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第1讲  吕后出嫁
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
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
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刘邦这一次来喝酒,之所以敢说谎话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他把握住了。
第一,刘邦这个时候虽然只做一个泗水亭长,官职很小,但是他对县里的这些官员,他从来不放在眼里,他认为他们是庸才,不行,不如自己。所以,他敢于公开撒谎;第二个,收钱的人是箫何,箫何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来箫何在县里的职位比他高,但是,箫何平时对刘邦特别照顾,刘邦未做亭长之前,箫何对刘邦就很照顾,做了亭长之后,对他就更加照顾了。比如说,刘邦作为亭长来说有一项职责,就是他需要押送一些服劳役的人到秦朝的都城咸阳去,这是一个苦差事,刘邦出远门的时候,县里的人都送一点钱给他,箫何比一般人,一般都要多送差不多一倍的钱给他,所以,因为是箫何在收这个钱,所以,刘邦尽管放心大胆地说谎,箫何肯定不会揭穿他这个底牌。当然,箫何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一,箫何对刘邦的器重。这是一点原因,另一点原因,箫何对刘邦,也是一种安抚,因为像刘邦这种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官场中间,他也是那种很能折腾的人,所以他对他表示得格外友好。
刘邦的贺钱万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这个话一张口,就引起来了这次酒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吕后,吕后当时叫吕雉,吕雉的父亲,引起了吕公的惊讶,因为,从规定上看,这次酒宴规定,满一千的就算贵客了,刘邦出手报的数是一万,远远超过了规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来的人来看,来的人比刘邦有钱的要多,比刘邦职位高的人也很多,都没有拿那么多,刘邦一出手一万,这也是不得了的。第三,我们从收入上看,秦代的县令,一年的年俸也不过是几千钱,一个亭长,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上千,可是,刘邦来了个张口就是贺钱万,所以,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说说谎的人,叫大言不惭,这个贺钱万大言。大言,展示的是说谎人的胆量,没有胆的人是不敢说谎的,所以这个话一出口,史书记载,吕公有一个反应,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个数字一报出来以后,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个反应是大惊,非常震惊,吕公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听到这个话以后,一是惊,二是起,三是迎,而且一直迎到门口,吕公的这个表现,我觉得他欣赏的是刘邦的胆量。根据一般人的常识都知道,这不可能拿一万块钱来,他欣赏的是他的胆量,同时,他还欣赏在说谎的胆量后面,所包含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政治家在某些场合,他需要作秀,所以,能够大言,这不但是显示了刘邦的胆量,而且展示了刘邦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种潜在的素质,这是吕公非常欣赏的。一般说谎的人,说了谎言他就心虚,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现代西方有一种测谎仪,测谎仪为什么能测出你说谎呢?因为你说了谎话以后,你心虚,你心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测定出来,你是不是说谎了。我们说,拿现代测谎仪去测刘邦的贺钱万,绝对测不出来,因为他早已经习惯于这种东西了,成了一个惯性,所以,吕公恰恰是看出来了这一点,大言。
我们再讲那个不惭。刘邦是一个子没拿,说了个贺钱万,来到堂上,史书记载,刘邦有两个动作。一个,到了堂上以后,他就坐了个上席,挑了个最尊贵的位置坐下来了,那理由是我比你拿的钱多,我该坐这个位置;第二,在整个酒宴之上,史书还记载了四个字,叫狎辱诸客,也就是在酒宴中间,刘邦不但没有感到心绪,而且他还谈笑风生,拿着周围的人开涮,拿人家开玩笑,好像请客是他请的客,买单是他做的东,这一点更不容易,大言已经就不容易了,不惭更难,刘邦恰恰既做到了大言,又做到了不惭,所以,让吕公是越看越喜欢,这是个潜在的苗子啊。稍加雕琢的话将来能成大气,吕公很欣赏他。
吕公还有一个爱好,吕公这个人爱相面,他特别习欣赏迷信这个相面,他一看刘邦,不得了,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这个人长相怎么样呢?龙准是鼻梁高,这当然很漂亮了,龙颜是说他的上颚比较突出,美须髯是胡子长得很漂亮,所以,吕公又发现,刘邦这个人不但有胆量,有一种潜在的政治家的素质,而且这个人面相非常好,一看将来就是一个大福大贵之人,不是一看,就是一个穷命相,所以,吕公一看这就爱不释手,开始给刘邦使颜色,让刘邦酒后留下来不要走,刘邦当然很机灵,看到吕公使颜色,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他已经理解,县令这个贵客对他挺感兴趣的,他就一直留下来,留到最后,酒宴完了,客人都走了,吕公就开始跟刘邦说了,他说我一生看了无数人的面相,唯独你的面相是最好,他说我有一个女儿,尚未出阁,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意把我的女儿许给你。这个话一说,刘邦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这个酒就是混的,不但混了一个酒,而且混了一个老婆,而且我们后面会讲到,刘邦这时候多大,刘邦这时候已经是40多岁了,我们后面有一个推算。按照我的估算来说的话,这个时候,刘邦应当是43岁,43岁的泗水亭长,还没有妻子,人家白送给他一顿酒,还白赏给他一个妻子,那刘邦当然很高兴,说这顿酒没白喝,吕公许诺了这桩亲事以后回去,他的夫人马上反对,他夫人说了两点。他说第一,你一直说你的女儿是富贵相,一定要嫁一个贵人,你怎么能今天许给一个泗水亭长刘季呢?这是第一个不同意。第二,沛县的县令是你老朋友,对你多好,咱们家在单父县呆不住,跑到沛县来,是人家全部招待的,县令为他的儿子求婚你都不答应,你现在许给一个这么大年龄的,一个泗水亭长,他夫人不同意。但是吕家实际上是吕公作主。吕公就对他的妻子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这个儿女子,要翻成今天的话,就不大好听了,有点类似我们说的老娘们儿,这事不是你们那儿老娘们所知道的。
吕公答应了这场婚事以后,吕公的妻子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反对,而他们的女儿吕雉,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就答应了,这是一桩什么婚姻呢?双方是什么情况呢?刘邦是在什么年龄时候结婚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刘邦生子的时候是46岁,他46岁得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而且,在刘邦这个儿子的上面,他前面还有一个女儿,就是汉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的出生年龄,我们大致上推定是在惠帝出生前两年,如果这样来推定的话,刘邦就是44岁得到了他的女儿,如果说刘邦是在婚后一年,生下女儿的话,那么,刘邦的结婚年龄大体商来说就应当是在43岁的时候,吕雉这个时候是多大年龄呢?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件史实上做一个推定。
第一,当吕雉的母亲提出反对的时候,吕雉的母亲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对比,吕雉的母亲提反对的理由,是沛县的县令,向吕公求婚,吕公没有答应,沛县的县令地位很高,社会身份也很高,他向吕公求婚,这就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而不是那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情况。而且,吕后的母亲也反对,吕雉的母亲反对,如果说是自己的女儿长期没有出嫁,成为母亲的一个心病的话,那么她早就同意这个婚事了,她不同意,也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所以,从县令求婚,吕母的反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吕雉属于正常出阁,作为正常出阁汉代的女子,她的年龄不应当超过20岁,而这个时候,刘邦的年龄是43岁作业,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子,嫁给了一个43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吕雉就完全遵从了父命,这说明吕雉在未出阁之前,她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姑娘。
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一嫁到刘家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刘邦在婚前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叫刘肥,刘邦后来是八个儿子,他跟吕雉生的我们叫嫡长子,就是刘盈,但是,吕雉嫁给刘邦之前,他还有一个庶长子,叫刘肥,这个刘肥是怎么来的呢?史记跟汉书有记载,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的高五王传记载说,其母高祖微服时,外妇也。这两段记载稍有差别,提供两个信息。第一个,外妇所生,什么叫外妇?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简单来说,外遇之妇,刘肥是外遇之妇生的,所以她是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他的母亲姓曹,所以叫曹氏,这可是给年轻的吕雉出了个大难题,不到20岁的姑娘,嫁到人家家里,首先面临的是人家有了一个儿子,这更说明吕雉做姑娘的时候,她那个温顺、听话,这个一般是很难接受的,下面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刘肥是什么时候生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根据史书的记载,只知道刘邦这个庶长子刘肥比他的嫡长子刘盈要年长,无论是生得早也罢,生得晚也罢,都有麻烦,生得早是个大儿子,你想想,如果是个大儿子,吕雉还不到20岁,一嫁到刘邦家里,面对一个大儿子,这关系很难处,大儿子难于培养感情,如果生得晚是小儿子,小儿子有小儿子的麻烦,你得照养他,你得照顾他,抚养他,那也是数不清的麻烦。这是第一。而且,第二年吕雉就生了自己的亲儿子刘盈,这又带来麻烦了,一个是亲生的儿子,一个是非亲生的儿子,这就面临着一个做继母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有过这个阅历,你节会想像得到,亲生的你恐怕看着什么都是好的,缺点也是好的,非亲生的,总是觉得有一些别扭,所以,这个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她未出嫁之前很简单,就是个姑娘,是个女孩,作为女儿来说,她只要听话,温顺,就行了,但是嫁到刘家就很麻烦,作为继母,而且,刘肥是在谁家长大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刘肥出生以后,是寄养在曹姓女子家长大的,这个没有史实根据,另一可能性,就是他就在刘家长大的,无论是寄养在曹姓家,或是在刘家,他都有麻烦。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吕雉跟刘肥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波,起码史书中间没有记载,吕雉怎么虐待他那个非亲生的儿子刘肥,没有这种记载。所以,应当说这个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如果说我们前面讲相面成亲,我们看到,作为女儿的吕雉是温顺听话的乖孩子,作为继母的吕雉,是个善良贤惠的后母,这两个角色,应当说完成得都不错,而且,史书还记载,吕雉嫁到刘家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种田,到地里去干活,当时来了个老先生,一个老人,向吕后要谁和,吕后不但给他水喝,而且给他食物吃,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吃饱了喝足了,就开始给吕雉相面,他说,夫人可是个贵人之相,这一说,吕雉也很相信这个相面,就赶快把他儿子拉过来,叫这个老人看,老人就又说了句话,说夫人的贵相,是源于你的儿子,你儿子也是贵相。然后,再拉着她的女儿来看,您的女儿也是贵相,当然这个话,可信不可信,可以做两面看。
一方面,吃了人家了,喝了人家了,你总不能说,你长得就是如何如何,这显然不合情理,你肯定要说一些好听话,这是人之常情;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说,司马迁在记录这个事情的时候,听了后来一些附会的话,因为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他的儿子做了汉惠帝,吕后做皇后,皇太后,后人在追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溢美之词,附加的,追加上去的一些话,这种可能也有,但是不论怎么样,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女儿和继母两角色以外,这个小故事中间,说明了吕雉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家庭主妇,作为家庭主妇来说,她是恪尽职守,她亲自下去种田,这个故事发生在田间种地的时候,反过来说明,吕雉嫁到刘邦家里面,还要带着孩子去种地,这反映了吕雉作为家庭主妇,勤劳持家的一面。
刘邦作为泗水亭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负责把服劳役的人,押送到目的地。有一次,结婚以后,刘邦就摊上这个差事了,因为泗水亭长是一个文武兼有的角色,刘邦就负责押了一批服劳役的人前往咸阳,而秦代的劳役,既又累,还非常危险,很多服劳役的人,一去无归,就客死他乡了,所以很多人一旦征集他们服劳役,都争着逃,刘邦这一次很不顺,尽管他面相很好,这时候不管用,他押送了一批劳工去服役,走到半道上,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是越走越人少,刘邦怎么管也管不住,你一个人看不住这么多人,他有各种机会可以走。这对于一个亭长来说,如果你押送的服劳役的人散了,你肯定有责任,要追究你的责任;如果跑光了,你肯定是死罪,所以,刘邦一想,我辛辛苦苦地往那边走,到最后人也是跑光,他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边,他对追随在他身边还剩余的人说了两句话,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适矣。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走了。这个意思说,反正是不行了,你们各奔东西吧,我也是完不成这个任务,我也得跑。刘邦这个话一说,反倒有十几个想跑的人不跑了,他觉得这个亭长很够意思,反而愿意跟着刘邦,这就是刘邦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的原因。所以,刘邦一看到不行,就从江苏稍微河南走一点,就现在河南的永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山,叫芒砀山,刘邦一看回不去了,押送到咸阳是死罪,现在把人放跑回去还是死罪,与其是死罪,干脆在芒砀山落草为寇,落草了,他就什么也不顾了。当然这个事不算了啊,你身为亭长,押送劳工,你不但看不住人,你还把人都放了,最后你又逃了,这在秦代是死罪地你不是刘邦逃了吗?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跑了,刘邦的妻子被抓起来了,吕雉就因为这个事,关到监狱里去了。所以,吕雉作为妻子,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史书记载,吕雉坐牢,还曾经受过虐待,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监牢的生活,总是不是那么很愉快的,吕雉在牢狱中间遇到一件什么事情呢?有人虐待她,蕲州有一个人叫任敖。任敖这个人,他和刘邦人特别铁,刘邦逃了,他作为一个狱卒,他很照顾刘邦的妻子吕雉,结果他发现有人虐待吕雉,任敖一怒之下,把虐待吕雉的那个人给痛打了一顿,而且把那个人打伤了,那说明任敖已经是怒不可遏了,才出现这个事情,反过来说明,吕雉的的确确在监狱中间受过虐待。至于吕雉什么时候放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知道至少说,她作为妻子,为刘邦的事情,她入过狱,坐过牢,受过虐待,吃过苦,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也有重大的付出和牺牲。吕雉代夫入狱这件事情,吕雉从来没有再提过,她虽然在为刘邦的芒砀落草被迫进了监狱,而且受了虐待,但是,她等出狱以后,从来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这件事,表现了吕后的深沉,吕后还是有一定肚量,还是比较深沉的一个人。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总之,我们这一集,讲的四个故事,相面成亲,表现了她的温顺听话;身为继母又表现了她的善良、贤惠;亲自种田显示了她的勤劳持家;而她代刘邦入狱,以后又绝口不提这件事情,又表现了她的任劳任怨。像这么一个人,应当说是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关吕雉私生活,有一些传闻,甚至于说得很难听,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一桩疑案。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2讲  一桩疑案

第2讲  一桩疑案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吕后从出嫁到为妇,为人母,为任妻的一些事情,表现了青年的吕雉身上存在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知道,刘邦跟吕雉结婚,只过了五年,从43岁结婚,到48岁起兵反秦,其实在起兵反秦之前,刘邦跟吕雉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落草为寇了,吕雉不能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还要为他去送饭,送衣,所以,在整个他们共同生活的这五年的后期,已经很不顺了,很不顺利了。而且,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没有带家属,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父亲,统统留在家里面,经过三年反秦,刘邦成了大功臣,在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到了陕西汉中这一带,这时候他仍然没有带自己的家属,吕雉,孩子,还有刘邦的父亲,仍然在江苏的老家。到了汉二年的五月,刘邦这个时候不但杀回了关中,而且统帅56万大军,打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本来刘邦这一次东来两个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是要彻底消灭项羽集团,他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想这一次打到彭城,接走他的家属。因为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地,对于区区二百里地来说,接走家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刘邦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以后,却没有把接自己家属的事情,放到一个优先的位置上,他忙着干什么呢?忙着寻找财宝和美女,他根本把接他父亲,接他的妻子,女儿,儿子的事,往后放了,没有来得及去接,结果他没有料到,项羽用兵神速,在他占领西楚国国都以后,项羽竟然带了三万军队,急匆匆从山东战场返回,从现在的安徽的萧县,也就是当时彭城的西边,直接进攻,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刘邦56万大军的建制全部打乱,刘邦就逃了。到这个时候,刘邦才想起来,还有一个大事没办,他老爸,他老婆,他儿子,他女儿想起来要接了,赶快派人去接,但是,这个时候项羽也在派人去接,而吕雉和刘邦的父亲他们这些家属,怕被项羽的人找到,躲起来了,而且,在忙乱之中,走散了,吕雉的儿子汉慧帝,还有他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两个小孩跑到一路,而剩余的,刘邦的父亲,太公,还有他的妻子吕雉,应当说,还有刘邦的一个哥哥,刘仲,他们统统地抄小路去找刘邦,结果刚好碰见项羽的军队,一下被项羽扣住了,吕雉很不幸地做了项羽手下两点零四个月的人质,而且在做人质期间,吕雉还差一点被项羽烹了,我们可以想像,吕雉心里边对刘邦肯定有怨恨,你想想,我们上一集讲过,她一个不足20岁的姑娘,嫁了一个43岁的中年男子,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吃了那么多苦,还坐了牢,现在又差一点扔到锅里面,你说说,吕雉心里能平衡吗?我觉得,不管是谁,她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她肯定心里不平。
吕雉总算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了刘邦的身边,但是回到刘邦的身边,吕雉就发现,今非昔比,因为,她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发现了一个让她想不到的问题,就是刘邦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新宠,戚夫人,戚夫人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得到的。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吕后的年龄大了,这会吕后有多大,等会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说吕后的年龄大了,经常担任留守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可以称为吕后这时候已经变成留守太太了,很少见到刘邦的面,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那么这个时候,吕后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下。吕后重新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是汉五年的10月,也就是说,她经历了楚汉战争说是五年,实际上是四年,按我们现在西史,公元来计算是四年,四年的楚汉战争,三年的反秦,再加上刘邦跟吕后共同生活的五年,也就是12年,如果说,吕雉当年是正常出嫁,不到20岁,这时候放回来的吕雉是多大呢?不到30岁。就这,史书记载,吕后年龄大了。我们可以推想,那个戚夫人肯定比吕后年龄小得多,而且戚夫人能歌善舞,吕后尽管会勤劳持家,吕雉不会能歌善舞,所以这时候,吕雉的地位在刘邦的心目中间,更多的已经不是爱情了,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一种爱情关系了。所以,吕雉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以后,她其实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需要直面她的情敌,戚夫人。所以,吕雉看来她这个人生,其实走得也不是很顺。
我们看她,不到20岁,一出嫁就得直面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做了两年多人质回来,又需要直面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吕雉面对戚夫人,也是非常难于处理,所以,吕雉就是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其实她和刘邦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淡了。无论从刘邦那方面,刘邦那方面,他有了新宠,对吕雉的感情很显然要淡下去,作为吕雉来说,为刘邦和刘邦的一家付出那么多,最后得到这么一个结局,她心里不会没有想法的。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是很淡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比较可靠的像史记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记载。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辟阳侯就是指的一个叫审食其的人,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说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非常得宠,这叫幸吕太后,为什么吕后这时候变成吕太后呢?是因为刘邦死以后,他的儿子惠帝即位了,所以,吕后就被升为太后,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这是一点,交代了两个人关系非常近,审食其很受吕后的宠幸,这是一点。
但是有人在惠帝那边,告了辟阳侯审食其的状,这个状一告,惠帝大怒,把辟阳侯抓起来,而且惠帝已经决定,要杀审食其。最关键的是下面有八个字,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引起了后人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太后的关系非常近,他这个近是怎么造成的呢?史书有记载,汉书楚元王传有一个记载这样说的,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就是刘邦在外出反秦的时候,曾经留下来他的哥哥,仲,伯仲叔季的仲,留他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这两个人,让他们留下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刘太公,这样,审食其就留在了太公的身边,而太公又是跟吕后共同生活的,所以,审食其也就从这个时候,从刘邦起兵反秦以后,审食其就一直跟吕雉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彭城之战中间,当太公和吕雉成为项羽人质的时候,审食其也做了人质,可以说,审食其陪伴吕雉度过了七年,他们有这样一个背景,有一个共同生活七年的背景,而且共同作为人质两年多,应当说,吕雉跟审食其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这就是他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患难之交的太后,当审食其可能面临处死的时候,她感到惭,而不去救,有人就说话了,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恰恰说明太后和审食其有隐情,有私情,有私密关系,或者说,有暧昧关系。就是两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事流传很广,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写东西,写书的时候,列中国十大男宠,审食其就进了十大男宠之一了,男宠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汉代的皇帝,几乎各个有男宠,包括刘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宠。而皇帝有男宠这个大家议论得还不太多,如果作为皇后跟太后有男宠,就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们认为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说这是因为吕后因为跟审食其有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她无法出面去向她的儿子说情放了审食其,她要出面去说,人家就说,你来出面,你还不是为了你俩那点关系来出面,所以,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流传很广,我下面举一首唐人的诗。
大家知道,盛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边塞诗派,有一个代表作家叫高适,高适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辟阳城。这首诗这样讲,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这首诗,既批评审食其,也嘲笑吕后,同时还在批评刘邦,因为他中间有一句,说刘邦是英雄主,那么一个大英雄,反被儿女欺,被吕后和审食其欺骗了,还封审食其做辟阳侯,你想想,假如刘邦的妻子和别人私通,刘邦还封他为辟阳侯,那当然高适要嘲笑他。所以,高适中间说,吕后母仪,本来皇后要母仪天下,母仪到哪去了?本来,审食其是作为臣子,但是你臣节何在呢?我们从高适这首诗可以知道,至少在盛唐这个时候,吕后和审食其的绯闻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边塞诗人,何必写一个辟阳城诗呢?
