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琉球的历史

 

1.序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琉球都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明朝开始,所有的历史书籍均未注明琉球王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琉球王国没有国王只有中山王,没有军队只有中山王府的府丁,中山王和三司官等均要接受明清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琉球王国合法的执政者,琉球王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均严格服从于明清中央政府的安排。

 

琉球的创始人是朱元璋

 

  

    为了让更多的华人知道琉球的前世今生懂得利用国际法去维护琉球属于中国主权这一事实琉球人民早日回到中华大家庭的怀抱,特重新整理和编写这部历史书的目的。

  

    当年,晚清政府官僚剥削阶级猖獗,导致国家社稷江山倾斜,内忧外患,日本法西斯利用晚清对内残暴对外软弱无能的特点,粗暴地从我们祖先手里强行夺走了琉球,还不断逼迫晚清签下出卖琉球主权的条约,可是,从琉球王国陆续回大陆的人很多,他们和大陆有识之士一起反对割让琉球主权。至今为止,事实上的琉球主权从未被历届中国政府所出卖。

  

    今天,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抱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有必要对琉球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归类、分析、运用,讲述琉球主权仍然属于中国的这一客观历史事实。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琉球人的风俗习惯与福建民俗极其相似

 

  

    古代的福州造船业、手工艺品、冶炼业和丝绸业等比较发达,并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港湾条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距离我国祖产的琉球(日占)那霸市仅455海里,距台湾的基隆150海里,距台湾的新竹74海里,距日本的长崎695海里,距菲律宾的马尼拉787海里。

  

    琉球前身的名称很多,比如有留求、流求、流虬、留仇、流仇等等,发音相同。为了让读者便于阅读,编辑者以1372年为分界点,当写到琉球前身的时候,暂以“留求”为名,当留求被朱元璋钦赐“琉球”之后,按琉球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还原琉球王国前世今生的伟大历史让读者理解琉球主权仍存在着属于中国这一客观事实。

 

     历史就是一本教科书,以史为鉴,深受倭害的中国人绝不能让二战法西斯们继续走军国主义路线,决不能任由他们沿袭着侵华时那种既占里子又占面子的状态,决不能让他们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网友“战争之神008”制作的《琉球 我的故土》

 

 

 

2. 留求和琉球

2.1.  琉球的前身是留求

2.1.1.  闽人祖先遍及台湾、留求、南洋和日本

 

     原始社会时期的福建是东越之地,福建的土著民族和北方民族一起共同创造着中华文化。

 

     早在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东南之滨的福州是越王勾践后裔的属地之一。秦朝时福州属闽中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大军浩浩荡荡开赴福建,各路北方人定居福建,福建人因害怕则乱纷纷四处逃难,有的台湾和留求等地

  

    由于秦始皇暴政,被秦始皇废黜的闽越王国的勾践的子孙无诸、摇等参加了反秦行列,后帮刘邦灭楚有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册封无诸为闽越王,以福州为盘踞据点,建成闽越王国的冶城,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领导,是得到朝廷承认的地方性自治王国。

 

     后来,闽越王想扩充地盘,先后兵发东瓯和南越,中央政府极为不满。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六年)兴师来问罪,直到公元前110年,东越国被灭之后,汉朝中央政府把大量的闽越族人迁至江淮,从其他地方移居来了很多人,闽越王国宣告结束。这时,又有很多福建人趁乱四处逃难,有的顺着亲属走过的海路迁徙到了台湾、留求、南洋菲律宾和日本等地

  

    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带来了先进的工农业技术,既扩大了城镇规模,又懂得了灌溉技术促进农业丰收,福建人渐渐地被中原民族同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福建人口增加,文化和交通随之改善。

  

    尽管福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福建人民通往台湾、留求等地的海路仍然以最原始的地理坐标钓鱼岛为海上地理识别标志,福建与台湾、福建与琉球等贸易交往绵绵不绝。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早在三国时代,北方的汉民族人不断向福建迁移,特别是东晋,西北各民族为了避祸,大量涌向福建。据史书,由于永嘉八王作乱,衣冠士族纷纷南下,来到福建的大姓就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八大姓。其中,中原来的汉民族为数不少定居在福州、泉州、莆田,这些汉民族在福建船工的帮助下,渐渐走向了台湾、留求、南洋、日本,出洋经商成为福建人的历史传统。这是福建有名的历史,史称“衣冠南渡”。

 

 

     282年(西晋太康三年),福州设晋安郡,太守严高在福州建子城为郡城。南朝、隋唐时,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

  

    725年(唐开元十三年),改设福州都督府,是“福州”建城的元年。

  

    901-908年(唐末、五代初),随黄巢起义的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南下,占领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建都福州。为避免卷入更大规模的战争灾害,王审知自己不称帝,名义上仍然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王审知先后在福州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罗城和南北夹城,形成王城。随王审知一同来到福建的中原子弟,从此都在福建安家乐业。

 

     北宋末年,宋朝的北方领地不断被金兵占领,中原人再一次大规模南下,挤压不少福建人移居台湾、留求和南洋菲律宾等地。随着古代的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福建称为中华民族的后花园,福建则成为中华民族大规模走向海外的基地

 

  

    福建地理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爬山涉水到内陆求发展不容易的沿海居民促进了福建人富有闯海外世界的精神,祖先他们继承和发展与南洋和东洋等地的海上贸易福州和泉州都是我国的东南重镇,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是一个著名的对外商埠之一。福建造船业发达,船舶造的比较皮实,经得起大风大浪的折腾。1140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年),下令福州大治海舟,一下子达千艘,可见当时的福州造船业之水平数一数二的。

 

     古代在海上通航问题上,福建的地理位置和海潮流向决定了福州台湾留求、南洋和日本大多选择钓鱼岛等岛屿为海上地理坐标可靠的,使得这些地区都留下了福建人足够分量的足迹。

 

     古时候,晋朝的风水大宗师郭璞曾到过福建福州,在乌山一块石头上留下字迹。有一天,郭璞趁兴和一些官员坐船出闽江口游玩,到了闽江口,转过身来再看琅岐岛,见那里山明水秀,景致真真的叫好,不觉开口称赞道“回头面视琅岐岛,一担紫袍担卖倒”,(笔者注:紫袍指大官,担卖倒指层出不穷),意思是说福州的琅岐岛山好水好人更好,将来做官人很多。

  

    果不其然,郭璞的广告不是信口开河,从福州出去做官的人很多,同朝为官的朝廷官员从福州人口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大陆逃难官员和家属途经福州成功逃亡到留求各类故事,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国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一直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早在汉、隋、唐、宋、元时期或更早,历朝历代都有清正廉明的官员,清廉官员单打独斗肯定斗不过贪腐官员结成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团体而不得不举家逃难,所以,为了避免株连九族,举家并带着大批随从一起逃亡到福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晋朝末期,宫廷内乱,很多官员不得从河南逃亡到福建,然后分散到福州、莆田和晋江,甚至有的逃亡到台湾、留求和菲律宾等地。

 

     福建简称“闽”,门里有蛇,山高林密,路遥艰辛,逃难之中一不小心被蛇所伤自然危及生命,因而内陆人往往谈闽色变,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一般人不敢轻易踏入福建,可是,逃难就是保命,历史书记载了不少奋不顾身踏足福建者众,从福建逃至台湾、留求者众。

  

    古代的高丽(当时属中国藩属国人口稀少,到贫瘠的留求定居者较少,可是,很多福建去留求的也有跑到日本定居1262年,留求岛人口约,以福建人(包含台湾人,台湾称小留求,归福建管辖)为主,以浙江人为辅,遍布于岛内。据传,福建人逃难到台湾和留求之后,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裹挟到争夺地盘的连年征战,他们自然而然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不经意间成为留求地主武装势力的一部分最终,留求岛形成三个势力较强的部落,按照地理划分,他们分为山中、山北和山南。当时的部落首领叫“按司”,于是按照古书记载的,三个部落首领分别称谓“中山按司、北山按司和南山按司”。

  

    留求的各行各业均有福建人的身影,留求的地方方言自然而然变成了福州话为腔调,结合了闽南话语型形成了琉球当地方言。

 

 

 

2.1.2.  留求从来不是国家

      名声在外的缘故,历朝历代都知道福州到琉球有一条便捷又安全的海上交通线。

    隋唐宋元明清,福建和广东的沿海军民均已掌握福建至留求、广东至留求、以及大陆通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的航海针路、航行规律和海山岛屿之间的水文资料,并对沿海山岛屿完成岛名的核定,历朝历代的福建(包括台湾)、广东和浙江等省的海防图均有详细地记载

    三国·东吴大帝时代,为征“夷洲(古代的留求)”,于公元230年(黄龙二年)有“甲士万人”往返于浙江台州至留求之水道,因钓鱼岛地理坐标明显,后改为福州至钓鱼岛群岛至琉球。

 

    据《隋书·流求国传》,公元605~615年(隋朝大业元年至大业十年)先后四次派遣水军招谕留求。

 

    据《福建府志》卷之二十五·兵戎志七·岛夷琉球的记载“隋大业中,令羽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其国,言语不辨,掠一人而还。”古代的“国”,不是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国”,仅是古代的中国对远距大陆之外的海岛上的一个地方部落的称呼。 

 

    宋朝在海事版图上有记载,押送流放之人到留求,途径高华屿(后更名为钓鱼屿)。

 

 

    据文献记载,汉、隋、唐、宋、元等朝代均派出军队到过留求,也派出过很多官员到留求实地考察,结论总是以摇头为主,留给他们的印象是,留求是一片荒凉贫瘠,人口稀少,生活水平低下,缺医少药,死亡率高。

 

