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坝淤地'动图解图
userphoto

2024.05.19 福建

关注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体做法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各中等规模的小沟小河内(控制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选狭窄部位,从两面山上取土筑成与山头同高的大坝,把整条沟彻底锁死。之后便听任洪水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季节性洪沟是季节性河流流经的沟谷。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区域十大季节性洪沟分布,该区域受风力与流水作用影响显著。暴雨时洪沟径流含沙量极高,洪沟下游水位迅速上涨,大量泥沙输入黄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通过植被修复、打坝淤地等措施,输入黄河的泥沙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改善。

(1)分析暴雨时洪沟下游水位迅速上涨的原因。

(2)分析季节性洪沟中泥沙的主要来源。

(3)洪沟打坝淤地后入黄泥沙减少,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暴雨降水强度大,上游来水量大;上游沟谷多,汇水量大;地势起伏大,流程短,汇水速度快;下游河段地势低平,排水速度慢;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水位上升快;黄河水量丰富,顶托作用强。

(2)黄土丘陵和库布齐沙漠土质疏松,植被稀疏,易被外力侵蚀,暴雨和洪水冲刷地表,大量泥沙进入洪沟;冬春季,大风携带的沙粒在洪沟沉积。

(3)拦蓄洪沟径流,减少下游水量,减缓径流流速,流水冲刷和搬运能力下降;拦截泥沙,进入黄河泥沙减少;淤地坝植被恢复固沙能力提高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季节性洪沟是季节性河流流经的沟谷。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区域十大季节性洪沟分布,该区城受风力与流水作用影响显著。暴雨时洪沟径流含沙量极高,洪沟下游水位迅速上涨,大量泥沙输入黄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通过植被修复、打坝淤地等措施,输入黄河的泥沙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改善。

(1)分析暴雨时洪沟下游水位迅速上涨的原因。

(2)分析季节性洪沟中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和泥沙的搬运方式。

(3)洪沟打坝淤地后入黄泥沙减少,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暴雨降水强度大,上游来水量大;上游沟谷多,汇水量大;地势起伏大,流程短,汇水速度快;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水位上升快;黄河水量丰富,顶托作用强。

(2)来源地:黄土丘陵;库布齐沙漠。

搬运方式:夏季,暴雨和洪水冲刷地表大量泥沙进人洪沟;冬春季,大风携的沙粒在洪沟沉积。

(3)拦蓄洪沟径流,减少下游水量;减缓径流流速,流水冲刷和搬运能力下降;拦截泥沙,进人黄河沙减少;淤地坝植被恢复固沙能力提高。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在河口镇(头道拐水文站下游约10千米处)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河龙区间黄河干流长约725km,支流众多,流域面积约11万km2。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地居民运用“打坝淤地”的措施来治理生态环境,即在黄土高原的各级沟谷中,修筑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坝堤,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截至2011年底共修建大型淤地坝3786座,从2000年开始植被覆盖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截至201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率达到68%,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图1为河龙区间范围及大型淤地坝分布图,图2为小流域坝地示意图。

(1)简述河龙区间成为黄河流域主要泥沙来源区的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打坝淤地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打坝淤地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1)流经土质疏松、颗粒细小、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大,坡面径流流速快;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对地表冲刷严重;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植被发育差,保持水土能力弱;千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产沙能力强;采矿、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造成土层松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2)修坝降低河流流速,增加了水分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河流径流量(或地表径流)减少,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量变大,下渗能力增强,地下径流增加;泥沙淤积,使沟壑变得平坦,地形起伏变小。

(3)水坝拦水拦沙,减弱土壤侵蚀,保持水土,土壤肥力增加;土层深厚,利于作物吸收土壤营养成分;水域面积增加,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打坝淤地,淤平沟谷,增加了耕地面积;打坝淤地增加了水域面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

典型例题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图1中白色区域),呈现出典型的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在该地区植树造林并在各级沟谷内修建了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打坝淤地工程。图2为大型淤地坝分布图,图3为打坝淤地景观图。

(1)列举图1中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之间流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打坝淤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说明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位于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地带;森林带至草原带过渡地带;位于我国畜牧业和耕作业过渡地带;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2)修坝降低河流流速,增加了下渗河流径流量减少;增加了地下径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

(3)水域面积增加,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打坝淤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打坝淤地增加了水域面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

典型例题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为我国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不断退化,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为发展农业生产,图中②地区总结出了打坝淤地的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所谓打坝淤地是指在当地的沟谷中,修建以拦水拦沙、淤平沟谷为目的的水坝工程。

(1)比较①②两区域地形的异同。

(2)描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简述打坝淤地对②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地均为高原地形(①为内蒙古高原或鄂尔多斯高原,②为黄土高原)。不同点:①地地势平坦,沙漠广布;②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谷地貌发育,地表崎岖。

(2)种植业向北扩展,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3)(打坝淤地修建的)水坝拦水拦沙,保持水土;减轻旱涝灾害;淤平沟谷,增加耕地面积;沟谷坡度减小,水土流失减弱。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总面积64.62万km2,目前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水蚀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3.41万km2。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干沟纵剖面的治理措施。

(1)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2)据图分别说明该干沟中的峁顶(边)、陡坡、缓坡和沟谷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3)打坝淤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说明图中淤地坝的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

(1)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植被破坏;采矿中滥采乱挖(不合理开矿)及城市、交通等大型工程建设中破坏地表植被。

(2)峁顶和峁边植树;陡坡处种草;缓坡处修筑水平梯田;沟谷中打坝淤地。

(3)拦蓄水沙,减少流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增加耕地面积;水域可增加灌溉用水等。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为我国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不断退化,使该地区成为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为发展农业生产,图中②地区总结出了打坝淤地的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所谓打坝淤地是指在当地的沟谷中,修建以拦水拦沙,淤平沟谷为目的水坝工程。

(1)比较图中①、②两地地形异同。

(2)与成都平原比较,图中③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3)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简述打坝淤地对②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②两地地形类型均为高原(①为内蒙古高原或鄂尔多斯高原,②为黄土高原)。

不同点:①地地势平坦,沙漠广布,②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沟谷地貌发育,地表崎岖

(2)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3)种植业向北扩展,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4)(打坝淤地修建的)水坝拦水拦沙,保持水土;减小旱滂灾害;淤平沟谷,增加耕地面积;沟谷坡度减小,水土流失减弱。

典型例题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左图),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查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沟道中有多级淤地坝。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分析建淤地坝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2)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右图),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3)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流量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4)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1)淤地坝拦蓄上游洪水和泥沙,削减洪峰,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形成水库,增加当地灌溉用水;淤积后形成的平地,增加当地耕地;保持水土,提高农田生产力。

(2)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3)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4)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小河沟流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沟壑区。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林草覆盖率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下图为南小河洶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模式图。

(1)鱼鳞坑内利于植被生长,说明其原因。

(2)指出建淤地坝和退耕还林(草)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作用的差异。

参考答案:

(1)鱼鳞坑内拦蓄雨水及地表径流,增加土层湿度,保证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鱼鳞坑内利于泥土沉积,土层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长。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沉积泥沙),并减少沟道侵蚀。退耕还林:提髙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主要减少坡面土壤侵蚀(固定表土)。

(来源:地理兴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着《地理中国》学习地理 黄土高原
水保之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类型全解
“打坝淤地”是什么?
淤地坝和谷坊
水土保持领域常见的一些措施
区域认知 |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区——黄土高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