但是,学术界还有另一派意见,说不对,不能这样理解。因为,所有的理解都是根据刚才我引的那一段话来的,我们从那一段话说起。首先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得宠这是事实,无须申辩,但是,这个得宠是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后曾经有过七年共患难的生活,她了解他,她信任他,他也一直在他们家里作为一个家臣,侍奉着吕后,侍奉着太公,在七年多的生活中间,特别是两年多的人质生涯中间,审食其肯定给吕雉做过不少事情,这应当有一个患难之交,关于宠信,得宠的事情,这个得宠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私情而得宠,而是因为他们患难与共而得宠,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人们向汉惠帝告状,现在我们不知道是谁告的状,告的什么告,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状一告,汉惠帝大怒,把审食其抓起来,而且要处死。现在的问题,我们要考察,这个状告的是什么,当然现在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论,我们可以推论一下,会不会告的就是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情,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没有人敢向当朝天子告皇太后和他手下一个大臣的私情,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没有。为什么我们说绝对没有呢?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断定。
第一,取证困难。我们经常说,这种事情你总得有一个事实根据吧,你上哪儿能够取出来确凿的证据,证明太后和辟阳侯之间的私情呢?取证极其困难,换句话说几乎不可能,没有证据,这是其一。第二,没有证据的话,谁敢把这件事情告到皇帝那儿,就是跟皇帝说,你娘,如何如何,你想想汉惠帝,如果得到这个消息的话,你想想,说他母亲如何如何,又没有证据,那告状的人,肯定首席上被告席,杀头罪,这叫诬上。这是不能随便说的话,所以,告审食其状的人,引得汉惠帝大怒的,绝对不是指这个所谓的私情,那么告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还有一句话。这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惠帝生气,要把审食其下到监狱中处死他,反应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一个是大臣们幸灾乐祸,唯恐审食其这次不死。
大家看看,大臣的反应,大臣的反应很重要。大臣们没有一个同情审食其的,都希望他这次早死,说明审食其为人如何?犯了众怒,能够犯众怒的绝对不是私情能犯众怒,一定是恃宠专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有皇太后的这个大靠山啊,他跟皇太后共过患难,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我们从人性上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顺利的时候,很难夹着尾巴,受到挫折的时候,尾巴比什么时候夹得都紧,而一个人,只有夹着尾巴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他是个正常的人,如果一旦尾巴翘起来,大家觉得这个人异化了,要么被金钱异化了,要么被权力异化了,要么被虚名异化了,审食其封了侯,而且,有了太后这个大靠山,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显不着,刘邦死后,惠帝继位,惠帝的能力又很弱,这个时候,太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吕雉这个人,我们从她的经历来看,她是个天性女强人,是个政治女强人,所以,审食其有了这么个大后台,大靠山,审食其的翘尾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审食其翘了尾巴,犯了众怒,所以,一旦他倒了霉,大家都希望他一个跟头栽下去,最好栽得粉身碎骨,杀了他才解恨,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太后惭,如果这样来看,审食其一定是犯了重大触犯国法罪,不是和太后私情的罪,而是一个重大的犯罪,这个重大犯罪,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太后来为他说情,都感到碍口,很难,因为假如说你犯了个什么罪,按罪名必须需要处以死刑的,那恐怕太后要出来干预的话,如果干预过盛的话,恐怕还有损太后的英名啊,这才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的真实原因。
当然我们这样看待可以,被抓起来的审食其你总得想办法,救他出来,这可是吕太后真实的想法,审食其在这个案子中间被处死了吗?他怎么出来了呢?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这中间,有一个人,这个人被封为平原君,叫朱建,朱建这个人是当时住在京城的一个名士,这个人,家里比较贫穷,但是非常讲究节操,所以,京城很多人愿意跟他来往,如果一说是朱建的朋友,大家马上刮目相看,因为,朱建是一个名士,朱建的朋友,肯定是同类人,所以,审食其在被惠帝逮捕入狱之前,他曾经专门想结交朱建,审食其结交朱建的目的很清楚,想借着朱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但是,朱建很有骨气,不见,我管你什么太后的人不是太后的人,不见,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审食其碰一鼻子灰的事情,马上就在京城传开了,从这个传开了,看出审食其是当时舆论的中心,他有个什么事,马上被人知道,被谁知道呢?被一个叫陆贾的人知道了。陆贾是刘邦手下一个文臣,他曾经两次为刘邦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归顺了大汉,避免是汉朝对南越的用兵,他是个很有口才也很有智谋的人,陆贾知道了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过了不久,朱建的母亲死了,朱建虽然是个大名士,声望很高,但是家里穷,母亲死了以后,竟然没有钱为他母亲办丧事,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况,这个事情被陆贾知道了,陆贾就赶快跑到审食其那儿,一见面,我给你贺喜来了,审食其说,我有什么喜啊?陆贾说,朱建他母亲死了,我怎么不给你道喜?审食其说,朱建的母亲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啊?陆贾说,这是个机会,你过去见他,他不见你,他其实是为他的母亲,当然,陆贾这个话是替朱建开脱的,因为他母亲在,他不能为你效力,所以他不见你,他母亲死了,这是个机会,如果在这个丧葬期间,你送了一份比较重的丧仪,你们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恢复。审食其一听,这个机会很好,就带了重金去了,到哪儿登门,献上一百金的丧仪。朱建正穷得没办法办丧失,审食其来送钱,他接受了。而审食其又是京城的舆论中心,审食其送钱的事马上传开了,审食其一送,公卿大臣都跟着送,朱建的家里一下子得了五百金,办这个丧失绰绰有余了,从此以后,审食其跟朱建的关系就走近了。不过据我看来,朱建在这个事情上,做得是有一点前后不一致,前期他作为一个名士,宁可固穷,还愿意守节啊,固穷守节,后期为了母亲的丧失,接受了审食其的馈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像朱建这样的名士,很有骨气的名士,在面临义和利,在义利之中都很难抉择,朱建为了这一点利,而把他的英名给损坏了,当然这是对朱建来说。
这个事情以后,两个人关系走得很近,审食其坐了牢以后,审食其就托人去找朱建,让朱建到狱中来探望他,商量个解救的办法,朱建断然拒绝,不去狱中探望,这个断然拒绝让审食其大失所望,审食其原来想,我给你送一百金的重礼,我遇难你肯定要来监狱中间救我,结果竟然不来见,审食其非常恼火,认为朱建这个人是个小人,而朱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审食其这个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审食其能救审食其呢?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汉惠帝的男宠,这个确实历史记载,是汉惠帝的男宠,叫宏籍孺,朱建就去建宏籍孺,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宠幸的人,现在,太后最宠幸的人审食其被抓住牢了,京城的人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审食其的坏话,审食其才被抓进去了,这个话一说,宏籍孺大吃一惊,因为这个话不是他说的,但是,京城的人都这么说,给宏籍孺带来一个巨大的压力,他说,假如说惠帝如果杀了审食其,今天杀了审食其,明天太后就要找个茬口来杀了你宏籍孺,为你自家考虑,你得出面去救审食其。宏籍孺一听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他没有办法洗刷整个京城人都说是他说的坏话,其实是朱建的话,朱建要调动他的利害,让他为审食其说话。然后,宏籍孺就去见惠帝,这个宏籍孺不愧是汉惠帝最宠幸的男宠,他到哪儿一说,汉惠帝立马给审食其放了,审食其放出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建在里面做了工作,他非常感谢朱建。有时候历史在关键时刻,小人物能起大作用,这个朱建就是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汉惠帝的男宠,解了吕太后的一个难题,惠帝抓的,惠帝放的刚好符合中国一句古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朱建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小人物,他破解了一个大难题。
我们这一集讲到了吕后做了人质,在项羽手中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两年多的岁月,回来以后,又遇到了种种的磨难,吕后就在这种磨难中间,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前面刚刚讲过,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女强人,那么,我们前面所有讲的这一切,还没有讲到她在政坛上是怎么崭露头角的,吕后究竟是在政坛上怎么崭露头角的呢?请看下集,初露峥嵘。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3讲  初露峥嵘

第3讲  初露峥嵘
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而且,为刘邦建国立了大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臣,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但是这两个功臣,在开国以后不久,就被杀掉了,而且,杀掉这两个功臣的人,不是刘邦,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女人,也就是吕后。
按说,处置功臣应当是皇帝的事情,作为皇后的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杀彭越呢?这个事情,我们还要追溯一下。
刘邦是从汉王跟项羽打了四年仗,最后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刘邦做皇帝,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在追击项羽的时候,走到固陵,而韩信彭越都不来增援,不来合围项羽,最后,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谋,张良这个计谋的核心观点是要刘邦和韩信、彭越,这些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人,共分天下,我们也把它简称为共天下。所以,刘邦在无奈之中,接受了张良的一个计谋,答应,把大批土地,封给了韩信,封给了彭越,结果,韩信,彭越的兵会聚垓下,最后把项羽灭掉。所以,刘邦做皇帝,是付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不属于刘邦管辖,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天下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并不是刘邦的初衷,按照刘邦自己心里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不是共天下。所以,共天下只不过是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首先就对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韩信,采取了一连串的动作,动作幅度不大,但这些动作是一个接一个。
首先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第二年,借口有人谋反,把楚王韩信降为淮阴侯,这些做法已经表明刘邦已经开始想改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刘邦做得很巧妙,他这个做法,按照我给他总结,这叫逐步到位,就是一步一步地到位,而不是一步到位。
这个变故就是陈豨的叛乱。陈豨原来是刘邦手下他最信任的大臣,由于他最信任他,所以,才把陈豨派往边疆地区,负责监督赵国和代国两国的军队,所以,陈豨掌握两个国家的军权。但是陈豨这个人有一个喜爱,他喜欢学习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养门客,信陵君号称手下门客三千,所以,陈豨也爱养门客,当然达不到信陵君那个程度,手下门客上千,陈豨这个做法,无非表示他招贤纳士,再一个,讲气派,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陈豨有一次进京的时候,他从代国的边地,进京的时候,路过赵国的首都,陈豨路过赵国的首都,要到京城去,在赵国的都城住下来的时候,陈豨带的宾客有一千多人,把当时赵国京城所有的旅馆全部住满,当时赵国的国相是周昌。周昌发现陈豨有这么多门客,他就有了想法,就给当时的刘邦打了一个报告,他说,陈豨在边地掌握了重兵,而且他手下有那么多门客,这个人,看来是不可靠,一旦他造反,非常危险。他手握重兵,又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一旦造反,迅速就能成气侯。
这个话传到刘邦耳朵里以后,刘邦马上就相信了,刘邦的相信,源于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当时天下的这些掌握军权的人不放心,再一个原因,他很信任周昌,周昌值得他信任至少有两点。第一,周昌是他沛县的老乡,刘邦是沛县的,他是沛县的老乡,当年周昌在刘邦这个泗水亭长的手下,还任过职,他们是老乡,又是老同事,所以,他很相信他。再加上周昌这个人说话很直,是个直臣,刘邦就相信了,相信以后就派人去调查,这一调查,就被陈豨发现了,陈豨发现以后,陈豨就很惊慌,陈豨就很害怕,就开始做应对的准备,这个主要准备就是联络了当时已经投降到匈奴去汉军,和他们联系。紧接着,刘邦又在这一年的7月,就是汉十年的7月,接着他父亲病故,召陈豨进京,去参加陪祭,陈豨不相信,更害怕了,所以,到了9月,陈豨就叛乱了。所以这个陈豨的叛乱,完全是被周昌的密告和刘邦的猜忌逼出来,陈豨其实毫无反意,只是因为他处在刘邦的极度猜忌之下,为了保全自己,最后不得已走上了一个反叛的路。陈豨的叛乱,牵动了当时一个很大的局面,第一个被牵进去的人,就是韩信。
陈豨一叛乱,马上就有人在京城报告,说韩信跟陈豨勾结,当时镇守关中的是吕后,吕后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吕后没有调查,不去核实,也没有向刘邦报告,吕后当机立断,要抓韩信。韩信可是吕后的恩人,吕后曾经在楚汉战争中间,被项羽扣了两年多,做人质,最后怎么回来的?她最后回来是韩信占了齐国以后,断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在断粮的情况下,被迫和刘邦议和,这才放回来了吕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韩信是吕后的恩公,但是吕后这个时候完全不讲这个恩公了,放回来的那年是汉五年,她下令逮捕韩信这一年是汉十年,也不过是过了五年,马上就要抓韩信,当然她抓韩信东京大,就用了箫何的计,诱骗韩信进宫,把韩信抓起来。这个事情做得,我们可以看到吕后,这是她作汉十年,陈豨叛乱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杀韩信。杀得非常果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吕后这个人,是个政治强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主妇,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后。
而陈豨的叛乱,牵动了第二个汉朝的功臣,彭越,彭越这时候是功封梁王,梁王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跟河南这一带,地盘没有韩信的大,但是梁国这个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跨山东跟河南两省,中原腹地,而彭越此人,在楚汉战争中间,他对刘邦的帮助,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为他立了三次大功。
汉三年他第一次断项羽的良道,迫使项羽回援,导致刘邦一夺成高皋。汉四年,他占领了外黄、睢阳17座城,迫使项羽第二次回援,让刘邦二夺城皋;到汉五年,他又合围垓下,消灭项羽,彭越这个人在楚汉战争中间,对刘邦的帮助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所以,他功封梁王,但这个时候,陈豨的叛乱怎么会把彭越卷进来了呢?是因为刘邦平叛的时候,召彭越出兵,彭越只派了他手下的人带兵去参战,他本人没有去,他本人没有参战,刘邦为这个事情十分恼火,而且,马上派人去斥责彭越,彭越听到斥责以后,彭越非常惊恐,恰巧在这个时候,彭越的梁国中间出现了两件事。
