后,屋顶的瓷雕剪粘发生了很大变化,宝塔消失了,根据史料记载,清末大悲殿并没失火记录,推测应为逐步修缮。厦门是多台风的天气,在这种环境下的十余年间发生局部变化也是正常的。


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问厦门,清政府不惜重金在演武场上搭建彩楼安装电灯,还把南普陀修葺一新,在御碑亭外修了一道豪华的白墙,大悲殿也进行的修葺。



1908年,美舰士兵在参观正在修葺的南普陀前殿。



1908年,为了迎接美舰,清政府还特地新建了放生池,不远处是演武场上为迎接美舰的彩楼。


民国


1918年,汕头南澳大地震,把厦门南普陀御碑亭的屋顶、御碑震塌了(左上),前殿的四大天王的头也在地震中被震断了(左下)。图为当年的《东方杂志》关于南澳地震的插图。



此图可见御碑已经和石龟分离,背景为南普陀寺的鼓楼。至今,石龟仍然残存在南普陀寺内,许多史志无法考证它的所以然。



1925年,南普陀太虚法师筹款修建了大雄宝殿和天王宝殿,因供奉四大天王,故称天王宝殿。大雄宝殿所在的位置则为清时的前殿,而原来前殿供奉的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陀则移至天王宝殿。


自从1925年南普陀经过大规模扩建修缮后,很快就成为了著名的佛家圣地,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图为1930年代一位女子带着四个孩子在南普陀乞讨,美国水兵拍摄。



当时的南普陀和厦大只隔着一片农田,主要种植地瓜、玉米等农作物。



从放生池拍摄南普陀寺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宝殿。



天王宝殿的大门,右侧写着闽南佛学院的招牌。在大堂弥勒佛的供台上方写着龙华三会。龙华三会的由来:佛曾预言,弥勒菩萨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生于第十三劫,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在龙华树下说法三次。佛教将这三次说法称为龙华三会。



1924年拍摄的天王宝殿正中央的弥勒佛,这尊佛躲过了日军的侵略,却没躲过文革的浩劫,连同四大天王等其他神明一起被厦大的红卫兵(林金铭等人)用绳子拉倒!


民国时期的四大天王像,漆线雕工艺,高约4米,之前的四大天王均在1918年的南澳大地震中损毁。


天王宝殿后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者建筑风格一致,是1921年转逢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时募建的。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后的五老峰有东西两座山峰,有钟鼓两山,钟山上有一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在鼓山上,旁边有两块大石头如鼓槌并悬,作击鼓之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成为南普陀寺的天然标志。


民国时期的大雄宝殿,当时又称为前殿,为清代时期的前殿位置。上方悬“妙相莊严”匾额,供奉三世尊佛。



1928年,大悲殿因香炉着火殃及,这座中国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建筑被焚毁。1930年太虚法师重建,却不再有原先的味道了,原本的龙柱已经消失了。


大悲殿重建后,原本的玉佛观音也早已经不知所踪,换成了千手观音。



1936年蒋以德居士捐资兴建的藏经阁,是寺庙内主体建筑中的一个,位于最后的位置,里面收藏着佛经。藏经阁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


同样创办于1925年的闽南佛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佛教高等学府,位于南普陀寺内。图为佛学院校舍,在抗战爆发后被日军飞机炸毁。



闽南佛学院的讲堂,在抗战爆发后被日军飞机炸毁。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下半生几乎在闽南度过,而南普陀遍布他的足迹。图为1936年弘一法师与持非时戒同仁于大悲殿留影。




原本南普陀的五老峰的路没有石阶,在1930年代以前,甚少登高五老峰,1933年开始,南普陀寺通往五老峰的路开始铺石板。图为1934年五老峰正在铺路,背景是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手书的大好河山石刻。



南普陀后的“佛”字,刻于1905年,粗狂豪放雄健有力,为国内罕见。图为民国时期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子在佛字岩前留影。


自从五老峰辟为旅游观光胜地,来登高望远的人络绎不绝,图为厦大学生在五老峰的留影,右一位社科院博士艾兴,毕业于厦大,近90的高龄仍健在。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1949年)解放前夕,两名厦大学生登上南普陀五老峰,在山上留影。



南普陀是厦大学生课间时间必去的地方,图为1932年,一群即将毕业的厦大学生在大悲殿前留影。


1930年代后,南普陀基本已形成三殿七堂的格局,由于厦门是当时国际知名的重要口岸,南普陀也因此成为当时闽南地区和南洋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寺庙,香火旺盛,寺庙前人群熙熙攘攘,黄包车夫成群在放生池前候客。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5月10日日军来了....


日据

这张照片是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时,英国水兵从鼓浪屿的海边拍摄,可见蜂巢山后的南普陀寺和电灯公司后面的厦大遭日军飞机轰炸的情形。


沦陷后不久,日军在五老峰拍摄的南普陀寺、厦大全景,画面中可见生物学院已经被日军飞机炸缺了一角。


日军占领厦门后,民众纷纷外逃,为了粉饰太平,诱骗民众返厦,发行的厦门风景明信片之南普陀寺景色。


昭和14年,厦门沦陷后的1939年,日本人创办的旭瀛书院的教师在天王宝殿留影。


由于厦门沦陷后由日本统治,所以年号一律使用昭和。图为1940年某家庭在大悲殿前的留影。


共和国

这组为解放初期很少见的南普陀系列彩色照片,图为1950年代末的南普陀寺全景,从后蜂巢山拍摄,远处是厦大,建南大礼堂已经建成。


南普陀寺正面,天王殿,那时这儿还不叫市区。


50年代的大雄宝殿,当时去寺庙的人并不多。


50年代的大悲殿,和民国相比,唯一的变化就是两边的树木变得更加茂盛了。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


50年代的藏经阁背影,南普陀寺格局对称,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两边为钟楼、鼓楼。



1966年8月,在“除四害”的高潮中,南普陀高僧李学生,鼓浪屿三一堂牧师卢思古等宗教界人士,被红卫兵游街示众之后,捆绑在厦门公园示众。而南普陀寺也在此刻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重创,佛像全部被红卫兵捣毁,其中不乏一些百年文物。图为陈永生先生于当年所作的油画。



文革期间的南普陀寺,当时已经作为五金电器厂,原本“天王宝殿”的牌子已经被摘除,寺庙的许多刻字也被抹涂掉。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后于1976年,成立“南普陀寺管理处”,在寺庙临时主持人妙湛法师的努力下逐步恢复寺院。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天王殿”匾额,较比民国,少了一个“宝”字。


1985年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复院开学典礼在大雄宝殿前留影。



这就是当年约翰逊汤姆森特意给它特写的大悲殿龙柱,如今已静静地躺在南普陀寺的草地上,昔日光彩不再焕发,看了催人泪下。



昔日南普陀寺门口御碑亭内的石龟,如今残体仍散落在寺内。



已经断裂的清乾隆年间的御制碑,原本是立在石龟的身上,共八块。



图片:紫日、洪凯杰、陈亚元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六日游(7)——厦门南普陀寺
【福建.厦门】海天佛国南普陀
厦大边上的这座千年古寺,8年前主动取消门票,市民游客都爱去
厦门南普陀游记之一
南普陀寺,厦门游不可错过的佛教圣地
堪称最佛性的寺庙, 厦门南普陀寺, 取消原本就不贵的3元门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