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学美学笔记之002 渐入“乐读”之境

渐入“乐读”之境

今天读《中国的读书人——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一文(文章见《历史的乡愁》熊召政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9月第1版),触发了我对快乐阅读的思考,结合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罗德红 杨小微 编译20154月第1版)相关观点,现作一番摘评。

文章中有这样几句关于读书快乐的话:“最后我要告诉同学们:读书是快乐的,不要将快乐让给别人。”(P193)“我认为一生只读专业书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的真正快乐,在于读闲书、读杂书。专业书养志,闲杂书养心。”(P179

读书是快乐的。英国作家毛姆强调享受阅读,我国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说明读书本身美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高境,达此境界后,不愁自已不读书。

怎样“乐之”“乐读”?

在苦读观与乐读观之间,人们常有争论,这里有个苦乐之间的转换、承继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享受渠道增多,加上各种方式的辅助阅读,苦读观渐渐不让人接受。苦与人生目的相反了,违背了快乐原则。人生要“乐之”。

生活中怎样“乐之”?很多人选择了及时行乐,浮光掠影,碎片人生,也有人在自已的“专业”内、工作中苦苦支撑,用尽心机,追求成功,成功后加倍地行乐,这两种都从感官人生出发,缺少思想底蕴,会不会乐极生悲?如叔本华说的在先满足后空虚的钟摆之间摇摆。这种摇摆定律,将功利目的放在首位,或延续古人学海苦作舟的论调,以先苦后甜的迟延满足、延后享受逻辑作支撑,支配人们争取成功满足。由此构成社会内卷,也构成了成功后的空虚。不断成功不断空虚成为生活规律。

社会如此,学校也跟着内卷,许多人把读书几乎沦为为未来谋前途的手段,片面应试愈演愈烈,高考后即撕书现象不断。这正应了杜威说的:“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当然这不是杜威想要的理想学校。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根据这一观点,从阅读方面我们对“乐之”“乐读”可以有两点展开。

一 学校应该有“闲书”(指健康的课外书),中学生多读闲书享受阅读,享受生活得到人生乐趣,方能进入“乐之”“乐读”境界。在健康阅读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种乐趣来自于视野开拓,自主地扩大了自我内涵的成长感。“闲书不闲”,无功利不是没有用,而是大用。读闲读也是成长,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由“生长推动生长”,不断递升。我们所得到的知识大部分来自课外,来自自已的观察阅读思考,课内只起引领作用。学校应该是乐园。从前有花园、乐园、家园“三园式”学校的提法。学校应该是“及时行乐”的地方,行求知成长之乐,获取生活经验之乐。学习即生活,即行动。如杜威所言,个体不断地与环境发生联系,或认识,或体验,“闲书”是最好的中介。我们经常听到名人年轻时受某本书影响终生。如作家大仲马儿童时期在他母亲与拉科尔等亲友的指导下,通读了布封写的《自然史》、笛福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弗纳龙的人情世故小说《泰雷马克》以及德姆斯吉埃有关神话的著作《给艾米莉的信》,10岁左右读《圣经》,打下了阅读基础。如《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1795年为少尉军官,驻扎在一个叫纽鲁宾的小镇。镇上有亨利亲王创办的图书馆,藏书颇丰。6年中,克劳塞维茨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此处,除军事、历史知识外,他在哲学、政治、艺术、教育等领域里的浓厚学术基础都在此间奠定。如日本作家加藤周一回忆自已:“那个时候父亲在读《万叶集》。小学生的我是啃不动《万叶集》的。但是上中学以后,我第一次接触的文学就是《万叶集》。我从头开始读。我并不是有意识主动地选择这样做的,而是偶然的,书就在我身边的缘故。但是它的影响,至今似乎还没有消失。可以说,我背诵的数首《万叶集》短歌,连同东京秋天黄昏的西边天空和早春的风一起,温乎乎地抚触着我的肌肤,从遥远的少年时代直到现在几乎全部留存下来,成为我的纪念品。”

没有“闲书”,没有享受阅读,他们是成不了才的。是阅读“闲书”构成了他们的知识格局,也构成了将来的精神格局。一个人的书房就是他的精神空间。“乐之”“乐读”境界随之相伴。

