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论幼儿教师的语言艺术

    内容提要: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儿不识字,所以幼儿教师的语言成为教育中首要媒介。 幼儿教师在教育中恰当合理地运用语言艺术,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生活、学习、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适时鼓励,帮助孩子获取成功。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艺术,标准,语言策略


    一、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的标准:
    幼儿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符合一定的标准。对幼儿教师来说,其语言既要符合对所有教师的一般语言要求,又要有反映幼儿教育特殊规律的特殊语言要求。
    对所有教师来说,规范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最基本的语言行为规范,也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幼儿教师语言针对性的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年龄的教育对象应当使用不同的语言。由于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尚不成熟,特别是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除了需要符合以上一般要求外,还应当满足以下标准。


    1.生活化和文学化
    语言的生活化,是指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当较多使用常用的非概念化的日常生活交际语言。语言的生活化是由幼儿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所决定的。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既包括认识周围世界和发展心智的认知经验和方法,也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态度和能力,这些内容都与他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如何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在生活中学会做人,脱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幼儿生活实际的抽象概念和语言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的。虽然幼儿教师可以偶尔使用一些书面语形式的词语和专门化的科技语言,但这些语言也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给桌上的不同形状的插塑分类时,使用“下面请小朋友送三角形的插塑回家(画有三角形的小篮子),送正方形的插塑回家”远比使用“下面请小朋友按形状给这些插塑分类”效果好。“送……回家”是幼儿经常可以听到的生活语言,而“形状”“分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日常交际中,幼儿很少接触到,所以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恰当使用文学语言是对幼儿教师的另一要求。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教师语言的文学化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当注意恰当利用故事、儿歌等,以调节幼儿情绪,集中幼儿的注意,融洽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组织幼儿《认识萤火虫》活动是这样开始的: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小白兔去采蘑菇,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白兔找不到家了,急得哭了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了,对小白兔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得更亮了,很快地帮助小白兔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光的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啊,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教师运用这个故事作为开场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身后有小亮点”的萤火虫身上,也愿意积极思考,想弄清楚“那个发光的东西”是不是“灯”。幼儿教师语言的文学化要求还表现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当合理地运用幼儿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角色语言,使幼儿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文学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想象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例如:幼儿学过故事《一只鸟和三个孩子》后,教师有时可以使用“红花,红花,多美呀!红花,红花,送给谁?/红花,红花,送给回答问题最多的人……”。再例如:教师让幼儿戴上动物头饰,使用“现在'小狗’已经找到了好朋友'骨头’,其他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要比“请小朋友找出动物和他们吃的食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具有童趣,更能为幼儿所接受。


      2.结构简化和情境性 
       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小等是幼儿教师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循的另一个标准。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其语言中的词汇和语言结构应当有所调整:句子不宜过长,复合句和并列句不宜过多,较多地使用一些功能词,语法和语义关系也应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结构简化并不意味着越简短越好,必要时,教师通过话语重复,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儿童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让双方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以达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等目的。例如:“金老师要带小朋友到玄武湖公园去划船。想不想去呀?(幼儿:想)我们来到湖边,你们看有这么多小船。请每一个小朋友找一只小船,坐在小船上。我们坐在小船上。金老师最喜欢划小船了。每次划船的时候啊,我还会坐在小船上唱歌呢。听听我唱的是什么?”金老师在这段话中,多次重复使用了“小船”,看似有点罗嗦,但小班幼儿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同时也使幼儿明白,这个活动是围绕“小船”来进行的。  
    幼儿教师语言的情境性强调,教师的话语内容应当与当时的活动或者事件相联,与交谈的情景匹配,遵循随时随地的原则,也需要一定的体态语的辅助。教师在说话时运用微笑、点头、挥手、凝视等面部表情等视觉交流有利于表达赞许、欣赏、肯定、责备、暗示、批评等情感。例如:教师在解释游戏规则的同时,进行动作示范,远比只进行言语阐述的效果好。

