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带大陆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黑非洲文化的成长(上)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976204208



热带大陆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黑非洲文化的成长



  一、非洲黑人对热带大陆环境的顽强适应能力


  自然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资源物产,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类文化施加着影响。一般来说,越是在人类文化的早期发展阶段,越是在人类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较为落后的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施加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而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多地获得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认识,有了更多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于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对人的制约、限制程度也就会相应地减少,人类更多地脱离了完全依附于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状况,取得了更多的自主发展文化的空间与能力。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自然环境和生态地理因素对人类文化制约与影响力的消失,而只是程度的减弱和内容形式的改变而已。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任何时代包括在人类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当代和未来都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因此,环境因素、自然条件、生态状况,总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只不过在不同文化菸态下,在不同的人类物质发展水平下,在不同的人类科学技术条件下,环境因素、地理因素所发生的作用各有不同而已。事实上,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人类自身对其所处环境作出反应,以自己的文化和生产方式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的历史,是一部人类组织社会、掌握技术、积累知识,从而一步步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人类文化正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资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对于人类文化来说,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各地区、各部分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是十分不一样的。生存于世界各地区的人类,也就面临着十分不同的环境条件,受着不同的生态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使得不同地区的人类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技术手段和知识能力,来对各不相同的环境因素作出反应,形成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组织,各具特色的物质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就逐渐形成了。应该说,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对环境所作出的适应以及这种适应的方式、适应的后果也不一样,这是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造成人类相互有别的文化个性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虽然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来说,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无法真正揭示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真实原因的,但是,各种不同文化和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人类对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作出不同反应的结果。我们对于各种各具形态的人类文化之形成,对于人类文化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个性,有如此之大的发展差异等问题的全面认识,必然要从人类技术和文化模式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去把握。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黑人文化,它的生长、演进和变化,同样是与它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而且,较之世界其他文化,黑非洲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对其生存环境的更为直接紧密的依存关系。这是因为,黑非洲文化是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热带大陆自然生态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如此“异乎寻常的气候地带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不能不对黑非洲文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产生极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对黑非洲文化的独特形态和它的基本特质产生多方面的制约。或许在历史上,黑非洲文化的发展水平并不能与欧亚大陆的一些文化相提并论,但是,黑非洲各族人民在适应这种热带大陆独特环境方面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黑非洲各族社会在适应热带大陆气候条件、生存艰巨性方面所表现的智慧、能力、乐观精神与勇气及活力,则应该说又是许多别的民族不可比拟的。


