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科举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

清朝时,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贡士),殿试分三甲,下面我们看看明清特别是清朝为例,看看各级科举考试合格者能做什么官?

院试考秀才,不能做官

院试,是由各省教育主管官员学政主持的地方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全部考试合格者称秀才,又称生员,因为只有考中秀才,方具备进入官方学校(包括府、州、县等举办的学校)学习。

只有进入官学学习,才具备进一步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清朝不支持读书人自学,直接报考举人或进士,必须经由官学报考。

秀才是功名的一种,也是最低级的功名,秀才不能做官,本质上还是百姓,不过可以享受免赋税徭役、升堂时免下跪礼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进士,当不了官,只能为自己这一点点“特权”沾沾自喜。

乡试考举人,可以做官

乡试,是各省自行组织,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参加考试者都是秀才,考中的叫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因为曾在乡试中高居榜首。

考中举人后,可以进一步向上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如果考不上进士,也可以做官,但是需要参加吏部“大选”,但不一定能选上

首先,吏部大选得要有“缺额”,“缺额”不常有;其次,有“缺额”时,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一点不比考进士难度小;再次,参加大选,走后门打招呼的很多,不花钱没关系,根本竞争不过人家;最后,举人做官只能做最低级的佐贰官员,如主簿、县丞等,只有极少数能靠自努力升迁,做到州县主官。

会试考贡士,直接做官

会试,是礼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参加者都是各省选拔出来的举人,考试合格者被称为贡士,因为是各省举人齐集京城考试,相当于各地向朝廷推荐人才,所以被称为“贡士”。

贡士需要再参加殿试,殿试通过后赐出身,才能叫进士,但从实际情况看,只要通过会试考中贡士者,基本都可以获赐进士出身,所以后人也常把进士等同于贡士。

殿试是由皇帝亲测,根据考试成绩排出等级名次,其中一甲3名,分别是状元、榜眼、谈话,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

也就是说,三甲指的不是殿试的前三名,而是三个等级,我们现在时常用“名列三甲”形容前三名,其实是一个常识性错误,真正的前三名应该是名列一甲。

考中贡士者,可以直接授官,一甲前三名授官最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则授翰林院检讨等级别更低的京官或外官。

从考中难度来看,科举考试越往上,录取率越低,考试难度越大,呈现金字塔状分布。考中的级别越高,做官的起点越高,所以读书人都把考中进士作为毕生最高追求,只有屡试不第的举人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做一个芝麻官。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作者:金满楼

这问题问得挺好,好就好在这几个级别区分得很清楚,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先说秀才。考秀才也就是俗称的“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但说是最低,其实也是非常难的。

首先,童子试要考三次,一次在本县,由县令主考,即所谓县试,通过者接着考府试,最后由各省学政主考,称院试。必须要三次都通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从学识上说,能考中秀才基本就相当于目前的古典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还得书法相当好才有可能(因为童子试是不糊名的)。



而从淘汰率来说,秀才的录取率有多高呢?通常说,录取名额一般在15名左右,大县小县稍有增减(8名到20名不等),这个是根据粮赋来决定的,粮赋高的,比例就高一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古达科考除了恩科之外,通常是三年一试,这样的录取名额换算成现在的高考的话,最起码要全县前十名而且有文科特长,才可能考中秀才。

不过很遗憾的是,秀才是最低的功名,是没有资格做官的。只能说,考中秀才就可以去当塾师了,而且收费会比其他没有功名的塾师高不少。就这点好处。

接下来,是乡试这一关。乡试必须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才能考,表面上看,秀才已经很难考中,但如果一个省的所有秀才(不分往届应届都可以考)全部集中起来,那就十分惊人了。



像江浙这种人文大省,每次乡试时都有八九千人甚至上万秀才来赶考,而录取仅二三百人,而一些人口少的省份,录取仅百余人,参考者起码也有两三千。

因此,三年一次的乡试又被称为大比之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其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二、三,难度可想而知。

举人考中了,也不是所有人可都可以做官。按清朝规定,只有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大挑,选中者可以做县令(这种地方都是比较差的)或教谕(教育局长)之类的低级官职。

或者,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此外,就只能靠继续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正途出身了。

举人的学识,大概和目前的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相当。



之后,举人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每年春天在礼部主持的考试,每次各省举人有个三五千人吧,然后从中选出三百来人,这就是所谓贡士。之后,这批人再参加殿试,就是所谓进士了。

从录取比例看,举人到贡士的难度低于考举人,因为举人已经十分金贵,加上有些人屡试不中、年纪过大而改从他业,真正参加会试的人数会有所缩减,因此,录取比例在10%稍多。

