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意拳训练中的意念及其作用机理
浅谈意拳训练中的意念及其作用机理
2006-11-23 12:34

                                 服膺

   意拳之所以称之为“意拳”,是因为意念活动在其练功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爱好者觉得意拳越学越难,也是因为不能很好地掌握意念活动在其练功中的运用;有些授拳者,也觉得许多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从而给意拳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给意拳——这朵祖国武林中的奇花的普及与繁荣带来一定的困难。
   笔者早年师从当代意拳名师林肇仑先生学习意拳,多年的练功颇有些许心得。草拟拙文试图谈谈意念在站桩、试力、发力训练中所起的作用。至于各种功法中具体的意念活动,各种意拳书籍中均有阐述,在此不作讨论。
   由于本人功力及悟性均有限,文中所述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有错误之处,望同道高明之士批评指正。

                                 站桩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王芗斋老先生早就强调站桩是意拳训练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不同姿势的桩法训练,旨在培养肌体在不同姿势状态下均整得力的能力(即肌体各部位前后、左右、上下都能使得上劲的“浑圆状态”)。为下一步的试力训练打下基础。所选的桩式一般都是技击中经常会出现的动作间架(或是养生桩的“因病设式”)。
   站桩的初级阶段以放松意念为主,要求肌体各大小肌群协调活动,用最低的消耗、最小的肌肉收缩,来克服地心引力,维持基本姿势。在维持基本姿势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说越松越好,即“松而不懈”。只有在充分放松,肌体没有任何部位感觉吃力的情况下,才不致出现心跳加速及憋气现象,也只有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局部肌肉才不致僵滞,才能更精细地体验各肌群是否均整得力,才能做到“内虚灵”,在与人搭手时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及方向,才能为 需要的“紧”创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看,松与紧是成正比例的,有什么程度的松,就会有什么程度的紧,只有努力做到“极松”,才能做到在实际运用中瞬间的“极紧”。
    然而,机体在维持一定姿势下,能够轻松舒适而不僵紧吃力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首先,精神上必须松。要意念集中,神情专注,心无杂念,如晴空万里一尘不染,纤毫不加。
2.骨骼间架支撑必须合理,大小关节都处于最佳角度。即全身大小关节“似曲非曲”。
3.机体个大小肌群必须高度协调,每块肌肉、肌纤维只能用维持姿势所需的最小收缩力量,不许有丝毫的“剩余力量”。
    在机体能够充分放松后,应立即调动意念活动,体验整体均整得力的浑圆状态, 假想自身犹如参天大树,云雾大气均以我为中心,并与我身发放之能量相融合产生阻力。西方心理学者称之为“感觉能量场练习”,用以训练运动员“内心世界”,以在嘈杂喧闹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意拳中的这种意念训练旨在培养忘我无惧的斗志,在与敌格斗中,如入无人之镜,保持心理上的稳定,充分发挥技击潜能。
    当机体有了浑圆得力的体验及大气阻力感后,应进一步调整意念,将这种体验逐步引向肌群的松紧转化,即松而不懈——均整得力——紧(整体舒适得力之紧,“紧而不僵”),从而培养出拳术上所需要的“浑圆力”——拳劲。如站桩中运用的抱树意念,设想身体手臂内侧、胸腹及下肢内侧自然舒适、恰倒好处地合抱一棵参天大树,并用意念将此树往后拉、往前推、往上提、往下压,往外扒开、往里扣合等,外形虽未动,但在意念中要设想大树随我之意微微颤动,此时体内会产生出激烈的运动与变化。心理学上称之为“观念运动性动作”,它是肌肉在一定的运动表象下引起的萌芽性运动。它们是看不见的,但能够用专门的仪器加以测定。当我们想象应如何完成某种运动时,便在大脑两半球皮层运动中枢,产生导致微弱运动的神经兴奋。已经证明,运动表象能在肌肉里引起动作电流或生物电流。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一提琴家做演奏的想象,用意念想象自己正在演奏小提琴,同时记录他手臂上的电流。结果发现有关肌肉的电流显著增加。此即王老先生所说“静中求动”、“微动中求速动”。
    如此长期用功训练,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随意肌的支配能力,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缩短肌肉松——紧转换的时间,为以后的发力训练打好基础。
松和紧,既是矛盾的,又是辨证的。松是为了紧,是紧的基础,没有松就没有紧;而紧对松又有反作用,某些细微处合理的紧,又是整体松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点在站桩过程中自可体会得到)。且意拳训练的高级阶段,要求“根节”松,“稍节”紧,即肩背、腰跨根节部位要松,而手、足稍节处要紧,以满足技击运用之需要。当然,要做到这一步不是一日之功,非得花一番苦功才行。
    由此可见,站桩中“ 松”的意念极其重要,机体良能的改造、建立,尽在一个“松”字之中,即使以后的“紧”,也是由“松”转化而来,机体内许多微妙的感觉及变化,都是在“松”中得到体会。所以王老先生说“力由站桩而得”“不用力乃得力之由”。