  首先,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地缘关系上,黑非洲被世界上最大的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隔于北非和欧亚大陆之外,尽管这种阻隔从来不是绝对的,但是它在历史上对于黑非洲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第二,黑非洲大陆是世界唯一一块几乎全处于热带的大陆,它拥有幅员辽阔地域广袤的草原大漠,却无西欧和东亚那样利于航海贸易的众多港湾、半岛、岛屿和曲折的海岸线,它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深处大陆腹地而远离海岸线的。由于缺少港湾和起中途站作用的岛屿,历史上除东非沿岸以外,黑非洲巨大而漫长的沿海地区和海岸线上,在15世纪以前几乎不曾利用海上交通来与外界接触,整个黑非洲的沿海地区在以往漫长世纪里一直是这样的寂静无人,这无疑大大强化了黑非洲历史上的自我封闭状况。第三,黑非洲是一块隆起于大洋上的“高原大陆”。它的海岸大陆架十分狭小陡直,沿海地带大多是一系列大致与海岸平行的巨大山系,从而形成沿海十分复杂陡峭的地形、山势,从内陆奔腾而来的大江大河在沿海地区大多形成湍急的险滩、台阶、瀑布和急流,很难进行内河航行。无疑,这大大限制了历史上黑非洲各族人民发展内河航行事业,由内陆河流航道走出大陆进入海洋,也阻碍了黑非洲各民族人民利用内河河道发展水上航行事业,建立沿大江大河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黑非洲各族人民除了有过独木舟之类十分简陋的水上航行工具外,船运事业几乎不曾得到发展。而在世界许多地区,内河航行的形成是地区间联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黑非洲大陆各地区间的分割和相互隔绝是十分严重的。第四,黑非洲大陆是一块热带大陆,它日照充足,热量丰富,赤道地区和沿海地带雨量丰富,这使它发展起来了独特的热带农业经济和消费模式,但相对而言它又缺少养育东方灌溉农业文明那样开阔肥沃的大河冲积平原,这对黑非洲历史上没有形成其他大陆那样的大河文明和平原农业有很大关系。第五,在气候方面,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大陆因位于赤道线上,气候基本上是呈带状分布,对称于赤道。溽热潮湿的赤道雨林气候带与干旱燥热的内陆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气候带东西横向排列相连,终年无春来秋往四季变化而只有旱雨两季交替。人类既受惠于大自然动物繁多植物丰茂之利,又倍遭热带蚊蝇虫菌滋生繁衍和疾病流行之苦。这种独特的气候与生态条件,使黑非洲的历史文化进程带有一些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比如黑非洲虽然雨量充沛、日照长、热量高,但它的沿海平原地带、肥沃的雨林地区、大河两岸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地区,历史上却人烟稀少,相反,人口聚集地和文明发达之地,却主要是在似乎生存条件比较差的干旱少雨、燥热贫瘠的大沙漠边缘地带、荒漠边缘和空旷的稀树草原地区。同时,黑非洲历史上虽然早就有农业,但一直停留在使用人力的锄耕阶段,而没有形成驯养大牲畜发展运用畜力的犁耕,畜力驮运和灌溉农业。这些都与黑非洲的独特的气候因素和生态条件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揭示热带大陆的气候环境对黑非洲文化历史进程与结构特征之形成的影响,是研究黑非洲文化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环节之一。虽然我们不要夸大了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整个非洲结构上的特点,其异乎寻常的气候地带及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虽然曾经世世代代地限制或促进人类的活动,但对其发展进程并无决定性的影响”。从研究黑非洲文化史的角度来说,争论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地理环境因素对黑非洲文化有无决定性影响,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的探讨,应该是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和视野,具体地来研究探讨非洲热带大陆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在以往历史上对于黑非洲文化的历史进程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一个不断变化的非洲,重要的是研究其某些突出的地理特点,从而说明该大陆漫长的地理和政治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正如美国学者哈特维希在谈到研究非洲的一般原则时曾正确指出,“准确把握黑非洲地理环境与热带气候条件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黑非洲文化的影响,仍是理解传统黑非洲文化的基本前提”。


  自然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的那一部分环境要素。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众多的环境要素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环境,如地形、地貌等地质状况;光、温度、湿度、水分、空气、降雨、风等气候因素,以及土壤、矿产等资源因素。另一类是生物环境,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指这两大类环境的要素构成、关系及它们对人类的作用。就黑非洲文化的研究而言,我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主要是着眼于它与黑非洲文化的关系而言。只有那些对黑非洲的历史文化的某个方面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才是我们考察关注的对象。而对那些虽然是非洲大陆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但对黑非洲文化并未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就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黑非洲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考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黑非洲文化发展演进的相对地理位置,即黑非洲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缘结构及特征,二是黑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构造,三是黑非洲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结构及其他自然资源条件。


  二、撒哈拉大沙漠与黑非洲文化的地缘结构


  所谓文化发展的地缘结构,主要是指某种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整个地域空间格局和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它与世界其他文化在空间上的距离之远近,相互交往接触的机会与可能之大小,以及由此引起的该种文化对外交往是便利还是困难、与外部其他文化是往来密切还是隔绝封闭。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文化交往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地位之所以重要,在于交往乃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因与推进力量。一般来讲,在环境与人文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它获得文化交往机会的多少;与外界文化交往越多,交往的范围越广泛,可供选择发展的机会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利用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成就、知识、技术、思想、资源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反之,与外界联系越少,越封闭狭隘,就越可能被排斥隔离在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主流之外而无法分享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成就,一切发明创造全靠自己,这样,该社会就越可能在文化上陷于停滞、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在广泛的文化交往中,一个民族才可以从其他民族的成就和经验中吸取先进有益的文化养料,在外力的刺激下使自身增强新的生机活力,获得不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人类文化是否能与外界发生交往联系,这种联系与交往是否方便,是否可以经常地进行,在以往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却常常要看这一文化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即它与世界其他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位置,是相距遥远还是相互毗邻,是交通便捷还是关山险阻。