而一旦成了贡士,基本就可以和进士划等号了。因为殿试是排名考试,换言之,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也分三个级别,一甲三名状元榜样探花,这是直接翰林院授官的,二甲、三甲统称进士,这个还需要参加一次朝考,才能最终定去向,考得好、年纪轻的会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基本分到各部或下发到各县为县令。

这批人,是俗称的老虎班,是不需要候补、即到即用的。

由此,漫漫科考路,这才告一段落。

就难度而言,考秀才比考博都难,明朝一个县的秀才名额只在十几名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中者的称呼,秀才是读书人的第一道门槛,只要通过县、府、院组织的考试,考中即为秀才,也称进学;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也叫孝廉,我们熟悉的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叫贡士;贡士随即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人,赐同进士出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贡士参加殿试都能成为进士,殿试只是排一下名次,不存在落第的情况。

秀才一般没有担任朝廷命官的机会,可以做乡村教师,办个私塾,给孩子们开蒙。举人可以做教谕之类的教育官员,也有做知县等基层官员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书中这样写道:“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晚清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后来封侯拜相入阁,但他靠军功上去的,这属于特例。进士出身的都能担任朝廷命官,名次高、学问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干上几年十几年可以当侍郎、尚书,也可以外放封疆,前程光明;名次和学问差点的进士也能分配到各省担任知县,运气好的可以干到督抚大员,一般当个知府没问题。

至于古代科举的难度,应该比今天的高考难。举一个例子,明清两代共录取进士51624名,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05年废除科举,一共537年,平均每年录取不足百人,比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少多了——难怪范进中个举人都高兴疯了。

关于科举考试的具体顺序有很多答主都给出了详细的答案,故不多述。

秀才是很低的功名,一般是没法做官的。如在明代,秀才要想做官,一般有以下几种出路: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或者再中进士;或者成为秀才中最优秀的廪生,这样等到一定年龄就可以被选拔为贡生,然后去担任一定官职;再或者捐钱成为监生,然后出仕;当然,如果很有才能,通过保举或者荐举也一样可以做官。如果上述都没有,那么对不起,只能等到五十岁的时候,上告退闲。

虽然如此,但是考中秀才并不容易,比如清代中期,童生考中秀才的比率一度达到80:1,也即八十名童生才有一名秀才郭培贵老师认为,明中后期全国科考的平均录取率大致应在10%上下浮动,不会低于8%。当然,在不同朝代,甚至不同阶段,乃至不同地区,这个比例都会不同。

举人就好说了,按照明清科举规定,凡是举人都可以做官了。举人最初授官有不同高者可能为一州知州(州的地位比较特殊,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相当于县,所以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者县长)、知县(相当于现在县长)、州同(知州副职,相当于副市长或副县长)差一点也可以是教谕(相当于现在县教育局长)、推官(府佐贰官,负责刑名之事,相当于市公安局长,清康熙年间废)、通判(地位也比较特殊,辅助知州管理政务,但又对知州有监察权,和现在副市长加纪委书记有些类似)、县丞(清代很少设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等等。不过举人做官难以达到很高的位置,但也有例外,像明代海瑞最终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其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监察部部长等职位,类似的还有清代的左宗棠

举人考中的难度就更大了,一般来说,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去考取举人,如明代,府县各学秀才多者三四百人,少者也有百余人,但能够参加乡试的秀才多的也只有五六十人,少的则可能十余人,甚至只有几人,就这一关就刷掉了很多人;再者,再看乡试的名额,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说:“合一省数郡之士,群数千人而试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隽者曰举人。”大意是说,在明代举人考中的比率是30:1,而一个省最终能参加乡试的大概有数千人,那么举人数量由此可见。清代前期举人的录取比率大概是80:1,至清代后期,已经达到100:1。

图片源于郭培贵老师《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一文

至于贡士,一般是指会试取中者,然后再去参加殿试,不过不同于乡试和会试,殿试不刷人,所以一般贡士都会参加殿试,然后就成为进士了。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没有人会傻到不去参加殿试,所以就将贡士和进士放在一起说。

进士授官,如果是外官,差一点也是知州、知县等主官,也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等职位,不过如果是京官,一般不太好衡量,但是到进士这一级别,已经不能简单看初步授官,这一级别官员上到内阁首辅、六部尚书,下到知州、知县,都可以担任,已经没有限制了举人考中进士难度同样很大,据郭培贵考试考证,明代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比率仅为24%。

参考文献:

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古代科举有多难?解缙、杨慎、徐渭,大明朝三大才子,然而徐渭却只是秀才:他考了8次举人不中!再想下那些一路过关斩将的学霸...我们常叹古人那么博学有才,这毫不夸张。


古代科举考试完美攻略

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难

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主考八股文,出题四书五经。文章风格、布局、字数都有规定。考科举,从四岁就要背书学习,从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由简到难,滚瓜烂熟。

当然,这远没结束,还有一大硬件:写诗。不会写诗,做秀才都不够格,还考进士!

