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

世人尽知,诸葛亮在"毛宗岗"版本的《三国演义》中被称之为"三绝"其一的"智绝"。

而"智绝"诸葛亮和"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所不同,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淋漓尽致所展现的"智绝"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代言。

是因为诸葛亮身上发生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忠于刘备、刘婵父子,一腔赤心、尽忠于蜀汉大业"动合无形"的一种精神。

如《三国演义》之八十五回记载: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其意则是说,诸葛亮的能力高于开辟曹魏政权的魏文帝曹丕,若是在日后幼子有才则可以辅佐他;如不才诸葛亮则可取刘婵而代之。

诸葛亮闻听刘备之言,叩首流泪表示要肝脑涂地效忠于刘婵。

"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所以,这种儒家思想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濡染强化,并由此根深蒂固沉侵在三国粉丝的心里。

因而说,三国时期,诸葛亮时刻不忘"知遇之感"的忠肝义胆则是令后世为之敬佩的一种品德。

这是令古往今来人人所为之敬仰的一种精神,既完全符合孔子所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理,也吻合《战国策》所著"士为知己者死"之古代学者为之献身的一种传统美德。

自此之后,诸葛亮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七渡泸水,七擒孟获,经略西南少数民族,六出祁山,对峙司马懿,北伐曹魏,最终含恨病逝于五丈原。

可以说,诸葛亮尽心尽职为蜀汉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种精神,也为其塑造了在封建政权时期"一代贤臣"的崇高美德。

"忠"亦是三大教派之一"儒教"思想在鼎盛时期所建树起来的一个主要道德标准,更是限制约束人伦关系,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时期,制约君臣佐使之间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道与德之思想准则。

可是,随着封建时期,江山易主频繁,以至于在三国之后,让一些尊崇儒学的知识分子将这种封建思想给彻底定论了。

宋朝时期,秉承儒家学派和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等头衔于一身的朱子(朱熹)就极力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观念。

并通过"三纲"的封建思想,极力推崇臣子对君主必须要完全地遵从与效忠,从而抑制了人的本性,扮演了封建专制时期稳固秩序的一个重要角色。

但是,关于诸葛亮的"忠",则具体表现在其统帅刘蜀大军"四出祁山,北伐曹魏"的时候,在得到后主刘婵令其"归蜀"的诏令时,诸葛亮明明知道是有奸贼从中干扰,但仍然遵守其在先帝刘备床前立下"誓死效忠"的誓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服从君主刘婵的命令班师归蜀,进而失去了一次全面反攻曹魏的大好契机。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一生为刘蜀大业"呕心沥血,鞠躬尽力"的所作所为,重点则体现了其对蜀汉事业持之以恒的一种理想信念和人格品德。

说完智慧型的代言人诸葛亮后,果儿在浅析一下"义气"的形象代表关羽。

从古至今,人尽皆知,三国时期的关羽则是一位"义绝"的化身。而三国粉丝们也都十分了解,关羽的"义绝"之举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许多。

其中,令人难以忘怀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其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就重点写到关羽和刘备、张飞在下邳之战中因兵败而失散、后迫于保护皇嫂而"降汉不降曹"与奸雄曹操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章节。

"辽应诺,遂上马,见曹操,说降汉不降曹之事。操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关羽屈身降于曹营之后,曹操频频使用金银珠宝等各种物质基础乃至靓丽美女来收买拉拢他,又赠送锦服战袍,封高官赠名马,同时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待他。

可是,关羽却丝毫不为所动,以至在曹操看到其身上的战袍已破旧不堪时,而取一锦战袍相赠后,关羽仍然在曹操所赠的新战袍外面罩上刘备相赠的旧锦战袍,借此向曹操表白"新恩虽厚",但难忘刘备的"旧义之恩"。

而后,关羽在获悉刘备的落脚点之后,立刻辞官卸任,单枪匹马前去投靠。

此番此举,就连曹操在得到奏报后也大为称赞其"真乃义士也"。

"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

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大众熟知,关羽所奉行的这种"忠信之举",虽说包含着对汉朝宗室的一种忠义,但也涵盖着异姓兄弟朋友之间的一种信义。

所以,在《三国演义》这部史诗巨作中,传颂关羽的"义"恰恰是后一种。

自古以来,"忠,孝"一直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故而"忠、孝"和"节、义"则在古代封建政权统治时期被一同并列为人伦道德之准则。

因此,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中所推崇的"义学"固然和古代时期,所谓正宗人伦道德之理的观念十分紧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义学"与非正统的民间布衣文化则有着人和人或者人和事物之间某种非血缘性质的关系。

果儿引以:关羽和刘备、张飞这三位异性兄弟之间"桃园三结义"的例子来略加论述。

家喻户晓,三国时期,刘、关、张三兄弟,既不属于仕途出身,也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为了实现彼此之间的共同目标,通过撮土焚香,拜了把子,而结为异姓兄弟。

"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三国演义.第一回》

首先、刘、关、张三兄弟自结拜之日起,自始至终都在遵守着这个誓言,始终不渝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着彼此的誓词。

这种以烧香拜神,义结金兰的结义方式,在古代历史时期里有着悠远的文化传统。

可以说,这是夹带着浓重气息的一种草野英雄主义、也是代表着江湖豪杰侠义之士"撮土为香,异性结拜"的一种形式。

其次、纵观《三国演义》来看,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这种"即是朋友又是兄弟,即有兄弟之情而又有君臣之分"的一种同等关系,间接性地加强而又深化了这样一种风气民俗。

再次、古人都极度憧憬与敬慕,刘、关、张之间那种非血缘关系的兄弟之情,继而争相仿效"异性结义"的这样一种方式,为本身的利益之争或奋斗目标起到辅助的作用。

举例来说,古代历史时期,类似于或效仿"桃园三结义"结拜异性兄弟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与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齐名的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的首脑人物,也是大西开国的皇帝张献忠。

张献忠四位义子中的起义军领袖李(张)定国、孙(张)可望,在抵抗清军的战争中,就借以诸葛亮之"忠义"和"刘、关、张之间"义结金兰"之举彼此互相勉励,使之振作。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三国演义》是人所共知的掌故。

纵观《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通过叙述曹操的霸道而突显了刘备的仁义,弘扬了诸葛孔明的"矢忠不二",推崇了关羽的"情深义重"。

进而集中诠释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其所代表着"忠孝节义"的一种社会道德意识形态。这也是古代历史时期,在封建统治政权下讴歌传统人伦道德观念体系的极高境界。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所强化的人格理想与社会道德理想则又以"忠义"为重心,强调君王的"义"则要修仁行义、勤政爱民,灌输臣子的"义"则要忠贞不渝、赤心报国,提倡朋友之间的"义"则要知恩报德、感恩图报,弘扬兄弟之间的"义"则要同生共死、患难与共。

因而,不得不说《三国演义》通过将社会各阶层调和折中的一种立体表现形式,却一直深受封建固化阶级和流动阶级所追捧,乃至在当下社会被大众所普遍接受。

以至于《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自诞生至今,凭借其所颂扬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依旧拥有着其巨大的影响力,并绵绵不绝地陶染着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名著: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份体验报告-雅虎文化6
关羽战死后,刘备听了张飞一句气话,蜀汉从此走向灭亡
三国演义读后感
人生必读之十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2009中考语文名著《三国演义》知识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