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八?霸王别姬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八 霸王别姬

(2012-03-04 17:44:04)
标签:

传统文化

分类: 外院文集

              

    在距今二千年之前的中国历史舞台,风云变幻,波谲云诡,曾经涌现了一批英雄豪杰。他们在推翻暴秦的起义战争中,共同奋战,却又相互倾轧,上演了一出楚汉相争的风云大戏。代表‘楚’一方的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代表‘汉’一方的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大家都知道结局,刘邦获胜,霸王自刎。一般来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中国历史中普遍认同的‘成王败寇’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太史公竟然把失败者霸王项羽记录在《史记·帝王本纪》中。也就是把项羽当作了一代帝王,可奇怪的是项羽从来没有登基称帝,虽然他很想,在他很小的时候,看到秦始皇出巡会稽的仪仗,那做派,那气象,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的豪言壮语,可是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西楚霸王”而已。可见就连汉武帝也在心里由衷佩服项羽的勇武,谁叫他也谥为一个‘武’字呢!可见即使在汉朝开国几十年,人们在意识形态中还在为西楚霸王的神武余威而目眩神迷,心动不已,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才敢说出“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评语。而一向以严肃、谨慎著称的司马迁竟然一反常态的为项羽添油加醋:“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有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经常骑乘。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气概能压倒当世,时势不利啊,乌骓也不再飞驰,乌骓不再飞驰啊!我该拿它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歌唱了数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汉兵已经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声,大王的意气已经尽了,我还为什么要活在世上呢?)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正是他始作俑创造了“霸王别姬”的美丽传说,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为霸王和虞姬的忠贞爱情津津乐道,太息不已,西楚霸王也正是由于虞姬和乌骓马才让人加倍的同情和留恋,使他在楚汉争霸的历史中增添了传奇的砝码。诚然,他失败了,但是,中国历史也为他单单开了绿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使得后人终于知道在二千年之前,中国历史曾经存在过这么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神秘,充满雄浑男儿气的盖世英雄!
    尽管历史的真相早已湮灭在千年的烽火尘埃之中,尽管关于项羽的历史记载实在是乏善可陈,少得可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当时各方对他的评论中抽丝剥茧,还原一个真实的项羽:
    1、王陵说:“陛下(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高祖本纪》)   
    2、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立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陈丞相世家》)
    3、韩信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淮阴侯列传》)
    4、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
    可以看出,这些敌我双方对于霸王的评价竟然充满了矛盾,这里面有由衷的赞美和称誉,也有无尽的讽刺和挖苦,诚如钱钟书老先生在《管锥编》中感叹道:“当从范增等语中得之。‘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逢;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可见霸王竟是这么一个拥有多重人格,极其自相矛盾的风云人物。以往我们对于项羽无非是“一介勇夫,有勇无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一边倒的评价。但是我们从韩信的评价之词中终于知道了霸王竟然怀有“妇人之仁”。
    可能霸王和女人是一个极端两级化的名词,我们看京剧《霸王别姬》里面把霸王定位成虬髯满腮,一脸横肉的莽夫形象,虽然我们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经典造型,但是真实历史中的霸王会是这副模样吗?如果真是这样,韩信怎么会将他和妇人联系起来。我们看女人的心地都是相对的比较柔软,充满慈悲和同情心,富于情绪化和内敛、含蓄的气质,佛教之所以把观世音菩萨女人化就是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中国文化的骨子里就是一个含蓄内敛、绵里藏针,以柔克刚,包容一切的内涵。无论如何,霸王和这些文化显然格格不入,看他的身边只有一个行将就木的范增,最终还被他气跑了!而人家刘邦身边是人才济济,和霸王形成鲜明对比。但是霸王还是女人气十足,换句话讲,他的不合时宜;自负脆弱;任性不成熟;优柔寡断;对敌人恨不起来,正是这种妇人之仁才被韩信所诟病!