  如果我们只是从世界地图的一般结构上来观察,那么一看就会觉得,非洲所处的位置是很不错的。因为在15世纪以前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亚欧大陆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舞台,是世界文化的最发达的地区。而非洲大陆却与亚欧大陆毗邻,交往便利。而不像美洲大陆、澳洲大陆那样一直是与亚欧大陆相隔离的。事实上,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常常是把非洲大陆与亚欧大陆视为一个整体,有时甚至泛称之为“欧亚非旧大陆”。因为非洲的北面与欧洲隔着地中海遥遥相望。而地中海是一片狭窄且容易渡过的水域。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其说是个障碍,倒不如说是一条大道,一条把非洲与欧洲联结起来的大道。而非洲东面的西奈半岛更是通往亚洲的桥梁,自古便是非洲与亚洲人类迁徙往来的通道。至于说红海,它比地中海更狭窄、更易于通过。此外,东非地区虽然与南亚隔着浩瀚无垠的印度洋,但印度洋上盛行的季风,却又提供了古代人类克服大洋而在东非与南亚之间来回交往的动力。


  然而,非洲大陆与亚欧大陆之间具有的这些十分便捷有利的交往通道,却似乎仅限于非洲的北部地区及东非沿岸的狭窄地带,而非洲南部的更广大地区,却被排除在欧亚大陆古代人类历史文化的主流之外而处于某种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实际上,从自然地理学上看十分完整统一的非洲大陆,在文化地理学上却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一是地中海沿岸的北非,二是以赤道线为中轴的热带非洲,三是介乎两者之间的撒哈拉大沙漠。黑非洲在地理环境方面最值得关注的特点,首先便是在它的北方横亘着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这块巨大的大沙漠几乎完全横贯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北半部,西起大西洋沿岸的塞内冈比亚地区,然后向东横亘七八千公里,越过尼罗河上游地区而抵达红海沿岸。实际上,这块大沙漠的真正边缘一直扩展到了亚洲的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沙漠不过是一块“外撒哈拉沙漠”而已。对于自然地理结构十分完整统一的非洲大陆来说,撒哈拉沙漠构成了一道阻隔南北之间相互往来的巨大地理屏障。而看上去将非洲与欧洲分割开来的地中海,与撒哈拉相比却是一条交往的大道。历史上,沿地中海沿岸狭长地带的北非各族人民,他们与欧洲和中东的联系,比较起与撒哈拉大沙漠这一天然屏障以南地区的联系,要密切得多。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实际上是一座岛屿,它的北岸是撒哈拉沙漠,而不是地中海。因此,黑非洲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就处在一个要比从地图上看更加不利得多的文化地理位置。它虽然不像美洲大陆、澳洲大陆那样被茫茫无际的大洋阻隔于亚欧大陆之外而处于长期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况中,但它却也不像非洲北部那样可以如此便利直接地与欧洲、中东、南亚乃至东亚建立文化联系交往。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使黑非洲的文化地缘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状况,明显拉大了黑非洲与欧洲亚洲的实际空间距离。