                                 试力

    试力是机体为了掌握由站桩获得的“浑圆力”的运用而进行的一项训练,王先生早就说过“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站桩是在外形静止不动中去培养“浑圆力”,而试力则是在动作中去体验“浑圆力”,是站桩训练的空间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试力是由无数个站桩顺连而成,如果把试力看作是录象带,那么将它的每一瞬间切成无数片段,即成为无数个桩法的图片。
试力是机体意念转化的直接表现,在训练中分三个阶段:
1.用意不用力。
    试力训练是为了掌握“浑圆力”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日常生活中的用力所形成的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改变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用力条件反射弧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只能通过一定的意念诱导,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下,重新建立合乎拳学要求的用力反射弧。此时用的“意”是求得身体所有大小关节、肌肉能够均整得力的意念活动,它不允许哪怕是一小块局部肌肉的单独用力,所以不会出现僵滞现象,即“用意则灵”。
    在此阶段,如果片面追求力量的增长而憋气努力,必然是肢体习惯用力的重复,机体大块的肌肉必然僵紧,并相互拮抗,必然出现“用力则滞”的现象,反致影响自体力量向外发放,背离拳学原则。
2. 意到力到。
    通过一段时间“用意不用力”的试力训练,机体逐渐建立起合乎拳术要求的整体用力反射弧,即所谓“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一动无不动”的运动状态。
    此时可在缓慢的动作中体验到周身均整得力,浑然一体。到此阶段即可通过一定的意念假借  来调配周身肌肉协调“用力”,体会自身与身外之物联系加强,阻力感逐渐增加。由于此时机体已体会到均整得力的矛盾感觉,高级神经中枢已经能自如地支配机体个大小肌群合理用力,故练拳者浑圆力——“拳劲”会与日俱增,而决不会出现僵滞现象。
3. 意力不分。
    试力训练精熟后,整体用力反射弧不断巩固,到此阶段,机体已完全摆脱了往日习惯用力的束缚,一举手、一投足,只要意念一动,其力也应感而发,即“意即力也”,到此才具备技击资本。

                                 发力

    发力,是将站桩、试力训练获得的拳劲发放出去,并施以有效打击的训练。长期艰苦的站桩、试力训练,都是为发力训练服务的。发力是将站桩中获得的拳劲,在试力过程的突然中断时所迸发出强大的整体矛盾力量。发力是机体松紧转化的瞬间体现,它要求发力前全身心放松,发力时精神激发、意念远放,筋肉鼓荡,瞬间一紧。
    发力是在站桩、试力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的一项训练,之所以将它放在站桩、试力之后练习,是因为机体通过较长时间的站桩、试力训练后,摆脱了习惯用力的束缚,建立、巩固一整套新型的符合拳学要求的用力条件反射弧,只有此时才能通过意念调动周身肌肉协调一致地在瞬间爆发出强大的整体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是一切熟练的基础。神经通路的拓通即通过动作的重复而巩固,这导致兴奋过程在一定神经结构中精确定位:分化性抑制使兴奋过程高度集中,于是,能顺利地由拓通的通道,从一个系统转向另一个系统的条件反射联系系统形成起来,从而缩短了反应时间。
    形成了的神经系统反射机制,引起完成动作过程的系列变化:
第一,      由于熟练的形成,大大减缩了完成动作的时间。这是意拳能发出极强爆发力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因为在作用力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作用力与作用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作用力时间越短,其作用力越大。
第二,      消除多余的动作,动作的紧张程度适应于活动的任务。
由于消除了多余的动作,意拳训练有素者在与人交手中,往往能后发先至,出奇制胜。意拳要求肌肉松紧高度协调,不论在推手或散手中,都能该松则松,该紧则紧,所以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第三,      个别独立的动作结合为统一的动作。
意拳追求的是整体协调,发出的力是整体力,非局部片面之力。
心理学知识还告诉我们,已经成的运动性熟练能改造活动结构。监督动作执行的各感觉系统的相互关系会发生变化。熟练形成之前,对原动作的正确性和精确性是有视觉主导下视觉和运动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监督的,当运动性熟练巩固时,对运动的视觉监督要求大为减少,形成了独立监督运动精确的运觉(运动感觉)机制。
    熟练的特点是它的自动化。已形成的熟练,在执行时不要求意识的监督。这一点正如王老先生所说“不期然而然,真知至而至”的意拳高级境界。
关于试声主要是补发力的不足,摩擦步即下肢试力,推手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双人试力,散手实乃意拳各种训练的综合运用,其意念活动虽不尽相同(包括神意活动),但原则上是一致的,故在此不作多述。
    总之,意拳的核心在“意”,也在于“意”与“力”的转换,可以说意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一定的意念活动,来培养机体合理的用力习惯。意是手段,力是目的,一旦获得了“力”这个目的,“意”也就失去其重要了。即王老先生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可见意拳始于意,但最终不能拘于意,学者不可不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拳教学系列视频
“意拳”
大成拳/意拳的意和力
姚老意拳讲话录音资料(八)
浑元桩的训练程序---王永祥
姚承光先生谈拳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