    看他在多次占据上风的时候,没有对刘邦下手,包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他都为他所信奉的‘义气’和‘盟约’掣肘,可是人家刘邦呢,在他们订立了‘楚河汉界’(楚霸王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的盟誓后,公然撕毁了协议,一举将项羽逼到了乌江。项羽根本不是刘邦这样的人的对手,所以他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他本可以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逃回江东去苟延残喘(或许还可以重振旗鼓,求得东山再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以极富悲剧意味的方式承认了天定的悲剧结局——即‘天亡我’的现实,却又对‘天’的给定发出挑战和怒吼。他对悲剧现实响亮的回答:我承认我必定失败,但绝不输在现在;我只输给无形的‘天’,但绝不输给任何面前的敌手。最后,他用自己的手割下了自己的头,他似乎要以此证明:连死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杀了自己,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力量获胜。
    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位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他的精神不死。这种超越精神大多在毁灭和失败中越发得到显露,它是人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一道坚固的屏障,使人们无论陷入多么卑微的环境都能够始终保持着一股傲气,保证自己永远不被打倒。《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如项羽、李广、伍子胥等人都是那样的高傲和不可战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项羽与刘邦对垒,战无不胜,仅仅在垓下败了唯一一次而痛失天下。其悲剧性的结局更令世人扼腕叹息。霸王自刎虽然有输不起的嫌疑,但这也偏偏成全了他的一世英名!这世上最能博得人们好感的不就是悲情英雄么。无怪司马迁著史记写到项羽用的是项羽本纪(只有写皇帝才用本纪,而项羽并没称帝),也无怪李清照这样婉约派的诗人也留下:“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豪放的诗句。
    相比之下刘邦在人格魅力上是屈居下风了。刘邦平民起家,出身低微,自小和一群流氓厮混,他的身上流淌的是江湖的血。他没有文化,没有什么所谓的教养,这更使他为人处事灵活多变。司马迁笔下写刘邦最传神的地方应是他的多变。例如:项羽射重其胸时他说射中了他的脚,以安军心,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韩信讨假齐王时,他大骂韩信,然而看到了张良等人的示意后的刘邦又来了个复骂,“大丈夫建功立业就该当个真的”。他的狼性十足,兼具猴性,使得他在那样的乱世左右逢源。刘邦一直充满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他一直在项羽的阴影之下生存。他可以连父亲、妻子都不顾而苟且偷生,他可以死皮赖脸、低三下四地哀求项羽,他可以寄人篱下、卧薪尝胆的积攒实力。刘邦不看重礼教,所以他不讲信誉,他与项羽立盟后马上撕毁条约。这些都是项羽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就个人魅力而言,项羽集中了各方面优秀的特长与一身。而刘邦和他相比则显得各方面都很平庸,差了一大截。而正是应为项羽各方面都很强,导致项羽刚愎自用,乾坤独断,不能知人用人。而相对刘邦虽自己不咋样,但礼贤下士,能过把不同特长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我所用。刘邦政治手腕强,所以能做皇帝,而项羽虽纵横天下,无人匹敌,却只能是个英雄。从而导致最后刘邦能败项羽而得天下。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从小锦衣玉食,而且傲慢自大,他一直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继秦始皇以后的第二个帝王,他根本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实力,而且事实证明在秦朝崩塌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的争霸战争中,只有这个西楚霸王不可一世,笑傲沙场!是他的胜利助长了他的自大,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让众人见识了霸王的神威,以至于人们见到他都不敢仰视,膝行而前!正是这种胜利感和优越感让他熏熏然,他以为最终的胜利非他莫属。但是他没有吸取吴越春秋的历史教训,失败对他而言只是早晚的事情! 