  但是,黑非洲文化并非在其最初萌发阶段就被撒哈拉大沙漠所阻隔。因为撒哈拉这块巨大的地区,并非在十分遥远的地质年代就一直是一块大沙漠。实际上,大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逐渐变得气候干旱炎热而沙漠化之前,它曾经是一块湿热、河流纵横、动物植物广为生存繁殖的地区。在今日的撒哈拉大沙漠的许多地区,还遗存着数量极多的岩画,这些岩画的内容,有被人类猎获的动物,有飞奔着的马拉战车,这说明远古时代的撒哈拉,曾经是把整个非洲南北联结起来,并进而使整个非洲当然也包括南部非洲与欧亚大陆联系起来的人类广泛居住活动的地区。在当时,由于撒哈拉并非是人类活动和交往的屏障,非洲大陆不仅在地理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从人类文化之发生发展的角度上说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非洲大陆的北部与南部之间,应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当时由于人类航海技术和航海能力还十分低下,要横渡地中海并非易事,因此当时的地中海还是阻挡非洲北部与欧洲交往的障碍。在非洲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上,南北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差异。埃及早期的文明是与整个非洲的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来自非洲南部的早期人类参与了埃及远古文明的创造,尤其是尼罗河上游地区与东部苏丹地区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同时,尼罗河流域与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也有紧密的联系。正是因为在撒哈拉沙漠化之前整个非洲的南北之间,东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作为一个整体的非洲大陆,在人类文化的早期石器阶段,曾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当时人类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资料与成果来看,非洲大陆是人类最主要的起源地,是人类文明最先获得发展并且在整个旧石器时代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陆。来自北非地区、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曾经影响过非洲的中部,西部和更遥远的南部地区,同样,撒哈拉以南的人类文明也对早期尼罗河文明和北非文明有广泛的影响。只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撒哈拉才逐渐干旱沙漠化,由于撒哈拉沙漠化的范围如此之广大,其东西两侧一直扩展到大西洋和红海,几乎完全阻隔了大沙漠南北两侧的联系,北非与南部非洲的联系越来越少,迫使古埃及和整个马格里布北非文明转向地中海北方世界寻求联系与交往。而这时,由于人类在地中海活动能力的增强,航海技术与手段的进步,地中海已逐渐变成一个便于人类交往的通道,从而促成了环地中海古代文明的兴起。北非地区与欧洲、与中东地区的联系随着环地中海文明的兴起而日益紧密,这更进一步减弱了北非与南部非洲的联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撒哈拉大沙漠在扩展过程中向北一直几乎抵达了北非地中海沿岸,尤其是在今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地区,沙漠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因此所谓的北非地区,相对于如此广袤巨大的南部非洲地区来说,实际上只是沿地中海的一条十分狭窄的地带,一些沿海的城市、狭窄的沿海平原和绿洲。同时,在北非地区的东西之间,即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与北非西部的马格里布之间的交往这以后也相对变得困难,从而使北非的尼罗河埃及文明与西部的马格里布文明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只不过北非东西两部分之间的分隔,由于地中海联系的存在而没有变得如同北非与南部非洲之间的分隔那样大而已。


  关于撒哈拉地区为何会逐渐干旱而沙漠化,有不同的解释说明,大致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一是在大约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更新世的后期,由于北极冰川的消融和减退,使来自北极地区的湿冷空气对非洲的影响减弱,引起撒哈拉地区几次出现长时期的严重干旱期,撒哈拉地区逐渐变得越来越干旱炎热。原来的河流干涸,植物和动物难以生存,或者死亡消失、或者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深和沙漠的扩展而一步步地退出了撒哈拉地区,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或尼罗河上游的丛林及沼泽地区,或者是向南方散布到沙漠边缘的西非地区。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与非洲大陆巨大的板块地形构造有关,撒哈拉位于非洲大陆的北半部。这一部分地形结构的一大特征是横跨纬度达69度、宽度达7000多公里,形成十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尤其是撒哈拉的中心部分,因远离海洋数千公里,在大陆性副热带高压气候作用下,炎热干燥,一旦外部总的气候条件改变,降雨减少,气候由潮湿转变为干燥,如此巨大的大陆腹地就会逐渐干旱沙漠化。这一点与亚欧大陆内陆腹地的干旱沙漠化是有相似之处的。考古和历史文献材料也都表明,诸如中国的新疆和青海、内蒙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并非如今天这样干旱和沙漠化,历史上的中国西域,曾经也有过潮湿、植被丰茂的时期,但它远离海洋,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少,容易趋于沙漠化。撒哈拉地区地处非洲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气温极高,沙漠化是很容易发生的,尤其是当全球气候转暖,潮湿期结束的时候。