一,是刘邦发怒以后,彭越就想去向刘邦请罪,说明经过,解除误会。但是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扈辄,扈辄这个人就说,你不要去,你去了是虽死,彭越就在犹豫,这个时候,第二件事,梁国有一个太仆,太仆就是管车马的官,相当于今天交通厅长,管车马的太仆犯罪了,彭越要杀他,这个太仆就跑到刘邦那儿去告他,说彭越要跟扈辄联合起来造反,这一下子,刘邦趁这个机会,就派人去秘密逮捕,彭越毫无造反的准备一下被刘邦逮住了,逮住以后,刘邦处理彭越的办法和处理韩信的办法一样,是一步一步到位,他首先把他梁王免了,然后给他发配到四川,流放到四川,结果彭越非常不幸,走到陕西的郑地,就是今天的陕西跟河南交界之处,他碰见了从长安到洛阳来的吕后,彭越一见吕后,像见了亲人一样,赶快向吕后倾诉自己的冤情,他一倾诉,吕后说,好,你跟我走吧,我回去给你帮忙。吕后就把已经流放发配,走到陕西的彭越给带回来了。带回来以后,吕后就跟彭越说,彭越可是个壮士,你要把他放到四川,他要是反起来怎么办?不如把他杀了,把他做了。刘邦怎么讲?刘邦怎么回答?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史书记载了下的事情,吕后马上指使彭越的门客去自首,告彭越谋反,然后法官就裁定,彭越是谋反罪,再往后就给彭越执行了两项酷刑,第一,灭三族,父族、妻族、母族全部杀光,第二,制肉酱,把彭越的尸首制成肉酱,把用他尸体做的肉酱,分给当时天下所有的住黑,而且下令,一定要亲自吃,由中央政府派人去监督,一个一个诸侯王亲自去吃彭越的肉酱,用彭越的尸体做的。彭越要是到四川去,说不定还能够再延长几年生命,但是他碰见吕后,是碰见了,他以为是救星,结果遇到的是个灾星。他向吕后诉冤,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他确实冤枉,他没有叛乱,确实冤枉,他比韩信冤得多,我们读书史记淮阴侯列传,明明写着韩信,有谋反一面的事情,彭越传一无所有,他是最冤枉的。第二,他不了解吕后,他觉得,吕后是个皇后,替他求求情就可以了,他可不知道,吕后可不是个一般的人啊,结果他向吕后去求情,第三,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彭越缺乏政治远见。如果彭越知道他和刘邦的关系,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就走到历史的拐点以后,他绝不会再去向吕后求情,所以,彭越也被杀。所以,我们看吕后在汉十年这一年之中,她就连着杀了刘邦两个开国功臣,一个韩信一个彭越,而且,这两个人是最大的开国功臣,都被吕后杀了。所以我们今天在历史上,人们都说吕后这个人残忍,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杀韩信杀彭越,杀开国功臣。
我觉得这里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后利用刘邦和韩信彭越的矛盾。她把这一点,算是看准了,她吃透了刘邦。刘邦做了皇帝以后,由于刘邦家天下的主导思想和共天下的客观局面,有严重对立的冲突,所以,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杀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就是家天下跟共天下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刘邦必然要杀功臣,既然是如此,吕后所做的事情,四个字,顺势而为。既然你要杀,我就帮你杀,顺势而为,所以,人们做事情,逆势而行是非常困难的,顺势而为,是很容易办到的。吕后就是看准了刘邦跟功臣之间的这个根本冲突,顺势而为,她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跟吕后,他两个人的关系,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两个人,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可以说,目标一致,策略有别。刘邦主张的是一步一步到位,吕后主张的是一步到位,你像对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逐步下台阶,吕后没有的,吕后很干脆,一刀解决。两个人目标一致,只是策略有别。
再一个呢,吕后作为一个皇后,她应当在朝政问题上,她处在后台,但是,吕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到前台,她亲自出面,刘邦呢,你跳前面,我躲后面,躲到后台,刘邦为什么同意吕后这么做?我觉得刘邦的内心里边,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两个字,分谤,诽谤的谤,分开的分。杀功臣这个事,历史上肯定是要记录的,这在历史上是留下千秋骂名的,现在刚好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个罪名,刘邦何乐而不为呢?退后一步呢?你替我想做的事情,替我分担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千秋骂名,所以他两个比起来,我觉得刘邦更是个老狐狸,他比吕后还狡猾。吕后有一点赤裸裸,刘邦倒是很圆滑,乐得有一个人替他操刀,他在后面看结果,反正目的达到了,还有人替他谤,何乐而不为啊。
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高祖已从豨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从陈豨的平叛中回来,回到京城,才知道韩信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吕后在杀韩信的时候,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说明吕后这个人胆子又大,看得又准,她知道,杀了没事,其实她跟韩信并没有仇,还是她的恩人,是她把刘邦这个人的心思猜透了,他们两个人夫妻店,男女混合双打。在这个情况下,心照不宣的事情,所以,吕后敢于不请示、不汇报。刘邦是什么表现呢?听说吕后擅做主张,杀了韩信,史书写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第一个反应是喜,高兴啊,这就把刘邦杀功臣的心全写出来了,就这一个喜字,刘邦猜忌功臣、杀戮功臣的心理什么也不用说了,司马迁就这一个字,就把刘邦的整个心思全部解剖了,就这一个喜,也恰恰是吕后看准的一点。其次才是怜,有点惋惜,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就死在这么一个女人手里面。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她之所以敢杀,她就是利用了刘邦和功臣之间的矛盾,这是吕后敢杀功臣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顾忌政局。在第一集中间我讲过,吕后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家庭主妇,不过当时那个家很小,只有刘邦、吕后,还有他的儿子、女儿,那个家是恪尽职守,现在不同了,现在吕后管的是个大家,什么家呢?整个天下都是他刘家的,所以,吕后作为整个天下的家庭主妇,她也要恪尽职守了,她要尽她的责任,我下面举一组数字大家听一听。
汉十,也就是杀韩信、杀彭越这一年,刘邦60岁,太子刘盈14岁,吕后30多岁,大家看看这个年龄,这一组年龄,说明吕后在想着一个问题,想什么问题呢?这一家之长,要是归天了怎么办?那个时代,汉代,那个医疗条件,刘邦又是多次受伤之人,第二年,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就病得起不了床,不能挂帅出征,这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60岁,健康极其恶化的老人,一个30多岁的妻子,带着一个14岁的太子,她能不为这个家操心吗?很显然,她要为这个大家操心。由于我们明白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知道,吕后是不赞成刘邦的一步一步到位的做法,她觉得那太慢了,万一那一步一步,最终终点没走到,然后你撒手归天了,那怎么办?她想得比刘邦还要多,因为,他们这个年龄差距在这儿放着,太子才14岁,她不能不想,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和他一块儿打天下那些老臣,一旦刘邦不在,这些人会生出什么变故呢?谁都很难想。吕后还顾及到了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这是吕后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刘邦可以不想,但是吕后要想到后刘邦时代怎么办,所以,她觉得那个一步一步到位太慢了,不如我一步到位,一道了断,万事皆休,这就是她对刘邦身后政治局面的一种顾忌。
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吕后也有一个心理,吕后也不傻。吕后想的是什么呢?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刘邦是她的靠山,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只要刘邦活着,其他的功臣,即使再不满意,不敢轻易地反,如果刘邦不在世,那个时候她再去杀,那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刘邦去世了,她再去杀韩信,再去杀彭越,会不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很难讲。所以,对吕后来说,她也想让刘邦在世的时候,我去前面操刀,你躲到后面,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刘邦是让前台的人分谤,吕后是让后台的人分责,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别让我一个人担,一个人担,担不下来。
第三个原因,刻意扶持。我所说的刻意扶持,是指刘邦对吕后这一派的刻意扶持。汉朝初年的宫廷是三派势力。第一派,是以刘邦为首和刘邦的八个儿子为骨干的皇族太子;另一派是力量非常强大的元老功臣派,元老功臣派你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再杀,但是元老功臣是很大的一派啊,箫何在吧,张良在,陈平在,周勃在,樊哙在,灌婴在,一大批功臣元老啊,这一派的力量,是汉初宫廷三派中间,力量最强的一派,这是第二派;第三派,叫吕氏外戚派,这就是吕后,还有她的两个哥哥,当然她两个哥哥已经都封了侯了,吕氏外戚这一派,出了一个皇后,出了两个侯,人数少,这一派的力量显然比较弱,老谋深算的刘邦,在他垂暮之年,他实际上做了种种安排,刘邦这个时候刻意扶持的其实是外戚派,外戚派的力量当时并不强,他要扶持吕后,壮大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强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强大到和功臣元老派相互抗衡的程度,这说明刘邦对他身后事情的安排上,他抓住了一个总原则,叫权力制衡,要三派势力相互制约地而且最重要的是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要力量大体相当,能够相互制约。而且,要让这两派,有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刘邦让吕后去杀韩信,杀彭越,实际上等于挑动了这两派的矛盾,如果吕氏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如果这两派斗起来,那我们可以想到,渔翁得利的是呢?是刘氏皇族派得利。所以,刘邦在他暮年,他支持吕后杀韩信,杀彭越,就是有意地、刻意地扶植吕氏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做大做强,做到能够和功臣元老派抗衡,最终,让刘氏皇族派,成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刘邦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导致了吕后敢于赤裸裸地杀开国功臣,因为吕后的杀戮,她实际上感到了有列棒的支持在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邦最后的这几年之中,吕后借助于刘邦的扶持之力,在政坛上迅速地崛起,而且,在剪除开国功臣的这个斗争中,初露峥嵘,而随着刘邦的去世,吕后已经举起来的屠刀,还会挥向谁的头上呢?请看下集,废立之争。谢谢。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4讲  废立之争

第4讲  废立之争
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55岁了,55岁的刘邦,当了皇帝,可以说,是进入老年了,所以,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一即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皇储的问题,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谁来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实际上刘邦在汉二年,已经立了太子,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是他的大儿子,他和那个曹姓外妇生的刘肥,再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就是和吕后生的刘盈,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他就匆匆忙忙把刘盈立为了太子,当然他这个立,说明刘邦在立的时候,因为刘肥年长,但他属于庶出,刘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立的是嫡长子。但是这个儿子立了以后,刘邦后来就越来越发现,这个儿子不行,因为在立了这个儿子不久,几乎也就是在同时,刘邦的身边又来了一个女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
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以后,深得刘邦的宠爱,而且为刘邦生了一个爱子叫刘如意。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名字,刘邦给他起的名字叫如意,可见刘邦对这个儿子多么满意。有了这么一个儿子,和刘盈比起来,于比,他就越觉得刘盈不行,这样刘邦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太子易位,或者叫废立太子,废掉原来立的,再立一个新的,史书中间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第一句话讲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刘邦跟戚夫人的关系,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日夜侍御,朝暮陪着刘邦,赵王如意是常抱居前,是经常被刘邦抱在怀里,刘邦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之子我们今天还经常用。什么叫肖呢?肖就是像,不肖就是不辛,就是不像自己,不能让这个不像自己的孩子,占住位置,在我的爱子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刘邦对戚夫人是非常宠爱,对赵王刘如意是宠爱有加,这个废立太子的愿望,就逐渐地兴起了。
那么,戚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有什么魅力,让刘邦改变主意,竟然想废立太子呢?
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她是在刘邦做了汉王以后,来到刘邦身边的。戚夫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原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年轻。我们可以算一下年龄,刘邦做皇帝这一年是56岁,他做汉王的时候,是51岁,封了汉王,而戚夫人来到他身边的时候是不到20岁,51岁的汉王刘邦,得了一个十几岁的爱妃,日夜侍御,这个就很好理解了。
相貌,我们就不用讲了,戚夫人肯定是个美女,年轻貌美,这都是一般性的,帝王爱妃的一般性的条件,我们这里要点出来的是戚夫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嫔妃不具备的条件,因为在刘邦的身边,可以说不光是吕后和戚夫人两个女人,我们就粗略地知道,刘邦有八个儿子,出生于八个女人,你可以想像,刘邦身边有多少女人,我们且不说他当时是不是后宫佳丽三千,就这八个儿子,那还有不怀儿子的呢?所以,刘邦后面美女相当多,戚夫人能得到宠爱,有她的独特之处。
据《西京杂记》的记载,说戚夫人唱歌,后宫有几百个宫女合唱,戚夫人领唱,后宫的宫女合唱,这是写戚夫人善歌;另外,《西京杂记》还记载,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是甩袖子,就是戚夫人很善于跳那个长袖的舞,能歌善舞。戚夫人还会乐器,演奏乐器,她可以说,能填词,会唱歌,会跳舞,会乐器,样样都通。史书记载,刘邦唱歌跳舞的事,有一件很有名的事情。
刘邦在汉11年评定了黥布叛乱以后,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停了几天,他在家乡和父老们相聚的时候,刘邦演唱了他一生中间,创作的两首歌曲之一,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且记载刘邦是自己演唱,自己击筑,就是一边演奏,一边演唱,这是很时髦的,而且在当地,他选了120个年轻人,他亲自教他们,教他们这些人跳,唱,而且,唱到高兴的时候,刘邦亲自跳舞,换句话说,戚夫人所擅长的四样,作词、唱歌、跳舞、演奏,刘邦样样都会。刘邦从小在家里是一个挣钱的活统统不干,就是玩儿,所以,他跟戚夫人的关系,很亲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俩玩儿到一块儿了,你别看他50多,她十几岁,俩人能玩到一块儿,这是其他的宫女不具备的,在这点上说,戚夫人是有工夫的,有才艺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戚夫人是工夫嫔妃,才艺嫔妃,这是其他的嫔妃所不具备的,这是戚夫人在年轻貌美之外,深得刘邦宠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他们两个能玩到一块儿,感情非常好。所以,刘邦身边的这两个重要的女人,他和吕后两个人,更像是政治伙伴,不像是夫妻,他跟戚夫人两个人倒是玩得很投机。
虽然对戚夫人来说,刘如意是她亲生的,刘盈是非亲生的,对于吕后来说,刘盈是亲生的,刘如意是非亲生的,但是对刘邦来说,刘盈跟刘如意手心手背,都是亲儿子,但是,他对两个儿子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如意类我,就是很像我,他的做派,他的行为,很像刘邦,认为刘盈仁弱,仁是仁德,认为刘盈这个倒很仁义,不过做事太不果断,仁弱,所以他对两个儿子,有倾向性。然后对吕后跟戚夫人,他也有看法。
戚夫人是得到宠幸,常常跟着刘邦,而吕后,年老,常留守,经常留守关中,很少见面,两个人关系越来越疏远,下面我们再来看戚夫人在中间做了什么没有。
戚夫人是日夜啼泣,整天是哭哭啼啼的,想让她的儿子取代吕后的儿子做太子,这说明,戚夫人是公开走上了挑战皇后之位的道路啊,这个路成功了,收益极大,失败了,下场极惨,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不归之路。刘邦是个什么态度呢?这条文献记载了一句话,说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有好几次差一点代替了刘盈做太子,这说明刘邦是支持的。支持戚夫人挑战吕后的皇后地位,这就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故,就是废立。废一个太子,立一个太子,这个废立,在封建社会是天大的事情。刘邦想废立太子,而废立太子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件大事情,朝臣们会怎么想呢?吕后会怎么想呢?