     因此,1372年以前的留求,是留求各方地主势力为了生存自保,相互争斗了数百年,留求不是国家。

 

     琉球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光辉历史。

 

     据《福建府志》卷之二十五·兵戎志七·岛夷琉球的记载,留求人的风俗和福建人的风俗一样,喜欢刮掉胡子保持面部光洁,喜欢在手臂上涂鸦,穿毛衣,戴羽冠。

 

     留求人不注重礼节,父子同床面寝,妇人产乳,必食子衣,食用手。

 

     留求人常常为了自保,好剽掠,不喜欢生人进入自己的领地。从事渔、猎,饲养牲畜,简单的农业活动。

 

     留求人过年过节杀人祭神,在部落之王的居所周围以骷髅多为荣,即,聚骸为佳,说明自己有超凡的能力。

 

     留求人把所居地,称为“波罗坛”,波罗坛依山傍水,以山河为界,他们的居住地的防卫工事一般以洞、堑、珊三重,层层设防敌方的偷袭。留求人房屋环以流水,树干为藩。殿宇多刻鸟兽。

 

     留求人生活在自卫、自保、自重等相互争夺地盘和人口的年代,群居于山林比较安全,其生育率和死亡率(病、饿、残杀等非自然)高而持平,人口数量保持万人左右。

    留求没有留下纪实的历史书籍。1726年,蔡温根据琉球老人和民间传说故事,结合福建人的族谱,不得已编写出一段美丽动人传说的留求历史。

  

    因此,若想知道有关真实的留求历史,没办法,只能从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书中去寻找,或者从福建人的族谱、地方志和古书籍中去查找有用的琉球历史。

 

  

    古代留求,各地方地主势力各不相让,派系林立,从现代人的眼光看问题,派系林立的规模其实只是一些小小的混混团伙,大家都为了生存,谁的拳头硬谁说话有力,因此,留求处在相当古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的那种社会现状,是一个没有完整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更没有人权所以说,留求不是一个国家。

  

    据《福建府志》卷之二十五·兵戎志七·岛夷琉球的记载,无赋敛(有事均税)。不知节朔(无文字,不节朔,视月盈亏以知时,视草荣枯以知岁)。论曰:琉球一岛,僻在海外,如黑子弹丸耳。然而,我明之兴,其奉贡唯谨,则来享来王之国也。

  

    据《福建府志》卷之二十五·兵戎志七·岛夷琉球的记载,“古未详何国。”说明留求不是一个国家,琉球史书也没记载有用的留求历史。

  

    如果一定要把留求说成为国家,那么,留求是很多个国家。

  

    据《使琉球记》,洪武初,流求(留求)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留求这些“王”是后人给先祖树了金身的,当时准确的名称是部落首领,留求人叫按司。

  

    留求人口数万,除了三王之外,还有其他的王,这三王是留求地主武装势力的代表,各自管理着数千人或数百人。当时,八重山群岛还有一个霸主,势力也很强,势力强大到不会输给留求岛内的三王之一。很显然,琉球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说是国家,则有十几个国家,因此说,连国家都不是。

  

    一般来说,王是指帝王或者某行政长官的最高爵位,或者是指一类群体里最高管理者,或者是指一族中的首领。然而,王必须有统一天下之大志,以德行仁者之王。

  

    留求岛内的王叫按司,既不是皇亲钦定的权贵一方的王,更不是帝王的王,还是民间叫法比较正确,应该属于酋长之类的管理者,或者属于是占山为王的草寇王,只是公开的、合理合法地管理着所谓的自己的势力范围。

  

    据福建三十六姓之一的琉球人郑秉哲在1745年时编写的历史书《球阳》中所著的那样,明朝官员杨载刚到琉球的时候,各方势力都在争相抢夺土地和人口,谁的兵多谁力量大,这是自卫的需要。

 

  

    留求虽然大陆较远,但,和台湾一样早早地被列入汉、、宋、时期的中国政治版图之中。早在隋唐时期把琉球纳入管理,把琉球写为流求、流鬼、留求和留仇足见中国大陆对留求地理的重视和对留求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轻视

  

    中国周边国家自然而然形成了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中华帝国体制的华夷秩序,以及幕藩体制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很多的国家、地区、部落和酋长等均接受来自中华帝国的册封,接受朝贡于中华帝国。这样,历朝历代均有官派大臣带着一群人从福州出发留求,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留求的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

  

    是啊,大陆虽然也地广人稀,却有享不尽的好山好水好地方,灯红酒绿、灯火辉煌的享受一条街,那时候,如果不是有不得已苦衷的人,谁愿意主动申请到琉球这个不毛之地?

  

    当然了,每年都要多次遭受台风侵蚀的留求,农作物收成不易,工农业技术低下,又缺医少药,一般人吃不饱穿不暖,生存条件比较苛刻,难怪历朝历代皆把留求看成流放地之一,让流放之人自生自灭。

 

 


2.1.4.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
 
    1350年,察度继承了英祖的统治地位,成为留求岛上众多的按司之一。后人在整理和编写琉球历史时,因有朱元璋,琉球得神佑,故给了英祖和察度很多很多美轮美奂的传奇故事。
 
    在琉球史记作者向象贤所著的《中山世鉴》里所记载的那样,把中山王察度形容为舜天和英祖一样的英明伟大。有一天,一位美丽善良的天女穿着羽衣飞天而下生下了察度,说察度具有传奇式的王统创始人,因为有了他,琉球人民被善良的天朝带领下走向光明的前程,从此走向了康庄大道,因为有了他,琉球人民再也没有被人欺负过,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由于钓鱼岛群岛是连接留求和福建的理想地标,所以,留求和福建因钓鱼岛而贯穿一线,一衣带水。
 
    福建到留求有多条秘密通道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些秘密通道主要在福州长乐、馆头、亭江、琅岐、福清和罗源等地,闽南泉州也是。可是,泉州是世界级通商口岸,秘密来往于留求风险大于福州。
 
    福州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官府势力难以全方位波及,海外亲朋好友多,自古以来,和留求关系较为密切,闽江口又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较大规模的杀戮战争和大的自然灾害,使得来往于福州留求之间的人们很从容,福建留求一家亲。
 
    一来二往,福建人在留求安居乐业,盛行通婚,这样,留求人基本上以大陆人构成。
 
1、福建人民把大陆先进的工农业技术带到了当地,不但为留求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肥了自己的腰包。
2、福建人民早就有南洋通商的历史,福建人能够携手留求人共同闯荡南洋经商,地域性的物价差距令贸易通商者利润丰厚。
3、福建人彻底的改变了留求人的构成,使得留求的所有人与大陆人生活习性变得越来越接近。
4、一直以来,留求岛上各个阶层一直拥有不同地位的闽人三十六姓的足迹。
 
    上述的种种,当朱元璋要求归顺中华版图时,为留求无障碍地纳入大中华创造了良好群众基础。
 
    据福建老乡讲述,留求的奋斗史也是福建人的奋斗史,英祖来自福建,DNA一样的大陆血统。察度继位之后,善于采纳大陆闽籍人士的建言献策,用铁器打造了很多的农具,不但免费赠予想耕地的农民,而且善教其法,为缺衣少粮的留求解决了部分的困境。
 
    中山地区的按司察度如此地体恤民情,使得越来越多的留求人站在了支持察都的那一边。
 
    根据察度自己的努力,一方面让自己提升为实力最强的一支地方势力,一方面也按捺不住内心向往天朝的繁华世界,对此,察度为新生的大明帝国充满着美好的念想。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知道当时的琉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无政府的,是自立为王的状态,说到这,不妨插说一段三山分庭抗争的故事。
 
    1314年,英祖王统的第四代玉城继承了按司以后,沉湎于酒色,荒淫无道,疏于政绩,贪腐让统治者变成强盗,不断透支老百姓对其支持度,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各地反对苛捐杂税,反对贪腐抗争进入如火如荼中,大家都在自卫,大家都在与命运抗争。
 
    懂得自卫者,懂得为官之道者,懂得如何更好地管理一方者,遇到那种不太平的年代,为了生存,逼上梁山,他们拼凑一些自己的自卫武装,自耕自足,自营一方,慢慢地变成自成一体的武装力量。前面说了,有了更多的土地就有了更多的人,即意味着占有了更多的武装人员,所以,大家都在抢地盘。
 
    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只能服从弱肉强食的森林原则,时代让他们塑造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山北按司怕尼芝和山南按司承察度。做为帮派势力头目,按司平时能够调动参与打架斗殴的人数最多也只能区区数百人。
 
   1314年以后的数十年间,丛林法则让琉球本岛留下了以中山按司、山南按司和山北按司为代表的人物,尽管还有一些小按司,但都不足以支撑大的局面,这种局面大约保持了100年之久。
 
    说到这里不得不指出,在日本的大和民族不超过30%,如果把日本人都说成大和民族其实是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必须还原历史,日本天皇有中华民族的血统,菲律宾总统有中华民族的血统,马来西亚总理有中华民族的血统,只要是分成两个国家,就得看如何去理解和如何去发扬中华民族这个光辉桥梁的纽带作用了。
 
    佛缘所度,察度理解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厚谊,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对祖国有一种切不断的血缘联系,特别是当自己生活在贫穷和落后的地区,总有一种期待,总有一种如饥似渴,希望自己能够背靠强大的祖国,保佑留求彻底摆脱倭害,祝愿留求人民幸福安康。
 
    在琉球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闽人三十六姓传说中是指从福建去的人有三十六个姓的族群,这些族群一直活跃在留求和琉球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正因为历史考证不容易,大陆和琉球的历史书籍大多语焉不详,所以,民间传说恰恰反映出福建人一直统治着琉球的前世今生,他们真真实实地推动着留求和琉球历史的社会进步。后人在编写《球阳》的书籍中,都写下了他们那种敢于拼搏、勇于牺牲自我、奋发向上的传说。
 
