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名字的由来有哪些?为什么叫四川?

中国很多省份的地名都有渊源,比如河北意指黄河以北,山西意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意指洞庭湖以南,湖北意指洞庭湖以北……四川为什么叫四川呢?

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川乃大河之意,四川意指四条大河流。

其实,四川之名与河流无关,它源自于北宋,定于元朝。

四川,在古代大多数时候称蜀,主要因为早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便建立了以古蜀族为中心的政权,被称为蜀国,自此以后,四川地区大多时候都被称为“蜀”,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也很多以“蜀”为国号,比如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等。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着手进行统一战争,乾德三年(965年),宋朝出兵攻灭了占据四川的后蜀,有“天府之国”的巴蜀地区从此归属宋朝统治。

然而,宋朝在四川的统治并不稳固,后蜀刚刚灭亡,四川便发生兵变,号称“兴蜀大王”,很快蔓延至大半个四川,让赵匡胤又费了一番力气才平定,甚至比消灭后蜀更加难缠。

好景不长,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四川又发生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比上次兵变更猛烈,起义军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让赵光义花了四年才收拾利索。

为了彻底治好四川,北宋决定“分而治之”。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决定把原本只有一个川峡路的四川分为益州路(治成都)、梓州路(治三台)、利州路(治广元)、夔州路(治重庆奉节)四路。

这样一来,就相对容易管辖统治了。

由于这四路相邻,关系密切,官方把他们合称为“川峡四路”,或简称“四川路”。后来,朝廷觉得“分而治之”略显麻烦,又设“四川制置使”,管辖“川峡四路。”

元朝发明了行省的概念,便是如今省的原型,朝廷把“川峡四路”合并,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

从此以后,四川便成为蜀地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对于四川这个地方,目前人们有诸多误解。其中,对于四川名字的误解尤为甚,四川名称的由来多是望文生义惹得祸。大体看来有两种误解。第一种,认为四川的“川”是取自四川境内的四条河流,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长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认为四川的叫法正是源于这四条河流。第二种,是更直白的望文生义,认为四川的“川”是取自四川境内几个带“川”的地名。比如四川境内的北川、汶川、青川、沐川等地名,仔细一揣摩,这种说法的破绽很明显。四川境内名字带“川”的地名,何止以上四个地方呢?金川、通川等地也是名字带川的。

那么,为什么四川会称为四川呢?而不是什么五川六川,其实说到四川名字的由来,还得从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其中,唐朝的“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就与四川的名称由来直接相关。虽然随着唐末藩镇割据的形成,“道”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而被权力逐渐膨胀的节度使所代替。但是“道”这个行政区划,直接影响到了唐朝以后的宋王朝。唐朝初设的“道”的延伸,则是宋朝的“路”。
李世民继位之后,一改延续千百年的秦汉“州郡制”,改用“道州县”制度。而四川所在的魏晋时期的益州,则被改为了“剑南道”。唐玄宗继位后,在公元735年,将原先的剑南道一分为二,分别设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这可以看做四川历史上“川”字名称的第一次出现。时间再往后,到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王朝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掌控,先后灭掉后蜀政权,然后,将原先唐朝设定的名目繁多的州县名称大规模删减,统一划分为“西川路”。之后再设置“陕西路”,在之后,西川路和陕西路合二为一,并称“川陕路”。
宋真宗即位后,将原先的“川陕路”再次一分为四,便是今天四川名称的由来,分别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并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川陕四路。有时候也会简称为“四川路”,这便是四川名称的由来。元朝建朝以后,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四川此地便是设置的“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为“四川省”,自此,有了四川省这个叫法。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顾名思义是“四条大河流经之地”。这四条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内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种说法才是靠谱的。“四川”这个名称最早还是起源于宋代,而不是起源于“四条大河”。虽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实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下图金沙江)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朝时置为巴郡、蜀郡、汉代叫益州。(下图为雅砻江)



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所以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这样,便有了“三川”。(下图为岷江)



后来由于宋真宗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汉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四川"的真正来源。(下图为嘉陵江)



综上所述,“四川”是因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环绕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锦延这种地形而得名,不是因为具体哪条河或哪几条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称“四川”,而其东西南北部又可称西川、东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东、川北、川南。

因为,我是四川人,我看很多人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所以我有必要再回答一遍。四川发源于蜀国成都平原,而四川自古就是一个多山多川之地。“山”就是高山,“川”就是河流。有一个成语叫做“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而古代的“川”也是与水有关。比如在《论语》当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边,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而《论语》当中的“川”指的就是“河流”。也就是说河流贯穿在平原大地上面,而“四川”意思是有四个城市(古代称州)的境内,有大河从其境内流过。

