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他少年天才,风华尽显;老而弥坚,愈发真淳。除诗歌外,他在音律、绘画、书法方面皆有造诣,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其诗“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其画“笔踪措思,参乎造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

唐代是一个推崇天才的时代,也是一个青春年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自然少不了喧哗与躁动,也少不了天才与传奇。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唐的才子们大都风流倜傥,性情孤高,如少年成名的初唐四杰,如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沉静肃穆的王维也是才子型诗人,也曾经锋芒毕露,光华尽显。少年王维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更难得的是他少年得志,仕途得意,自然会气干霄汉,畅抒万丈豪情。

经过贞观之治的大唐,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到开元年间终于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河清海晏,歌舞升平,少年的王维就生活在这一时期。面对日益繁华稳固的大唐政权,没有哪一个士人会不动心,王维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庶族地主家庭,又是家中长子,即便为了家族命运他也要到长安城闯荡一番。于是,在父亡之后,15岁的王维就早早地踏上了长安之路,开始了他宠辱不惊的一生。

在唐代,进士科还是比较难考的。相比于杜甫、孟郊这样屡试不第或韩愈那样考上十几年才被授官的人来说,王维无疑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十五六岁的王维初到京都,就凭着诗书琴棋的才情,成为轰动京城的人物,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凭借过人的才华,也凭借广泛的人脉,19岁的王维轻轻松松的就成为京兆府考试的“解头”(第一名),并在20岁左右考中进士,被授予大乐丞一职。这样迅速而快捷的成功在唐代文人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后世也就有了各种附会和传奇,猜测王维的“干谒”问题。但毋庸置疑初到长安的王维是成功的,正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有着青春的梦想与朝气,也有着满腹的抱负与壮怀,书写着盛世大唐才有的意气风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生活总是有喜有悲的,对王维来说长安的幸福如刹那烟花,短暂却又繁华,点缀在他生活中,剩下的却是漫长官场生涯里的煎熬与苦闷。通过科举考试打进统治集团的王维显然还不懂官场的圆滑与老道,很快就碰了钉子。虽然他谨小慎微,但还是很快就因为僭越观看黄狮子舞被清理出京,贬职到济州。这似乎是王维没有想到的,宦海沉浮,政治斗争第一次让王维开始思考生存的哲学。

济州十年,远离了长安的喧嚣繁华,摒弃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经历了丧妻之痛,也经历了丧友之悲,王维在人情世故上老练了许多。在济州做了四年官以后,他弃官归隐,与当地的隐士交游,畅游山水,学佛访道。在唐代的诗人当中,他第一次认识到陶渊明的价值,并真正延续了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传统。只是,这时得王维毕竟还算年轻,虽然没有了少年时的锋芒毕露,但对官场与抱负还有着几分期待与向往。所以,他还会写一些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还会在张九龄当政时第一时间像张九龄请求援引。

张九龄虽然是王维的知音,再次将王维引入仕途,但他本人却斗不过李林甫,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历史发生了奇妙的转变,开元盛世不复存在,骄奢淫逸的天宝遗事拉开了序幕。李林甫得意地上台,开始打击原来的旧党,死的死,贬的贬,王维,则被赶到了边塞。远到边塞,对王维来说好像并不沮丧,相反,他似乎也为能够远离事非远离互相倾轧的中央政权而欣慰。在走马扬鞭、粗犷雄浑的塞外,他写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草枯鹰眼疾,雪落马蹄轻。”在自然的怀抱里,他少了之前的满腹牢骚,又找回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尔一男儿”的志气与“纵死尤闻侠骨香”的壮怀。但是出使边塞总是要回去的,虽然延迟了许久,但最终他还是取道襄阳,回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长安。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最富盛名的诗便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与他早年多样化的风格大不相同。虽然同样的精致,圆润,极富色彩性与画面感,但却始终是肃静寂寞的,更多了几分禅味与理趣。王维笔下勾勒出的辋川别业与终南别业始终一尘不染,飘渺高远,颇有海外仙山的味道。而生活在这其中的人更是以一副“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高人姿态迎风而立,以至王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也成了“高人”的代名词。亦官亦隐,半官半隐,生活悠游,纵情山水,王维在安史之乱之前似乎生活的颇有味道,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自张九龄罢相,李林甫当权以后,王维对官场的生活就不再热衷了。但或许是由于性格因素,或许出于家庭的责任,他却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官场,且自出塞归来之后他就久居长安,不得不面对各种交际与应酬。大概也自知此生与隐士无缘,故而他在京郊购置了当年宋之问的蓝田别业易名“辋川”,所谓的半官半隐也不过是在休假时到那里小住几天。这种生活看起来很清闲很风光,但在当时对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来说实则是一种对良心的谴责,更何况内心敏感的王维。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匡扶社稷。而安史之乱前,唐玄宗耽于享乐,荒废法度;李林甫一手遮天,奸佞当道。国家政治日益颓败,社会黑暗,王维身为臣子,却不能或不敢对这种现象提出批判,的确是他的失职。只是当时风声鹤唳,满朝噤声,无人敢说真话,王维也不得不明哲保身。于是早已对政治绝望的王维只能寄情山水,心念辋川。从此,政治上少了一个名臣,艺术上却多了一位大家。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即便是这样平静而又苦闷的生活王维也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的号角,惊破了多少人的迷梦,大唐王朝从此走上了不归路,更不用说他底下的数万子民了。