    他们的故事要从中山按司察度的前五代的英祖或者更久远的年代开始说起,据《中山世谱》记载,1260年,英祖即位,于1265年,早早接受了元朝的佛教思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根在大陆,祖籍是闽越国(福建人)的后裔。英祖做为闽人三十六个族群的领军人物,他的周边自然聚集了闽人族群的支持者,日月的星辉把英祖推到了屈指可数的统治留求的最早按司之一,也是被后人推举的中山正统的按司。
 
    闽人三十六姓历史悠久,一个族群至少超过100人,36姓至少有3600人至万人之间,如果加上娘亲,福建三十六姓则遍布留求或琉球的各个角落。
 
    闽人自然分布于留求和琉球各地,大量的福建人群居在久米村,久米村属于首里城管辖,与留求达官贵人毗邻,后与琉球王府做邻居,是琉球士大夫的后花园,盛行与琉球王子和公主通婚。
 
    闽人三十六姓祖祖辈辈生活在留求(琉球),他们即有自己传宗接代的义务和责任,也有接纳和保护从福建来的朝廷落难官员的义务和责任。福建是他们的发源地,也是英祖王统的前世今生,支持和爱护英祖王统以及英祖后任者统治地位,维护这片风水宝地是他们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正如晋朝的风水大宗师郭璞在福州所预言的那样,闽人在留求或琉球均身居要职,世代高官厚禄,上至琉球王,下至琉球的各行各业,在琉求或琉球历史长河中各自贡献出不可磨灭的聪明才智。
    今天,福州琉球馆有标注闽人三十六姓,其中,现在能考证是据说有二十六姓,其余的姓应该是指从大陆逃难去的朝廷官员的姓吧。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因果关系,闽人后裔的按司察度对大明帝国将要派来的招安册封使充满着渴望溢于言表,察度认为,茶之所以清香,甘甜久久不能去,是因为茶有根,其根长在大地,根如果离开的土地,则不能活,所以,既然让留求选择了琉球,琉球人就不能没有父母,琉球不能没有强大的祖国做靠山。
 
    于是,当大明帝国的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察度向杨载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愿意加入大明帝国的态度,这固然也与他流淌着和我们一样的血液分不开,也与察度背后鼓励他、支持他、爱护他的闽人三十六姓的智慧分不开。


2.2. 琉球的诞生

2.2.1. 朱元璋钦赐“琉球”,正式将琉球划入中华版图
 
    1368年,中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政权更迭,元朝的统治地位被一群官僚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结成利益共同体,这群官商结合演变为官方强盗,对老百姓穷凶极恶,老是欺骗和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本已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推到更深的苦难之中,严重透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贪腐严重的元朝,建立起新的政权。
 
    大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称帝,即位后号称洪武。洪武帝随即向周边国家传递大明帝国已经代替了原来的元朝政府,要求各国政府和元朝原各地方政府保持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全盘接收。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战事的需要经常往来于海上,也经常出入当今所说的琉球群岛,朱元璋等人对琉球和台湾都相当熟悉。
 
    大明帝国初期,朱元璋就下旨让内务府负责整理元朝所遗留未完的事情中,就有一项关于留求纳入中华版图的事宜,下旨令大臣们商讨解决的方案。
 
    就在这时候,留求人民深受倭寇的骚扰,倭害人皆公愤。
 
    洪武帝朱元璋下了决心要铲除倭害这颗毒瘤,朱元璋命令附属国高丽(朝鲜)配合大明帝国军队一道行动,到日本海围剿残余元军的时候,顺便横扫倭寇藏身之处,并勒令,给明朝朝贡的日本政府要收敛封建地主势力的倭害行为,否则将攻打日本。那时,明军在海上剿灭元朝残敌之际,顺便到了日本沿岸进行弹压,使倭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整肃。这不但让大陆人民欢欣鼓舞,而且让琉球人民皆感恩戴德朱元璋。
 
    1369年,明太祖再次勒令日本向大明帝国上贡并约束倭害,否则将荡平日本。当时的日本有怀良和足利义满两大阵营,大明帝国的诏书直接下达到明朝附属国的日本征西将军怀良亲王手中,在大明帝国天兵神将面前,不得不答应了明太祖的所有要求,倭害的确大为消减了很多。
 
    后来,当怀良死后,足利义满作乱,脱离了明朝的管理,倭害变得猖獗起来。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1372年,杨载等人遵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向琉球三个按司发布诏谕,正式将琉球列入明朝版图,使用明朝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正式官方名字命名为“琉球”。
 
    1372年,建国仅4年的洪武帝派遣官方使节杨载等人,从福州闽江口出发,沿途浩浩荡荡,每到一个岛屿都要顺手编绘明朝海图,据明朝《使琉球记》中这样记载,途经钓鱼岛群岛的赤尾屿、赤屿等岛屿,并绘成册,然后顺着琉球海沟,历尽千辛万苦才飘洋到了留求,在那霸找到一个驿站下榻。后来,这个驿站更名为天使馆。
 
    待杨载等人安顿之后,杨载立即召集留求岛上有影响力的大大小小的按司到天使馆接旨,其中点名了中山、山南和山北的按司必须亲自到场开会。
 
    留求的大小按司都还记得,几十年前的1296年,元朝张浩等人率众到达留求的情景,在张浩挥挥手之间,数百名如狼似虎的元军就把留求敢于不听话的地主武装势力彻底打垮。
 
    这一次,一字排开的数十条战船,谁都知道无法抗拒,也无力抗拒。当看见了杨载等人的召唤,留求本岛最大的三个按司不得不屁颠屁颠跑到天使馆来参拜。
 
    包括三个按司在内的大小按司用过礼节,杨载当即代表明朝皇帝坐北朝南发布诏谕,宣布正式使用“琉球”这个地方性地名,原来的“留求、流求、留仇”等名字将不再使用,琉球的地理范围只限于本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不容置疑的态度,明确了琉球将成为明朝主权下的一个藩地,明确了琉球必须纳入到大明帝国的政治版图之中。
 
    对于各个按司的要求,杨载曰,明太祖的皇恩浩荡,待批准后,将对琉球表现较好的按司申请到“王”位,只要这个王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维护大明帝国的法律,行君臣礼仪之事,就可享受到大明帝国王公贵族一样的待遇。
 
    杨载宣布明太祖的诏书之后,自然有好礼相送,大小按司均得到不少礼物,这些礼物对于贫瘠的琉球来说都是稀世珍宝,皆喜形于色,众人欢天喜地,尽管背地里各怀不同的心思。
 
    琉球地方方言中,山是表示山里人,表示农村的村,或者表示岛的某个偏僻的地方,而,福州话的“山”的意思也表示“山里人”,表示山里人大多没见过世面,意思真的很接近。琉球按司得到稀世珍宝和做功精致的丝绸之类的纺织品等,自然欣喜若狂。
 
    杨载要求三个大的按司均需代表琉球各方势力做出表率,需坚决执行和服从于大明帝国的各项政策法规,做好册封使到来的准备。

 

2.2.2. 中华文明深入琉球
 
    大明帝国的使节杨载逗留琉球近一年的时间里,经常走街串巷,从城市到农村,频繁出入于山南、山北和中山等各个部落,把琉球的各种现状摸得一清二楚,还留心了各个按司对日常事务的处置能力和人品。
 
    杨载的随从之中大有能人,有精通佛学,也有精通道教,他们在琉球设坛讲学,系统地教授了孔子思想和朱熹儒家思想,还有真善美的佛教理论等。
 
    这群能人理论水平之高令琉球人咋舌不已,其中有一段故事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能人认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曾派出海师何蛮和羽骑尉朱宽来到留求,那时,他们和留求人语言不通,但也尽心尽责宣传了孔子思想。能人分析认为,孔子思想有太多的伪善,朱熹思想就比孔子思想先进,朱子学(朱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反对当官是为了耀祖,反对当官是为了享福”的官僚阶级特权,而孔子却是这样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刑不上大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历朝历代的社稷江山之所以倾斜,于孔子思想毒害整个社会分不开的。能人曰,我们必须大力学习朱熹的儒家哲学,因为它具有先进的封建思想,这个思想能鼓励所有人,学文明礼、读文明书、做文明人、行高尚事,日常行得正的人往往会得神明保佑,等等。
 
    朱熹是福建尤溪县人,一生专心儒学,元朝时就有相当大的名气,被人盛誉为“朱子学”,他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自然学科倾入了大量的心血,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唯心论的理论体系,最终有所成就。
 
    朱子学之所以一直成为明朝的官方哲学,被誉为正宗的儒学思想,这是有一定的社会需求的。
 
    朱子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论,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朱熹理论之所以大大方方进入官家学堂,这比孔子那样如丧家之犬的所谓的“圣人”更受欢迎,朱子学的理论还能解决封建社会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朱子学能巩固、完善和发展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使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注重礼貌而相互尊重。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朱子学促进了人与人之处世为人的道德认知感,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人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随着由浅入深的展开,琉球王国各阶层人士对朱熹儒家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听的津津有味,大开眼界,使琉球人的思想进入如梦幻般的境界中,达到一个升华。
 
    朱子学让一方官吏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做官不是为了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而是要亲自帮助所有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心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琉球人对朱子学本来就有一定的了解,这次通过能人的教学,加上这样简单易懂的道理,使得朱子学的儒家思想很快被琉球各阶层所欣然接受,加速领会到中华文明之精华。
 
    事实证明了,朱元璋把琉球以这种不流血的方式把琉球纳入中华版图之中,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应该与千百年来一直在留求生活“闽人三十六姓”的传奇故事有很大关系吧。
 