    霸王从二十四岁参加起义军,一直到三十岁乌江自刎,短短六年,铸就了个人的辉煌和悲壮!讽刺的是,他的辉煌也是他失败的开始。刘邦说过:“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刘邦不害怕项羽,担心的是项羽唯一的谋士,所以他用陈平反间计使得项羽和范增失和。这个项羽父亲项梁生前的挚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人,最终带着满腔的委屈和遗憾离开了项羽,其实他们在鸿门宴上已经开始出现裂痕,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就是充耳不闻。反而对刘邦进献宝物感到陶然和满足,于是放跑了刘邦,气得范增用剑劈断刘邦进献的玉斗,指桑骂槐的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那一次的确让刘邦汗流浃背,魂飞魄散,他终于知道了范增的厉害!接下来离间项羽唯一的智囊便是他首要之举。他成功了,他深谙项羽的弱点,知道他的狂妄自大,所以逼项羽杀死了义帝(傀儡皇帝),使得他众叛亲离,彻底失去了民心。并且诱敌深入,一步步将项羽逼上穷途末路。而项羽一直以来信任刘邦,没有质疑他的忠诚度,他对这个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伙伴始终没有一丝疑惑,就算刘邦抢先攻占了咸阳,大肆抢掠,也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事实证明他没有政治敏感性,咸阳乃古来必争之地,其战略显要和政治象征历来为人所看重,但是项羽竟然没有定都咸阳的打算,“富贵不还乡,如同衣锦夜行”,可见他没有雄才大略,而他放走刘邦更是他一生中不该犯的最大错误。因为刘邦可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仁慈,前205年,楚汉战争中彭城之战,刘邦败北,妻子吕雉被俘,其间项羽把吕雉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雉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刘邦在品行上接近无赖,他丝毫没有道德的羞耻和礼法的约束。
    汉二年四月,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曾经给刘邦下过一个定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贪财好色,刘邦打到彭城之后的表现验证了范增的评价。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起来了。结果,刘邦派来接家属的人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派来找刘邦家属的人也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仅如此,而且刘邦的父亲、妻子与刘邦的儿子、女儿还在忙乱中相互走失了。
    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被迫成为人质。刘邦的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刘邦绝情绝义,三番五次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总算有大臣屡次相助吕后的儿女才逃出性命。吕雉与刘邦其父太公却从此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而且,吕雉在为人质的两年多时间内,还遇到了一件灾难。汉四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之时,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胁。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刘邦不吃这一套,竟然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
    其实我们我们大可不必苛责刘邦的行为,他对项羽的忠诚度抵不过“诱惑”的吸引,这个诱惑就是天下!大家想必都知道四书五经中有一本孔子写的书《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春秋》开章明义,就是宣扬中国文化‘兴灭国继绝世’(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会的基础而来的,‘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已经灭掉的国家,万一这个国家没有后人,就要把他远支的宗亲找出来。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继绝世’,是这个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所以周武王统一了中国以后,分封诸侯达两三百个国家,而所封的并不全是周文王的儿子,如当时的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代,许多都是曾经一度灭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这种国家重新建立起来。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如刘邦、项羽他们起来推翻秦始皇的暴政,当项家初起的时候,还不敢自己称王,要找出楚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孙子怀王出来,奉为义帝。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奇怪,项家起来就起来了,为什么要找个小孩子出来为帝?这就是宗法社会的思想,必须要找个帽子戴上。这固然是项家的权术,但从道德的观点看,中国人始终有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后来刘邦称帝,却封赠了项家和战国时代好些后人,这便是汉代初兴时的可爱可敬之处。)的大义精神。
    孔子在书中对春秋二百年间的所谓‘战争’加以褒贬,《春秋》这部书并不是非战论,它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战争哲学是为正义而战,所谓“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例如在春秋二百多年之间,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只有两次是为复国复仇的战争,那是无可厚非,不能说是不对的。所以他说:“今(指春秋时代)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关于历史文化的破坏,政治道德的没落,则更严重。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那些有霸权的上层领导分子破坏完了。为什么那个时代会造成这样的紊乱?以孔子的论断,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的文言中便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后来的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便说:“细恶不绝之所致也。”所谓细恶,便是指社会人士缺乏远大的眼光,对于平常的小小坏事,马虎一点由他去,久而久之,便造成一个时代的大紊乱了。继春秋时代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又延续了两三百年,便是我们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期。紊乱的情形,比春秋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个强国的诸侯重现实,社会的风气更重现实,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