    二、幼儿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剖析我们的教育对照平常的工作我们会发现教育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教学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与幼儿的认识贴得更近些有的在寻找深浅适度的教材;有的试图通过形式有趣游戏;有的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具;也有的尝试运用稚气儿化的语言。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实现师幼思想的沟通提供了保障。但我以为,与动态的活动过程相对应,教学更是一门对话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针对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在一次认识“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中,老师是这样设计活动的她先将水银温度计插入热水中,等红色水银柱缓缓上升后,问幼儿:“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细管中的红色液体在热水中会上升?”在被点名提问的孩子中,多数人回答:“因为外面是热的,所以水柱就上升了。”老师发现孩子们回答得不够[完整,也不够理性凡随即小结:“因为温度升高了,液体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柱上升了。”接着,老师又一次演示——将水银温度计插入冷水盆中,当红色水银柱徐徐下降时,老师再问幼儿:“为什么温度针放在冷水中液面会下降呢?”孩子的回答又不够准确。老师心有不甘,一字一顿地更正:“因为温度降低了,液体体积变小了,所以水柱下降了。”两次对话,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标准仅差了中间一句,可是老师却一再纠正孩子们以事实为依据的“表浅”判断。这里面反映了什么呢?显然,幼儿是见到了什么才说出什么,他们是注意到了条件和结果的,但对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明还不能洞察出来。老师希望通过实验演示让孩子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可是年幼的孩子又怎么能将外界温度的变化与水银柱体积大小间接地联系起来呢?从表面看,似乎教学内容太深奥,不适宜幼儿,教学也中能“就此而已”了。那么是否可以在抽象的科学现象与幼儿粗浅的水平之间寻找一种最佳的衔接?后来通过进一步反思,在另一班的活动中,同样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步骤,老师将语言稍作修正,问幼儿:“温度高起来了,在细管里的水宝宝会怎样?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吗?”此时,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他们一个个做着热身动作,发另一种形象化的动作阐释着自己的认识。老师问一句简单而符合孩子认知的话语,启开了幼儿认知的心扉,原先那种似是而非、深奥晦涩的概念在幼儿脑海里变得生动起来。可见在幼儿园教学中,践守教材的浅显性、启蒙性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成人生活中的抽象知识、科学语言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具体知识、形象语言,针对儿童特有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特点,多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关注儿童的先前经验,注意语言的具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年幼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与其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有关。例如,给一个2.5岁的孩子看一幅汽车图片,此时,幼儿会立即起身寻找自己的玩具汽车,找到后还会急切地说:“喏,汽车在这里,汽车在这里。”因为此前他已经玩过汽车玩具,很容易将图片上的汽车当成自己的玩具汽车来认识。有一首诗歌——《雨点》:“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分析一下这首简短的诗歌,其涵盖的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这么三个:“诗歌写的是谁?在干吗?为什么?”如果仍沿用传统教学,一味关注教材设计教学,而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那么活动开展往往十分被动。前两个问题,对多数幼儿来说比较容易,后一个问题,能回答的就极少了。幼儿会说:“因为小雨点累了,所以它在池塘里睡觉。”“因为它跳得高,所以在海洋里跳跃。”幼儿为什么会答非所问,自然是由“睡觉”联想到“累”,由“跳跃”联想到“跳得高”,一个笼统的“为什么”,将幼儿的思考活动引向表面的、单向的、线性的联想,听起来就“不对题”了。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幼儿积极的语言表达呢?作为教师,应当由“备教材”转向“备幼儿”,使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自然过渡并提升为现有经验。对池塘与海洋的区别,幼儿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教师运用比较性语言引导:“池塘与海洋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会通过比较得出:池塘是小的,平静的;海洋是广阔的,波浪翻滚的……仅仅只是教师语言表达技法上的变化,但由于考虑到幼儿的先前经验,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状况,使幼儿不再单就教材凭空想像,而是展开思维提炼经验再联想,真正实现了思维的“软着陆”,幼儿的语言是平实的,但体验却是深该。
    以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的,注意语言的人本性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培养对人的终身有益的因素,因而,教师教学中说的、做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教学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一个问题,紧接着说:“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立马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跟着老师打转,小脚不由得随老师挪动,恨不得老师一喊就喊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会有一些不住的孩子,抢先说起来。可是当孩子们如此热情合作时,老师又会冷不丁地大吼一声:“我喜欢让坐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这种前后迥然的态度往往会令孩子们措手不及。幼儿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儿童发出的请求和需要。《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发表的张博的《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给人很大启发,文章叙述了一个典范活动:老师请孩子们欣赏一幅画,孩子欣赏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到了美丽。”(教师:是啊,多漂亮的颜色!)“一个很远的地方。”(教师:远得都看不到尽头了。) “想到了睡觉。”(教师:我以后睡不着觉的时候,看看这幅画,也许会马上就睡着了。)……多么富于诗意和激情的“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令人神往。教师国种高水平的评价和提炼,不仅给予孩子语言艺术的典范,更给孩子精神的释放和分享。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对话无处不在。如语言活动中: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喜欢谁?数学活动中:看看这是什么,有多少,怎么算的?评价活动中:真好,对吗,还有比他(她)更好的吗?或者有时以手语、点头表示,凡此种种。孩子们每天都在重复十几遍,基至几十遍地倾听不同老师发出的同一性质话语信号,说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难免失去认同感。反过来,如若一个教师能根据教学情境与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做到字字句句落地有声,生动有趣,就必然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何改变呆板拙劣的语言风格?一句话,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色,善于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可以根据情境需要改变腔调、语速,或者使用幽默、诙谐、活泼自然的语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用具体、生动、多层次的语言……