    杨载下属的高人除了讲义朱子学儒教政治思想以外,还有传播佛教思想的任务。由于佛教思想早已在琉球生根发芽,故,杨载等人传授佛教显得轻松自然。
 
    宋朝有一位的禅宗大师自北向南,也曾到了留求传播佛教思想,其中,释迦牟尼佛割肉喂鹰的故事感动着封建社会的许许多多的人。据传,今天的琉球佛教中某经文和福建福州雪峰寺有枯木庵庵内有一碑文很接近,福州民间传说,如果认真读着这个经文,世间一切恶魔皆绕开。
 
    佛教,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更重视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虚妄不实的。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听到如此精深的佛教理论,琉求人如痴如醉了,听了清心咒,人的杀戮欲望渐渐地没了,人们向往和平生活,真的很神奇。人没了杀戮心,人就要从善,人会成为常善,在那千差万别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因果相续、自作自受,而能恰如其分、毫厘不爽,才来缘分。
 
    由此,琉球和大陆历史悠久,本是同根生,值得相互信赖的同胞兄弟,这就是佛缘吧。
 
    自古以来,留求和琉球历代人物均出现了闽人三十六姓的传奇故事,留求是琉球的前世今生,琉球得益于大陆南方福建人的情分,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佛缘使得琉球人民投胎于强大的祖国,佛缘使得琉球与明朝绝不轻言分离。
 
    历史也证明了,佛缘使得琉球是留求的延续,佛缘使得琉球获得了500年来自大陆无微不至的关爱。
 
    这,闽越国的福建人历来就这么封建,念佛要这么念,要那么念,念来念去,总是围绕福琉台(福建、琉球、台湾)的时空穿梭中念叨着。
 
    随着越来越多的福建人飘洋到了留求,既成就了留求的开拓者和统治者,也创造了琉球的铁观音、武夷岩茶和茉莉花茶等茶文化飘香四溢,还创造了琉球与大陆灿烂文明以及割舍不断的情缘。

 

2.2.5. 钓鱼岛群岛是连接福州与琉球的桥梁
 
    在杨载等人的鼓励和指导之下,中山按司察度分析了琉球将来发展的趋势,把琉球的前途看清楚了。察度想,琉球只有选择了强大祖国做后盾,祖国大陆才能把琉球看成是自己领土的一部分给予关怀和照料,割肉喂鹰不会是的很远的故事,也许即将获得,就是说,将来的儿子琉球对母亲纵有百般不是,祖国母亲还能对儿子琉球万般迁就,察度切切实实感觉到了祖国母亲的体温。
 
    察度向杨载和盘托出自己的设想,他不但建议把自己在琉球所占领的土地纳入到中华版图之中,还提出了一个希望,即希望等待合适的时机请大明帝国军队帮助收复整个琉球岛,让琉球岛成为一个大明帝国管辖之下的政经统一的岛屿。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请大明帝国的军队统一宫古岛和八重山岛等地。
 
    察度这种高度合作的态度,自然而然成为杨载等人重点考察对象,于是,杨载给了察度极高的赞赏,为防止意外,并嘱咐锦衣卫等大内高手日夜保护。有了锦衣卫高手的贴身辅佐,察度如虎添翼,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好前期工作,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杨载等人看在眼里,心里非常高兴,决心回朝复命之时,见什么说什么。杨载等人一想到回大陆,大家都归心似箭了,期盼着适合于回大陆的海潮早日到来。
 
    据《福建往琉球针路》和《大明往琉球针位》的史料记载,隋唐宋元明清六朝,福建人民与琉球的交往非常密切,福建通往琉球的海路均经过钓鱼岛群岛和琉球海沟作为肉眼可辨的地理坐标,沿途经过的海域所出现的岛屿包括钓鱼岛群岛在内,均须标注了岛屿的名称、坐标和建立航线标志,史料记载了中国最早认识钓鱼岛、使用钓鱼岛、开发钓鱼岛的证据。
 
    福建军民每到一处,必对沿路海山岛屿完成岛名的核定,核对各种海防图籍文献,描绘沿路海山岛屿之图。尤其是元明清三朝经营的中国东海沿海岛屿主权疆域所记载的岛屿名称,是最具有权威性并独具中华特征的法定的主权领土标志。
 
    当然了,中国的历史书从《隋书·琉求国传》开始就开始有文字记载了中国人首先发现了钓鱼岛群岛,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均有一样的描述。比如:《方与胜览》和《郑开阳杂著》等等,一直到清朝史书。
 
    古书《三国通览图说》和《筹海图编》中也描写了福州至琉球途径钓鱼岛,大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在这里可形容航行于大海的木帆船的艰辛。
 
    由于古代的琉球到大陆有很多条线路,每一条航行都是老一辈渔民用鲜血和泪水,甚至用性命总结出和谱写出的安全航线。所以,在叙述琉球故事的时候,也都离不开钓鱼岛的故事,钓鱼岛群岛和琉球群岛见证了福建和琉球两岸人民历史星河中的辉煌和灿烂文明的历史。
 
    杨载等人想从琉球回大陆,必然选择传统的安全航行,帆船是海上唯一一种交通工具,会驾驶帆船的老船工比帆船更重要,原因在于,操纵古代帆船航行于茫茫的大海需要掌握几种求生的手段,使用罗盘、分析海潮流向、看天气知天气,以及利用海上地标等。
 
    分析海潮流向和季节风之外,琉球群岛和大陆架之外有一条肉眼能清晰可见的琉球海沟,从琉球本岛起锚,顺着琉球海沟,航行到老船工觉得某个海槽位置时转向钓鱼岛群岛,利用钓鱼岛群岛的地理地标,再以罗盘所指示的方向到福州或泉州,年复一年都是这样航行的。
 
    经过了钓鱼岛群岛之后,船只基本上能顺利达到福州,如果遇到恶劣天气,琉球的船有可能到达福建某一沿岸,有经验的福建沿海渔民大多能识别出是这种船只属于自己的乡亲还是倭寇,于是,航行于琉球和福州之间的船只基本上都要经过钓鱼岛群岛来辨认是不是出现了航线偏差,因此,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利用和最早经营的。
 
    杨载等人不负使命,已经圆满完成了明太祖朱元璋所嘱托的历史使命,只因潮流和风向均不利,看来还得呆上一段时间。
 
    在消磨时间的日子里,更深入了解琉球当地的风俗习惯成为了杨载等人的工作重心。严于律己,以体察民情之名深入民间第一线,经常浏览了琉球各地名胜,比如,久米村、那霸港、那霸里、迎思亭、天界寺、土麻里、前王庙、瑞泉等地。
 
    久米村是福建人群居的村落,杨载等人首选参观浏览久米村,参拜了琉球至今都盛名的天后庙、关帝庙、孔子庙、佛教圣地和道教天尊,等。
 
    琉球人拜观音菩萨求工作平安万事如意,拜妈祖娘娘求航海安全,拜护国伏魔的关公菩萨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恶魔走开,等等。当听到有的琉球人连《朱子家训》和《了凡四训》也会背诵下来,杨载等人无不称奇,感慨琉球是大陆福州的翻版。
 
    当然了,那时的琉球有很多人能说一口不是很标准的汉语,杨载等人并不感到奇怪,当然,DNA相同的人,心有灵犀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杨载等人在琉球吃香喝辣的,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一度乐不思蜀。
 
    优哉游哉的杨载等人也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琉球与福州来往非常密切,两地盛行通婚,上至按司,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通婚为荣。
 
    孰不知,这是人类历史渊源的使然,琉球和福州是一家亲。从民国起,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琉球人仍然多次组织人马在福建寻找闽人三十六姓古人的踪迹,福建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已经找出不少史料、族谱、墓碑和贸易品等,可喜可贺。


2.2.8.朱元璋考察中山王察度的人品
 
    1373年,也是杨载到琉球的第二年,季候风到了,该回大陆了。
 
    由于琉球局势不稳定,察度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只好派出自己的亲弟弟泰期代表自己,泰期则随同杨载船队一同前往大陆福州,将转道北京。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杨载临行前,告诫其他按司不要心存异心,要认清形势,稳定就是服从管理。
 
    当天空星光闪耀变成了浅蓝色,又从浅蓝色变成灰暗的时候,杨载等人都知道了,黎明即将来临。转眼之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大家知道很快要进入福建大陆沿海了,翘首远望,多日的海上颠簸,抗击东海的汹涌波涛,舟船之苦不是谁都有亲为,归心似箭的心情恨不得马上达到福州的闽江口。太阳要从东方升起来了,大家便目不转睛地望着北方的大陆。
 
    当看见了一条浅浅的一望无际的大陆,大家都开始欢呼雀跃,大家知道全都安全了,只有一句,全都安全了,大家情不自禁地相互拍手庆贺,相互拥抱,我们回家啦……
 
    杨载等人到达福州之后,稍做休息。在福州官员的陪同下,杨载和泰期等人到了福州的闽江河畔,微风拂面、江水轻拍、白鹭欢腾、沙滩柔软、轻舟捕鱼……,岸上休闲的人群中,有的放风筝、戏水、销售小商品、练习太极拳、下棋、攀讲(环保志愿注:福州话,聊天的意思),听到孩子们撒下清纯的笑声,见到一家人围坐的欢歌笑语,也情不自禁走到坐在小凳上摇着芭蕉扇老人群中,听他们攀讲着国家大事或追述昔日的风光。
 
