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1-05 22:49  
        十日一更新,疾首又痛心!
  只为衣食故,无暇论古今。
  寒风吹旧岁,飞雪落新春。
  不见天涯路,蔽日是征尘。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1-06 18:23  第一百一十八句 左达承明
  
  左,《说文》解释为“手相左助也”,这个字是个手的形状,表示从旁帮助,后作“佐”。在表示方位时,与“右”相对,并指地理上的东边。“左右”二字的意思非常类似,但也有高下之分,左的位置不如右那么重要,因此把官员遭贬谪称为“左迁”,
  达,《广雅》解释为“通也”,指道路畅通。
  承明,宫殿名,《三辅黄图》载:“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但承明殿不是一般的藏书室,这里还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和临时休息的地方。
  这句的意思很明确,就不用多说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公元805年,唐宪宗在宦官的拥立下,迫使刚当了几个月皇帝的老爹唐顺宗禅位,当上了皇帝,他很快就把原来那帮掌权的大臣都收拾了,制造了“二王八司马”事件,都换上了自己信任的人,这些人中包括力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和敢于直言劝谏的左拾遗白居易。
  唐宪宗对拥立他的宦官怀有特殊的感情,想任用宦官作为讨伐藩镇的统帅,这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身为左拾遗的白居易不忘履行给皇帝拾遗补缺找毛病这一神圣职责,直言劝谏,惹得唐宪宗很不高兴。后来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回来之后,发现皇上已经撤掉了他左拾遗的职位,改去做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是一个可以不用问朝政、专门陪太子读书的闲官。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的一个凌晨,天还没亮,当朝宰相武元衡在卫队的保护下骑马上早朝。在黑咕隆咚的大街上,被马队惊醒的乌鸦沙哑地呱呱乱叫,让人觉得心惊肉跳。这时,路边树影中有人大喝一声:“熄灭灯笼受死!”卫队赶紧进入戒备状态,前面的一名卫兵循声喊喝:“大胆逆贼,竟敢恐吓宰相卫队,不想活了吗?放下武器投降,这是你唯一的出路!”话音未落,一直冷箭飞来,喊话卫兵惨叫一声摔落马下。随即,暗箭连发,卫队顿时丧失了战斗能力。武元衡回马欲走,忽见一条黑影从树上飘下,还没有反应过来,大腿已重重地挨了一棒,腿骨立断。刺客不慌不忙,拿起灯笼来仔细查看,确定是武元衡本人无误后,当胸一刀将其刺死。
  惨案发生后,举国震惊,但没有任何个人和组织宣布对此次恐怖袭击事件负责。白居易忘了自己已经不是谏官,第一个上书皇帝,请求赶紧捉拿凶手。朝中有人认为白居易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属于僭越行为,又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掉到井里死的,而他却仍然与井有关的诗,有伤孝道,关键是皇帝对白居易的直言也失去了忍耐力,于是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江州过得很不爽,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为了解闷,白居易没事就去钓鱼,一边消磨时光一边修身养性。有一次钓鱼的时候,白居易感慨万千,就放下了鱼竿,写了一首名为《垂钓》的诗: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写完这首诗,白居易想继续钓鱼,却发现鱼竿已经被一条上钩的大鱼给拖到水里了。