  撒哈拉逐渐干旱沙漠化的原因虽然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一巨大的环境变迁的客观事实,却对以后非洲人类的历史文化进程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撒哈拉的沙漠化,使这块巨大的原来适合于人类生存活动的地域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河流干涸,动植物消失或急骤减少。于是,原来居住在撒哈拉的非洲早期居民,被迫一步步地撤出撒哈拉地区向外迁徙。这种迁徙,引起了一系列对非洲历史文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一是向东迁徙的人口进入到了尼罗河谷地,这些主要是游猎的部族首先到达尼罗河中上游地区、并进而远及红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他们在尼罗河中上游发展起早期的牧业和种植业,并与当地原有的居民形成杂居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出现由尼罗河中上游向中下游迁徙的现象,一批批的远古居民迁徙到中下游后利用尼罗河谷每年的洪水泛滥发展灌溉农业。而沙漠化的扩展使尼罗河谷地也逐渐变得烈日炎炎,引水灌溉成了尼罗河文明的关键,从而推动了埃及古代灌溉农业水利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变化。二是撒哈拉腹地以养牛为主的原始游牧业向南部西非内陆的萨赫勒地带和稀树大草原迁移,推进了这一地区早期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更多的撒哈拉居民随着沙漠化的扩展而从撒哈拉地区向南和东南迁徙,聚集到了今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短缺,这个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向外迁徙现象。这一迁徙,据认为是引发对非洲大陆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班图人大迁徙的最初动因之一。这一起自撒哈拉沙漠化而牵动起的非洲人口向南迁徙,持续了上千年,引起非洲大陆农业文明、人口布局和以后铁器技术的全大陆扩散传播,构成了非洲大陆古代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二,撒哈拉沙漠化的另一后果是使北非的历史文化也出现了新的走向。由于大沙漠一直向北扩散到了北非地中海边缘,以后的北非文化,便一直处在沙漠世界的包围之中,或者是收缩在一些星星点点的沙海绿洲之中,或者是飘浮游荡在荒漠世界里,或者是隅居于沿海的被沙漠包围着的城市弹丸之地,形成北非沙漠绿洲的游牧文明和沿地中海海岸城市文明二元并立的独特形态。从而使以后的北非文明带上了一种明显的沙漠世界的色彩,沙漠上的游牧民柏柏尔人的迁徙性文明和沿海那些商业化的城市文明是古代北非文明的主体。以后东来的阿拉伯人及其文明在北非扎根,也是因为阿拉伯人同样来自沙漠的世界阿拉伯沙漠,其文明和生存形态与北非文明十分相似,以至于以后的北非成了阿拉伯文明的中心。同时,撒哈拉的沙漠化并扩展到地中海沿岸,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北非东西之间的阻隔,尼罗河古埃及文明与马格里布文明形成许多差异。只是靠着地中海上发展起来的海上交通,才使北非的文明保存了新的联系和统一性。而这却已使北非文明更多的具有一层沿海城市文明与海上文明的色彩,像古亚历山大城、腓尼基城文明都是北非古代文明的核心。