    泰期们的感叹,福州,我祖先的出发地,我梦中牵绕、激昂回荡的第二故乡。
 
    由于公务在身,泰期等人无法细心体会福州的民情民风,第二天,不辞辛苦,不顾车马劳顿,便日夜兼程赶赴南京,这里不表。
 
    泰期到了京城,被召见之时,代表察度对明太祖朱元璋行三叩九拜的君臣之礼,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代表中山按司察度向朝廷上交了自愿俯首称臣的报告书,保证琉球的中山地区各项法律法规均依据大明帝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办事,把大明帝国的皇帝称为“吾皇”。并上贡了琉球珍稀的朝贡品,明太祖朱元璋欣然接受了琉球中山按司察度的所有请求。
 
    根据杨载等人的表述,大陆和琉球有一种同宗同源同祖,琉球人对大陆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倭寇都有一直深切仇恨,杨载等人对琉球人民同祖同源的认同感,感染了明太祖朱元璋以下的大臣们,全都听进耳朵里了。
 
    就在大臣们反复论证是自己派官员去管理呢还是选择察度当“琉球管理者”, 权衡之下,最终,朱元璋还是先暂定中山按司察度为中山王,正式下旨把留求更名为琉球,册封察度为琉球山中地区的“中山王”,并表示将最大努力帮助琉球人民改善生活质量。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明朝的社稷江山之长久,需要和元朝不一样的施政纲领,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宽厚待人的一面,大力推行朱子学思想,将之纳入官方哲学。朱元璋认为,少一点躺在功劳簿上鱼肉百姓的功臣,才有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幸福,于是,几乎杀光了居功自傲而为非作歹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对内对外都一样,喜欢施以仁政。据《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琉球国》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书原文是:“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临,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朝不纲,天下争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机江左,将兵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夷,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兹特遣使往谕,尔其告之。”
 
    据《明实录》记载,1369年在消灭了残余元军之时,顺便消灭了盘踞在日本沿海的罪恶多端的倭寇窝点,使得日本南部地主势力被削弱,倭害大为减少。后人评论道,可惜没有乘胜追击,否则……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痛恨日本的足利义满政府,派出使节到日本册封另一个势力较大的怀良亲王为“日本国王”,赐予王号“良怀”,顾名思义,有良好的心怀的意思,怀良亲王接受了来自大明帝国的册封,在位期间共有七次派使者到明朝上贡,表明了日本愿意遵循于从属于大明帝国的地位。
 
    这种宗主国和附属国(日本部分地区)的关系,仅保持了30多年,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对待开国元勋们无恶不作深表痛心和绝望,开始整顿政纪政风,但对内坚持让人民休养生息,对外坚持讲怀柔政策,所以没有及时派出军队到日本帮助怀良亲王巩固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对怀良亲王的好,自然有人不高兴了。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使节到日本找另一封建势力的足利义满要求其归顺,并要求接受册封和朝贡事宜,均被怀恨在心的足利义满拒绝,因此,足利义满多次派人来大明帝国洽谈贸易事宜也均被明朝拒之门外,不和足利做生意。
 
    “良怀”死后,势单力薄的怀良亲王的旧部,在日本内乱期间,被足利义满所政变。由于明朝政府不待见足利义满政权,坚持不与之搞好贸易,倭寇武装又重新成为日本地主势力获利的工具,倭寇又开始祸害中国。但是,倭害死灰复燃是明朝建国三十多年以后的事,这是后话。

 

2.3. 朱元璋全面落实琉球主权的具体措施

 

2.3.1. 朱元璋落实琉球主权

 

    落实琉球主权不外乎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入手。

 

    泰期在京期间,游遍北京各个角落,感叹天朝之繁华,把自己比喻为山里人也不为过,对天朝流露出敬畏变成无限的感概,叹道,祖国大陆真伟大。

 

    1373年,泰期该玩的玩够了,回琉球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琉球中山按司察度的赐予品是:《大统历》及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另赐予泰期衣币有差。

 

    大统历就是明朝历法,民间叫黄历,是刘伯温参照元朝的授时历改编的明朝授时历,使用明朝的大统历的地方均要表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均服从于大明帝国中央集权的管理,遵守大明帝国的法律。使用大统历的地区均属于大明帝国管辖的领土,使用大统历的地区均属于大明帝国的国民。

 

    因此,泰期在接受大统历之时,明朝官员必然要明明白白说明了大统历的法规,即,琉球接受了大统历,则中山地区按司察度以下所有的中山地区的人民均属于大明帝国的国民,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

 

    杨载等大臣接旨后,真诚地送泰期送出了京城外,临别前,祝愿一路平安,祝愿琉球新的辉煌。

 

    泰期在京城之时得到不少好处暂且不提,一想到马上要回到琉球了,欢天喜地快马加鞭赶往福州。所到各处均有各地方政府的官员陪同护送和招待自不用说,一路顺顺利利抵达福州。

 

    在福州,等候多时的明朝随同泰期到琉球参与行政管理和建设琉球的官吏、文书、汉语教师和技术人员夹道欢迎。他们结伴同行,走传统安全的航行,一起乘船经钓鱼岛群岛顺着琉球海沟回到了琉球。

 

    当然,杨载据实汇报了所见所闻,明太祖朱元璋产生了让中山按司察度可担任“琉球王”的想法,当然了,除了察度有我们一样的血统以及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察度是中山按司英祖的继承者,不然,大明帝国选择武力征服琉球,把琉球按照当时台湾模式的那样归福建管辖也是一样能办到的,或者选择其他按司当琉球王也一样能达到相同目的的。

 

    杨载慧眼识英雄,明太祖朱元璋真的选择了中山按司察度,但还得需要认真地考察,以后再说吧。

 

    泰期等人经历过大明帝国洗礼,得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好处,活络了本已僵死的思维,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意味着一场中华民族大充实,大陆移民到琉球共同组建一个崭新的琉球,预示着琉球将展开一场轰轰烈烈地发展生产和文化变革运动。

 

    泰期回到琉球后,立即向察度汇报了赴京以后的各种事,不管是正经事还是不正经事,一股脑全倒了出来。泰期平安回来,还带回了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在琉球地区至高无上的礼物“中山王”的诏书,等。泰期一脸的喜气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察度,琉球的希望和梦想都在朱元璋的真诚提携之下。

 

    泰期带回什么礼物呢?礼物有:钦赐的“琉球”为地名的地方政府、宗主国派官吏帮助察度管理将要建立的一个完整的附属国的琉球、中山王专用的头戴王冠、表示主权在宗主国的中国正统的大统历、生产所需必要的工具若干、各种赏赐的实物若干。

 

    同时,朱元璋要求琉球各按司须派出自己的子弟到北京学习,加强学习政治、经济和人文等,所有费用均由大明帝国中央政府支出。

 

    朱元璋的这种举措对琉球全民学习和使用汉字,用汉字来解放思想,用汉语提高伦理道德等思维判断,以及提高琉球人民的文化素质,把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深入到民间,巩固琉球主权等等,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此,琉球这个名字因标准汉语和标准的普通话的普及而光芒四射,成为中国史册的一部分,让将来有机会成就了万国津梁之美誉而著名于世界。

 

    历史证明了朱元璋的确没走眼。中山王察度在他在位期间,任劳任怨,竭尽所能辅佐明朝,为琉球世世代代紧跟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3年,南方温暖的季节风又吹向大陆一方了,琉球王察度早早准备了很多的谢礼和珍贵的贡品,乘着亚热带的南部暖风,给正在熬冬的明朝官员送来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礼。

 

    古代对待上贡使节的规格很高,待遇也很好,这不,琉球上贡使者到了福州以后,在福州至南京的路上,一路都有各地政府派人,像接力棒那样,一路安全护送到了南京。

 

    有了杨载等人的陈述,还有琉球中山王察度的臣服态度,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对琉球的中山王察度特别有好感,朱元璋分析了琉球的现状,勾勒出了琉球之宏伟蓝图。

 

    1374年,朱元璋琉球觉得要对中山王察度的支持要更大一些,下放的权力要更大一些,对四分五裂的琉球觉得应该更宽容一些,特别是琉球的中山地方刚刚归属于大明帝国,还有山南和山北还没有正式臣服,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考虑到这些按司和部落族群基本结构大多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他们也愿意臣服,只是还没正式臣服而已,因此,今后在琉球开展工作,要做的事情还挺艰难的,于是派出册封使节是刑部侍郎李浩。

 

    李浩一行整装待发,在福州造新船,等待合适的季节风,在有经验的老船工掌舵下,从福州闽江口出海,据(明)慎懋赏《四夷广记·琉球广记》一书载《大明往琉球针位》,途经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马齿山、琉球那霸港,等等,李浩等人在钓鱼岛群岛和琉球群岛的海域上不断核对杨载等人以及古人留下的海图标注。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历史,古书都记载了同样的故事,这些古书告诉了世界人民,大陆和琉球的航海通道基本上以钓鱼岛群岛的地理标识,顺着琉球海沟穿梭于琉球本岛和福建之间。

 

    李浩带上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书,立即传令中山王察度、山北按司怕尼芝和山南按司承察度等各路按司均须到天使馆接旨。

 

    当各路按司都到齐之后,李浩洗手更衣,在中山王察度等行三叩九拜之礼,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之后,宣读了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赏赐中山王察度一块镀金的银印,该银印与明朝亲王待遇相同,表示中山王在琉球中山地区行使的政治合法性和统治合法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赠予的。赏赐中山王察度的王冠一副,该王冠与明朝下属的亲王一样,表示中山王察度可享受和明朝亲王一样的待遇。赏赐中山王的官服一套,该官服为明朝武官使用的大将军服装,在服饰的中央绣有一只小龙,这种官服表示御赐的亲王级的镇守边疆大将军。

 

    钦差大臣李浩又赐山北按司怕尼芝为“北山王”,山南按司承察度为“南山王”,币帛各七十二匹。这一次,北山王和南山王得到补发的王冠,但缺少大将军的官服。

 

