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5

      

    

      秋山论道图  立轴 纸本

 

              


             门对寒江水自流  立轴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借山门外清溪曲,世外桃源却不如。今日举家归不得,此间容否我移居。壬戌秋七月,中华齐白石并题。门对寒江水自流,门前犹插打鱼舟。再生莫望图中日,白日无人网不收。白石山翁又题。钤印:白石翁、木居士、阿芝
    齐白石持续了大半生的有家不能归的思念、无奈、憾恨,都体现在这两首题诗中了。1921年11月,齐白石由保定南返湘潭,春节后,因京汉铁路有战事,直到1922年5月才返回北京,其间一直住长沙。这幅作于1922年7月的作品,是他回到北京、休整好长期的奔波劳顿后所作,离别不久的家乡再一次远在千山万水之外,使得他的思念更加强烈,并一题再题。

 

              

             云山深涧  立轴 水墨纸本

 

              


             杨柳山居  立轴 水墨纸本

 

              


             柳岸鸬鹚  立轴 设色纸本 癸亥(1923年)作
    释文:密网栏江有漏鱼,鸬鹚过去钓潭枯,持竿我欲垂何处,两岸萧萧柳几株。癸亥秋八月,为后青仁兄作并题,齐璜。
    池塘鹭鸶皆乡间惯见之景,在出身农家的白石眼中自是平常。但如画中鹭鸶数量之多,恐在白石同类作品中仅有。此等水禽乃鱼类天敌,空群出动,池塘中水族难脱厄运矣!塘畔柳树枝疏叶寡,具颓唐之态,虽有水鸟活动,毕竟属觅食猎狩之举,未免带肃杀之气。画家写此,配合其诗句内容,正是胸有郁结难抒者。以当时其家乡兵乱纷扰,居京尚无长久寓所,难怪有“持竿我欲垂何处”之叹,盖因“鹭鸶过去钓潭枯”矣!据此诗意衍生成画,难免画面隐然清疏冷落,正是诗画相融,境随心生之谓也!

 

              

      

             霞归图  立轴 纸本

 

              


             秋 林  立轴 设色纸本
    《秋林》与传统山水最大的不同是,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前景岸边三四树,墨有浓淡,笔分干湿。红叶盈目,野藤萦绕,小桥蜿蜒。远处对岸,秋林一抹,随意站立,再远则水天一色,浩淼无边。整幅画作,笔墨精简,构图新奇,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却饶有趣味,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简简单单中见真情。尤其是两处用色的处理,前景秋树之红叶,远景水天的夕阳红,使画作苍老而新颖,端庄而妩媚。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这幅《秋林》系白石老人山水中的精品,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

 

       

    
   

      江邨远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入江松影看千帆  镜心 纸本水墨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几不可逾越。进入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入江松影看千帆》即合此法。齐白石山水画,向来为世所重。传世山水画作品基本集中在五十到七十之间,七十岁后,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索画,他基本不作山水。他的山水画是他创造性绘画艺术的结晶。齐白石颂扬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他游遍大江南北,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变为胸中“丘壑”。过黄河柳园口,见枯柳而思早春生机。过湖渡海,望远帆穿梭烟波,觉生活的飘泊,更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他的山水画,不能说是描绘江山社稷,却是白石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情感真挚而富生活气息。是幅《入江松影看千帆》,是他七十岁前典型精品,在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体会到的是他的艰辛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千帆竞渡  镜心水墨纸本
    众所周知,白石山水因其作品稀少、风格卓绝为世人所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齐白石对“水”偏爱有加。他笔下的江河湖海,大都是远游时曾经飘历过的水面。而水的表现方法,也颇有特色。时而以大段空白以示江湖无涯,时而以精细稠密的平行波纹表现浩淼的浮光动感,尤为深远壮观。此幅《千帆竞渡》为日本藏家所藏。画中沧海茫茫,帆影片片,全以水墨写就,不着半点颜色。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海中山皆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数十片帆影星罗棋布,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展现了“豪情满胸臆,千帆竞航时”的大气与胸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画高不足尺,宽约四尺,以极长的横幅突破常格,于形式和画面皆有树立。

 

              

    

             雨后云山  立轴                               雨后云山

 