大禹曾在四川治水,说明从上古时期,四川就是一个洪水泛滥之地。所以,在四川境内有江河流过。不过四川最早发源于成都,成都又平原,古蜀国王杜宇就在成都平原建国。到战国后期,秦国灭巴蜀在成都设置了蜀郡,由于四川常年水患。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疏通了河道,缓解了成都的水患。不过那时还不叫“四川”叫蜀郡。因为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全国设置了13州,每个州都有一个刺史(相当于省长),蜀郡成为益州,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整个四川和汉中。直到三国时期蜀汉灭亡,由于益州太大,魏国将益州又分为益州和梁州,各领导八个郡。唐朝建立以后,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益州当时又称作“剑南道”(意思是剑门关之南),梁州又为西南道。唐玄宗逃亡益州的时候,又在益州设置了成都府,并作为唐朝的陪都。北宋建立以后,将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并称为“川陕四路”又称“四川路”,四川又因此而得名。宋朝灭亡以后,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所以“川陕四路”被合并为四川,元朝在四川设置了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后来,四川就这样被沿用至今。

最后,说明一点“川陕四路”益州(岷江)、梓州(今绵阳)、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这四路的境内有四条大河从其境内穿过,所以四川当中的“四”代表的四个州,而“川”代表的是四条江河,分别为“岷江、嘉陵江、金沙江、长江”。当然,这里的川不仅仅指四个江河,指的是很多江河从四川流过。我就说了四川境内,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江河来做比喻了,大家应该知道四川是怎么来的了吧!

“四川”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四川被叫做西川,而相对应的大巴山以北秦岭以南的汉中峡谷则叫做东川。东西二川互为表里,都是西南方向的比较富庶的平原地区,都是天府之国。

到了清朝,有个爱旅游爱题字的皇帝,就是我们的爱新觉罗玄烨大爷。为了避他的名讳,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变成了宣武门之变,明朝南京的玄武湖变成了宣武湖。这么霸道,你妈妈知道吗?

有一次,康熙爷批阅奏章,老眼昏花不小心,把西川写成了四川,官员又不敢提出修改意见,只好将错就错,于是西川莫名其妙就成了四川。

其实,康熙根本没有机会把西川改为四川,因为从元朝开始就有四川了。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97年,但中国的行省制度、各种地名的起源,都与元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朝时,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在原益州一带设置了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从而有效避免了四川的割据和混乱。到宋朝,四川又设置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到宋仁宗时期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元朝,因为杀人屠城太多,人口锐减,实在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行政区域进行管理,所以直接粗线条在西南地区设立了一个四川行省。

不过,元朝的四川行省和现在的四川省差别还很大,到明朝时继续调整变成了这个样子。

明朝的四川省,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卫所,实际上不不输于四川布政使司管理范围。

到清朝,川西和川南的改土归流完成,四川省的基本范围才得以确立。

聂作平 作家 10-14 15:57
118赞

关于四川得名的由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包括一些学者,都以为四川来源于四条河,并想当然地例举了四条河:如长江,沱江,岷江,嘉陵江。

其实,这是错误的。

四川得名的由来, 和它曾经的行政区划有关。

众所周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在郡县之上增设了州,此后几百年间,州就相当于省。

到了唐朝,设置道,道也相当于省。到了宋朝,设置路,路相当于省。

州、道、路最早都是监察区性质的,后来才转为行政区。

在四川,秦时设巴郡和蜀郡;汉武帝时,设益州刺史部;唐朝时设剑南道,后来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

到了宋朝,将四川一分为四,设立了四个省级行政区,即益州路(管辖今天的成都,眉山,乐山,雅安,茂县,绵阳等地,治所成都)、梓州路(管辖今天的遂宁,南充,资阳,安岳,富顺,内江等川中地区,治所三台)、利州路(管辖今天的广元,阆中,巴中和陕西汉中等地,治所汉中)、夔州路(管辖今天的万县,达州,忠县、涪陵,黔江、江津以及贵州遵义部分地区)。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在一起,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为四川,四川也由此得名。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四川历史。(本文约450字,阅读需时2分)

关于四川这个地名的来历,目前有两种流传甚广的说法。

第一种也是最为直观的一种认识,就是认为“川”就是“河”的意思。

因此将“四川”对应为四川盆地内四条自北向南的河流:分别是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

四川主要河流

这个观点有点望文生义了。

还有一种说法,四川这个名称诞生于宋代。

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将川峡路(辖区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这四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因此就有了“四川”路这个简称。

川陕四路政区图

川陕四路简图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比四条河流的说法更为可信。

但是在唐代的记载中,也见到“四川”之名出现。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有“剑南四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这一官职的记载;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有“褒斜四川节度使陈敬瑄”官职与人物的记载。
《大金国志》中有记载:“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春,制授成都尹、四川节度副使”;贞元九年(793年)诣剑南四川内附。

由此可知,“四川”这个地名确实与政区设置有关。

但是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而是在唐代开始使用的,尤其是“剑南四川”这个称号,应该是“四川”的最早源头。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鸥4955818 06-28 10:13
166赞