    又是钦赐王印、王冠和武将官服,看得出朱元璋仍然在考察中山王察度,而中山王察度也知道大明帝国朱元璋对自己有偏爱,对已有知遇之恩,一时抑不住内心的感动,做为一个大男人又是一方领袖的他,顿时在李浩面前嚎啕大哭,大哭之后,其欣喜溢于言表,不知如何表达心中想说的话。他当即宣誓永远效忠于中华帝国,宣誓一定为大明帝国做好镇守边疆的历史使命,宣誓琉球的政治外交权和军事调动权绝对服从于明朝的统一管理。

 

    李浩等人把明朝宫廷好玩的一些礼品赠给了其他按司,当然了,李浩等人也得到了很多。李浩等人直到1376年才回到天朝报告了琉球的实际情况。

 

 

2.3.2. 朱元璋曾一度想要把琉球采用福建模式

 

    被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中山王的察度,为表示对天朝的感激之情和臣服,主动要求增加朝贡的次数,明朝把朝贡品成为朝贡物,朝贡物大多是琉球盛产的物品,比如:刀剑、有色矿产、芭蕉布、扇子、脱胎漆器和香料等。

 

    大明帝国面子很大,对察度的朝贡均有回礼,明朝把回礼称为“赐予”,赐予物品大多是丝绸、陶瓷制品、铁器和硬通币等。

 

    据《明史·琉球传》中描述的,明初琉球派遣朝贡次数并无限制,常是“一岁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繁,不能却也。”摆明了,察度感激明太祖朱元璋的关爱,而明朝中央推崇的处事待人上有讲究,要相互施礼,相互礼让,对察度的“过度”热情,虽觉得太过频繁,但只能不断“笑纳”和赐予。

 

    这里,“一岁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繁,不能却也。”并没有责怪琉球朝贡次数太多的意思,是因为琉球中山王察度生怕朝廷中央政府怪自己朝贡不积极,加上交接手续太过于繁琐,所以才有后来的限制朝贡次数。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察度对祖国大陆有严重的依偎情怀,而建立依偎情怀的,必然与之中华民族的血缘有关。

 

    中山王察度在明朝官吏的帮助,把琉球的中山地区治理地井井有条,导致琉球人心明显偏向中山王和明朝中央政府,于是,镇守边疆的大将察度有了民意基础。

 

    1380年,南山王见大势已不在自己,于是,表示对明朝愿意俯首称臣,想争取更多的利益。

 

    北山人民也厌倦了连年的征战,1383年,北山王对明朝也俯首称臣了。

 

    尽管琉球岛上最大的三个王虽已称臣,但三个王相互之间仇怨很深,为了争权夺利,相互之间还在抢占地盘,使得连年征战,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琉球若不停止内乱的话,不利于明朝的统治和管理。

 

    于是,朱元璋发布诏书,诏曰:“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后,琉球的三山王均表服从,从此,琉球的三山大战正式结束。

 

    1390年,以明朝军队和大内高手为主要力量,打下宫古岛等岛屿(图中的先岛群岛)的豪门望族一举拿下,交给中山王察度暂时性管理。随后,再将那霸地方势力(小的按司)的丰见亲等横扫一空,明朝把中山王察度在琉球全岛的威信建立起来了,让中山王俨然成为琉球最有势力的一派。

 

    明朝中央集权早就把琉球按照地方政府看待,如何有效行政管理琉球取决于朱元璋的决心和意志。剩下的一个行政管理模式的问题,把琉球采取与福建一样的管理模式,还是把琉球采取其他的模式进行管理呢?

 

    在古代,天朝可不是随便乱叫的,天朝代表着繁荣,天朝代表着皇恩浩荡下人民幸福安康,天朝代表着天威而不可貌视,天朝代表着世间均为皇土。琉球中山王察度必然要视明朝中央政府为天朝。

 

    有大明帝国强大的海军做后盾,琉球的中山地区察度手下又有一帮从大陆来的官吏助其打理一切,琉球被管理地井井有条,琉球出现了几种新情况新气象:1、琉球岛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民心向着明朝;2、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怕民心散失,也相继向明朝俯首称臣和进贡;3、长期雄霸一方的宫古岛被明朝所灭了;4、与中山地区接壤的一些小的按司被征服了。

 

    自从朱元璋给琉球的中山王之外的山北按司和山南按司也封“王”之后,失宠危机感大大激发了中山王察度积极配合明朝管理,察度的认真态度也促使中央政府经常把大陆的建设资金经察度之手赐予琉球人民用于水利建设和抵御台风,这对琉球群岛的脱胎换骨的发展史有重大的意义。百多年之后的《中山世鉴》中高度歌颂了朱元璋和察度对琉球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此,在明朝官员的帮助下,琉球历史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和平景象,从未有过的民心归一,从未有过上下一心心向大明帝国,以中山王察度为中心的人脉正在形成,这也是明朝中央政府所希望的。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意识到是该整合整个琉球进行行政统一管理,原来打算参照台湾模式归属于福建管辖,琉球也准备采取这个模式,基于对察度的综合考察也不错,朱元璋勾勒出另一个宏伟蓝图。

 

    朱元璋还在考虑,琉球远离大陆,海军战船是借助木帆船,一有战事,消耗国家财力物力很大,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问题的。尽管琉球各地方的部落势力还在争权夺利,琉球岛还处在四分五裂,但明朝中央集权扶持的中山王察度以过人的能力正在凝聚人气。

 

    可是,琉球岛上台风次数多,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不好,加上连年征战,琉球老百姓常常饥寒交迫。留求自产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朱元璋的大手笔能让琉球人民都吃饱饭吗?

 

 

2.3.3. 朱元璋钦赐“琉球王国”

 

    1392年,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亲手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琉球王国”为明朝的地方政府,当时的琉球王国的范围还不是整个琉球群岛,朱元璋还在考察中山王察度,名义上按照附属国的政策办事。

 

    同一年,据明太祖的诏书,琉球改名为“琉球王国”,正式严格规定了朝贡是维持君臣关系的政治条件为基础,维持大明帝国统治的册封体制,大明帝国只负责琉球王国的外交权和军事调动权,对于附属国琉球王国的内务问题由琉球王国自行处理解决,中央不予干涉,如果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申请上告给宗主国中央集权,宗主国将派人或派军队来处理。

 

    明文规定,“琉球王国”的官员穿明朝官府、官方用语和官方文书均采用汉语、服从明朝的统一安排、老百姓穿明朝老百姓的服装,外交、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宜均须上报宗主国中央集权,待批复之后才能进行,等等。

 

    同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得知琉球往还于福建之间的船只太小,特诏令福建的2000多名能工巧匠移居到琉球制造大船,这是中国大陆官方正式承认的移居到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航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

 

    明朝官方正式承认的闽人三十六姓的技术移民负责下列具体事宜:传授制造大船技术、改良农耕方法、兴修水利工程、土地合理再分配、大兴学习汉语风、颁布明朝法律、照抄明朝管理制度到琉球和培训琉球干部如何迎接册封使的礼节,等等。

 

    明太祖朱元璋给琉球历史上还埋伏了一个大手笔,即,名义上派遣大陆有一技之长的人到琉球帮助发展经济,实际上却是起建设兵团之屯兵的作用,这对监督琉球王国走向,稳定琉球岛政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给出了答案,福建移民不仅带去了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也带去了生产力,不但让琉球人民丰衣足食,而且还有余粮出口到菲律宾换取蔗糖等日用品,农牧业蓬勃发展了,手工艺也上去了,琉球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在这个方面,琉球的三部史书均高度称赞朱元璋的丰功伟绩,这不令人不联想到,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主席让建设兵团扎根在新疆和黑龙江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从战国时代开始,有民间的,还有官方的不断有人移居琉求,尽管官方并没有明确记载究竟有多少大陆人以移居到了琉球,但,琉球的闽人甚众,这些闽人浩浩荡荡,新来的和世世代代居住在琉球的闽人很快融为一体,构成了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

 

    细心的读者已经看出,曾经也是附属国的朝鲜、越南和缅甸和这个琉球附属国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琉球的前世今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的,没有朱元璋就没有琉球。

 

    说到这,不得不说,今天的一位福建老伯谈及此事时,反问道:“如果说琉球不是中国领土,那么,福建也不是中国领土的了”。老伯的话中含义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世人,琉球和福建生生不息,如果你说琉球不是中国领土,那么,你也可以说福建不是中国领土了。反过来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太多太多大陆人的辛酸,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琉球主权并没有被出卖过,琉球根本就是中国领土。

 

    琉球王国遵守政治条件为其他一切条件的基本准则,规定如下:

 

    1、明朝为宗主国,琉球王国是明朝的附属国,琉球王国对外以明朝为祖国,其主权在宗主国。

 

    2、中山王上升为琉球王国的亲王,经宗主国册封后的中山王是正宗的琉球王国的亲王,在册封亲王时将同时授予正式的官号和爵位。除了琉球王国亲王之外,其他官员均不能世袭,择优录取,同时报备明朝中央政府。

 

    3、附属国琉球王国有义务把最好的土特产朝贡给宗主国,在朝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大明帝国的礼仪制度,规定的朝贡次数,规定的朝贡线路,规定的朝贡使节规模,规定的朝贡物品种类和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地点,实现完成朝贡物的交接,等等,如果宗主国有需要,琉球王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改变和完成所需的朝贡物。在恶劣的自然天气情况下除外。

 

    4、琉球朝贡使者上朝须三叩九拜,行臣子之礼,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从政治上明确定义了大明帝国和琉球王国之间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之间的君臣关系。

 