八股文写的天下第一,也不见得你真行,因为到了殿试,还要考策论和史学:要博古通今,有灵心、慧眼和辨思书呆子就不行了



最后完美过关杀入殿试,成功了。But,大才子龚自珍“楷法(字)不中程,不列优等,不得入翰林”。所以老龚说“他劝天公冲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史载,朱元璋欲点解缙为状元,但解缙人矮,性不羁,名不吉:“解”谐音“泄”、“谢”; 名“缙”为官; 字“大绅”为绅士。解缙最终状元变二甲第四。


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以明朝为例)

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衰于清,以明清最完善,我们就以明为例。

秀才录取名额:一个大县约30~40人;小县10人左右。姑且按一个县平均录取25名秀才。

举人录取名额:整个明朝录取举人共11万左右。11万÷276年=398.5人。全国一年才录取398个举人,当然最可怜的是那个半个人的。

进士录取名额:明朝进士共约24600人,均分到每年,大概全国录取进士90人!

明朝人口约1.5~2亿,大家感受下,这个科举晋级难度,估计下自己在古代是状元或探花🤓。


秀才到进士的巅峰逆袭之路

古代科举考试晋级之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共四级。

1.院试:即考取秀才资格。登科前叫“童生”、“孺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其实老百姓眼里,秀才是很有才分的,很光彩的。

官职前途:秀才,最低等级功名,并无入仕资格,当不上官。但秀才再低也是功名,享有见官不跪、免除徭役、罪不上刑等特权。秀才有些实惠好处:当地办个学堂,当个老师;在县衙谋个文秘等差事;或就近县府学校再学习,再往上考。


2.乡试:即考取举人资格。三年一考,考生为秀才,考中后是举人,第一名举人称解元。考期八月,故又称“秋闱”。 习惯上俗称举人为“老爷”,雅称孝廉。举人基本就卡住了,再升难如登天

官职前途:于普通人家,举人足以光宗耀祖,十里八乡都会知道,社会地位挺高。举人可出仕为官,大概九品、八品小官。举人是地方上层阶级,名下土地不用交税,乡绅、土豪、县衙都会很给面子,县太爷也常请当地举人前去议事。


3.会试:即考取贡士资格。考点为所在首都礼部官衙,考生为举人,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所有贡士都是准进士。考期在乡试后次年春, 故称“春闱” 。

官职前途:举人属于省府公务员,贡士属于被中央政府录取的学生,但是,目前只是取得了殿试资格,所以这不代表贡士就可以进中央当官。



4.殿试:即考取进士资格。殿试就牛了,中央在向你招手,皇帝亲自主持,登科就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所谓若干,不定,百名上下,但以上都是进士(只排名,不刷员)。如解缙、纪昀和纳兰性德,均二甲第四,即全国第七

官职前途:进士已经封顶,都够格做京官,都是处级干部了。当然,也有些桎梏和潜规则,尤其三鼎甲,必是才学+才情+人品+相貌皆出众,否则梦都不用做。但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机会有了,人生巅峰有多高,就看各自本事了。



总结

古代科举制度有多难,多折磨人,可见一斑!太多人终生都考不了一个秀才!蒲松龄71岁才中贡生;祝枝山19岁中秀才,考7次不中进士;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徐渭终生未中举……

当然,再变态的科考,总有变态的考生。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另外两位:解缙和杨慎,都是19岁中进士;苏轼20岁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中进士……

什么概念?就问你19岁能刷到清华博士后吧?19岁中进士比这难多了!三年一考,很多不定因素,还有书法、品性、身高、相貌等形式,一样不出众,注定进不了一甲。弱冠之年便从小虾米刷到了顶级,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215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今天要给大家聊的问题是在古代,如果说中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能够当上什么样的官?考中难度大不大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呢?首先我们来搞清楚各个阶段的到底是个啥意思。

1、童生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无论年龄大小,在获得秀才资格之前,都是被称为童生或儒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童生与未获取录取秀才的学生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明代的历史记载,只有通过县试,府试两项评估的学生才能称为童生。而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那些取得好成绩的人才可以成为秀才。