 雨后云山图  手卷设色纸本
    此幅《雨后云山图》画面墨气十足,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雨后云山朦胧荒寒的意境,笔虽简而意不简,墨色俱致,气足味浓,给人以言己尽而意无穷之感。齐白石运用大面积泼墨,并趁湿焦墨点树干,形象生动。烟雨山林之间,又信笔勾勒几个小房子,使得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气,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而又不失亲近之感。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滕王阁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644万元,2011年北京都市联盟)
    白石先生对山水画下过功夫,创作也多,但只要画则都是经心之作,其格调是平朴浅显的,不讲究寓意和象征,却充满着生活气息;他的用笔不讲究含畜,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
    该幅作品,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体的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树林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汤汤水波被白石老人安排成动势,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在笔墨之中似又不在笔墨之中,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的“超以像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

 

            


             借山馆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借山馆图。人生有味是清闲,难得当年粥饱餐,经过宦游阳羡者,羡侬屋后两层山。白石山翁画并题。钤印: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山水画以构图独特新颖,笔墨简练疏放,气质清新朴素著称,此图便是集白石山水画诸特点之佳作。作品描绘齐白石老宅借山馆之景色,从林掩映中,借山馆宁静而富生活气息。画作采用中景构图,近处以于笔画四棵松树,形似牙刷,墨色浓淡相间,并于树下以简笔作低矮房屋;近处青山则仅以逸笔淡墨画出大致形状,简单的皴出肌理;山后又以浓墨染出三座山峰,状似馒头,此类画山之法也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墨色的运用是该画的亮点所在,全画利用浓淡墨色的反差表现色彩,在极浓、极透、极丰富的墨色变化中将画面的视觉效果提升至极致。虽未着一笔重色,但却能做到“不着一色,尽得风流”。在简括近似于儿童画的状物、构图中,表达了齐白石对于自然、家乡的回想与记忆,温和明朗而深沉至诚,充满了亲切的人情味和质朴的欢乐感。

 

     

    
    

     秋山茅屋图  立轴纸本               万竹山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隔溪松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款识:徐徐入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尤可夸张对朋友,开门长见隔溪松。壬戌四月,齐璜白石翁。讷盦仁先生见之喜,请正之,五月初六日弟璜,时居湘潭。钤印:白石翁
    这幅山水是白石早期山水,画面题诗采用金农笔意,设色用笔上有金农的淡逸之气,而又不过于追求清远自为的清高之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常言“不紧不慢”是中国为人为艺的极高智慧,为人不迫促是种智慧。绘事下笔从容自适何尝不是超越常人所说的激情放纵,激情固然让人热烈,而过之则显浮华不实。唐人孙过庭评右军书:“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观白石此画,应作如是观,胸中自有天地,当水到渠成。构图极为疏阔、简练、干净而空灵,仅得壁立两山、数木及掩映在树影里的几间瓦房。两山危岩矗立,似无着落,暗喻漂泊在外、故园千里。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满月清冷的月辉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故乡秋虫微弱的嘶鸣。

 

 

 
 

 莲花池游观  立轴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荷乡清暑  纸本                                 荷亭清暑图  立轴

 

              


             树头初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东坡诗“树头初日挂铜钲”用以作画,白石山翁。钤印:阿芝、木居士
    齐白石经常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他的画面。他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树头初日图》即是齐白石依照北宋诗人苏东坡的诗句“树头初日挂铜钲”而创作的,画面左右山川并置,中间墨色勾点三两房屋,两棵枯树并置屋前,一轮圆日冉冉升起,充斥着活力和希望。画面中内容不多,寥寥几笔,却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两棵枯树稍显萧寒,但一轮红日冲破了萧寒,而略带生气和活力,与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缘柳白沙图

 

        

     

        两岸青山千帆过  立轴纸本                   秋江红树人家  立轴 纸本

 

              

       

             山峡归帆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作为近代画坛之一代大师,以其出众的花鸟画闻名于世。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同前人的画法也有明显的不同。白石的山水画的是他的家乡,画的是他心中的山水。这种独特的山水画法不被当时的众多画家及藏家接受,只有少数喜欢白石画的朋友甚是喜爱,如胡佩衡、陈师曾、陈半丁等。因此,他的山水更有戏墨之趣,文玩之赏。此幅山水《山峡归帆》图,从笔法署款看,都是他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格特点。题为“归帆”也是白石老人思乡之情的表现。

 

              

       
             松柏人家  镜框 设色纸本
    释文:衡湘归路漫漫,南望无际云寒。看尽世间风景,不如两字家山。此句用题松柏人家图。白石山翁画于思乡甚切之时。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是白石老人写山水画的宗旨。细味此句,他的笔墨,大概不单止中国传统的毛笔墨砚,彷佛还可以是他独树一帜的笔触,及平淡天真的构图。而齐老写的山水,不单是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是他忆念的家园故乡。此画正是一件感情之作,青山松柏、瓦舍窗下,辛劳了整日的居停主人一杯在手,浅斟低吟、怡然自得。放学归来的红衫稚童静候桌旁,希冀能意外地得到一箸佐酒佳肴,这是齐白石思念中家园的温馨旧景,也是久客京华的老人家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切切乡愁。