楼上各位,你们的四川地图错了。这才是真正的四川地图



古代四川境内为蜀国(国都今成都附近),苴国(国都今广元朝天区附近),巴国(国都今重庆渝中区附近)。后秦灭巴蜀,设蜀郡巴郡,唐宋有了川峡四路的概念,后元朝废除郡县制开始实行行省制,成立四川省。民国抗战时,析重庆为陪都,建国后,重庆为直辖市(这个时候全国有十几个直辖市,和现在的直辖市不可同日而语),1956年除京津沪外,其他所有直辖市全部撤销,重庆并入四川省,1997年,四川省析重庆副省级市,万县地级市,黔江地区,涪陵地区成立新重庆直辖市。

目前对于四川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误读,其一、认为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分别是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其二是认为四川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个川而得名。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因为“川”而望文生义,尤其是第二种,认为四川是上述四个“川”组合而成的解释。其实,古代四川境内带“川”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还有青川、金川、通川等几处。

四川名称真正的出处是从北宋的“川峡四路”而来,但要说清楚“川峡四路”还得从唐朝说起。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李世民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被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剑南东川节度”,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现,

北宋建国后,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在灭掉后蜀政权(五代时十国之一,都成都)后,将川蜀故唐州县大加减并,设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并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1938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川康分治”的政策,将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合并,成立“西康省”,省会康定

1955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撤西康省,以金沙江为界东部康区归属四川、西部康区归属西藏。

1997年,重庆市与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最终形成了现在四川省的行政区域。

说完了四川名称的由来,顺便说几个四川城市名称的出处。

成都的来历

四川盆地最早的政权是古蜀国,古蜀国的都城并不在成都,而在郫县(就是出豆瓣酱的地方)。

公元前4世纪,周代末年时期,古蜀国第九代王决定迁都,并借用“周王迁岐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典故,取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

因此,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广元自诩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里,不过如果你有机会去问武后,她一定不会说自己老家是广元,因为,唐朝时这个地方叫利州

广元名称的出现来自于元朝,据说忽必烈时期,取“广我元路”之意将其命名为广元

遂宁的名称据说始于东晋时期,当时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使得人民痛苦不堪。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凯旋时,为表功绩,期望“平息战乱,达到安宁”的意愿,将地名改为“遂宁”。

绵阳名字由来是因为城北二里有一座绵山,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中,“山南、水北为阳,”当时县城在绵山之南,故名绵阳。

与此类似,资阳县因位于资水(沱江)的北面,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将其定名为资阳。

中国古代以山水向背作为地名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咸阳,就是因为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而得名。

甘孜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洁白美丽”,又因为有甘孜寺的存在而得名。

但古代,以地名命名寺院,和以寺院名、王朝名命名地名的情况都曾多次出现,比如说象雄、吐蕃、古格、拉达克,都既是王朝名也是地域名。所以,很难断定甘孜是先有地名还是先有寺院名。

阿坝州的名称目前尚无定论,因为阿坝州的地理位置离四川盆地较近,中原王朝历史上曾在此设郡。

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西汉则设置了汶山郡。据说,唐朝时吐蕃王朝向东扩张,松赞干布曾迁民于松州(今松潘)以南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迁来的藏民自称为“阿里娃”,在绵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变音为“阿坝”


沙漠孤狼2017 08-06 11:01
2赞

看了诸位的回答,回答了一部分,但是不全。我结合我的专业,把四川的由来及政区变化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的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涌现出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由于四川特殊的地形,在四川盆地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之称,有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故四川在历史的关键时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逃到四川避乱,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内迁至川渝一带,保留其实力,三线建设时期大量企业迁往川渝地区等等。那么,如此重要的四川又是怎么得名的呢?

四川地势图(来自网络)

唐时设置里贞观十道(开元析置十五道),剑南道属于十道之一,后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节度使,加上秦巴山区的山南西道,当时人习惯称为“三川”

宋代进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改唐朝的道(军事性质,后转为政区)为路(最初为财政转运区)。在蜀地设立了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时人习惯称为“川峡四路”。

“川峡四路”(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人习惯把唐代的“三川”和宋代的“川峡四路”相组合,称之为“四川”,四川因此而得名。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有“四川行省”之称。明代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 进行军屯。

成都一撇(来自网络)

清代雍正年间,鉴于川黔之间飞地重重,矛盾不断,将本属于四川地区的遵义划归贵州,实现了一级行政区在经济实力方面相对平衡。

“遵义换龙安”(来自论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峡大坝修建后,为了促进川东南经济发展,将川东南经济中心—重庆,划为直辖市,以重庆主城辐射川东南地区,从而带动川东南经济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这个名称的来源
“四川”这一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四川”是指四条河?四川到底怎么来的?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
四川自古有四个“川”而今仅剩下“两川”,那另“两川”去哪了呢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四川古时候叫什么,四川历史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