  第三,撒哈拉的干旱沙漠化对非洲文化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它造成的非洲大陆北方与南方的分隔,以及由此引起的南部非洲文明进程的封闭化和南北文明的分化与差异的日渐扩大。随着撒哈拉的沙漠化,原来曾经作为将非洲南北联结起来的通道和人类广泛生存活动的地区,变成了非洲人类交往的一个巨大屏障而严重限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地区的联系,使黑非洲文化与北非文化之间的差异日趋明显。这以后,地理结构上十分完整统一的非洲大陆,就逐渐地从文化上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方是与地中海周边文化融为一体并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有紧密联系的北非文化,南方则是相对封闭独立发展的黑人文化。黑非洲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史中一个既不属于西方文化也不属于东方文化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撒哈拉沙漠对黑非洲文化所起的这种封闭分割作用,它使黑非洲大陆在人种、语言、宗教等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格局。同时,这种封闭分割使黑非洲各族人民被排斥在古代亚欧大陆的各大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洪流之外,乃是造成黑非洲文化的发展逐渐明显落后于亚欧大陆文化的重要原因。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我们分析撒哈拉大沙漠对南部非洲黑人文化造成的封闭阻隔影响时,并不认为撒哈拉完全变成了一块人类绝对无法通过的屏障,并不是说撒哈拉完全断绝了黑非洲与外界的联系。事实上,撒哈拉沙漠对于南部非洲黑人世界所造成的封闭阻隔,很像一个过滤阻隔器,它虽然挡住了南北交往的洪流而造成南部非洲的严重封闭状态,但却并未完全阻断南北往来的涓涓细流。尤其是沙漠之舟骆驼被引入非洲之后,人类有了穿越茫茫沙漠险恶环境的交通手段。这以后,穿越撒哈拉的商旅、牧民、游客、僧侣便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下来。并逐渐在这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沙漠世界里,形成了数条自北向南的穿越大沙漠的古商道。这些商道大多延着沙漠上的那些有水源或绿洲的星星点点的中继站而弯弯曲曲的联结起来,并且随着气候的变化,水源和绿洲的变动而变动,有的持续许多个世纪,有的出现不多久便消失了。尽管如此,它还是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北非,并通过北非而与欧亚大陆建立了有限的联系。特别是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化,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传教士,以及其它已经接受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北非人,开始以较大的规模频繁地向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黑人世界进行扩散,由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扩散而引起的商业、文化传播及其人口迁徙、物产流传都似乎在撒哈拉南部边缘地区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逐渐,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当然与这一文化及宗教相伴随而来的中东世界的技术、制度、工艺和物品,也进入黑非洲。它的后果,是在撒哈拉南缘的西非内陆大草原半荒漠地带形成了一些古代黑非洲著名的文化中心,一些规模庞大的政治组织和经济区域。这一地区大致西起西非塞内冈比亚地区,中部经乍得湖而向东延伸到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带,历史上,这一地区被称之为“苏丹”。苏丹文化区乃是黑非洲古代土著黑人文化与经撒哈拉而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混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它并不是一种十分统一的文化有机体,而只是用以统称在黑非洲的内陆热带大草原与沙漠边缘交接地带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文化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以非洲黑人文化为主体,而混入了程度不同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一种既不完全是纯黑非洲文化,也不是充分发展的阿拉伯文化的混杂文化。传入黑非洲苏丹地区的伊斯兰教,大多与当地黑人的传统土著宗教、巫术、万物有灵论和祖先崇拜混杂在一起,形成黑非洲式的伊斯兰教。不过,这种土著的非洲化的伊斯兰教,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还仅限于在当地的上层社会、商人阶层、统治集团或城镇居民中得到传播,广大的土著部落民众还是长期保持了自己的传统土著宗教。同时,从北非地区经撒哈拉大沙漠传入黑非洲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南下传播受到了热带雨林和湿热的黑非洲气候的阻挡,一直停留在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带,那些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大沙漠上的贝都因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宗教,实在是与北非和撒哈拉沙漠边缘的所谓稀树大草原“萨赫勒”地带相吻合,而难于在赤道雨林那样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历史上,伊斯兰教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一直停滞在热带非洲赤道雨林的边缘地带而难于进一步向更广阔巨大的南部非洲渗透。