 

              


             烟雨秋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940.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释文:1.南磎先生曾客长沙,余因拟画长沙图为赠,先生对卧当作重游。江山是人民,非知先生必为吾侪善良慨叹也。甲子春二月齐璜并记时同居京华。2.如花枫叶小亭间,夜醉长沙咫尺间。作客不辞卑湿苦,他乡要算好湖山。孔家弟子计三千,刘向传经心事贤。且喜谈(禅),僧寺近麓山,深处住三年。白石山翁又题(谈字下有禅字)。

    此图忆写长沙之景,题识中的麓山,应为位于长沙西郊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岳麓山的秋天,枫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此幅山水便以此时此景入画,描绘出一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此图构图奇特,从近岸村舍、湖中小舟、远山古寺到高耸入云的险岭峻峰,景物层层递进,美不胜收。画面中心被红叶围绕的小亭便是爱晚亭,那是枫叶最集中的地方,它与山头上那一簇簇红色的“云团”点醒了整幅作品,使在红叶映衬下的长沙城出落得更加迷人。

 

            


             山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552.5万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
    款识:未工拈箸教拈笔,老手何时始值钱。颓管有灵非学力,忽然花草忽山川。此幅随意钓写,删尽扫地抹之时习。白石山翁并题记。
    齐白石的花鸟虫鱼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他继承传统而又发扬了传统的特色,但是他的山水人物则是突破时代的创作。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齐白石于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齐白石多作平远山水,笔力凝重沉郁,着色鲜艳单纯,意象奇特别致,风格浑厚清新。此幅《山居图》再现了齐白石对乡村生活的依恋,故乡的青山白云、小桥竹径、密林老屋都成为他反复吟诗作画的主题。既非对景写生,亦非仿古,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开拓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题材。老家的借山吟馆和寄萍堂在齐白石笔下被山林环绕,“老年安得全无事,闭户山头读道书”,整幅作品洋溢着一种忘情于故土的亲切而质朴的情感。

 

              


             月明人静  镜心 纸本
    白石老人的《月明人静》与其1931年所作《借山图册》中第十一幅无论是构图还是笔法都十分相似,应是同时期所作。是他难得一见的山水画作。本幅作品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伟大和号召力。此画的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山居人家                                         白石老屋

 

              


             闲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闲居图。冷庵仁弟鉴,齐璜。钤印:悔乌堂、老木、甑屋
    齐白石写山水多以平远取势,且多有奇构。此图一变常态,突兀以淡墨写双峰耸峙,山下再以浓墨双钩写老柏数株,树叶浓淡相积,层次感极强,与远山形成对比。数间老屋座落于林木蓊翳之中,一红衣老者抚琴独坐,仿佛声震林樾,令人顿消尘俗之气,一派闲居景象。齐白石最喜欢的是桂林山水。在桂林住了颇长一段时间,他曾说他平生最喜欢画桂林一带的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即或画些山居图等,也是在漓江边所见的。此图山势浑圆,便与桂林之山势极似。淡墨双峰用笔可谓极拙极厚,而柏树躯干,以双钩穿插,可谓极巧极空灵,真正体现了齐白石巧拙互用的艺术思想,以及他的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的艺术追求。齐白石早岁为生活驱驰,流离转徙,晚年定居北京,却厌惧复杂炎凉的人际关系,依恋恬静隐逸的世外田园生活,渴望桃花源而不可得。故把全部美好的追忆化作画幅,如他笔下屡屡形容的老家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的景色。故园山川之秀美,民风之淳朴,令他魂牵梦萦。齐白石的诗,每念及故园,便令人生情。诗人、画家格调的高下,不外乎“情”字,画中有情,诗中有情,便足流传千古。此《闲居图》正是齐白石寄情之作,也是他理想生活的反映。
 

              