2、秀才

秀才是从隋朝时期才开始有的。直到唐朝时期,秀才才变为了常科考试。但后来,“秀才科”这门考试被废了,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秀才慢慢成为了很会读书的泛称,而到了宋朝时期,只要经历过府试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秀才。而能考取秀才的,是可以不用在官老爷那儿下跪的。并且税收也会减少。

3、举人

举人的说法,要从汉代说起。因为当时都比较流行,推荐贤才的制度,所以“举人”被称为所举之人。唐宋两个时期的时候进士有了“进士科”只要是去参加了考试,有司贡举者,就会被称为举人,而到了明清时期,只要是在乡试当中“中试”了就会被称为举人或者叫做状元。

4、贡士

贡士意味贡献给皇帝的举人。中了举人后就可以参加贡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VIP),不会授官出仕,但会取得了参加最后一关殿试的资格。

5、进士

通过最后一级殿试的考试者,被称为进士。隋炀帝年间开始开设进士科目。到了唐代也设有此科,凡应试者统统之为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中了进士就非常厉害了,可以说是直接到达人生巅峰,多数都可以做到京官。

至于考试难度应该是逐一加深的。有一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是不一样,所以我们这里以明清为例,只要通过了县试和府试的就可以称之为“童生”难度不大,考过了就像小学毕业一样,所以童生是最简单的。

到了秀才,这个是参加了院试,童生当中成绩最好的。难度就像中学当中全年级第一样。难度不算特别大。

秀才才去考举人,就像是考大学一样。而且是一本大学,这个难度大家可想而知。考完举人还没有完,还要参加一次测试来评估是否有做官的资格。这次考试难度就相当于现在考硕士的难度。而且是一流大学的硕士。

再后来从举人考取贡士。难度大家就可以理解为考博士的那种。而且是一流专家。

从贡士考取到进士,这个难度就相当于博士还要成为博士后,并且还是领域专家的头几名的难度,并且还要有资格给国家出谋划策的那种专家。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能考取到进士,应该说是难度相当之大。但由于古代的人口没有现在人口那么多,所以大家可以把刚才锬锬所说的这些难度有所降低。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也有很多名人是怀才不遇,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上。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公务员考试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是要看出身的,就凭借这一点已经刷下了一部分人了。

再说考试吧,首先就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有人说八股文死板什么的,其实吧,能把八股文写好的不一定是才子,但是写不好八股文的还称什么全才呢?当然我不是给八股文平反啊,还是有很多名人考不上科举的,感觉可能是偏科严重。而且考生答题的时候还得提着脑袋,注意避讳,稍稍不留意就死翘翘了。

电视剧里经常有古代科举作弊什么的,这里面门门道道潜规则太多。还有一条要让人吐血的,就是三殿试前三甲还要看相貌,反正探花肯定是个帅哥就是了,比如小白脸和珅。所以你看人家嫁探花的姑娘们会那么开心啊,最起码长相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了。

结论就是一句,考进士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至于探花长得帅这个门槛,咱先照镜子哭一会儿。

现在说说这些考上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官吧。

秀才吧,是没有入仕的资格的。但是这个身份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有资格再往上考试。因为国家免了徭役,一辈子可以安心读书,年纪大了办个学堂教教学生或者在县衙做个秘书什么的也是好出路。

举人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了,所以人范进考上了直接就乐颠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光宗耀祖。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已经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九品的小官吧。

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一名就是会元。不过贡士不代表可以出任那个档次的官员,只是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经过了层层选拔,贡士们终于要一睹天颜参加殿试了。殿试是一个排名次的过程,是不会将人刷掉的,所以只要进入到这一环节的选手们都已经放下心来了。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不过进士也是有等级的,除了相貌出众(当然才情也要出众)的三鼎甲,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准进士出身了。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一般不要怎么受人待见的,一个字差人一等。曾国藩就是同进士出身,非常讨厌别人说这三个字,一说就撂杯子走人。还有就是左宗棠举人出身,一直非常遗憾,总觉得人生不够完整。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

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

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

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

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

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

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

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

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从九品以上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

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科举考试,秀才、贡士是不授予官职的,秀才只取得入学、向上层次考试资格,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举人部分可以出仕为官,但多是地方官佐;进士则全部出仕为官。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童生,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除取得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外,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举人,社会地位蛮高的。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的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高兴的疯癫了!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说明清科举,从县试到殿试、从童生到进士,古代学子要过多少关
古代科举考试,由童生到状元要经过哪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科举
科举考试名衔和等级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科举制度 ◆中国编辑联盟网
中国古代科举名词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