    三、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1、合理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兴趣
      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 “儿童化”的语言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幼儿乐于接受。如每天我们做完早操回活动室是要经过长长的走廊和楼梯,日子久了,孩子们耐不住了,有的敲打旁边的栏杆,有的故意发出重重的脚步声,还有些吵吵闹闹的回到活动室。虽然老师的制止可以暂时安静,可孩子的好动总像压不住的“火苗”随时会爆发。于是我改变策略,第一次我用神秘的口气告诉大家:“今天小朋友的两只脚像两只小猫,看看哪些小猫走路会又轻又巧?”顿时神秘的语气吸引了孩子,每个人都防放脚步在努力扮演着“小猫”一路安静地回到活动室。几次下来这种形式孩子的兴趣不高了,我又用夸张的口气告诉他们“今天万老师要寻找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会把声音藏起来。”这样的语言又和孩子做伴了一段时间。第三次我装作痛苦的样子“哎呀,我的身体好疼呀,这么多小朋友重重地踩在我的身上,你们能轻点吗?”痛苦的表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使孩子放轻脚步。就这样教师夸张的语气和游戏化的语言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了解了规则,明确了要求。我把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孩子的需要。幼儿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在对他们的要求,只是和老师在玩着一次次的游戏。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能提醒孩子完成所做的事。在进餐时文文是个吃饭很慢的孩子,一口饭在嘴里总能嚼上半天也不咽下去。跟他多次讲道理效果不佳。于是我用语言激发他的食欲“你的牙齿像把刀,喉咙像滑滑梯。把饭菜切碎后让它们乘着滑梯滑下去。”就这样他饶有兴趣地把饭菜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儿童化”的语言容易使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尽量选用幼儿能接受的“儿童化”语言,于是枯燥的数学活动中有了图形王国、数字宝宝,操作的材料成了大房子、小房子等等,帮助幼儿理解题意掌握知识。当教师的语言能吸引孩子时,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在观察天上变化的云彩时,告诉他们云彩是“魔术师”,引导他们说出云彩会变成“小白羊、恐龙、脚印、帆船、大灰狼……”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得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美术活动的准备阶段为激发孩子作画的兴趣,我常常捕捉充满童趣的“点”,与孩子产生共鸣。如“小兔小兔给你拍张照!”“圆圈和半圆形玩游戏,它们玩些什么?”“小线条在哪里跳舞呢?”大小不同的叶子称为“叶哥哥、叶妹妹、叶宝宝”等等。
      游戏化的语言能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能引导幼儿朝着目标而努力。孩子对于同一时间的兴趣不会很长,即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也是如此。所以富有童趣、直观生动和幼儿能理解与接受的“游戏化”的语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的时间延长。

     2、灵活运用“插入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正在上课时,突然从窗口飞进一只蝴蝶。“蝴蝶,蝴蝶。”当一个孩子叫起来后,紧跟着全班的小朋友都东张西望,边看边嚷,有些还离开座位去捕捉。也许这时中断教学改成孩子关注的事物较好。可这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我是运用语言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看呀,蝴蝶到我们中一班是寻找哪个宝宝上课认真的。现在谁会声音响亮的告诉蝴蝶你听到什么,好吗?”
      “好!”依照平时的惯例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一次突发事件就在我巧妙运用的语言中化解了,活动得以继续。像类似的突发事件在一日生活中会随时出现的,教师能抓住灵感的闪现,灵活把握好“抒情插语”,不仅可以调节幼儿上课的情绪,而且增强他们注意力的作用。

     3、巧妙运用“暗示性”语言保留孩子的自尊
      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受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作为孩子教育的直接者,语言一向是最直接的。面对着一个个敏感而纤细的幼小心灵,我觉得能巧妙的运用暗示语言对孩子的发展相当有利。 暗示语言不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而是借用其他委婉、含蓄的语言说彼及此,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起幼儿的思悟,从中获得启示。如我班的嘉嘉小朋友聪明活泼,自尊心特强。每次做事兴趣不长。在绘画活动中她常常渴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可作品往往只注重局部不注重整体的效果,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她只画了人物就早早交上来,望着她充满热切的眼神,我没有给予否定,而让她讲述自己的作品。“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哦,原来是在拍球。我怎么没看到球呢?”……她马上恍然大悟,主动去添画完整。对于这样的孩子,采取面对面的直接批评方式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时间长了会产生逆反心理,而采用语言暗示后,所收的效果就大不一样。这是针对悟性高的孩子,对多数的孩子需要我观察后采取不同的方法。