二 专业书也养心,也可享受阅读。

将专业书与“闲书”对立,将读书与享受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导不出美好境界。

“只读专业书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这说法有理。“专业书养志,闲杂书养心”,这说法不严谨。“志”与“心”不能如此分开,这里的“养心”想必指心情修养方面的。专业是自已的选择,一定是当时自已最有兴趣的,也最有价值的。可能是少年时以非专业的兴趣阅读来体验、认识世界,产生偏爱,后来选择为自已的专业。这种选择是自已对人生思考分析的结晶,是自已将来的职业预备,是入世之门。专业阅读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心灵最大的寄托。“立功”来自专业。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没有专业阅读如生命无本,便难以养志与养心。

专业阅读的特点是有明确的目标,相应严谨的体系,有既定的节奏与方式,加上有一定的强度,审美疲劳会不断出现的,最喜欢的东西也要有阶段性的休息与烦恼,这是心理规律决定的。“闲书”如果被设定目标节奏,也会专业化半专业化的。人生需要事业享受,事业突出生命意义,是综合的精神享受,而不仅仅是成功学。专业阅读也是人生事业的综合享受,人生论美学强调人从生活艺术化到人生艺术化,从技能美到境界美,从儿时的纯自然乐趣到“人化的自然”,主客一体,是生命的升华,是不断成长的喜悦。

儿童到一处风景点,专注于猴子老虎小狗小鱼等动物,专注于玩乐设施,好奇兴趣,他们对成人赞叹整个风光优雅切意感觉不大。从少儿的童趣到成人化的雅趣,从个别乐趣到生活的整体体验能力,以及形成时间感、历史感、宇宙感、哲理感等人生感悟力,是漫长的熏陶过程,是随着身心发育成熟,认识力逐渐扩大,渐入佳境体验的过程,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怎么看重都不为过。诚如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中强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长期的苦读,但在众多的“闲书”与部分的专业书交叉下,在长时间对人生自然的思考追问下,这些苦读总是苦乐相宜,“痛并快乐着”。伴随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思探索,享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生境界,到临界点时“蓦然回首”,得一叶知秋,牵一发而动全身,触一物而见宇宙,如此我们赏景揽胜,周游列国,感清风而见人生,读世界而享受生命。

与“不读好书没饭吃”一样生硬的,是强调专业阅读一定是枯燥的,需要意志努力,坚持间接兴趣,让人疲倦。能不能直接感受到专业阅读的乐趣?这样的例子不少的。哲学家兼作家周国平曾说他将哲学书当成了“闲书”读,有位朋友说没有难度不用思考的书就激不起兴趣了,比如读网络小说感觉没味。周末爱迪生妻子让爱迪生挑选最喜欢的地方,爱迪生走向了实验室。况且学科到高端处总是相通的,长期沉浸在阅读中,让人对专业非专业的书都感兴趣,不断地“超级连接”,爱屋及乌,对整个书房都感兴趣。科学家一进实验室就亢奋起来,读书人一进图书馆就心情舒畅。换句话说,长期追求进入境界,适度把握,专业书也能让人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心气舒畅,享受“美趣”。

人生漫长,没有“乐读”,专业道路难以坚持。“乐之”“乐读”境界,来自于少儿时好奇感的充分体验,来自于生命意义心灵世界的不断追问、探索。如果校园充满了“碎片痛苦”,充满了“敲门砖”,则整体的人生目标、生命理解不断“延迟认识”,就是通常说的:先考好试,抓好分数,别的以后再想。如此,高考结束即撕书的情景会不断重现。到大学毕业后再来“认识人生”,尝试“心灵重组”,过了这个阶段“补课”,体验与认识脱节,才让人生真正厌倦。

这里再引用熊召政先生的一段话:“我从十一岁时起,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不读几页书会感到不舒服,晚上不读几页书,就睡不着觉。四十余年来,我从未改变每天读书的习惯。我喜欢在下雨天读书,喜欢在冬天下雪时读书,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很少走动。这个时候待在家里读书,感觉很快乐。我经常一到下雪的时候,心情就特别好,因为只有这样萧瑟的环境,才能给你非常充足的空间以及非常闲适的心情把书读下去。所以我说读书人的要求很低,只要天上有雨、有雪,只要有一盏清茶一杯淡酒,就可以读一本书,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这多像黄山谷说的: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乐读是高境,宁静中有丰富,老人读书乐不是指别的事干不动了而读书丰富,是指老了见识多,而很多生活疑问更要用古今中外的书籍来解释,进行如杜威说的“经验的改造”,读书回答生活成了自已的存在方式,“乐读”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江富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方法(2)
读书的境界
闲书之妙
读书是一种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