             松山图  立轴 纸本 1925年作
    款识: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晓晴山。乙丑春二月十又二日,为筱庄先生画并题。齐璜。钤印:木居士、白石翁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几不可逾越。进入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松山图》,设色厚重,用笔上有金农的淡逸之气,而又不过于追求清远自为的清高之境,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石涛的生活机趣自然齐白石也继承了,但不荒率而为,能沉淀而鲜活自当为大家手笔。常言“不紧不慢”是中国为人为艺的极高智慧,为人不迫促是种智慧,绘事下笔从容自适何尝不是超越常人所说的激情放纵,激情固然让人热烈,而过之则显浮华不实。观白石此画,应作如是观,胸中自有天地,当水到渠成。构图极为疏阔、简练、干净而空灵,仅得壁立两山、数木及掩映在树影里的几间瓦房。两山危岩矗立,似无着落,暗喻漂泊在外、故园千里。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干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树的枝叶皆蜷曲如拳,不仅意味着怀乡的拳拳之心,同时也是怀乡的蜷蜷之心。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满月清冷的月辉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故乡秋虫微弱的嘶鸣。而隐约于树下空旷的平地上的房子,门窗紧闭,显然是内心欲归不得、欲诉无人的苦闷无法排解的象征。白石山水存世稀少,为人所珍,而如此设色精品更是难得。

 

              


             山村林荫  立轴 设色纸本
    此图为齐白石画于1925年前后的精心之作,图中绘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白石自言三十岁以后学画山水,他最崇拜八大、石涛等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曾多次在题诗中谈到对石涛的仰慕,与石涛一样,齐白石壮年时曾游览过许多名胜。其中桂林一带的山水,雄奇而又秀丽,尤为画家喜爱。此图描绘的就是桂林地区的风景。齐白石画山水,最初的程序是从《芥子园画谱》得来。从这幅作品中笔墨皴法的运用上看,丛树等画法仍有《画谱》的痕迹,山石的钩皴也明显受到石涛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用笔似柔实刚,似拙实巧,自家的面目也显露无疑。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在这幅作品中,点与线、皴与染、干笔与湿笔错综运用,不可捉摸又浑然一致,真正实践了石涛所说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齐白石的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和他童年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朴素天真的愿望。从此图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来看,看似平淡却又新鲜独特,实则经过惨淡的经营,所谓不露斧痕者。

 

              


             岱庙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25年作

    释文:岱庙图。侧面。余尝见石田翁所画岱庙图正面。余用其意拟作背面图,此侧面也。石田翁乃着色,余以墨为之。其名摹仿,实出余己意也。白石山翁并记。伊藤先生雅正。齐璜。时乙丑(1925年)十二月也。印鉴:阿芝、木居士、木人、白石翁
    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后,陆续看到并临摹了一些古代名家作品,如沈周、石涛、八大山人和金农等。本幅《岱庙图》上的题跋明确谈到,这件作品借鉴于明初文人画家沈周,只是沈周笔下岱庙的正面图式被改为侧面,设色画法也为纯水墨取代。齐白石一生创作过多幅《岱庙图》,如《致季端岱庙图》(1926年,浙江博物馆藏),以及重庆市博物馆藏1932年作《岱庙图》,北京市文物公司藏40年代初作《岱庙图》。这些作品中虽岱庙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构图基本是一致的:松树位于前景处,背景是顶部呈圆形的群山,以寺院围墙分割空间。相较于这些以赭石、花青艳丽设色的《岱庙图》,本幅《致伊藤岱庙图》纯以水墨经营,不施皴笔,不着一色。近景松树造型偃蹇,中景岱庙只画庙门和院墙,略写其意。画家以坚实的金石线条表现出建筑的质感。远山仅绘出大结构而无细节刻画,浓淡不平的墨色给了山丘立体之感,亦使其有了生气。全幅笔墨果断苍浑,整体上的豪纵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显然,白石老人抽象单纯的形式,纵放率意的笔墨,体现了和沈周迥然不同的艺术思想。无怪乎白石老人颇为自得地题道:“其名摹仿,实出余己意也。” 20世纪20年代初期,齐白石的山水画已别开新面,与古今山水画拉开距离,此幅1925年题赠伊藤的《岱庙图》,将抽象的形、单色平面,文人画艺术历史的借鉴融为一体,堪称齐白石山水成熟期的精品力作。

 

              


             岱庙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岱庙图》展现了夏日里泰山脚下松柏参天、庙宇古朴的独特风情。画面右侧两株古柏枝干虬曲生长,不似白杨般光滑笔直,然而线条水墨饱满、力健有锋,树冠的几根枝桠向周围肆意舒展。树下岱庙则勾勒得线条简捷柔和,庙身绘以褚红色,别有一番风情。岱庙围墙后是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一座着以浅蓝色,一座褐色。山峰高耸陡峭,岿然而立。数只乌鸦飞过高山,渐隐于天边,更有一些立于枝头,姿态各异,为画面增添了不少动态和情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齐白石的——山水世界
【名品赏析】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十二)
国画大师齐白石山水画欣赏
齐白石作品点评
齐白石字画国内市场发展趋势
齐白石:能将有法为无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