    5、琉球王国在官方正式场合,说中国话,行中国礼,穿中国服,写中国字等,明确规定官方语言和文字皆为汉语,琉球王国的典章和制度均照搬宗主国的法典和制度,琉球王国可享受宗主国省一级的地方政府的一切待遇。

 

    6、对外关系方面,琉球王国必须遵守上述政治原则,在外交上和军事上绝对服从于宗主国的统一管理。对此,除外派官吏外,宗主国不干涉附属国琉球王国的内部事务管理,即,不干涉琉球王国的人民内部矛盾。

 

    7、如果有违反到宗主国的尊严和利益,宗主国可以随时废黜琉球王国的现任亲王,或将重新册封新的亲王,或由大陆直接派官员全权管理琉球王国的一切事务,甚至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一切行动。

 

    8、当琉球王国陷于财政困境或被日本侵略的时候,琉球王国需参照其他省一级的官府做法,向宗主国的中央政府提出财政补贴或出兵援助申请,宗主国有义务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一切行动。如果,当宗主国陷于内忧外患的时候,如果没有宗主国的邀请,琉球王国可以不援助宗主国。

 

    9、宗主国的货币为琉球王国的官方货币,是通用硬货币,宗主国可以认可的琉球王国所铸的本地货币,但只允许在琉球王国内流通。

 

    10、宗主国之内的所有附属国之间,其贸易活动和规模均按照省一级政府之间的贸易规则,这种贸易属于国内平级之间的关系。

 

    11、附属国琉球王国和宗主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若进行贸易活动前,必须征得宗主国的承认和许可后方可进行,并严格遵守宗主国的法规法典。

 

    12、附属国琉球王国的人如果遇到海上自然的恶劣天气,发生海难之际,难民或尸首若有漂到其他附属国的情况下,其他附属国有保护之责,但不得私自遣送,均需经由宗主国接手后,安全护送回家。

 

    古代,中国这个名称被很多小国使用过,可是,从元朝起,中国是入主中原的简称。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顺便把“中国”的名称收入囊中。

 

    就在朱元璋册封琉球为琉球王国,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国的亲王之后,明朝迅疾向世界各国宣告了琉球王国是中国主权不可侵犯的领土之一。

 

    收到中国的外交公文后,世界各国派出外交使节和正式公文公开表示祝贺。日本和其他国家一样,均派出外交使节正式承认琉球为中国领土主权,因此,琉球为中国主权至今不容置疑及不容篡改。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册封“琉球王国”之后,简称“琉球国”,从此,无论哪个被任命为中山王,琉球王国对外均以中国的附属国地位,享受中国的省一级地方政府一样的待遇。

 

    那时候,中国外派官吏的权力很大,中山王察度等人对其皆毕恭毕敬,丝毫不敢怠慢,严格遵守琉球地方官府和中央官府之间行为准则,生怕外派官吏“告状”而使自己的地位不保。

 

    为了更加严格界定主权内容,中国规定琉球王国在正式场合必须说中国话,行中国礼,穿中国服,写中国字等,政府官方语言和文字皆为汉语,琉球王国的典章、制度均照搬中国各地方政府。

 

    从此,琉球各行各业在中国外派的官吏指导下,依据中国朝廷的法律和指示开始工作,让琉球地方政府逐步走上了正轨。

 

2.3.4. 琉球和中国大陆源远流长血肉相连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琉球人大多以大陆人为主,祖籍地大多在福建,距离家乡纵然有千山万水,也割不断乡亲乡音的血脉联系,琉球既然选择了大陆为祖国,视明朝为宗主国,那么,儿子少不得对祖国的依恋、依偎和依靠,祖国母亲也不能忘记自己离散在外的儿子。

 

    尽管,察度等人收罗到的稀罕物恭恭敬敬全部朝贡给明朝中央政府,其朝贡次数之多也属罕见。明朝收到的朝贡物大多也是日常用品,明朝都有,赐予物的价值总是高于朝贡物,难怪明朝中央政府有人说:“一岁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繁,不能却也。”正是母不嫌子寒,儿子对母亲有孝心比什么都好。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琉球和大陆有共患难之心,大陆和琉球自然要相互搀扶之意。

 

    每次等明朝中央政府正式接收完琉球的朝贡物之后,都很有礼仪地出具交接文书进行交接,交接文书自然使用官方用语的汉语,琉球朝贡者自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交接完毕,琉球使节朝向北方三叩九拜,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之后,双方彬彬有礼相互施礼,才算朝贡任务告一段落。

 

    当时,朱元璋对自己一手创建的“琉球王国”留下了一把“密钥”吧,这个密钥或许要问问当时一起创建“琉球王国”的中央政府大臣们才知道其中的原委。

 

    朱元璋对琉球王国各按司都册封了“王”,他们有:中山王、南山王、北山王、宫古王和八重山王等,从此,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在官方文书上体现过琉球王国是一个国家,或“国王”,或王宫,等。琉球最高管理者 是“中山王”,琉球王国只有中山王府也没有“中山王宫”之说。

 

    据《福建府志》卷之二十五·兵戎志七·岛夷琉球的记载,论曰:琉球一岛,僻在海外,如黑子弹丸耳。然而,我明之兴,其奉贡唯谨,则来享来王之国也。可见,琉球王国是中国的附属国,是一个自治性的地方政府之王国,与今天的港澳的政治隶属性质相同。

 

  1393年,为了加深大陆和琉球的联系,进入晚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仍然关心琉球王国的发展,不但把大批有一技之长的中国人陆续派往琉球帮助其改善民生,还担心琉球王国的失控,为加强控制,明太祖朱元璋名义上要求各王以下的世子到南京国子监学习理论知识,以备将来报效朝廷,实际上要求琉球各王均出“人质”在中央。

 

    明朝中央政府要求琉球各王的世子为国家具体指派的学生,这些学生叫“官生”,官生在中央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由内务部拨放。

 

    当时的琉球各王派出了模都古等人的官生,这些官生人数很少,他们第一次背井离乡,且少了父母的庇护,一切靠自己。琉球处于亚热带地区,四季如春,海洋性气候得天独厚,京城的冬天是寒冷的,这些官生刚离开那霸港时,船上和岸上均悲切切的,一副生离死别,相互嘱托和劝慰的场景令在场的人均泪流满面。

 

    谁曾想,能到国子监学习的人一般都是“国家栋梁之子”,聘用的教师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学生在国子监再教育都是有福之人,受益终生。

 

    朱元璋对自己一手创建的琉球王国十分重视,永乐皇帝也是,为了安抚这些第一次来的琉球官生,明朝中央政府特别给予了诸多的关怀,让他们有家的温暖。

 

    第一次进国子监进行系统地深造的官生,勤奋学习,刚开始还频繁地写家书。后来,因为学习任务繁重,他们学习中华文明太投入,所以,大家都不怎么爱写了。

 

    与其说国子监教师队伍的强大,让官生有东西学,让官生学无止境,不如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对上了琉球的首批官生的勤奋好学的口味,官生们越来越有品味,旧貌依旧风格高,谈笑举止品味显,官生脱胎换骨了。

 

    当然了,早期的官生有被动当人质的用意,明朝中央允许官生有限度地“自由”回到琉球省亲。回到琉球岛之后的官生,判若两人举止文明素养,让琉球各王均感欣慰。首批官生脱胎换骨,续写了琉球上下对官生的兴趣。之后,琉球报名参加官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明帝亦欣然接收,给予衣食赏赐,从优接待。

 

    据中国史书和日本的史书,针对“官生”的解读有几种意思:

1、巩固琉球主权;

2、加强琉球上下尽早实现汉语普及率;

3、出资培养琉球重要岗位上的接班人的目的是为中央政府考察继任者人品和培养可用人才的一种手段。

 

    要求官生的学习内容有很多,书法、曲艺、财务、儒学、造船、农耕、水利建设等等,要求官生回到琉球之后马上就成为有用人才,为琉球人民造福。

 

    朱元璋这种不但要自己派人到琉球传授先进的工农业技术,还要让琉球人民到大陆来接受各方面的再教育。一来一往,从政治、经济、哲学和人文等提高意识形态都有帮助,让琉球全民皆懂得学习和使用汉文字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提高文化素质,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琉球因明朝而得到新生,琉球的名字因中华文明既光耀着世界,也光耀着自己。

 

  因宫古岛等岛远离大陆,朱元璋干脆也把宫古岛等岛交给中山王管理,琉球王国的管辖范围延伸到宫古岛了。

 

    从此,琉球在中国的史册中闪光,大陆的史书可能不计较琉球的这段故事,因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长河里,这种故事的情节太小太小,可是,琉球人觉得大陆对琉球的贡献度太大太大了,在后来编写的史书《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和《球阳》中却不断赞美着朱元璋,赞美着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

 

  明朝是汉民族当家,对待琉球就像对待自己人一样,明朝官方哲学鼓励学习朱子学,因为朱熹思想比孔子更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尽管现代人看来朱子学提倡等级制度下唯心论的人人平等和讲究文明礼仪,但却是当时最好的。

 

  琉球人民至今还在念想着朱元璋给他们送去的安康幸福,念想着琉球并入中华版图之后年年都带来的风调雨顺和万事如意,琉球因中国而活着,中国不能抛弃琉球。

 

    1982年,琉球历史系教授来福建寻根问祖时多次提到朱子学在琉球的影响力。那时候,琉球人跟着大陆人也崇尚朱子学,朱子学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秉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比如,尊敬师长,关心长幼,勤俭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做礼仪大国,等等。因此,朱子学比起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糟粕思想不知先进了多少,其内容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2.3.5. 大陆和琉球共同抵御倭害

 