这件事情一出来,首先引起激烈反响的是朝臣,大臣们的反响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叔孙通是一个人,姓叔孙名通,太子太傅是太子刘盈的老师,官拜太子太傅,所以,叔孙通说,你要一定要废嫡而立少的话,我首先把我脖子的血撒到地上,当然,叔孙通作为太子太傅,他不能不去为太子争,但是,这个话,说的份量非常重,这个话一出口,刘邦马上就开玩笑,我那是开玩笑,逗着你玩儿的,这叔孙通不依不饶,下面又说了几句话,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动摇,整个国家就动摇,你怎么能够拿着国家天下开玩笑,这是刘邦提出来废立太子的时候,太子太傅叔孙通的一番谏词,这个谏词反映了朝臣们的一种意向,朝中的大臣,叔孙通、张良,几乎所有的大臣一致反对,大臣们反对,是因为大臣们重制度,立嫡,立长,这是一个制度,因为叔孙通是一个儒生,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成为一种政治制度,但是,从儒家的传统看来,国家立了一个年长的国君,比立一个年少的国君要好得多,所以,中国古代历来有一句话,四个字,叫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赖的是一个年长的,富有经验的国君,国赖长君。刘盈是嫡长子,而且是先立后废,封建社会的帝位的选拔,在你选谁做太子的时候,这是你家庭的事,朝臣不干涉,但是,你一旦选定了太子以后,这个太子就不能轻易废,除非他有大恶,如果没有大恶,你轻易地废太子,这就是动摇天下的根本,所以,朝臣们看的是这个制度,帝位继承的这个制度,不能破坏,这是朝臣的反对,这叫朝臣重制度。
刘邦是想废一个旧的,立一个新的,如果刘邦坚持要这样做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因为,最终的决定权,那个总裁判长是刘邦,他有最后的裁决权,无论是大臣,无论是吕后,无论是太子,谁的反对都是无效的,只有刘邦最后有裁决权。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明确地站在了戚夫人那一边,吕后该怎么办呢?
吕后利害。吕后看重的是利害,因为,一旦立了刘如意做太子,那就意味着刘盈失去了皇帝之位,同时,还意味着自己要失去皇后之位,自己这个皇太后也当不成了,所以,废立太子,对于吕后来说,是帝位和后位的双竞争,既是帝位之争,又是后位之争,它是双竞争,所以,吕后对这个事是特别看重。当然,吕后一开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吕后第一个反应,恐慌啊,史书记载,吕后是惊恐,她非常害怕,她怕儿子失去帝位,她怕自己失去后位,非常境况。但是,吕后毕竟我们前一集讲过,在杀戮功臣中间讲过,她已经表现出来她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素质,所以,在短暂的恐慌之后,吕后就采取了应对措施。
吕后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密切关注,吕后密切关注这个事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跪谢周昌。
有一天,刘邦和几位朝臣谈废立太子的事情,谈着谈着,我们几次提到周昌,汉十年举报陈豨就是这个周昌。这个周昌这时候就说话了,不过,周昌这个人,是个结巴嘴,他一说话,他就结巴,他这个结巴,刚好被吕后听见,被司马迁后来记下来,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写在史记中间,写一个人结巴舌怎么说话的,写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刘邦问周昌这个事怎么样?周昌这样回答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这是一个非有名的跪谢周昌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因为吕后在偷听,她听见了,偷听说明吕后太关心了,皇帝跟大臣们议论事情,吕后就在东厢房偷听,刚好让她听见了,周昌说话,说陛下一定要废太子的话,臣期期知其不可,你一定要废,臣期期不奉诏,他一说这个期就结巴,就期期,这个话被司马迁记下来了。而且,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写在《世说新语》里面。
《世说新语》中间写到一个灭蜀的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也口吃,他一说话,就是艾艾,连着结巴几个艾,《世说新语》记录了这么一段话,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你一张口就是艾艾,到底你说了几个艾艾,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合起来,作了一个成语,叫期期艾艾,说一个人说话结巴嘴,就说这个人说话期期艾艾,这个典故就出自这里。所以古人常云,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当然他这个结巴,结巴完了以后,刘邦一听,尽管周昌反对,但刘邦一听,看见他那个结巴样子,刘邦就笑了,就退朝了,一退朝,周昌一下来,吕后就闪出来,见了周昌,扑通一声跪了,而且说了两句话,微君,太子几废,这个微,就是没有,如果没有您的话,太子这一次就要废掉了,她专门作为一个皇后,向大臣下跪,而且这个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皇后,吕后这个人,我们看她后来很多做的事情,这是个女魔头啊,这么一个人能向周昌下跪,你看她对周昌多感激啊,感激到什么程度?说明她高度关注这件事情。
除了跪谢周昌以外,吕后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求计张良,向张良求计。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所以有人跟吕后建议,说张良足智多谋,你现在遇到这个为难的事,为什么不向张良去请教呢?其实,张良也是反对废立的,但是,张良不像周昌,老是那么期期,张良反对归反对,他也不像孙叔通,说你要废太子,我要颈血污地,就是我要把我的血,撒到地上,张良不这样做,张良劝归劝,劝了不听,张良就回家,闭门不上朝了。然后,吕后就商量,吕后不是一个人,吕后就让她的哥哥吕泽,去劫持张良,张良轻易不出来,张良偶然一出来,叫她的哥哥劫持了,吕泽是一员武将,张良是个文人,就把张良给劫持了,非叫张良给说个主意,怎么办,张良说,这个事不好办,说过去,陛下打天下,有什么困难找我,我给他出出主意,现在是你们家里的事,我们外人去说,怎么说也不行,说也不管用,你要真我要去说,那这样吧,说皇上啊,非常想请四个人,这四个高士都是皇上一直请就请不来的,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卑辞厚礼,卑,谦卑的卑,那个信写得谦卑一点,再准备一副厚礼,把这四个人请过来,也许会用得上。张良就说了这么个主意。
这四个人是谁呢?这四个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商山就是现在陕西的商山,四是四位,皓就是白的意思,四皓,说这四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头发、眉毛全白了,所以,称为商山四皓,也叫做商山四公,商山四翁,也叫做商山四叟。
把这四个人请过来,这四个人,名字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说这四个人,皇上老请他们,他四个人就是不来,吕泽得了这个计之后就告诉吕后,吕后立即执行,马上派人,把这四个人请来了,这四个人请来以后,张良交代,让这四个人,要特别是上朝的时候,要跟在太子之后,你想想,这个时候,太子多大,14、15岁,14、15岁的太子,后面跟着四个80多岁的老先生,胡子、眉毛、头发全白了,一定要跟着,而且要皇上看见,吕后就照此办理了。
越是到生命的倒计时阶段,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越强烈,因为刘邦知道,再废立,他自己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大限的到来,都是有某种预感的,刘邦已经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以尽管这时候他表面上还是不说,因为朝臣们的反对,刘邦没法说,但是,他心里边,还是信废立,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就是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朝宴,这个朝宴,改变了刘邦的想法。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朝宴呢?大致是说刘邦召集文武百官饮酒,百官都来了,刘邦是抱病出席,戚夫人陪侍。而这一次,太子也来了,这个时候,15岁的太子来的时候,后边站着四个老人,被刘邦看见了,因为刘邦的文武百官他都很熟,都是他任命的他很熟,他发现了四张陌生的面孔,而且这四个人年龄都是80多岁,头发、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讲究,也非常奇特,刘邦就一楞,他就派人上前去打听,就是请问这四位先生的大名,然后,这商山四皓借着机会来到前面,先给刘邦施礼施完礼以后,报上姓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这四个名字一报出口,刘邦是大惊失色,刘邦马上就问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了你们多少年,你们都不来,为什么你们现在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很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四个人,绝不吃这一套,义不受辱,所以我们是害怕你,躲起来了,现在,太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听完以后,心中是一振,百感交集,刘邦对这四个人说了这么几句话,说既然你们出来了,就请你们几位,好好辅佐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敬完酒,行完礼,退回去。四个人刚一走,刘邦就指给戚夫人看,说,这四个人,就是我多年请不来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闻名的高士,他们都出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丰满了,现在看来,难以撼动了,吕后真是个人物。戚夫人知道,大势已去,戚夫人是当场失声痛哭,史书记载,就是失声痛哭,因为这是百官在朝宴,戚夫人哭不出来,心里非常难受,但是不能哭出声来,刘邦这时候也是百感交集,刘邦说,你起来,我为你唱一首楚歌,你为我伴舞,刘邦就即兴唱了一首我们刚刚讲过的第二支歌,《鸿鹄歌》这是刘邦传到今天的第二支歌,第一直是大风歌,第二支是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它的意思是说,鸿鹄就是大雁,大雁一飞,能飞千里之远,它的羽毛已经丰满了,可以横渡四海,它可以横渡四海了,我还能做什么?我们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千里的鸿鹄,还有什么用?从此以后,刘邦是绝口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这场朝宴,彻底改变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为什么呢?张良劝,叔孙通劝,朝中大臣反对,那么多人劝,刘邦都不听,为什么这四个老先生一出现,刘邦改变主意了?后人多不理解,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甚至于后世的古人,也是古人,刘邦以后的人,我们看到史书上有这样的古人,甚至替刘邦拿主意,四个老头还不简单,那不就是咔嚓咔嚓四刀就完了?为什么看到这四个老人,刘邦竟然改变了他废立太子的主张呢?我个人认为,刘邦从商山四皓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舆论力量,这四个人什么身份?山林之士,什么年龄?80多岁,快死的人了,说得文雅一点,行将就木之人,是这么一个人,他们都愿来辅佐太子,说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个公议,刘邦要废太子,不能说没有私爱,刘邦最终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公议,所以,刘邦最终是用公议战胜了自己的私爱,所以,看到商山四皓以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之事。本来,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间,戚夫人占有很大的优势,戚夫人最大的优势是刘邦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力量,吕后也有支持,但是,吕后的支持主要是种舆论力量,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刘邦始终是站在戚夫人身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是失败了。
那么,戚夫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皇帝支持的戚夫人,最终还在太子易位的问题上,遭到惨败的呢?请看下集,废立之祸。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5讲  废立之祸

第5讲  废立之祸
戚夫人的失败,涉及到了三个人。戚夫人,刘邦、吕后。我们先看看戚夫人,她败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看戚夫人的能力。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戚夫人最大的能力,是在玩儿,就是歌舞,吹拉弹唱这些,再一个是哭,戚夫人没有其他的能力,所以,戚夫人的能力太弱,她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本身的能力弱。
第二,势力。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势力太弱,她没有形成一派势力,戚夫人在朝臣之中,没有朋友,没有支持者,没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势力单薄,而她要办的废立这件事情,阻力又特别大,主观上能力弱,势力小,客观上阻力太大,我们再来看刘邦。
在戚夫人废立太子失败这个问题中间,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刘邦的责任,首先是立储过早,你既然没有看准,你为什么那么早就把你那个儿子刘盈立为太子?当时你立太子的时候,你才有两个儿子,到后来你有八个儿子,开始你只能在两个人中间选,后来你可以到八个人选,等到八个人选,你觉得立得不合适了,为什么立那么早呢?
第二,虑事不周,考虑事情,戚夫人可以说是年幼无知,可以说是个无知少女,但是,刘邦你不能说你年幼吧,你50多了,老谋深算,你不知道办这个事,容易吗?你想立个小的取代那个大的,那大的不愿意,朝臣不愿意,搅得家里都不愿意,这事情很难办到的事情在没有把握之前,你怎么敢轻易向戚夫人许愿呢?你一许愿,你一支持,戚夫人闹腾得更厉害,最后这个事办不成了,你一撒手你走了,你的爱妃你的爱子撂在那儿,任人宰割,所以,刘邦负有很大的责任,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是一把好手,在处理家庭之事,他确实不行。
第三,优柔寡断。他开始想废,后来废不成了,四个老先生一来,他又改变主意了。刘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刘邦要是来个单边撤军,戚夫人岂不就是自绝?没有活路了,他是惟一的支持者,历史上废立太子,确实不容易,但是并非没有做成,我们看看,刘邦开国的汉代,汉景帝,汉景帝继位了以后,就废了太子,立了一个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儿子刘彻,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如果他不废太子的话,汉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也废太子,当然他废太子动静更大,京城打起仗,杀了人,但是,汉景帝也好,汉武帝也好,不做则矣,做则必成,手腕特别硬。刘邦是开始要废,后来又软了,态度软化了,优柔寡断,刘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再看第三个人,吕后。
吕后在这个事情中间,是个胜利者,吕后的胜利,首先归功于吕后的政治才干。吕后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戚夫人远不是她的对手,吕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现在她借力打力,她借朝臣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她借舆论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的废立这个计划。
再一个,吕后妻党势力,她作为刘邦的妻子,有整个外系的一派,她的两个哥哥都封的侯,她吕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吕氏外戚派,我们前面讲过,汉初宫廷三派,其中有一派就是吕氏外戚派,这一派尽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势力,戚夫人,一个人。一个人面对一派,这个结局也是可以想见的。所以,戚夫人的失败,是她本人和刘邦、吕后三个人错综复杂关系、各种力量较量的最终的一个结果。但不管怎么样,吕后是靠着手腕保住了,吕后最大的一个手腕,就是请商山四皓,把那四个老先生一请出落,刘邦彻底改变助长了,她是靠这个政治手腕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