    孔子在质询战争的意义何在?礼义何在?难道我们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不顾信义,不顾廉耻,不顾道德,如同禽兽般的烧杀抢掠吗?它从一个方面说明要想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因为他们的一个决策很可能就决定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他们这样不计后果的代价就是促成中国文化的倒退和衰亡。我们看整个二十四史,都是和《春秋》一脉相承,都在重宣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注重自己的文化和形象,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国家,一旦出现违背、僭越中国文化精神的可耻行为,历史就会对它痛加指责。所以这就是历史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要给项羽浓重一笔,太史公的意思就是要让项羽和刘邦做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说,项羽是为了刘邦而存在的!它并没有过高的宣扬项羽,因为汉朝的大历史背景不允许这样做,它也不允许贬低高祖的形象,这就有些左右为难,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在《史记》中看到激情交叉的这一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项羽没有刘邦的背信弃义,它虽然傲慢自大,但他内心有仁慈、天真的一面,这和刘邦称帝后对下属的翻脸无情、兔死狗烹的确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这就是西楚霸王得以穿越千年,得享历史的唯一原因!否则只是记载一个失败者项羽的名号就足够了。当然刘邦这样的人更适合做皇帝,因为他有手段,有谋略,有野心,有毅力,他和雍正皇帝一样可怕!这样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可爱,看他娶的女人就知道了,我们都知道吕雉这个女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阴毒的女人,比起慈禧太后不知厉害多少倍!一个女人可以帮助、辅佐,甚至打造一个帝王,人家唐太宗不是就有一个贤惠知礼的长孙皇后吗!可是汉朝一开国就被这个坏女人搞得乌烟瘴气!所以司马迁又设计了虞姬这个角色,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虞姬本来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但是之所以这个本该在野史小说中存在的人物居然出现在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之中,仔细思索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又是太史公指桑骂槐,声东击西的一招。”
    虞姬在《史记》中寥寥几笔,但是力倾千钧,她衬托出项羽的悲壮,引人无限同情,也许项羽本身也不可爱,但是从一个侧面,从他的女人反衬出项羽的铁骨柔情!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智慧啊!他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塑造这个的角色,虞姬没有在项羽失败的时候背弃他,相反为他去死;在古代这样的女人就是烈女,而她的所作所为也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们从寥寥数语中分明看到一个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貌美如花,楚楚可怜的绝代佳人站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太史公的目的所在!虞姬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只是为了反衬出吕雉的嘴脸!我们都知道吕雉这个女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当初随着丈夫逃亡的时候,就不守妇道,和谋士审食其通奸(刘项争雄,太公与吕后常在楚军中为质,舍人审食其从焉,后因与私。既定天下,食其以功封辟阳侯。辟阳侯谨慎,尝为外庭解纷。故终吕后之世无患。——明·冯梦龙),后来帮助刘邦杀了韩信之后,又开始对刘邦的女人大开杀戒。为剪除异己,毒杀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给她吃哑药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任其哀号,名为“人彘”。连他的亲生儿子汉惠帝都不耻母亲的行为,郁郁而终,而当上太后更是将刘氏赶尽杀绝,要不是陈平、周勃,汉朝哪里会享有四百年的天下?我们说虞姬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两千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赞颂,就是因为她的可贵品质,这样的女人即使放在价值观念早已变质的今天(现代人崇尚:“找个你爱的人做情人,找个爱你的人做妻子”!)恐怕也是会引人同情和怀念的!因为大抵男人都喜欢这种女人,这种女人最值得人爱!所以我们今天还在舞台上欣赏《霸王别姬》,还在心理上缅怀忠贞刚烈的女人,还在历史上计较项羽的失败!惟其如此,中国历史才显得充满色彩;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显得益发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项羽
项羽3万精兵击溃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项羽没有霸占吕后?
刘邦到底有没有碰过虞姬?
揭秘:刘邦得到过虞姬吗?虞姬又与韩信有着怎样的风流韵事呢
历史的角落:西楚霸王项羽活捉吕后后,为何没有霸占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