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生活的沉重入墨 借笔端的醉意超脱

                     (原标题:以生活的沉重入墨 借笔端的醉意超脱)

《太白捉月图》
《将进酒》
《练功》
《对酒图》

王建南

展览: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

时间:3月23日至4月23日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我们常常惊诧于卢沉先生笔下的“醉意”,这是他在生命中最后十年一画再画的创作主题。为何如此?生活中的卢沉先生,从不抽烟,也不喝白酒,遇好友来访,顶多饮一点儿葡萄酒。特别是在他生命时光中的最后三年,不断恶化的病痛已不允许他喝下一滴酒。可是他在最后十年的创作中,把“醉态”不厌其烦地倾注于宣纸之上,达到了个人艺术生涯的一个崭新境界:回归传统,心与物游。他以中国传统文人的写意精神,将诗、书、画、印统合为一体,融入到一种看似挥洒自如、实则蕴藉深沉的生命状态之中。

涩难以言表的生活体味

众所周知,卢沉先生的夫人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女画家周思聪先生——这位生活中和艺术上的伴侣常年饱受疾病的折磨,于1996年永远地离开了她所钟爱的绘画事业。57岁的年龄,对于一位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一切才刚刚开始,却戛然而止。作为丈夫的卢沉先生,其内心深处所经历的打击以及今后的绞痛,常人难以想象。他的个性温良敦厚,不会随意发泄胸中的郁闷之气,从此,卢沉先生如一个苦行僧一般,慢慢吞食寂寞的滋味,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射到小小的水墨画幅之中。因此,如果细细品味他的水墨小品,其中折射出一种精神灵性,足以向我们传达出难以言表的生活体味。这体味大半是苦涩的。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史,那些艺术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等,作品中都具有苦涩质朴的美。卢沉先生在生命中的后半程,因为妻子及自身病症的拖累,几乎一直与逆境相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爱人去了,最好的合作去了,如何在中国水墨画的道路上探索下去?

一般人欣赏他的作品,往往容易只看到画作完成后的表象,却很少去探究其形成前最初的内在根源。也许因为卢沉先生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前曾系统地学习过油画,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西方艺术的构成原理融入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之中。1987年,卢沉先生独辟蹊径地开设“水墨构成”课程,带领学生开始探求用笔线和墨的块面组合来塑造有构成感的画面。他认为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中国画,既不同于传统的文人画的样式,也有异于中西融合体的中国画。以突破传统结构作为出发点,他进一步锻造笔墨表达的新空间。他曾反复向学生强调:“不要一般化地表现对象,要很有个性地表现对象。一般人要这样,而我偏不这样,出其不意,脱离一般人想法的规律,这样更加有味道。”

北宋的邵雍在《论诗吟》中曾写道:“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卢沉先生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对“炼意”是下足了功夫。伴随着他所开设的探索式课程,他的现代人物画题材多取自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晨练、消夏、养鸟、畅饮、醉归、等车,皆收入其画中,画面涵盖了极强的生活感,又通过夸张的造型,形成了浓厚的笔墨趣味性。这两个特点体现在《练功》这幅作品中。

一棵大树,只画出中段粗壮的树干,纵贯上下,占据了近二分之一的画面。右侧站着一位年长者,双手呈环形相对,闭目凝神,对着大树运气发功。他微微后倾的身形,仿佛已然触碰到天地之元气,微微有些“醉意”。另外三人,被大树挤挡在身后,各行其是。卢沉先生将题款安置在最左侧,细细长长一条,一泻到底,不但与大树干的粗形成视觉反差,而且与最右侧斜出的细树干构成呼应,加深画面的空间层次。全画以淡墨烘托清晨的氛围,一切景物统照在柔和的晨光中。画家捕捉平凡生活瞬间的心思与画面表现的能力令观看者赞叹。

然而,这幅看似轻松的作品却隐含了卢沉先生当时的生活状态。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个用艺术视角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更是一个投入其中的气功练习者。而他之所以接触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颇为流行的社会现象,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一段时间,他曾有把治愈妻子重症的希望寄托在气功疗法上。看似随遇而安之作却可以窥探创作者人生中的阴晴圆缺。画家背负着一份家事的沉重,睁开艺术之眼,以轻松的笔墨记录下生活的沉重,艺术确是来自真实生活的提炼。