所以,刘邦晚年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他一直心里面非常郁闷,他很痛苦,他自己想办的事情办不成,他又担心他去世以后,赵王的生命,所以,他就整天闷闷不乐,甚至于唱一种非常凄凉的楚歌,这个事情被一个年轻的官员发现了。这个官员叫赵尧。他当时的官职,叫符玺御史,管皇帝的大印,是一个很年轻的官员,他发现了。他就问刘邦,说陛下整天闷闷不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担心陛下万岁之后,赵王的生命安全?刘邦一听,点头称确有此事,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年轻的预示8告诉他,你应当给赵王选派一个最强硬的国相,去做赵国的国相,这个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为人要正直,刚正不阿,他敢于抗上;第二,他还要被朝臣,被太子,被皇后所畏惧,大家都怕他,找这么一个人去做国相。刘邦说,我也想到了,但是我找不到这么一个合适的人。赵尧说,现在你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人,这个人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是御史大夫,就是副宰相,赵尧是他手下的符玺御史,赵尧就推荐了他的顶头上司。刘邦一想,周昌确实可信。因为周昌第一,是他的老乡,第二,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废立太子的人,他能够期期不奉诏,第三,这个人还有恩于吕后,吕后不会为难周昌。他一想,这个人的确合适,就把周昌叫过来,说我想托付你一件大事情,周昌说,陛下有什么事情就交代吧,他说我想叫你到赵国去担任国相,周昌一听就流泪了。他说,是不是你不想要我了?从你起兵开始,我一直跟着你没有离开一天,我现在是身居御史大夫这个高官,是副国级干部,你现在要我到一个诸侯国去做国相,你不是贬我,这个国相顶多是一个副省级的干部,从一个副国级贬到副省级,周昌说,你要真不想叫干了,我就辞职,你别这么寒碜我。刘邦说,你理解错了,我确实需要你这样做,他就把这个前因后果给周昌讲了一遍。周昌一听,明白了,慨然允诺,答应了。这是刘邦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采取的第一件事情。
还有一件大事情。刘邦在最后病为之际,就是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汉12年,刘邦病危的时候,突然中间听到别人告诉他一个消息,说樊哙现在带了几十万军队在边疆,樊哙已经扬言了,因为樊哙他的妻子,是吕后的亲**,他跟吕后的关系很亲,一旦陛下万岁之后,樊哙就要带着军队杀向京城,把戚夫人跟赵王刘如意全杀了,这个没有记载,不知道谁给刘邦打了个报告,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是在弥留之际,有一口气没一口气,在这个时候,刘邦一听是勃然大怒,立即召见陈平,而且,下诏,叫周勃跪在他床前,接受他的诏命,叫陈平带着周勃,立即乘车到樊哙的军中,而且刘邦交代了八个字,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说你陈平一到樊哙的军中,什么也不管,立即给樊哙的头给我砍下来再说,陈平带着周勃就星夜兼程,赶往樊哙的大营,一边走着,一边两个人嘀咕着,这樊哙的头,敢轻易地砍吗?樊哙第一是大将,功臣,手握重兵,第二,他是吕后的亲妹夫啊,这皇上眼看着不行了,大权马上落到吕后的手里面,咱俩到那儿可好,把她妹夫的头带回来了,那这回来,咱倒是执行了老皇帝的命令,等咱们回来交命,交差了,恐怕咱俩的头谁砍。他说,咱俩不如办得聪明一点,咱到那儿,把樊哙抓起来,弄个囚车给他拉回来,咱给他押到京城,皇上说咋发落咋发落,把他带回来行了,周勃说,好,还是你想得周到,两个人到那儿一去,没有到军营中间,就传了个话,这个话一传到樊哙,很识相,就自己来了,投案自首,你不是要来抓我吗?就来了,弄个囚车押回来,押回来,还没有走到函谷关,就得到消息,说皇上病故了。这一下子,陈平是把樊哙往那儿一放,马不停蹄赶问京城去了,这个我们且不讲,以后会说到这个事情。但是,立斩哙头这个事情是个大事情,可见刘邦到最后已经弥留之际,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只要一听说有人要杀刘如意,他马上就立即把那个人要杀了,哪怕是他亲妹夫也不行,立即要杀,就到了这个程度。他已经知道,他造了个孽,闯了个大祸,他要想办法保护刘如意。
刘邦一死,惠帝一即位,吕后一掌权,吕后马上翻脸。吕后的政治强人的本色,立即表现出来,她立即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囚禁在永巷,也就是宫廷中间的一个监狱,囚禁在永巷,而且把戚夫人头发全部剃掉,刘邦死的时候是62岁,当时戚夫人的年龄,据估算,也就是刚刚30岁左右,把她的一头秀发,全部剃掉,然后,让她脖子上系了一个铁圈,当时就是囚犯的标志,身上穿上赭衣,就是囚犯的衣服,让她在后宫整天舂米,这个时候戚夫人一边舂着米,一边唱了一首戚夫人流传到今天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舂歌。子为王,母为孥,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说儿子做王,母亲做囚犯,穿着囚犯的衣服,整天在那儿舂米,随时都有**的危险,母子两个人相距这么远,谁能替我捎个信,告诉我那个做赵王的儿子呢?戚夫人这个歌唱得很悲痛,也很凄惨,戚夫人这个舂歌,又是唱得极不理智,你想想,当年因为一个不理智,挑战皇后的位置,到了今天,沦为囚徒,沦为囚徒,你应当知道吕后这个人手段及其残忍的人,她今天能够虐囚,明天就能够虐杀,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在这种情况下,你唱这个舂歌,会不会激怒吕后呢?要是激怒了吕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至少说现在,吕后是仅仅惩罚了自己,还没有株连到赵王啊,你现在这个歌唱出来了,明摆着你想依赖你的儿子,吕后听了会有什么想法啊?果然,戚夫人这支动听的楚歌,立即传到吕后哪儿去了,吕后一听是勃然大怒。
我读《史记》,在这之前,从没有见过吕后大怒,这是吕后第一次大怒,看来吕后是个有脾气的人,只不过,刘邦在世的时候,她是掩盖起来了,刘邦去世了,她的真面目露出来了,一怒之下,吕后就下令,你不是想依赖你那个儿子吗?召她那个儿子进京,杀了他,吕后就下令,召赵王刘如意进京,这就是戚夫人舂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吕后听了这个歌,马上就想到,如果斩草不除根,刘如意长大以后,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要召赵王。
当然,召赵王,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相国周昌的反对,她能召进京吗?周昌是受先王嘱托,受先王嘱托,保护刘如意的,所以,周昌就拒绝皇上的诏命,不让赵王成行,吕后一听,不让赵王成行,那行,不召赵王了,召相国周昌进京,周昌不能不去了,周昌进京了,周昌进京以后,吕后就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不知道我最恨戚夫人和刘如意吗?你为什么不人刘如意进京啊?周昌这个直臣,在刘邦面前,他敢于顶刘邦,顶得很厉害,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到了吕后之后,他一个期期也没有了,他再也不说了,因为他知道,顶撞刘邦跟顶撞吕后是两种结果,你比较一下刘邦跟吕后,刘邦想两个儿子换换位置,他都做不到,他都办不成,吕后不是换位置,说杀哪个儿子就杀哪个儿子,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刘邦办不到的事,吕后办得到,刘邦总是和朝臣们商量,要讲道理,叔孙通讲了一番道理,张良讲了一番道理,周昌来个期期知其不可,这个都行,吕后不跟你讲理,吕后就是杀,要么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周昌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周昌一召进来,再召赵王,赵王就乖乖地来了。第一个阻力排除了。
赵王刘如意一召进京,第二个保护人出现了,他是谁呢?他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这个人为人仁弱,但是非常讲仁义,他知道他母亲召他这个弟弟来,来者不善,所以,他亲自去接,接过来就把他弟弟安排在他身边,饮食,起居,日夜不离开自己身边,汉惠帝把他的弟弟赵王刘如意给保护起来,吕后一时就下不了手。惠帝这个人确实能力弱,但是至少说,惠帝是个正常的人,这个人他起码有同情之心,他并不因为当年他弟弟和他有废立的争,他今年就报复他弟弟,他是主动保护他弟弟,不过,惠帝还是年轻,斗不过那个吕后,惠帝元年12月,汉惠帝有一天早晨出去打猎,走得很早,赵王刘如意年龄小,起不来床,没有跟他走,就这一个时辰两个人分开了,吕后马上得到报告,派人带了毒药,强行灌入赵王刘如意的嘴唇,毒杀赵王刘如意。等到惠帝打猎回来,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死,毒死了。
杀了赵王以后,吕后的下一个动作,就使向戚夫人,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彘事件。彘,就是猪,吕后这个刑法,是惨不忍睹的,她把戚夫人的两只手砍掉,两只脚砍掉,眼睛挖出来,喉咙强行灌了哑药,让她的声带哑了,耳朵给她熏聋,这样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她把她放在厕所里面,叫做人彘,这种手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戚夫人你即使杀,也就是一刀了断,这叫虐杀,就这她还不解恨,她还让她儿子来看,这一点我始终不明白,吕后为什么叫她儿子来看这个戚夫人,她儿子一看到厕所里有这么一个还在蠕动,血肉模糊的一个怪物,就吓哭了,然后,吕后告诉他,这就是戚夫人,惠帝看到这个样子,是嚎啕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而且他回去以后,他说,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太后做了这样的事情,叫我今后怎么去治理天下的子民,意思就是,我作为太后的儿子,我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母亲除掉,但是我要有这样一个母亲,我怎么去治理天下的百姓?从此以后,惠帝不再多管朝政,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也就是过了七年,24岁的汉惠帝,就病死了。这是吕后始料不及的一件事情,我们要说的就是,吕后对戚夫人的虐囚跟虐杀,应当是痛以指责的,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一件事情。所以,吕后对戚夫人这个作为,就把她永远定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戚夫人最后惨死的局面,谁给她造成的?
也就是说,戚夫人的悲惨命运,谁给她造成的?有人说,商山四皓,那四个老家伙,要不是他们,早就没这个事了,古人曾经写过诗,宋代有一个诗人叫李觏,专门写了一首诗,叫戚夫人,说,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当时应恨秦皇帝,不杀南山皓首人。百子池头是西京杂记中记载,说当年刘邦在世的时候,和戚夫人每一年7月7的时候,都到一个池边去聚会,去玩耍,说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当时应恨秦皇帝,商山四皓是为了避秦朝的大乱,躲到商山去,所以,恨的是秦始皇,你为什么不把这四个老家伙杀了,要是当年秦始皇把他们杀了,其实,不是没有了这商山四皓了吗?所以,宋人李觏这个诗认为,戚夫人的悲惨命运,是这四个老头造成的。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张良。四个老头固然起了作用,谁推荐的四个老头?张良推荐的。张良虽然你足不出户,但是你张良推荐的四个老人,你作为推荐人,你能逃脱干系吗?第二种,张良也有责任。
第三,咎由自取。戚夫人自己有责任,戚夫人最大的责任,就是在刘邦宠爱她的时候,她很不理智地选择了挑战皇后的道路,这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这是咎由自取。
第四种说法。刘邦。谁的责任都不是,刘邦的责任。而且,刘邦的责任最大,张良有什么责任?张良无非说了四个老人,四个老头怎么样,四个老头顶多四刀,刘邦就可以把他处理掉,你不能怪这四个老头啊,刘邦的责任最大。其实,我们讲过,霸王别姬的时候,项羽面临的是江山美人之争,其实,见到商山四皓的时候,刘邦同样面临江山美人之争。到底是要美人还是要江山,刘邦还是选择了江山。因为,他怕违背天下舆论的易位太子,导致朝政大乱,他宁可牺牲戚夫人,他不能牺牲他的江山,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人把刘邦跟项羽做比较,把戚夫人和虞美人做比较,说虞美人和戚夫人,一个是失败了的项羽的宠妃,一个是胜利的刘邦的爱妃,但是这两个人的命运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所以,清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田雯,他写了一首咏古诗,专门咏叹戚夫人和虞美人。谁叫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这个意思说,玉体横陈,说这两个美人,最后这两个人是粉黛香消马上尘,两个美人都死了,所以,田雯讽刺刘邦,说你看起来刘邦真跟项羽是对手,你俩打,你俩掐,到最后,你的宠妃和项羽的爱妃,最后两个人下场一个样,看来你们真是对手。讽刺刘邦不能在死后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说刘邦有责任。这是又一种说法。
上面说了那么多种看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说到点子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刘邦废立太子成功怎么办?刘邦如果废立太子成功的话,岂不是戚夫人要做皇太后,刘如意要做天子了吗?戚夫人会怎么样去对待吕后呢?大概不会虐杀,虐囚,但是,杀不杀很难讲。如果我们这样反过来想一想,大家就会明白,戚夫人悲惨的命运,实际上是封建帝王制度的继承制造成的。
封建帝王的继承制度,规定了他只能在皇子中间选接班人,而且有很多规定,比如说,选嫡长子,选嫡,选长,而且,选过以后,不能再废,这个制度本身决定的,不论是吕太后当权,还是戚夫人当权,失败的一方,总是很悲惨的。所以说,四皓,张良,戚夫人,刘邦,吕后,确实都有责任。但是,最根本的是封建帝制,不管怎么说,吕后残杀了戚夫人,毒死了赵王刘如意,这是她的目的,她达到了,但是她始料不及的是她连累了她的儿子,她害死了她的儿子,本来手握大权的吕后,她可以遥控她儿子去掌权,而惠帝的去世,使吕后面临一个空前的难题,手中握的大权怎么办?是继续掌权,还是放弃权力?她怎么继续巩固她已经夺到手里的权力呢?请看下集,女主称制。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6讲  女主称制

第6讲  女主称制
惠帝的去世对吕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惠帝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是依靠惠帝来维持这个政权的,而且惠帝还给她带来了另外一个难堪,就是惠帝没有儿子。惠帝无子,又导致吕后不能再立一个皇孙,也不能立,所以,惠帝去世以后给吕后带来一个双重的尴尬,吕后陷入一种什么状况呢?无子无孙,陷入这种尴尬,而这时候的吕后,她手握大权,她又不愿意放弃她奋斗多年到手的权力,所以这时候吕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这个时候,摆在她面前的路并不是没有,至少说有这么几种路。
第一,这时候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现在已经去掉了了三个,一个是庶长子刘肥,在惠帝六年去世,一个是被她害死的赵王刘如意,再一个是她的亲生儿子刘盈,还有五位皇子健在,这五位皇子应该说,是继承大统的合法的继承人,但是,这五个人,不可能在吕后的选择范围之内,如果吕后选择了这五个人做继承人,有可能意味着吕后失去对朝政的控制,所以,吕后这条路她不愿意选择,另一条路是什么呢?另一条路,就要选择惠帝的孩子,我们刚讲过,惠帝没有孩子,那怎么还能说,再选择惠帝的孩子呢?这个又要从惠帝的婚姻开始说起。
吕后这个人早年她确实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品格,比如说,善良,温顺,恪守妇道等等,但是,她到后期,掌了权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她掌握了最高的皇权以后,她变化很大,所以,这个时候的吕后,她从自己的身上,体会出来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女人,要嫁,嫁谁呢?要嫁嫁皇帝,这是她自己从她的人生经验中间,体悟到的一个她吕后的真谛,她就是因为嫁了刘邦才有今天的生活,而她的女儿许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生了一个外孙女叫张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做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决定,她把她的亲外孙女儿,许给了她的亲儿子,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绝对是近亲,不可思议的事情,等于让亲舅舅娶了亲外甥女儿。当然我们今天看起来是不可思议,就是疯了,但是,吕后这个做法是有她的道理的,她这样想了,她的女儿虽然没有嫁给皇帝,如果她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儿子,岂不是将来她的外孙女儿又成了皇后吗?而且,我们知道吕后跟刘邦有两个亲生子女,一个是女儿,鲁元公主,另一个是儿子,汉惠帝,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惠帝是17岁继位,惠帝继位的时候,他姐姐鲁元公主的年龄我估计大概也就是19、20这个样子,你想想,她姐姐是19、20个年龄,他姐姐的女儿有多大?我们可以推算出来,他姐姐的女儿就这么小,她就许给了17岁的儿子,也就是她的亲儿子,汉惠帝,但是这样一来,坏了,没有孩子,没有孩子,两个原因。我们先看看,汉惠帝他有没有生育能力。
汉惠帝虽然没有跟他的亲外甥女儿,就是他的皇后张嫣生孩子,但是,汉惠帝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啊,这说明汉惠帝生育能力很强,而且是专生儿子,有这么一个好的条件,她为什么还没有子呢?这个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她这个亲外孙女太小,你想他姐姐也就是20岁左右,他姐姐能够生育的时候,是多大年龄,她外孙女出生是什么年龄,嫁给惠帝的时候是什么年龄,她能生育吗?这早年是不能生育的,当然,惠帝一共在位七年,年龄大了一点,她可能能生育了,但是还有一个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婚姻这个问题,不是当母亲的强扭到一块儿,说他俩本来就亲,亲舅舅,亲外甥女,亲上加亲,那不一定两个人就很亲,惠帝对这个婚姻,很不满意,早年是因为他这个皇后不能生育,到最后,惠帝也不喜欢这个行后,所以,无子。
但是惠帝我们刚刚说过,他和后宫的宫女生了六个儿子,这也是可以备选的皇帝人选,所以吕后就采取了一个办法,她在后宫六个宫女生的儿子中间,选了一个,而且采取了一个很残忍的做法,存子去母,把儿子保存下来,把他们亲生母亲杀了,然后把这个小行子送给没有生育的张皇后抚养,对外面诈称,这个就是惠帝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叫前少帝,前少帝就这样进入了吕后的视野了。因为,吕后既然不愿意选刘邦其他的五个儿子,她只能在汉惠帝的六个后宫子中间选,就选了这么一个前少帝。