     4、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孩子的自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所以在孩子完成任务后我都及时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力量,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下去一定行!”等等。
      对于胆小的幼儿鼓励显的更加重要,当他在回答问题是声音会很轻,小朋友都听不清。我就笑着说:“说给谁听呀?—是说给你自己听吗?还是说给大家听呢?”委婉而亲切的话语消除孩子的胆怯,巧妙地指出了不足,提出了要求。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同样要给予鼓励。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朱晨龙玩了一会儿插片就不感兴趣,我就问他“你能用它插一棵小草吗?”他摇摇头表示不会,我就用三个花片插了小草给他看,这下他来劲了,表示能拼一间房子。“在房子里还有些什么?”在我的语言启发下,一所大大的房子、门、沙发、桌子、电视机等慢慢呈现大家眼前,并让他邀请其他的孩子来参观,只见他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兴奋。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孩子加入其中,小小的插片在孩子的手中变化出无数的物品。教师鼓励、欣赏的语言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获取成功,尽快达成目标。

    5、运用趣味性语言帮助幼儿获取知识
      在做到语言的准确、流畅规范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到语言的趣味性,使其具备甜美、童趣、短小,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能引起幼儿情绪激动的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幼儿都期望得到老师的“爱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用亲切、自然、纯真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例如:在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中,开始部分的教学用语:“有一天,小花鸭在池塘边的柳树下玩,玩呀玩呀它迷路了,找不到家也找不到妈妈。它哭了,哭喊着要妈妈,就在这时候,小朋友看见了,连忙抱起迷路的小花鸭,把它抱回家,小花鸭回到妈妈的身边,好高兴呀!”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容易为兴趣所左右。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具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选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施展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把枯燥乏味的话通过编拟儿歌、故事,转化为主动、直观的事物形象,例如:在故事《甜鼠》中,提示语是这样的:“(出示小灰鼠布偶,以角色的口吻自我介绍)我是小甜鼠,我浑身上下都是甜的,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从小灰鼠变成小甜鼠的吗?”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对较长或复杂的语句理解较困难。教师只能用短小、富有节奏感、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语言给幼儿上课。例如,上诗歌《吹泡泡》时,我用了这样的提示语:“这首儿歌里,吹出了那么多的泡泡,星星、露珠、葡萄、歌谣、欢笑都是泡泡,它们是谁吹出来的呀?”

      四、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策略即计策谋略,它是指为实现某一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就应当理解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上所采取的手段。语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1、是积极的指示和建议。
      这与我们通常所要求的教育应以正面引导是相一致的。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提出教育要求时,应该多使用平等性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当幼儿真的已经,或者即将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时,这时教师的建议可以使幼儿改变做法。有关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的调查认为,由于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较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甚各协。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2、是愉快的表达。
       这一策略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地向幼儿明示。多数教师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时,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在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时,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对幼儿来说更是这样,教师愉快地、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那种高声叫喊,或对幼儿"急眼"的做法,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对抗,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3、是适时的鼓励。
       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是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基于教师的语言修养,也基于教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策略,对教师提出如下几个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注重的是个体运用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及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言语行为。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地形成,因而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古人说:"言为心声",没有心灵的丰满,就没有语言的丰满;没有心灵的高尚,就不会有高尚的语言。教师只有有高尚的师德,其语言才可能健康、文明、丰富、美好。其次,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它包括语音的训练,即练好普通话;包括仪态的训练,即举止稳重、态度大方、讲究仪容、从容镇定;包括必要的朗读训练、胆量训练和讲话训练等等。
       二是要求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回答老师的"人有几只眼睛?"的问题时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幼儿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造成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

       三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语言策略是教育观念的反映。如前所述,语言策略和语言修养并不是一回事语言策略更多地与教育观念相联系。作为幼儿教师,即使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没有完全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语言策略。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因而,如果要形成良好的语言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比如对幼儿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幼儿园以活动为主观念的认识、对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的认识、对尊重幼儿的认识等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才会掌握准确的教育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就要积极的运用语言艺术,用“儿童化”的语言指导幼儿,用灵活的语言引导幼儿,用“暗示性”语言激发幼儿,用轻柔的语调和语气鼓励幼儿。我们幼儿教师的语言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如何使这本百科全书象童话一样美,教师要用美妙的语言来艺术这本书,从而让孩子在纯净的童话世界尽情遨游,用心灵来体验这份语言的艺术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
2.柏恕斌丁振芳《教师口才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8
3.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
4.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7
5.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6.江苏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沈国香《幼儿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炼语言是教师的必修课
[转]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共12篇
教师的语言艺术值得一品
马瑞武——幼儿教师表扬与批评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