安史之乱在唐朝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当安禄山的军队快打到潼关时,唐玄宗及其亲随才开始匆忙离京,中途赐死玉环,留下太子拒敌,自己逃亡到四川,空留下朝中扈从不及的官员,王维也是其中之一。那时王维被安禄山贼兵拘禁在菩提寺中。安禄山也和后来的各种伪政权差不多,想要拉拢一批文化名人作点缀。王维、杜甫、吴道子等人都先后被关押。王维名声极盛没有办法溜掉,而他的性格也决定他没有勇气像颜真卿、颜杲卿一样刚烈赴死。他只能消极反抗——服药下痢,让自己变得病怏怏的。结果贼人并没有因此而绕过他,还是强迫他出任伪职。于是,王维就有了毕生最大的污点。

王维被拘禁在寺中,他的挚友裴迪冒着危险来看望他,并告诉了他凝碧池畔的惨剧,王维感慨悲泣良久,口述“凝碧池”一诗哀叹李唐王朝。结果这首被裴迪传扬出去的诗作却真正救了他的命。唐肃宗收复洛阳后,对凡是“陷于贼”的官员都定了罪,有的斩首,有的绞刑,有的杖打。但王维却因这首诗而被宽赦,再加上他立功的弟弟王缙请求削爵赎为兄罪,所以朝廷也就饶恕了他。不过这毕竟是王维一生中的政治污点,也成了他最大的心结。虽然时人,后人都很同情他,但他自己却不肯因此而原谅自己,多次上表言其罪,始终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王维后期虽然思想较为消极,时常吃斋念佛,但在气节上却不输于他人。只是,拘于宫廷,耽于性格,他终究没有机会放眼世间百态,体察大千世界。所以,他是温文尔雅的真君子,却不能做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在此之后,王维的官倒是越做越高,但对世事他却再无眷恋。安史之乱结束不久也就与世长辞,空留自己的故事成为后人的谈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纵观王维的一生,实属平淡无奇,若非他写的一手好诗,画的一手好画,可能早已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后人无从得知。但历史总是充满着神奇,从高手云集的盛唐,一直到千年后的今天,王维的人气虽有增减却始终不曾中断。在他死后不久,唐代宗称其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生于盛唐,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坛泰斗。李白因其桀骜的性格为人诟病,杜甫尚默默无闻为生活所困,王维已经是名至实归的明星人物,深受众人推崇。

虽然,王维性格软弱,态度消极,常被后人诟病,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人生的热情,也不减他诗中真情,至少,他虽然对仕途很冷漠,对家人、朋友、自然却充满爱。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而不适合政治。

王维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渭城曲》,在当时广为传唱,后来还谱成了曲子即“阳关三叠”。对传统的士人来说,王维的身上自有感动他们的地方。但对一般人来说,或许这首《渭城曲》可以说明王维为何深受欢迎,也许正是他凝聚在诗中情,让他的诗虽然缺少现实的土壤,却可以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中的诗人们
安史之乱与诗人之死
易中天品唐诗
历史千人册(491-500)
用唐诗打开电影《长安三万里》,看见的不只是大唐,更是诗人们不如意的人生
大唐七绝圣手——王昌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