  如果从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向黑非洲大陆的扩散传播角度上来看的话,在黑非洲文化发展的古代后期,黑非洲文化大体上逐渐地形成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虽以黑非洲各民族土著文化为主体,但已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混入了外来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内容。在这种混杂过程中,土著文化和外来的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都因相互融汇整合而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黑非洲土著文化阿拉伯文化”混合型文化,这类文化大体上以两大区域为主体,一是所谓的“苏丹文化区”,包括从大约北纬6度到15度的这一紧邻撒哈拉沙漠南缘、西起大西洋沿岸、东到尼罗河上游沼泽地带的地区。历史上,这里曾出现一些与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传入有紧密关系的黑人文化重心,如古代加纳、马里、桑海文化,豪萨诸城邦文化、乍得湖盆地的加涅姆博尔努文化。二是东非沿印度洋海岸形成的“斯瓦希里文化区”,主要是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岸狭窄地带及附近岛屿,一种以土著黑人文化和从印度洋及红海而来的阿拉伯人文化与伊斯兰教混合而成并不同程度上受到古代印度南亚文化、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文化乃至中国东亚文化影响的混合型的文化。黑非洲文化的另一大部分则是未曾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影响的土著文化,有更加纯正更加典型的黑非洲土著文化传统和特征。土著文化所包括的地域更加广阔,大体上从北纬8度以南开始的西非大西洋沿岸地区、赤道雨林地区、以及从赤道线开始往南一直到南非之角开普敦的整个南部非洲大陆地区。这两大类型文化内部,各地区各部族间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在公元15、16世纪以前,黑非洲的对外封闭状况虽然由于有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通道而有所改变,但是这条通道是一条穿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的特殊通道,因此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制约,通过这条通道而进行的人类联系交往在内容、形式和规模上都受到严重限制。沙漠通道的最大特点是往来极为困难,必须有十分丰富的沙漠穿行的经验和相应的条件。往来的多是一些专业的特殊商旅、冒险的游客和富于献身精神的宗教人士,一般百姓是难于参与这种交往活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如此广大茫茫无边际,循着那些珍贵的水源和茫茫大漠中点点绿洲连结成的通道,人们从北而南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一次旅行往往费时数月半年。恶劣的环境、狂暴肆虐而且变幻莫测的沙石风暴,使得穿越撒哈拉的物流、人流只能是小规模的。往来于撒哈拉南北两侧的古代撒哈拉贸易,主要的交换物品必须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以长期保存而且有较高的价值,大宗的商品是无法经撒哈拉商路长途贩运的。因此在历史上,撒哈拉商路虽然历史久远,但规模一直很小,交易的商品也较稳定单一,主要是黄金、食盐以及可以自行穿越大沙漠的特殊商品黑人奴隶。事实上,向外输出黄金和黑奴,历史上一直是黑非洲经撒哈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而这却不能为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提供十分广阔的基础。能够促成交往双方的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大宗商品,如物产贸易、生产技术、工艺、大宗消费品,却在撒哈拉商业贸易中未得到真正的发展。因而撒哈拉贸易对于古代黑非洲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与技术的进步所能起到的作用就受严重限制而并不十分重要。相比之下,在漫长的古代撒哈拉通道上,作为精神、观念、宗教的信息流,似乎要比作为物质形态的实物流更加重要。这种信息流包括制度的扩散、宗教的传播、语言文字的交往,以及生活习俗、观念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受撒哈拉大沙漠特殊自然条件的制约,撒哈拉商路更多的是一条文化通道、宗教通道。即便如此,由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制约,使穿越这一大沙漠的任何一种文化的扩散都变得十分缓慢。同样作为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北非地区接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化从公元8世纪到公元10世纪大体只用了一二百年,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却花了近千年的时间才有所发展。即便是“苏丹”地区,从公元9-10世纪开始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渗透扩张,但在漫长时代里反反复复,经过了近千年的时间,直到18、19世纪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苏丹地区也不是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热带非洲那异乎寻常的自然环境因素,对于人类文化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事实上,近代西方殖民者和西方文化在热带非洲的扩张又何尝不是同样受到了黑非洲特殊的自然条件的限制而迟迟难于发展。只不过,这一次从海上而来的西方人受到的不是撒哈拉大沙漠的阻挡,而是沿海与赤道地区的“绿色沙漠”热带雨林茂密的丛林、湿热的气候、肆行的蚊蝇病菌的阻挡。它似乎比撒哈拉大沙漠还要难于通行与生存,这使得西方人尽管最先向非洲扩张,尽管早在15、16世纪西方人就开始了在非洲沿海的殖民扩张活动,却直到19世纪末,当西方人已经在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亚建立起大规模的殖民地,西方文化已经在这些地区获得统治地位或大规模扩散的时候,西方人在黑非洲的征服才真正开始,从15、1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之中,热带非洲对于欧洲人来说,仍然只是一条海岸线而不是一块大陆。历史上,黑非洲在世界文化的地缘结构中的真实位置,与其在世界自然地理结构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不同。它离欧亚大陆是如此之近,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西奈半岛和红海就可到达欧亚大陆,因而它曾从欧亚大陆诸如冶金技术、农业这样的基本技术的传播中得到好处,黑非洲大陆本身也对欧亚各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向外扩散传播过各种文明成果,但是撒哈拉的阻隔又使它与欧亚大陆的交往如此困难而与欧亚大陆的距离似乎变得如此遥远,远到使其无法与欧亚大陆各地区相互交流,互相促进。这不能不说是黑非洲大陆这块在人类起源的早期阶段上,在人类远古石器文化时代曾走在世界前列的大陆,在进入金属文明和国家发展阶段后却逐渐落后于亚欧大陆各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溯古追风的成长,感谢一路有您!

微信号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点击"阅读原文" 享受【溯古追风】更多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撒哈拉沙漠面积比大洋洲还大,但仅在5000年前,它还并非这个样子
《一切都是华夏部族联盟·书稿一》
关于非洲音乐的知识
非洲的发展潜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溯源 | 非洲大陆的人类起源与黑非洲文化的远古萌发
种族大迁徙,非洲原非黑人的天下,那黑人是如何征服了非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