选了前少帝继位以后,前少帝多大呢?三岁,三岁的前少帝继位以后,所有的朝中大权,一律归吕后长官,吕后亲自坐朝,接见大臣,商讨国家大事,这一年,在历史上的纪元就叫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一年,吕后算是正式称制,我们下面再说一下,什么叫称制。制就是皇帝的制书,诏书,称制就是由吕后直接代替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这就是称制,这样,吕后就正式称制,掌握朝纲,长达八年。吕后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吕后能够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皇后,直接称制,行使皇权,这在中国皇权继承史上第一次,她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一点,我想这里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吕后的权力欲非常强,而且她深深懂得权力的厉害,人对权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权力不仅能够满足你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你的精神需求,所以,权力,特别是最高统治权,一旦抓到手以后,我们隶属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有哪一个皇帝愿意在自己一息尚存之前,把皇权交出来呢?几乎没有。
再一个原因,恐惧感。很多不愿意交权的帝王,他源自于一个发自内心的恐惧感,因为他知道皇权的厉害,她也她知道,自己利用皇权做了什么事情,吕后知道,吕后虐杀戚夫人这个事件,连她的亲儿子都为他娘做得不对,天下的公议呢?天下的大臣会怎么看呢?吕后不清楚吗?做了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她怎么敢交权,一旦交了权,别人会对她怎么样?她不敢交权。从客观上来说,吕后也有两点,是她能够称制的原因。
首先是她的政治才干,吕后是一个极有政治才能的人,吕后的政治才能,我们在这里不用详细讲,我略加说明。比如说,她应对刘邦的废立太子之事,吕后做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说,她应对戚夫人挑战皇后之事,她仍然做得很成功,她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再比如,她诱杀韩信,最后诱杀彭越,都显示了她的才干,显示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潜质,她有这么一个能力,这是她称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你看刘邦废立太子一上朝,大臣们是反对声一片,吕后一称制,往皇帝的大位上一坐,所有的大臣没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吕后的政治才干,我们应当承认。
第二点,更重要的一点,是吕后所占有的政治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吕后的政治资源,我们可以从吕后和汉初宫廷的三派势力的关系上看,和刘氏皇族派来说,当时以五个皇子为首的刘氏皇族派,吕后和他们的关系如何呢?这五个皇子,现存的五个皇子,虽然不是吕后所生,但是,这五个皇子见到吕后,都得称嫡母,就是嫡生的那个嫡,称她嫡母,这样一来,吕后和皇子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母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所以,她对皇子是有控制权的,这是一点。
再一点,吕后虽然在前少帝、后少帝的废立上,吕后做了一些对不起刘姓皇族的事情,但是说,吕后毕竟没有把姓刘的位置赶走,然后姓吕的做上去,吕后所做的事情,还都是在刘姓王族能够容忍的底线之上,所以,刘姓王族和她的关系还能够维持,就是刘姓这一派,她能玩儿得转,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
我们再看,吕氏外戚派,那就不用说了,吕氏外戚派她是核心,所以,吕氏外戚派全听她的,这个没有疑问。
最棘手的一派,功臣元老派,功臣元老派跟吕后的关系有一个过程,吕后一开始对功臣元老派就最不放心,我们讲过,她杀韩信,杀彭越,她对功臣元老的做法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能早杀一个就早杀一个,她跟功臣元老有一种天生的敌对情绪。吕后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就是她在刘邦死后,吕后竟然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她连续四天秘不发丧,就是不向外面宣布刘邦死了,而是和她一个最亲信的宠臣审食其商量,要把当时的那些功臣,她特地点明是诸将,就是手握军权的这些人,全部杀光。而且,吕后说了一句话,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如果不把这些手握重兵的杀掉,天下不得安定,你看吕后到了什么程度,就是吕后开始从杀韩信,杀彭越,到刘邦死秘不发丧,吕后始终想的是把掌握军权的功臣,一网打尽,全杀掉,这个目的,她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这是四天秘不发丧的事情,被审食其的一个朋友,叫郦商,这个人是一个掌兵的大将,而且跟吕氏宗族的关系还比较深,他听说以后,赶快告诉审食其,你赶快告诉皇后,这个事情是千千万万做不得,你现在想一想,周勃跟樊哙,带领20万大军在燕代边境,陈平跟灌婴带领十万军队在函谷关一带,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要杀朝中掌兵权的大将,会导致什么呢?大臣内叛,诸侯外反,天下亡可翘足而待也,也就是抬抬腿的工夫,天下就完了。郦商说中了审食其,审食其说动了吕后,吕后一想这个事不能这样办,这才向天下昭告,说高祖驾崩了,刘邦死了。说明她开始跟功臣派的关系非常紧张,但是后来吕后做了一些调整,她把功臣分为两派,她特别防的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诸将,而对问陈,比如说,箫何,张良,陈平,对这些人,她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这样一来,她和功臣派的关系也大体可以。
吕后这个称制那在我们今天看,确实是破天荒,因为吕后面临的困境,古人也遇到过,吕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困境呢?她所面临的困境,是四个字,叫君死主少,老的君主死了,幼主年龄很小,这是一个很大的困境,这个困境并不是吕后那个时代碰到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的传承制度,最早是禅让,是选贤,从夏商周的夏开始,废了这个禅让制,采用了世袭制,世袭制是传子不传贤,这就是家天下的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它可能会面临一个困境,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太小,比如说,周武王,我们知道,武王灭商,武王灭商以后,没有几年,武王就死了,周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周成王只有13岁,怎么执政?所以,周武王发明了一种制度,叫顾命,我们讲熟悉的垂帘听政中,经常提到顾命大臣,这个顾命,就是从周武王让周公做顾命开始的。
什么叫顾命呢?顾命就是老皇帝,老君王临死前的遗命。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继位,13岁的成王继位,周公姫旦就辅佐成王,当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相信周公,说了很多不利于周公的话,认为周公不会交权,周公是力排众议,兢兢业业,辅佐成王,一直到成王**,然后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成王。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我们知道,周公是儒家所尊称的圣人,所以在儒家的传统中间,周公辅佐成王顾命这个办法,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破解幼年君主继位的良好的办法,但是吕后竟然把顾命制给抛到一边了。
她所采取的就是称制,称制的说法,我们大家听起来很陌生,我下面讲的时候,就给它变一下,我把称制给它改一下,改成垂帘,我想大家都能听明白了。
在中国历史上,原来垂帘跟称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在哪呢?我们讲慈禧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四个字,叫垂帘听政,大家注意听政这个听,听政,是太后有听政权,但是,太后并没有裁政权,她只是听政,称制是由皇太后直接掌管朝政,她是直接掌管,吕后是这样做的。垂帘是太后听政,而不裁政,但是听政的结果最后都是裁政,干政,执政,操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权力的诱惑太大了,谁能光坐那儿听,不去发表点意见,不亲手去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名以上是听政,实际上就是裁政,执政,从这个意义上讲,听政,垂帘的听政和吕后的称制是一回事,所以下面讲我不说称制,称制听得很陌生,很别扭,还要拐一个弯路,我们就称垂帘。
这样一来,在中国帝王继承权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两种方法。一个叫顾命制,一个叫垂帘制。顾命制跟垂帘制是不同的,它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呢?顾命制的顾命大臣,是由先皇指定的,它是先帝意志的体现,而垂帘制,垂帘制是先皇没有让太后掌权,在老皇帝死了以后,太后利用自己掌握了政权,这个叫垂帘,所以,垂帘跟顾命最大的区别,就是顾命它体现的是先皇先帝的意志,顾命它的法理依据就在这儿,是先皇的诏命。而且,顾命大臣的选择,两个原则,一是亲,二是贵。你像周公,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而且,他的地位又显赫,是既亲且贵,所以,历代君主在自己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为幼子选的顾命大臣,都是本照着亲贵两个字来选的,这样一个标准来选,实际上,换成我们今天一个非常流行的熟语,叫执政能力,就是你有亲和贵的这两个身份,执政能力一定很强,能够把握朝纲朝政,也能够很成功地去辅佐这个幼子,将来让他能够学会掌权。所以,顾命制,应当说是比较好的一种破解困境的方法,垂帘制总的来说,比顾命制弊端要多。
垂帘制的第一个弊端是太后终身制。太后好不容易掌了权,你想想,在她未死之前,她能够放弃最高统治权吗?她不可能,所以一般来说,凡是实行垂帘制的太后,她绝不愿意当太皇太后,她如果升成太皇太后,等于把垂帘的权力就交给她儿媳妇了,她不能要,她绝不立孙子,锤炼制的皇太后,绝不会立孙子,一立孙子,她成太皇太后了,她一定想方设法立儿子,而且一定要立小的,还要立个几十几的就没有权力的,一定要立幼主,所以这样一来,垂帘制的女主,往往是她不到死,她不交权。这就形成了一个终身制。
垂帘制的第二个弊端,在于外戚干政。垂帘制是女主掌权,女主掌权,有的女主有执政能力,比如说吕后,她不需要她的两个哥哥来帮她,也不需要她的**来帮她,她自己什么都办了,但是,有些女主,未必有这个能力,如果这个女主她掌了权,她又没有执政能力,她怎么办?她靠谁?最亲的无非是娘家人了,娘家爹,娘家兄弟,全来了,这些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危害非常大的外戚。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两汉史。
西汉的后期,为什么最后王莽能够篡夺汉朝的权力?王莽是外戚出身,仰仗着外戚的权力,他一点一点把皇权挖空了,最后皇帝一点权力没有了,他取而代之了,垂帘制有它很大的弊端。
我们刚才痛斥垂帘制,但是,我痛斥垂帘制,不等于说顾命制就绝对好,顾命制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但是,不等于顾命制就没有死穴,顾命制也有死穴,如果这个顾命大臣,权力欲太强,他迟迟不交权,你比如大家知道的,非常熟悉的康熙亲政的故事,康熙14岁就应当亲政了,但是,首席顾命大臣到16岁还不交权,康熙没有办法,所以,顾命制也有它的弊端。
吕后为什么不当皇帝?她是有资格的,她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共过患难,她为刘邦坐过牢,为刘邦做过人质,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杀了功臣,崛起于政坛,惠帝继位以后,她就控制了大权,惠帝死了以后,连皇帝都由她说了算,我们刚说那个前少帝,前少帝是惠帝后宫的六个儿子中间的一个,她把他立了,立了以后小皇帝三岁,过了没几年,小皇帝大了,小皇帝一大一听说,他的亲生母亲被太后杀了,这个小孩就说了一句实话,他说,太后怎么能够杀我的母亲呢?我要是长大了以后,我一定要把姓吕的都给灭了。这个话还能说啊,这就叫童言无忌啊。这要换一个成年人,稍微有一点政治常识性的经验,你心里再想都不能讲,这个小皇帝。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7讲  皇子命运

第7讲  皇子命运
吕后在称制以后,刘邦的儿子在世的还有五位,这五位皇子,他们的命运如何?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个在这之前,已经故去的皇子,就是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
他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而且他跟吕后的矛盾也比较早,齐王刘肥在惠帝二年的时候,去朝见汉惠帝,惠帝看见他哥哥来了就举行了一个家宴,这个家宴在皇宫中举行,而且惠帝对他哥哥很尊敬,虽然惠帝这时间已经做了皇帝了,但是他非要他的哥哥刘肥坐在上位。这个刘肥没有多考虑,就坐那儿了。结果,他坐到上位以后,吕后马上就做了一个动作,她派人端两了六杯酒,放在齐王的刘肥的面前,让刘肥给她敬酒,刘肥就端起酒来,准备给自己的嫡母太后敬酒。因为端上来两杯,另一杯在那儿放着的时候,汉惠帝也随手端起来了,惠帝觉得,我哥哥向我母亲敬酒,我也跟着来祝一下寿,两个人把酒端到母亲身边,吕后就一巴掌把她这个儿子汉惠帝手上的酒给打翻了,这个动作非常明显,另一个举酒杯的齐王刘肥吓得不敢喝了,就装作自己喝醉,走了,退下去了。回去一打听才知道,这两杯酒是毒酒。这下子把齐王刘肥给吓坏了,刘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他就和他手下的人,这次随他一块儿进军的有他齐国的一个内史,内史是管民政的,大体相当于一个省的民政厅长这个级别的,跟这个内史商量,内史就说,你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就是你忽视了君臣之礼,所以,刘肥一坐在上座上,吕后马上就起了杀心,这个杀心一起,这对刘肥来说,这可是一场大灾难,刘肥就心里头一直想着这个事情,心情非常不安,还是这个内史就劝他,说你怎么办呢?他说你想想,你封为齐王,在所有的皇子中间,齐国是最大的一个国,有72座城,而鲁元公主,当然你弟弟是皇帝了,他是富甲天下,就不说了,而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只有几个城市,他说你要想破解你这个麻烦,你应当,那就是说,按我们今天的话,你得出血了,你肯定得出血了,你不拿点东西献上去,你肯定是过不了这一关,当然刘肥这个时候命要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肥就觉得把一个郡,齐国的一个城阳郡,有十几座城献出来,他想通过献郡示好,表示一种友好。除了献郡以外,刘肥想了想,为了要躲避这场杀身之祸,顺利走出京城,恐怕这一条还不够,他想了一个叫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荒唐的办法,什么办法呢?就是尊他的**鲁元公主为太后。这个意思就是,说成白话,就是奉他**为母亲,他要把他自己当做他**的干儿子,这是一个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可笑,刘肥怎么能想出来这么一个主意,这是一个很失尊严的做法。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做法,你可以看出来,刘肥被逼到一个什么程度,被逼到这样的程度,献出来一个城阳郡还不行,还要尊他**为太后,这两条议价报给吕后,史书中间记载了三个字,吕后做什么反应呢?喜许之。
第一,高兴,非常高兴。第二,许之,答应了。这三个字,司马迁用字是非常经济的,这三个字,把吕后的贪婪、霸道、无耻全写出来了,齐王刘肥算是躲过去了,惠帝二年进京,就因为一场家宴把座位坐错了,丢了一个郡,认了一个娘回去了。回去以后你,你说这个刘肥心里窝囊不窝囊,四年以后,刘肥病故,史书没有记载刘肥怎么死的,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刘肥认了这么个娘,回到那齐地去,他那心里,我觉得恐怕比吃苍蝇都恶心。
高后七年的正月,这个时候,一个赵王。我先介绍一下这个赵王,这个赵王不是赵王刘如意那个赵王,那个刘如意在惠帝元年12月被杀,惠帝元年12月被杀以后,吕后就把刘如意的一个弟弟,就是淮阳王刘友,她把淮阳王刘友从淮阳改封到赵国,去做了第二任的赵王,就是刘邦的几个儿子中间,第二个任赵王的,任了赵王以后,还相安无事。到了高后七年的正月,吕后突然间下令,召赵王刘友进京,进京以后,赵王就带了一批他的随臣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以后,就驻扎在他的官邸里面,吕后就派人把赵王的官邸用士兵围起来,把所有大臣全部赶走,然后,断绝粮食供应。这个第二任赵王刘友在他的官邸中间,就一顿饭也吃不上,赵国的那些大臣们,不忍心看着自己的赵王被饿死,就偷着送饭,吕后是抓住一个杀一个,抓住两个杀一双,结果,赵王被迫饿,饿了几天以后,赵王饿死了。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原因是吕后的那个老办法,她给惠帝娶的妻子,是自己的外孙女,她给这任赵王娶的妻子是谁呢?是她吕家娘家人,吕后当时除了给惠帝娶妻要娶她的吕家人以外,她给当时刘姓的诸侯王,差不多选配的妻子都是姓吕的,她的外孙女将来是要接班当皇后,其他娘家姓吕的,一个一个都要当诸侯国的王后,当然,这些吕姓的往后到了刘姓的诸侯王家里面,并不本份地去做一个王后,她们仰仗着吕后的势力,仰仗着娘家的势力,飞扬跋扈,这种情况下,让赵王刘友很不满意,所以,刘友对他娶的这个姓吕的这个妻子,很不喜欢,喜欢其他的嫔妃,这个就导致姓吕的妻子不满意,不满意就到吕后那儿告了一个状,这个状,告得非常恶毒。她说,赵王刘友讲了,说姓吕的怎么能够当王呢?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把姓吕的全杀了。又是这个话,当然这个话一说,吕后就不调查了,这才有调赵王进京,派兵围着不给供应粮食饿死。所以,赵王死,他是死在他姓吕的老婆手里面,他老婆告了一状,把这个赵王给害死了。