卢沉先生曾说:“一个人要时时刻刻感觉不痛快,有阻力,有压力,就像毛笔在纸上走。没有阻力,就没有了生命力。当我们时时感觉苦恼,就会摸索着突破,而感觉自己还可以时,就说明停滞了。”他的生活经历印证了自己这段话。

醉挥洒情致的载体

卢沉认为,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在他看来,中国画的人物画要创新,至少在认识上要突破两个框框的束缚:一个是“人物画只能写实,不能变形”,另一个是“创作方法只能是现实主义的”。自90年代初以《清明》和《风雨近重阳》实现了对旧有的情节性写实模式的突破后,他在晚年以“醉”为母题,回归了中国传统笔墨的语言表现形式。

以酒为载体,以“醉”为意象,画家似乎找到了自由发挥的最佳途径。

在创作于1994年的《饮中八仙》中,通过精心安排,展现了巧妙的聚散关系。八个人物或站、或坐、或卧、或饮、或说、或唱、或眠,以不同的形态,相异的神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醉”的不同意象。画家显然意犹未尽,这个主题在心里沉淀了四年后,再次爆发出创作激情。1998年,卢沉先生创作的《将进酒》,满纸挥洒的连绵狂草,似瓢泼而下的美酒,李白和他的好友们尽兴其中,如沐春风。画面将中国书法的线性表现力与绘画的块面大胆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奇豪放的饱满意象。画家用笔墨为自己酿造的“美酒”继续发酵,一年后,《对酒图》诞生。画中题款似乎已经通灵,随着画中三位酒翁的醉态,颠来倒去,铺陈张扬,或扑入怀中,或留恋于青石之上,或坠入草间。恰好应和了杜甫的诗句: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这一刻,画家随笔下的人物一起畅游在六合八荒,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卢沉先生以“醉”入画,借古人的放浪形骸,存放了自己的心灵。他能处处涉笔成趣,把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相貌、意态、心象、气质、神采、趣味,通过富于书法美的线条、意趣美的造型、水墨与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韵致,做出了神完意足的表达。在他最后十年的“醉意”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对陶渊明诗句的视觉回应:“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他真正做到了创作同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如他所描述的理想状态:“用一百张随意勾画的小线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通道,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就这样画,随心所欲,不论东西,乘兴画去,尽兴而止,必有迥异常态的画面。”

情源于生活的苦涩

卢沉先生在1989年创作的《无题》中题写道:“线是线,面是面,重叠而又互相独立,如壁书,如儿童涂鸦。十年辛苦求索,东奔西突,年过五十仍惟困兽斗。看似容易,而来之不易。1989年9月13日的顿悟之后第一幅,卢沉于尘楼面壁居夜深人静时候草此,志喜从此跳出苦海,进入圣地。”署名“尘楼”,这是他的堂号,源自当时于闹市之中的居所。“满面尘灰鬓已霜”,面对种种生活的困境,他在这一天记录下自己创作之后的心境:“志喜从此跳出苦海,进入圣地。”显然是他欣喜于自己体悟到了艺术的更高境界,即将开启新的创作历程。这一行文字在卢沉先生反复创作的《太白捉月》图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画家化身李白,纵身扑向水中,伸手欲揽起倒映在水中的月亮,这是他的苦海,也是他的圣地,明净异常。这是一份艺术的宣言,表达了卢沉先生执着的追求与痴心,犹如这位艺术大家生前在居室外亲手所植的紫藤一样,历久而弥新。

(原标题:以生活的沉重入墨 借笔端的醉意超脱)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的现代人物画的艺术成就高出历史人物画——大家 卢沉先生
魏丙欣的彩墨人物画·作品赏析
马海方《皇城根儿下》带你回到老北京
【视频专题】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马海方
逸韵舒怀
最有才能、最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卢沉水墨人物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