    明朝初期,中国大力经营东海海疆,各省官兵全面理清各自的海上势力范围,确定国家主权领土的实体海域,全面核实了各个岛屿的名称和地理坐标。反观日本,只知道打家劫舍,图财害命,并不重视争城夺地,对周边诸国和周边的地理山川、海洋地理和形势、海外交流和交通状况都处于蒙昧茫然,所以,日本没有为其后嗣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历史遗产。

 

    倭寇除了烧杀抢之外,没做过什么贡献于人类,尽管经常侵扰中国沿海各地和琉球群岛,因明朝倾全力把倭害的干扰排除在发展琉球经济之外。

 

    明朝的那个时候,日本也属于“华夷社会”,却是长不大的孩子,坚持做“出格”的事情,这让明朝中央政府感到闹心。倭害猖獗,历来是烧光、杀光和抢光,真的很闹心的,无论大陆还是琉球。

 

    朱元璋时代,琉球有一群战斗力很强的大内高手,倭寇数次都得不到好处,琉球暂时很平安。

 

  于是,没有倭害侵扰的琉球社会,让琉球上下一心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有了先进的儒家思想和佛教理论,先进的生产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的确确给琉球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和经济变革。

 

  对外经商的人群,一般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让明朝中央政府的官员眼红。自己下海做生意吧,固然能赚到很多钱,但没了权力就没了一切,这就不甘心了。所以,最好自己既能在位又能经商,出台禁海政策不绝于耳。

 

  1394年,朱元璋晚年被迫做出了海禁圣旨,名义上主要是封杀日本的经济,“命严禁私下诸蕃互市者,帝以海外诸国多诈,绝其往来,惟琉球、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蕃,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违者比实之重法”。

 

    可是,禁海政策既不能治标不能治本,禁海实则打击了个体的外贸,却肥了夹带走私的在职官员的利益,禁海政策的出台,禁的是个体的,禁不了官员的。特别是拥有世界强大的郑和船队,本来有能力一举占领日本消灭倭害,却成为明朝对西洋外贸中官僚们中饱私囊的一支保驾护航的海军。

 

  至今仍然有很多人想不明白,中国明朝有强大的海军没有去打击日本本土的倭寇,却在改善民生的靓丽外衣之下,不顾倭害这个事实存在的毒瘤,定要把强大的海军为官僚们的经贸保驾护航,忘记了倭害这个事实存在,为今后数百年之后祸害中国埋下了祸根。(笔者注:这里的日本人是指日本南部的中国地方、九州地方和近畿地方的人,古代的日本这几个地方主要是中国人的后裔,所谓的大和民族不多,当年所谓的倭寇基本上都是居住在日本和大陆沿海的中国人,日本民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

 

    禁海尽管残酷打击了日本的商贸基础,却让日本有时间有条件把多民族的国家整合为一个民族。题外话。

 

    朱元璋曾经下过几次的禁海令,下禁海令一个重要因素是以“为了打击倭寇赖以打家劫舍的条件”,从而,一旦发现海上有船只则按倭寇处置。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南部省份盛行通番经贸,有些胆大之人常常下海到南洋,屡获暴利,引起了官僚们的注意和嫉妒。

 

    1374年,在众官员的推动下,朱元璋下旨非官方船只不得下海的“寸板不许下海”的禁海令,历史得其结果:倭害次数虽有减少,但倭害大案要案还屡屡发生;禁海政策却严重损害到中国渔民赖以生存的那片海,说明了官员一旦存有私心,危害的不仅是人民利益,还危害到国家的海洋利益。

 

    1397年,在众官员的劝说下,朱元璋再次下旨严禁无执照的私人船只下海通番,并下旨严格区分有执照的船和无执照的船。

 

    1397年,由于日本大肆纵容倭寇杀人越货,倭害日益严重,明朝天庭不得不下旨给高丽(环保志愿注:朝鲜,中国的附属国),要求高丽军队配合中央政府军,不但驱逐藏身于朝鲜各沿海各地的倭寇,还要一起起航到日本本土剿匪。当时,日本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装势力有很多,共有66个国家,有66个大小王。这些王对明朝有愿意朝贡的,也有不愿意朝贡的,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倭寇,明军难辨真假。历史给出了答案,明朝军队人数不多,不足以横扫整个日本,剿匪只能在沿海一带走马观花走了过场。

 

    当时,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王是怀良为代表的一方势力和足利义满的另一方势力,明朝皇帝诏令日本的必须如期朝贡给天朝,必须压制倭寇的大本营之罪恶行为。

 

    面对各大小王的阳奉阴违,明朝暂停了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

 

    这样,在朱元璋强力打压下,倭害得以抑制,新生的琉球从不稳固到稳固,中山王的政权得到了巩固,中山王政权的牢固,琉球不会分裂,琉球人民可以长时间过着无战争的幸福生活。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琉球统治,防止倭害影响到琉球经济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样,主要贸易国的中国不愿意和日本有外贸往来,没有了天朝的支持,日本国内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致使数十年停滞不前,倭害也曾一度消声灭迹。

 

    在这等外部条件下的琉球,中央政府支持的中山王察度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管理好琉球,使得琉球逐步走向了和平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的正轨。

 

3. 朱元璋之后的琉球尚氏王朝

3.1.   册封制度

 

    迎接中央政府的册封使的到来、接待和欢送,都是历届中山王必须遵守的恭迎、恭送携圣上天威使节的不可或缺礼节,这当然关系到中山王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据琉球的《中山世谱》记载,“按照明朝每郡按司的设置方式,琉球已经完整地变成中国的一方诸侯,这对琉球社会产生较大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

 

    中央政府可以允许世袭中山王,也可以不允许世袭中山王,其选才的标准是绝对忠于皇帝,忠于中央政府。但是,想继承中山王之人,在没有得到正式册封之时可以行使暂管的权利和义务。当中央政府正式册封之后,才是官方承认的、合法的、有法律效力的中山王,这个才是正统的。如果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承认和册封,中央政府有权指定某人担任中山王,这种中山王才能行使管理琉球之权力。

 

    根据明朝法律的变革,琉球王国也得常常出台有关法律和政策,其中,官府文书、经贸交往的合约、历史书籍的撰写等,均须用中文书写。

 

    中央政府为了表示对琉球的重视,中央政府册封使所乘坐的册封船均以中山王冠做船头,简称为“御冠船”,从福州闽江口,经钓鱼岛群岛,直达琉球那霸的码头。

 

    册封船到达那霸港之前,中山王须派人时时观察册封船的到达时刻。

 

    册封船到,册封船须呆在指定的码头,船上所有人员不得上岸。

 

    接待册封使到来的接待官员,须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务,在规定的第一时间内,到那霸港的码头,搭起遮阳棚的架子之后赶往册封船停泊的码头,亲自迎接上岸,在遮阳棚的地方行使一些必要的欢迎礼节,然后邀请册封使上轿,迅速赶往位于首里的中山王府。

 

    每一次的册封行程,安装惯例,中央政府册封使队伍中基本上都自带的官方乐舞团随船一起行动,场面蔚为壮观。

 

    由于册封之前均有代理中山王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所有并不急于马上册封。册封使团的成员该洗的洗,该休息的休息,尽可能早适应潮湿炎热的亚热带海岛气候。

 

    据《球阳》记载,在正式册封仪式上,册封使坐北朝南代表中央政府皇帝向被册封的中山王颁布册封诏书,大致内容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被册封为琉球的中山王”。被册封的中山王面向北方,烧高香,三叩九拜,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宣誓忠于祖国(中央政府)。

 

    册封完毕之后,中山王面西而坐,表示故土福建在琉球的西面,祖先高高在上,子孙不可不孝,琉球儿女忘不了大陆是琉球的根。清末的时候,坐东朝西还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即,鄙视倭寇,热爱大陆。

 

    册封之后有盛大的晚宴,一般有邀请世界各国使节一道参加。

 

    琉球地方政府有一个传统剧目《御冠船踊》,中心意思是表达出对中央政府的敬仰,自朱元璋开始,琉球不断得到中国大陆(当时,中国名称已被明朝所惯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琉球人民无不怀着感恩之情爱着祖国,琉球人民载歌载舞衷心欢迎中央政府册封使的到来。

 

    等琉球大型舞蹈之后,册封使也会让中央政府的官方乐舞团献上《昭君和番》等戏曲和舞蹈,整个程序严格贯穿一条主线,即,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那种君臣的上下级的等级关系来歌颂中华大家庭和和和美美,这样,乐舞到结束前就会把册封仪式推向了高潮。

 

    这是多么完美的册封形式啊,每一次,不但要把大陆人民寄托的关爱转化为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还要把琉球主权属于中国的真实政治通过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据说,琉球为册封使表演的歌舞剧,大多有传统的《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等传统剧目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在演,这些都是琉球人民思念中华大家庭的舞蹈。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从中国到达琉球。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见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并跃图》,《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琉球人则为。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

 

    题外话,2010年6月12日的上海世博会上,日本本想炫耀侵占琉球(冲绳)来羞辱中国人,没想到,琉球人民却向中国人民敬献一曲传统的琉球回归中华大家庭之情的舞蹈,舞蹈的内容是“琉球王国喜见册封使,向中国称臣为故事起点,整套舞蹈以琉球群岛人民心向中国,暗喻了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舞蹈以琉球的古三味线为乐器,情、景、乐和道等都表达出中国需要琉球,琉球也需要中国。

 

    音乐具有只可意之不可言之之美妙,有识之士自然能听懂读懂音乐之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系列二)
琉球王国世系
【琉球王国君王谱】三山时代(上)
这块被清朝丢弃的明朝海外基地,至今仍用汉俗拜妈祖,被称小福建
小国战略:这个国家周旋于南明、满清、三藩之间
能让你笑的南明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