第二任赵王死了以后十几天,吕后又下了一道命令,这个命令是调梁王刘恢,接任刘友的刘恢。这是第三任刘恢了,刘恢这个妻子,更不得了,刘恢的这个妻子,不但是吕后的娘家人,而且,他这个妻子的父亲,是当时吕后受最倚重的相国吕产,是吕后的左右臂,吕后身边最得力的,一个是吕产,一个是吕禄,这个吕产是吕后封的相国,而刘恢的妻子,刚好是相国的吕产的闺女,所以,这个王后,比那个王后更霸道,她做了两件事,让这个刘恢就受不了。
第一件事,**赵王。这个赵王刘恢走到哪,一天24小时都有后面跟班的人盯着,**着他,这任赵王就完全没有自由了。再一个,刘恢跟刘友是一个毛病,偏偏不喜欢姓吕的老婆,又喜欢了另外一个宫女,好了,那么,他这个老婆就更厉害,干脆把那个宫女给杀了,爱情也没有了,整天**他,自由也没有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很熟悉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你说这个赵王,一没有自由,而没有爱情,你说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这任赵王活得非常苦,他娶了这么一个霸道的妻子以后,六个月,他是正月去做了赵王,到6月份,第三任赵王刘恢自杀。自杀而亡。他自杀了以后,吕后知道了这件事,她下了一道命令,说你身为王侯,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自杀,把刘恢的儿子,王位的继承权给除掉,不能继承王权,这是这一年6月份,死了第二个皇子。
6月刚刚过了,这个皇子刚刚死完,7月,吕后又下一道命令,调代王刘恒接任赵王。赵王这个位子实在是可怕,已经死了三个了,赵王刘如意,赵王刘友,赵王刘恢,死了三个,现在,要调代王刘恒接任第四任赵王,作吕后最后疯狂的高后七年,他是惟一的一个拒绝上任的,他不去,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他说,我长期在边地,我已经熟悉边疆了,因为代国是个很边远的地区,在山西北部的,很边远的地方,是防守匈奴的一个地方,他说我情愿以为我的嫡母守护边疆。打着这一个为嫡母守护边疆的旗号,拒绝去做第四任赵王,他这个拒绝的理由很巧妙,而且,吕后看到以后,不是勃然大怒,而是同意了。吕后为什么会同意刘恒不去接任务呢?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大体上来说,和刘恒有关,也和刘恒的母亲有关。
刘恒的母亲姓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本来在刘邦身边就不被刘邦重视,她在刘邦的宫廷中间,是给刘邦宫廷洗衣房洗衣服的,她跟刘邦因为一夜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说明刘邦这个人的生育能力很强,所以,刘邦对薄姫这个人很看不上,就是这一次交往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她跟戚夫人不同,戚夫人是得到刘邦的百般宠爱,而刘邦与这个薄姫是关系很漠,所以,刘邦死了以后吕后是他所有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宠幸的那些嫔妃,全部扣在后宫,一个不准出来,惟独这个薄姫放了,放她到山西,和她的儿子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因祸得福啊。这是七月。
到了9月,又出事了,燕王刘建死了,燕就是我们今天的北京,燕王刘建是刘邦八个儿子中间最小的一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没等到吕后惦记他,他就死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算一下,刘邦的这些儿子中间,死得差不多了。
这个皇子是谁?他为什么能够活了下来?这个话我们还要从汉王三年说起。汉王三年,韩信奉刘邦的命令去攻打赵国,大家听过这一段,知道韩信灭赵,当时和韩信一块儿灭赵的还有一个大臣,叫张耳。张耳这个人早年跟刘邦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刘邦就派张耳协助韩信,灭了赵国以后,当年,刘邦就下令封张耳为赵王。这个赵王我们讲得太多了,楚汉战争中间,刘邦封的第一任赵王,就是帮助韩信灭赵的张耳,这是第一任赵王,但是这个张耳很没有福,两年死了。
到了汉王五年,张耳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张敖即位,这是第二任赵王。张敖从汉五年继位,就一直做赵王,但是,他在做赵王的任上,竟然发生了一个惊天大案。这个大案是怎么回事呢?是汉王七年,刘邦去攻打匈奴,吃了个大亏,从匈奴作战回来,路经赵国,他就在赵国住下来了,而张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张敖是刘邦和吕后的亲女婿,刘邦跟吕后不是有一个女儿叫鲁元公主吗?鲁元公主就许配了张敖,他跟刘邦就双重关系了。他既是君臣,又是翁婿,双重关系,所以他对刘邦的到来是非常恭敬,他是每一顿饭,带着那个皮的套袖,亲自为刘邦端饭端菜,必恭必敬,一天三餐亲自为刘邦亲自端饭端菜,这时候,虽然他是女婿,必然他也是赵王,他完全可以让他手下人,但是他亲自端饭端菜,而刘邦对他是怎么样呢?史书记载,刘邦是箕踞,这个箕就是备箕的箕啊,就是两条腿,古人坐把两条腿叉开,伸到那儿,像一个簸箕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无礼和傲慢的动作,而且,辱骂他这个女婿,骂赵王,骂得非常难听,他这个女婿张敖都忍了,而且对他这个岳父,非常恭敬。但这件事,有人看不惯了,看不惯的人是赵王的国相贯高。贯高觉得,你再怎么的,你是皇帝,他是赵王,你们俩有君臣关系,还有翁婿关系,你总不能这样来对待你的女婿吧,所以,贯高这几个人,他们有十几个人,很不满意,这十几个人就商议,要把刘邦给做掉。这可是个大案子,这个在封建社会中间,这叫谋逆,十恶不赦之罪,这是首恶,然后,他们就把这个话先汇报给赵王,赵王一听,就把指头都咬破了,起誓,说绝不能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张家有今天的富贵,完全是皇帝给的,绝不能做,坚决不同意,所以这个事就压下来了,这是高祖七年的事情。
但是,贯高这些人,这口气并没有咽下去,到了高祖八年,刘邦第二次又经过赵国,贯高这些人就说,不要跟赵王汇报了,反正赵王张敖是不会同意的,咱们就自己悄悄把这个事做了就行了。然后他们就在一个县,这个县叫柏人,柏树那个柏,柏人县,在刘邦要居住的宾馆的的夹墙里面,埋伏了刺客,等着刘邦去居住。刘邦这天晚上是刚好走到赵王就安顿在这个宾馆里面了,但是住到宾馆里面以后,刘邦突然之间感到心里面很烦燥,很不安,他就问,这个县叫什么名字?别人就告诉他,这个县叫柏人县。而这个柏树的柏,还有一个读音,就是柏,上古时代,柏跟迫,逼迫的迫,这两个读音非常近。所以,柏人县可以读成迫人县,所以刘邦说,这个名字不好,迫人是紧逼人,不住了,连夜就走,结果刘邦连夜走了,他竟然非常奇特地躲过了这一劫。
高祖八年的谋逆案没有得逞,但是这个事情,赵国有人知道。到了高祖九年,就有仇家把这个事情举报了。这一举报,这件事情还得了,对刘邦来说,不但是他当皇帝以来遇到的第一件谋杀案,而且这个谋杀的主谋,他怀疑就是自己的亲女婿,你说他这个气,就特别强烈,他就下令,一个是赵王张敖,一个是主谋贯高,两个人一定要用囚车押到京城,他要亲自处理这个事。所以,赵王跟贯高就被押到京城了。但是参与这件事情的还有很多人,这个事情刚一发生的时候,这些参与谋逆的人都争着要自杀,贯高把他们骂了一顿,说你们现在想自杀,觉得自己很仗义,你们想过没有,如果你们自杀了,谁能替赵王洗清这个冤枉呢?只有你们活着,才能给赵王洗清这个冤枉,而且刘邦当时下了一个命令,只准押这两个首犯去,其他的人谁要敢跟着去一律要就地处决,结果参与这件事情的十几个人,全部把头发剃光,脖子上戴了一个铁圈,这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囚犯家奴,以家奴的身份,跟着两辆囚车进京。进京以后,赵王张敖被关押起来,主审的,主要是审贯高,要从贯高嘴里面撬出真相。这个廷尉就审贯高,廷尉是当时的九卿之一,相当于我们现在最高法院的院长,廷尉亲审这个案子,因为这个案子特别重大,对贯高是使遍了酷刑,酷刑最后使到什么程度,一个是鞭打,一个是针扎,最后行使到什么程度呢?贯高的浑身,就找不到一块好的皮可以针扎了。你可以想像,贯高受了多少酷刑,但是,贯高至死不改口,说这件事就是我为首的十几个人干的,和赵王毫无,一口咬定,这样,廷尉就把这个事情最后汇报给刘邦。
刘邦一听,第一个反应,对贯高的评价,壮士。然后说,这样吧,看谁和贯高的私交比较好,找一个和他私交比较好的人,和他私下去谈谈,这样就找到一个人,叫泄公,排泄的泄,泄公,这个泄公什么人我们今天不知道,这个泄公跟贯高,他们是好朋友,两个人去见面了,贯高是用担架抬过来见泄公的,见面以后,泄公先跟他叙了一番旧,老朋友见面,泄公也很难受,见了面以后就问,你给我说说吧,到底是个怎么回事,赵王参与没有参与这件事情?贯高说,你还不相信我吗?谋逆罪是三族罪啊,父族,母族,妻族要一块儿被杀,现在我父母,全家的人都被绑着了,随时跟我一块儿要杀,我何必拿我全家人去换一个赵王的命呢?赵王确实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这一说,泄公也相信了。泄公回去就把这个话汇报给列棒,刘邦一听,既然是如此的话,刘邦当即就做了两个决定。第一,放了这个张敖,放了张敖以后,又去赦免贯高。刘邦派了人,到监狱中间去,去看望贯高,告诉他这个事情弄清楚了,赵王放了,一听说赵王放了,贯高是哈哈大笑,非常高兴,他说,我之所以咬着牙活到今天,我就是为了想洗清赵王身上的不白之冤,如今,赵王这个冤枉洗清楚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然后,使臣又传达了意见,说皇上很看重你,认为你是一位壮士,是义士,所以,皇上还想重用你。贯高又一次哈哈大笑,说重用我,我谢谢皇上,但是我不能去担任这个职务,我曾经策划过刺杀皇上的谋逆这件事情,我有什么脸面再去面对皇上呢?所以,贯高说完以后,贯高就在监狱中间,把自己的颈动脉给切断,自杀了。
贯高死了以后,京城中间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传得很广,而且,后来刘邦把跟随贯高一块儿来那十几个家奴,全部都用成太守、刺史一类的官,所以,刘邦在用人上,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这不是和刘邦那个皇子没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可以说了,在贯高谋逆这个事件中,牵扯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赵王,就是还没有被免职以前,赵王张敖一个美人,在刘邦高祖八年第二次到赵国去的时候,作为女婿的张敖,就把自己的这个宫中的嫔妃美人,献给了他的岳父,就是皇上,献给了刘邦。刘邦和她亲热了一次,连一夜情也没有达到,他没有住啊,因为当天晚上,他一听说是柏人县,他不敢住,就走了,结果这个美人,就因为这一次接触,怀孕了。到高祖九年,贯高谋逆的事发以后,赵王张敖和贯高是被押解到京城了,其他王宫中间的人,全部关进监狱,但是就这位怀孕的美人,向狱卒报告,说你们不能关我,我怀着有皇子,狱卒们不敢怠慢,就把这个事情立即上报给刘邦了。刘邦当时正在气头上,刘邦最生气的是自己的女婿来谋杀自己,他这个是最不能忍受的,当然这个是一场误会,所以刘邦一怒之下,什么美人不美人,不予理财。然后,怀孕的这个美人,又通过关系找到吕后,这下子更糟了,吕后还正闹着呢,现在又来一个美人,又生一个皇子,皇子越多,对吕后的威胁越大,所以,吕后出于嫉妒,就不跟刘邦说。这个美人还不死心,第三次托人,找到了吕后的一个幸臣,叫审食其,跟审食其说,结果,审食其去说了,但是审食其这个工作做得很不得力,他去说,但是没有卖十分力气去说,所以这个事就没有做成,这个美人就怀着孕,一直被关在监狱里,一直到最后生下来的,就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刘长。生下刘长以后,这个美人就自杀了,所以,刘长生下来就没有母亲,当然这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然后,把这个事情再报给刘邦,刘邦这时候气也消了,又听说得了个儿子,他感觉很对不起这个美人,就后葬了刘长的母亲,然后把刘长接回来,刚生来的孩子怎么办呢?就交给吕后抚养。所以,刘邦的第七个儿子,淮南王刘长,他从小是跟着吕后长大的,吕后把这个儿子带大了,她跟这个儿子倒是挺有感情的,所以,在吕后最后疯狂的高后七年,她没有杀的,惟一的一个皇子,就是淮南王刘长。所以,到这儿为止,到高后七年,剩下两个皇子,一个靠政治智慧活下来的是刘恒,再一个是靠着这特殊经历,命特别硬,特别大的淮南王刘长,他们两个人活下来了,吕后在疯狂的一年中间,迫害了这么多皇子皇孙,除了我们刚才介绍了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就是他们娶了一个姓吕的妻子,都是不满意,因为家庭不和导致被杀,除了这些原因以外,其实吕后在高后七年大杀皇子,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她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请看下集,大封诸吕。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8讲  大封诸吕

第8讲  大封诸吕
吕后残杀了戚夫人,可以说是她的气出了,而且是出足了,出够了,但是,非常意外的是,吕后在残杀戚夫人的过程中间,意外地导致她的儿子早夭了,因为惠帝受不了他母亲这种虐杀戚夫人的行为,惠帝的早夭,对吕后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我记得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多子的皇帝,他有20多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标是他立的太子,朱标立为太子以后,朱元璋有一次和他有很有趣的一段谈话。
朱元璋拿了一个长满荆棘的树枝,递给朱标,朱标就不敢接,长满荆棘的枝子,你手一摸的话,肯定就要刺破手,所以,朱元璋就跟他说,你不敢接,是因为这个荆棘上长满了刺,假如我把这个刺一个一个地剔掉,你敢接不敢接?朱标就笑了,那我就敢接了。所以,朱元璋开国以后杀了很多功臣,他杀功臣那个做法,其实就是在他和儿子的对话中间所说的剔刺,他要把开国功臣成为他儿子继位的障碍,这个刺,一个一个全部剔掉。吕后的情况和他类似,吕后杀韩信,杀彭越,话没有那样讲,实际上,吕后做的就是跟朱元璋的做法一样,想把荆棘上的刺拔掉,让惠帝继位。惠帝倒是继了位了,但是惠帝受不了他母亲这种严重的违反人道的行为,所以,惠帝早折了。所以,惠帝的死,应当说对吕后打击很大,惠帝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继续执政的希望所在,惠帝的去世,对吕后来说,应当吕后感到非常悲痛,这是她惟一的独子,就这一个儿子,但是,在为惠帝发丧的时候,吕后竟然哭而不泣,泣就是泪,只哭不流泪,这是非常反常的。
惠帝死了以后,吕后是哭而不泣,这个事情被张良的儿子发现了,张良的儿子叫张辟强,这时候只有15岁,当然张良已经死了,张良在惠帝初年就死了,等到惠帝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在皇宫中做官了,他的儿子就发现,吕后是哭而不泣,然后他就跟陈平讲了一番话,他说,你知道太后为不哭而不泣吗?陈平说,不知道啊,张辟强就说了,他说,我认为太后是因为帝无壮子,惠帝死了以后,她没有年长的儿子,太后又非常畏惧你们这些大臣,所以,她哭而不泣,我建议你们怎么办呢?一,是让太后的几个侄子,吕后有几个很贴心的侄子,像吕台、吕产、吕禄,让这些人,去掌管京城的军队,当时汉代京城的军队就是南北二军,掌管京城的军队,再一个,是让诸吕,就是吕氏家族的人到宫中去掌权,这样,太后才放心,你们才能避免这场灾难。张良这个儿子怎么那么聪明啊?才15岁,他把吕后的心思猜对了。但是,张辟强这个话,这个主意,出得是有问题的,这个主意,实际上是让陈平作为宰相,让他提议,把汉朝的军权,交给吕氏家族中间去。陈平怎么想?陈平竟然是同意了,陈平马上就向太后报告,要求让太后的侄子去执掌南北二军。
这个南北二军我们稍做一点说明,南军是驻扎在京城南方的军队,南边的,城南的,北军驻扎在城北的,这南北二军属于国防军,他们的任务,就是保卫京城的,所以,谁掌管了南北二军,谁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京城,也就控制了整个朝政。本来这个南北二军都归太尉周勃总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啊,所以,陈平就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吕后,吕后就欣然同意了,既然大臣们提出来了,正是她心里所想的,她就同意了。掌管了南北二军以后,吕后再哭儿子的时候,泪也下来了,这泪下来了。但是,陈平这个做法,遭到了后人一致的反对,这个做法,实际上它的要害在于谋身不谋国,安吕不安刘,他是为自身考虑,让太后知道他很信任陈平,陈平主动为吕后来考虑,当然吕后很信任他,但是,对他自身是好的,但是对汉朝来说,军权从此失去了,落到了吕氏外戚派的手中,所以这叫谋身不谋国,安吕不安刘,所以这样一来,军权就落到吕后手里面去了。
吕后在惠帝在世的时候,吕后并不急于去抓军权地当时她就不管,当时惠帝是皇帝,军权是在大臣周勃的手里,她并没有急于去抓,但是,惠帝一死,她急于把君权控制在她们吕氏家族手中。
果然,在掌握了军权,安排了惠帝的丧事以后,吕后紧跟着行动就来了。她想做的事情就是封诸吕为王,主要是她的几个侄子,她想封他们为王,因为她首先抓了君权,她放心了,所以她可以封王了。她封王这件事情,她首先和当时的丞相在一块儿商量。当时的丞相有两个,右丞相是王陵,左丞相是陈平,她和丞相商量这件事情,包括太尉在一起商量这件事情。结果,右丞相王陵,第一个表示反对,王陵打出来的旗号,就是刘邦的白马盟誓,王陵说,高祖曾经和大臣们刑白马,杀了一匹白马,用白马的血涂在口上,表示信守这个诺言,刑这个白马盟誓的时候,其中核心的一句话,就是非刘不王,就是不是姓刘的不能封王,这句话,王陵就撂出来了,今天你要封吕氏为王,这不符合当年高祖皇帝的白马盟约,右丞相反对,吕后碰了一鼻子灰,转过来问左丞相,然后问太尉,这左丞相陈平,跟太尉周勃,他们两个人话就不是这样说了。他们两个人这样回答,当高皇帝打下天下,分封他的刘姓的王子为王,现在,是太后主掌天下,封吕氏为王,这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氏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她知道,陈平跟周勃赞成他的意见,惟一反对的就是右丞相王陵,