  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799年)考中进士,两年后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五年后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入第四等,故自称“三登甲乙第”。承明殿旁边有间屋子,是侍官值班的地方,称为承明庐,大臣在皇帝召见的时候也会在此等候通报,然后才能进入承明殿,后来以入承明庐代指在朝为官,这个典故始于汉武帝的诏书。
  《汉书 严助传》载,大臣严助因功被汉武帝留在身边,有一次皇帝问起老家的事情,严助说:“我小时候家里穷,马瘦毛长,人穷气短,因而经常被乡里的富人欺负。”武帝说那你是个啥想法呢?严助说我想到老家会稽当太守,看谁还敢欺负我。武帝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严助一去数年,连个信儿也没有。汉武帝有些生气,给严助写了一封信:“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
  汉武帝这封信的大意是:老严啊,你说你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觉得伺候我是个苦差事,我就让你回老家当了个地方官。我派你下地方,可不光是让你回老家风光去了,还因为会稽这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过了这么久,你为什么不主动和中央联系呢?你知道我现在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战略呢,可不要拿其他学派的计谋来忽悠我啊。
  严助看到这封信后害怕了,好在他脑筋转得快,赶紧上书用《春秋》中的典故谢罪。汉武帝原谅了他,把他调到身边当秘书。后来淮南王谋反,严助受牵连获罪,汉武帝本打算免其一死,但在酷吏张汤的坚持下,严助还是被判处了死刑。
  承明殿经常作为皇帝和大臣小范围议事之所,这里有点风吹草动影响着全国的政局。《汉书 成帝纪》载:“三月,博士行饮酒礼,有雉蜚集于庭,历阶升堂而雊,后集诸府,又集承明殿。”  
  朝廷里的博士们在举行仪式,忽然看见一群野鸡在落在皇宫里,一边沿着台阶往上蹦一边鸣叫,然后又飞到在很多房子顶上,最后落在承明殿上。对于野鸡这种东西,古人是比较敬畏的,但并不意味这野鸡就代表不详,否则刘邦的老婆就不会叫吕雉了。不过,如果野鸡不在野外好好生活而主动跑到庭院之内,那就是一种不详之兆了,意味着将要发生比较大的变故,现在的统治者和大臣可能统统要更换。于是,大臣们借题发挥,劝说汉成帝施行德政。无奈之下,汉成帝颁布了招贤选士的诏书。一年之后,汉成帝觉得只要是舍得拿出钱来买官当的都是贤士,于是开始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不久之后,王莽这只野鸡果然篡汉。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北地怎禁沙岁月?南人偏占锦乾坤。”这几句描写的是金兵南下攻宋时的心态,其中“一朝天子一朝臣”常被用来比喻宦海沉浮,升降不定,更是集权体制下上司任用人员的基本原则,谁都喜欢用自己觉得好使唤的下属,下属也希望找个强有力的靠山。这种用人方式的好处是上下配合顺畅,可以迅速开展工作,缺点是容易产生势力培植、拉帮结派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不管黑道白道,只要是出来混的,最重要的是跟对老大,这样才能底气十足地说:“我上头有人!”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1-08 01:03  第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八句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1)
  
  坟,《尔雅》解释为“大防”,即大型防洪堤防、战斗工事掩体一类的大土堆,后来用来作为墓地之称。在这句里,指的是古代典籍,一般认为古人有“三坟”。
  典,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说文》中解释为“五帝之书也”,即“五典”。
  这两句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思表达,都相当地平淡无奇,无非是说广内殿里有很多古典文献,像喜获丰收的秋白菜一样堆得老高;承明殿里聚集着文武百官,简直是群英荟萃、萝卜开会。
  
  
  
  欲望无极限
  
  “三坟五典”之说,最早出自《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楚灵王随口溜达出来的一句不清不楚的话。
  按照《左传》的记载,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为了吓唬吴国,派一些将领带兵包围了徐国,自己带兵驻扎在乾溪(今安徽阜阳一带)给他们当后援。当时天下大雪,楚灵王意气风发,头戴裘皮帽子,身穿秦国的羽衣,披着翠羽披肩,脚穿豹皮鞋,手拿着鞭子走了出来,后面跟着随从析父,活脱脱一个土著暴发户的形象。
  傍晚,右尹子革去拜见楚灵王。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令尹”,相当于丞相,令尹有两个助手,分别称左尹、右尹。楚灵王见子革来了,就摘去帽子解下披肩放下鞭子,以表示对手下大臣的尊重,他对子带说:“我们祖先熊绎曾经和齐晋鲁卫四国的老祖宗们一起事奉周康王,那四国都有宝器赏赐,就没给我们,这不是狗眼看人低吗?我准备派人去找现在的周天子说道说道,跟他要个鼎,你说周天子会给我吗?”
  子革回答说:“当然会啊,先王熊绎那个时代,我们楚国住地处偏远山区,穿着破衣烂衫,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贡品,而齐晋鲁卫四国都是周天子的亲戚或兄弟,所以只有楚国没有得到赏赐。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楚国已经是天下的霸主了,周天子和四国国君都得乖乖听话,难道还会爱惜一个破鼎不成?”
  楚灵王很高兴,又说:“许地原本是我们楚国祖先的封地,后来被郑国人占领了,如果我现在派人去要这块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
  子革本是郑国贵族。郑国地处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中间,谁也不敢得罪,经常是谁来打就屈服于谁,而子革追随的是亲楚国的郑国的宰相子孔,由于晋国控制了郑国,子孔就暗中邀请楚国来打郑国,可是郑国上下一心抵御楚军,子孔这个卧底根本没有机会去通风报信,结果楚军无功而返,之后郑简公杀掉了子孔,子革一看老大死了,赶紧逃到楚国,被认命为右尹。楚装虽然穿在身,子革的心依然是郑国心,当然不希望郑国的利益受损,但是他仍然拍楚灵王的马屁:“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得听您的,郑国怎么敢滋毛?”
  楚灵王信心爆棚,接着说:“以前一些诸侯国认为我国偏僻落后,都害怕晋国不怕我们,现在我们已经算上是超级大国了——当然,这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诸侯们会害怕我们了吧?”
  子革回答说:“当然会害怕啊,吓得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
  这时候,楚灵王有事出去了一会,一直站在一边听着的析父终于忍不住了,他对子革说:“你怎么说也算楚国的名人,但是你和君王说话怎么好像个应声虫一样啊?这样下去,国家可怎么办?”子革说:“你别着急啊,我刚才是在磨刀,等君王回来,你看我的刀是怎样砍下去的。”
  过了一会,楚灵王回来了,偏巧路人甲从门口走过,这个路人甲是楚国的左史,名叫倚相。楚灵王指着倚相对革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五典”这个词就这样出现了。由于《左传》中没有对这个词的具体意思进行解释,所以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贾逵认为“三坟”即三王之书;马融认为“三坟”就天、地,人三气;张衡则从字面意思入手,认为“三坟”就是“三个大防”,也就是三项基本原则;郑玄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中认同了郑玄的说法并解释“八索”和“九丘”:“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总而言之,楚灵王说倚相是个非常出色的史官,能够读懂上世帝王留下的古书。
  子革刚好找到切入点进行借题发挥,他不以为然地说:“倚相的知识并不怎么样。当年祭公谋父作《祈招》这首诗来阻止穆王周游天下之心,穆王因此得以善终。我问倚相这首诗,他不知道。如果问更久远的事情,他更不知道了。”
  楚灵王说:“那你知道吗?”子革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了!那首诗是这样写的: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这首诗是在委婉地劝说君主要施行德政,爱惜民力,不要欲壑难填、贪求利益。楚灵王听了之后,向子革作了个揖走了,此后的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对于《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采信,而是安排楚灵王和随从析父对话,对话只涉及了楚灵王欲望升级的三个阶段:向周天子要鼎、向郑国要地、让天下诸侯服气,而析父并没有进行规劝,而是一味地拍马屁。司马迁之所以没有安排子革和路人甲出场,是因为子革的这一番委婉的劝谏并没有起什么作用。楚灵王在乾溪驻扎了很长时间,整天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楚灵王的弟弟蔡公弃疾在楚国都城坐不住了,他趁哥哥的儿子给杀了,立公子比为楚王,并派人到乾溪去鼓动将士散伙,大家本来就不想在外面跟楚灵王扯淡了,于是纷纷走人,最后连析父和子革也走了,把楚灵王老哥一个人扔在了乾溪。
  楚灵王一个人在山里闲逛,当地人没有搭理他的,直到快饿死了,才被一个曾经受过他恩惠的地方官收留,喂了几个月的白饭,最后还是死了。弃疾在都城造谣说楚灵王回来报仇了,吓得新王公子比自杀,于是弃疾当上了楚王,即楚平王,就是后来被伍子胥鞭尸的那位。
  孔子对楚灵王的遭遇非常感慨,但一点也不同情,他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意思是:古人曾经说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这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如果楚灵王能这样要求自己,怎么会最后在乾溪受辱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90.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国集结重兵30万勒索贡赋,这个小国为何有胆量坚决抵制?
神奇的蝴蝶效应:一纸县长的任命书竟然成为楚国霸业崩溃的导火索
伍子胥的复仇(续一)
伍子胥之眼(连载一)
佚失的上古典籍: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何书
074 细腰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