下罢朝以后,王陵就逮着陈平跟周勃责问了一番,说当年白马盟誓的时候,你们俩都在场,为什么你们今天不监守高皇帝当初的盟约,陈平就笑了笑,回答,说,今天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太后,我们确实不如你,但是,反过来,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你也不如我们。这个话,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强词夺理的狡辩,因为,陈平跟周勃这时候毫无思想准备,毫无计划在吕后,这个今后的历史怎么发展,怎么保证刘姓的江山,他是毫无准备的,不过是为今天屈从吕后的这个意志,做了一点开拓,这里面王陵倒是很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王陵这个人,他和刘邦是同乡,他是沛县人,而且,王陵这个人当年在沛县,就是沛县的一个豪强,年龄比刘邦还长,刘邦当年对王陵就像对兄长一样,侍奉王陵,刘邦起兵以后王陵也起兵了,后来在南阳,我们进项羽荥阳会战的时候,曾经讲过在南阳,有一次刘邦跟项羽作战,这个时候,王陵归顺了刘邦。所以,项羽就把王陵的母亲抓起来了,抓了王陵的母亲,逼着王陵的母亲写降书,叫她的儿子投降,归顺项羽,然后,王陵就派了一个使者来了,王陵的母亲见到使者以后说,你告诉我儿子,汉王是一个忠厚长者,一定要叫我的儿子,好好地辅佐汉王,我不会拖累我的儿子,说完以后,王陵的母亲就自杀了。王陵的母亲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忠心耿耿地跟着刘邦,当年就自杀了,所以,王陵这个人他很耿直,他母亲教给他忠于刘邦,他也确实是如此。所以,刘邦病故以后,吕后想改变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的时候,王陵是坚决不同意,当然,王陵的反抗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吕后掌着权,过了没几天,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说这个时候,因为惠帝死了以后,吕后就在惠帝的后宫的儿子中间,找了一个小皇帝,历史上叫前少帝,立了前少帝以后,她就说,前少帝很年幼,就让王陵去做前少帝的太傅,就去辅佐他,名义上你去做皇帝的太傅,实际上是让他把右丞相的权交出来,当然王陵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王陵很生气,干脆就请病假,不上班了。几年以后,王陵就死了。
王陵想阻挡吕后的封吕姓为王没有成功,但是,王陵的抗争是绝对有价值的,王陵的抗争,让吕后看到了,第一,是看到了刘邦的非刘不王的这个盟约,当时在朝中大臣之中,是非常有影响的,王陵可以丢官,绝不能背弃当年的盟约,这一股力量,对于吕后,是个强有力的约束,这是吕后她之所以一直不敢走得太远,大臣的抗议,起了作用,当时的功臣派对她的约束,王陵就是一个代表。在这一点上,王陵尽管他的抗争失败,但是它体现了一种道义的力量。除了表现功臣派坚守白马盟誓以后,第二是代表了一种道义的力量,所以,吕后不敢轻举妄为。这样一来,吕后在惠帝死了以后,首先是夺取了军权,然后,又排除了她在封诸吕为王上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右丞相王陵,然后,把她认为效忠于她的陈平,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然后,腾出来左丞相的位置,她任命了她的信臣,也就是她非常亲信的审食其,这个时候,审食其开始进入宰相的行列。她认为各项工作都准备齐了,所以,吕后就开始谋取封王的路了。那么,夺取了军权,扫除了障碍,吕后敢不敢一下子封吕后为王呢?我们看吕后她的动作。
吕后在掌握了君权,排除了王陵之后,还不敢轻举妄动,她第一步做的,就是封了她的一个哥哥,她的长兄,吕泽,这个人早就死了,她的哥哥在高祖八年就死了,死的时候是个侯,而且,吕后这个哥哥确实立过军功,被刘邦封为侯,在高祖八年去世了,然后,到了吕后的元年,她追封他为悼武王,追封了一个死去的吕氏的王。这个做法,是叫投石问路,就是她先封一个死人,我看看朝中大臣有何反应,当然,朝中大臣也不傻,吕后掌了那么大的权,王陵抗争,王陵就被撤职了,免了,明升暗降了,那么你现在封的是一个死人,对刘氏江山并没有什么更大的危害,大臣们没有做什么反应。但吕后这一步,实际上是在破坏白马盟誓,白马盟誓最关键的是四个字,非刘不王。你现在封了一个吕泽为王,这已经是破坏了非刘为王了,这是第一步,投石问路。
第二步,她封了自己的女婿,张敖为鲁王。封她的女婿,她的女婿那也是刘邦的女婿啊,这个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张敖也没有多大的本事,也没有多大的能量,你封了就封了,但是它的意义和封她哥哥一样,这是封了第二个非刘姓的王,先封了她各个吕泽,又封了她的女婿张敖,封了两个非刘姓的王,大臣们实际上是不满的,但是这个不满,并没有爆发出来,她下面,还不敢一步到位,她下面采取的办法,笼络。
因为当时朝中,除了吕姓一派以外,还有势力非常强大的两派,一派是功臣派,一派是皇族派,这两派都需要安抚,所以,她连续封了几个功臣,封了几个功臣为侯,这是安抚了功臣派。然后,她封了皇族派,这皇族派中间有一个很关键的人,我们要提到他,这个人叫刘章,这个人被吕后封为朱虚侯,朱虚侯刘章,刘章是谁啊?刘章是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他是刘邦的孙子,在刘备的孙子辈中间,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所以,齐王这一支,在刘邦他的后代中间,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她封他做朱虚侯,而且,把他从齐地,调到京城来,在皇宫做官,叫他入宿宫中,表示对他的信任,实际上是笼络。
吕后还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把他侄子,吕禄的女儿,许给了刘章做妻子,这刘章也娶了一个姓吕的老婆,我们前面讲的赵王,都是娶了姓吕的老婆,最后都遭了殃,不过,刘章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物,我们后面还要多次提到这个人物,包括吕禄的女儿,到了刘章那儿做老婆,她兴不起浪来,因为刘章这个人很强,这是安抚了皇族派。
安抚了功臣派,安抚了皇族派,都完成了,吕后就开始逐步地封诸吕为王了。她首先是在吕后元年,封了一个吕王,就是她的侄子吕台,作为吕王,不过她这个侄子呢?很没有福气,封了吕王的当年11月就死了,刚封王就死了,他一死就让他的儿子继位了,但是他这个儿子很不争气,在吕王的位置上,做了很多歹事,而且她封她这个侄子吕台做吕王的时候,他这个封地在什么地方呢?封地是在齐国,大家知道,齐国在它第一任齐王是刘肥,当时齐国非常大,72座城池,六个郡,但这个但这个时候六个郡已经少了一个城阳郡,城阳郡叫刘肥万般无奈地献给了他那个小妈,鲁元太后,献了一个郡,少了一个。然后,她封吕台为吕王的时候,又从齐国王了一个郡,济南郡,把济南郡也挖出去了,封给吕台,吕台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继位,儿子很不整齐,为非作歹,最后吕后也觉得太不像话了,太给吕家丢人了,到吕后六年,她就把他废了,她立了她的另一个侄子,吕产,这个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在吕氏宗族中间,吕产是个重要级的人物,她封他为吕王。但是这个吕王没有做几年,第二年,她就给他调了个位置,调到哪呢?调到梁国去做梁王了,原来这个梁王可不是姓吕,姓刘,梁王是刘恢,这个梁王刘恢,他是被吕后召到赵地,是高后七年的二月,召到赵地,到6月就自杀的把梁王的位置,一腾出来,就给了吕产,吕产就做了梁王。等到刘友、刘恢、加上前面的刘如意,三任赵王都死了以后,是那个右丞相陈平,他向吕后建议,说三任赵王都去世了,目前,侯爵中间,功劳最大的,地位最尊贵的是太后的另一个侄子,吕禄,他要求把吕禄改封为赵王。所以,高后七年,吕后封了两个吕姓王,一个是梁王吕产,一个是赵王吕禄。而且这一年我们在前面讲过,这一年燕王也死了,燕王的儿子被吕后杀了,到了第二年,高后八年,吕后又封了她的侄孙子,吕通去继任燕王,这样吕姓就有了三个王。有了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封了三个吕姓王,所以,吕后的这种做法,吕后在惠帝执政期间表现得还不十分恶劣,而是在惠帝去世以后,她的很多做法,激起了功臣派、元老派强对的反抗和不满,吕后这样做,而且,她这个封王,都是把姓刘的王给整死,封一个姓吕的,再整死一个姓刘的,又封一个姓吕的。
恰恰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是一次酒宴,吕后召集了当时朝中的大臣,当然除了功臣以外,有很多吕姓的王族的人参加,然后,她就指令让朱虚侯刘章做酒司令,就是在整个酒宴上,你来支持这个酒宴。所以,这个朱虚侯刘章,一被吕后封为酒司令,他就说,我是将门之种,竟然叫我做酒司令,那我向太后提一个要求,整个酒宴,请你允许我按军法行事。这个时候,刘章多大呢?20岁。他是齐王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的孙子,20岁,血气方刚,朱虚侯他就主持了这个酒宴。
在酒宴的进行过程中,朱虚侯刘章,又是敬酒,又是唱歌,还跳舞,这个刘姓的王族中间,大多数都继承了刘邦的传统,能歌善舞,唱完后,刘章就给吕后一个建议,他说,我给你讲一讲,种地,种庄稼的事。吕后一听就笑了,要说种地,你爹可能还懂一点,你生下来,就生在一个王侯之家,你懂什么种地?这个朱虚侯刘章说,我还真懂得。太后一听,你就说说吧,这个朱虚侯刘章就唱了一首歌,这个歌很短,四句话。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这个歌的意思是说,种庄稼的时候,这个地要挖得深一点,苗要载得密一点,这个穊就是密,但是,等到庄稼长出来要定苗的时候,要拔掉很多苗,不能让它太稠了,稠了长不好,要定苗的时候,就要除去一点,留下来一点,所以在定苗的时候,凡是不是我种的,我都要把它除掉,这个朱虚侯刘章这个歌,它是一个有很深含义的一首歌,他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要多生子弟,要多生儿子,分到各地去做王,不是我们姓刘家的,都要一个一个剔除掉。他是借着种地、定庙来讲他们刘姓家族的事情,因为,朱虚侯刘章,他对当时皇族派的子弟受到迫害,他非常不满,他是刘邦的孙子,可是他的三叔叔都死掉了,三各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还有一个和他同辈的,就是燕王刘建的一个儿子也被除到了。所以,朱虚侯刘章是憋着一肚子火,他借着这个机会就唱这个歌,唱完以后,在座的人一听都傻了,都知道朱虚侯唱这个歌什么含义。这时候,吕后的反应却是默然,
吕后没有处罚他,为什么吕后没有处罚刘章呢?我想,这里边恐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朱虚侯刘章娶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吕禄这个时候,是吕后最倚重的两个侄子之一,一个是吕产,一个是吕禄,是她非常器重的侄子,所以她没有去处罚他,这个歌可以说明已经闯了大祸了。紧接着在这个酒宴上,又发生了一件事。
酒喝的时间长了,有一个吕姓家族的人酒喝多了,喝醉了,就想逃席,想跑,刘章一看,一个姓吕的要跑,刘章就跑上去,拔出配剑,一剑把那个姓吕的给杀了。杀完以后,他找吕后来报告,说有一个人,太后让我做酒司令,而且允许我按军法行事,今天在酒宴上,竟然有一个人不遵守酒宴的规定,我按军法把他杀了。这一说,所有在座的人全部呆了。吕后也傻了。但是,吕后不能够处罚刘章,刘章已经向你声明过了,按军法从事,你答应了,而且,这个酒司令是你封的,你封他做桌长,他行使的是他桌长的权力,按照军法,杀了不遵守酒令的人,你怎么处罚他?所以,这一次酒宴以后,可以说是皇族派大出了一口恶气,功臣派对刘章,朱虚侯刘章是另眼相看,吕氏外戚派,看见刘章以后,心里都发怵,这个朱虚侯看来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能在这种情况下,而且明目张胆地竟然杀了一个姓吕的,可见,这个朱虚侯,他在整个酒宴上,他唱的歌也好,他杀了姓吕的也好,实际上,反映了吕后大封诸吕,引起来了皇族派的强烈不满。所以,吕后她可以大封诸吕,她可以利用手里的权力为所欲为,但是,她不能够压抑住功臣派和皇族派内心的愤怒,她种下了这么一个日后的祸根。当然这个时候,吕后仍然是大权在握,谁也无可奈何她,可能说,在整个朝中,谁也无法制约吕后,那么可以说在整个汉朝的版图之内,吕后是惟我独尊,惟我独大的了。但是,吕后她可能会面临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她面临的北方有匈奴,她怎么处理和匈奴的这些关系呢?她再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时候,她能够像她今天在处理汉朝天下一样,那么蛮横,专断吗?请看下集,和亲匈奴。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9讲  和亲匈奴

第9讲  和亲匈奴
惠帝六年,志满意得的吕后,突然接到匈奴单于的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很不客气,公然提出来,说吕后,你现在是死了丈夫,寡居,我也没有老婆,我信和你结为百年之好,吕后在朝中,是说一不二的人,竟然接到了这么一封言词粗鲁的求爱书,吕后是勃然大怒,就召集她的大臣们商量,参加最高会议的有陈平,当时是丞相,有大将军樊哙一帮人在一块儿商量,吕后在大怒之下,就决定,两点,第一,杀了使者;第二,出兵。吕后要说出兵,谁敢反抗?朝中大臣是一边倒,都是支持吕后,坚决要打,说这小子太不地道,太无理,樊哙甚至于说,给我十万精兵,我可以横行匈奴,把他整个给他打败。
那么在朝中,一片喊打声中,吕后会做出一个什么决定呢?她真的敢出兵打仗吗?那么这一个写,这一封求爱信的匈奴的单于,他是谁?他怎么敢这么无理地对待大汉的皇太后呢?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单于。
匈奴本来是我们汉民族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在秦朝的时候,在秦朝最鼎盛的时期,大家知道,秦始皇修了万里长城,主要是抵御匈奴南下,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头曼,头曼单于,这个单于就是它国君的称号,匈奴这个头曼单于,他立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立过以后,他发生了跟刘邦易太子很类似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头曼单于,后来又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皇后,不过匈奴的皇后不叫皇后,叫阏氏,喜欢上一个阏氏,而且一个匈奴的单于,他有好多的阏氏,不是一个阏氏,这个跟汉朝的君主很类似。他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阏氏,这个阏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想立他所心爱的这个阏氏的小儿子,作为太子,取代原来立的太子。但是这件事要做,总得有个借口吧,找个什么借口呢?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后来,这个头曼单于就采取了一个做法,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他固有的敌人,叫月氏,也是少数民族,叫月氏,匈奴跟月氏两家是世仇,所以,头曼单于,就把他想废掉的太子,送到月氏国去做人质,送去以后,这个头曼单于当然没有怀好心,他就带兵攻打月氏,这一打月氏,月氏肯定就恼火了,要杀这个人质。头曼单于想借月氏人之手,杀掉他的太子,结果他这个太子,非常机灵,既然在月氏国要杀他的时候,他竟然偷了一匹宝马,千里迢迢逃了出来,回到头曼单于的身边来,这在匈奴简直是一个传奇,是一个神话,所以,头曼单于一看这个样子,不再说废太子的事情了,就觉得他这个儿子很了不得,就给了他这个太子一万骑兵,让他带领,他这个太子带了一万骑兵,什么也没说,就训练他这一万骑兵,他怎么训练呢?他发明了一种箭,这个箭史书上叫鸣镝,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带响的箭,一射出去,它上面有小哨,一射出去,在风速之下,这个哨就带这个音,射出去是一个带响的箭,他就跟他手下的人说,我的鸣镝发向任何目标,你们都得跟着这个鸣镝的方向去射,我射什么你射什么,不得有误,谁如果不听令,一律斩首。然后,他反复地强调交代。
后来在一次打猎的时候,他这个太子,就冲着一个野兽,射了一直响箭,那些机灵的都射了,有些反应比较慢的,没有射的这个太子把没有射箭的这些士兵全杀了,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又是在冷不丁之中,这个太子,突然拔出自己的箭,拔出鸣镝,射他自己的一匹宝马,这个箭一出手,有一些人跟着也射了,但是有一些人,多了一个心眼,说是不是太子疯了,射自己的宝马?就犹豫了一下没有射,这个太子把没有射的人又杀了,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他冷不丁地把箭拔出来,射向他的爱妻,射他最心爱的妻子,结果他手下大多数人把这个箭射过去一下子把他妻子射死了,像刺猬一样。有一部分人下不了手,觉得这个太子是不是这一次射错了,怎么能射自己的老婆呢?没有射,他把没有射的人又杀了,这是第三次。
第四次,他跟着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打猎的时候,头曼单于的马出来了,他突然之间把箭拔出来,射头曼善于的宝马,结果他手下绝大多数人跟着射,把那个马给射死了,还有少数人犹豫了,这是大单于的马,那是不能射的,没有跟着射的人,又被太子杀掉了。到这个时候,他觉得他的骑兵训练成功了。所以,他就趁着一次打猎的时候,他突然拔出一直鸣镝,射向他的亲生父亲,头曼单于,他手下的一万骑兵,跟着是万箭齐发,把他爹给做了。
这一下子,这个匈奴单于,头曼单于被杀了,用这种方法杀了,杀了单于以后,他自封为大单于,这叫杀父自立,这个在匈奴的发展史上,这是第一次,这个人,就是在匈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单于,叫冒顿单于。这两个字千万不要读错,冒,很容易读成冒犯的冒,这个顿很容易读成停顿的顿,冒顿单于,这就是给吕后写那封求爱书的单于。
你想信,这个匈奴的单于,是杀其父,是欺其母,就是杀了他父亲以后,他把他父亲的那一些爱妾,那些胭脂,比较年轻的都娶为自己的妻子,杀其父,娶其父,所以他给吕后写这封信,应该说是太正常了。但是,作为吕后来说,她受不了啊,所以,吕后她受不了,这个单于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以后,这个消息迅速地在大草原上传开了,整个草原上都知道,冒顿单于是杀父自己立,所以,冒顿单于的一个邻国,当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叫东胡,这个国的国君,就很看不起冒顿,他就给冒顿写了一封信,找他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头曼单于是冒顿单于的父亲,他已经被射死了,他的千里马还在,要千里马,然后,冒顿单于召集手下的人开会商议,说这个马给不给,大臣们都主张不能给,这太欺负人了,公然要先皇的宝马,不能给,冒顿单于决定,给,和邻国相处,我们不能因为一匹马,伤了和气,给吧。这一给,东胡国的国君就觉得冒顿单于这个人好欺负。
过了不久,写了第二封信,这回不要宝马了,要冒顿单于最心爱的阏氏,就是说,把你最喜欢的老婆给我送过来吧,我要你老婆。冒顿单于召集大臣们商议,大臣们一听,火冒三丈,这个不能允许的,竟然把国君的皇后要走,这个不能允许,都主张打,冒顿单于说,算了算了,和邻国相处,怎么因为一个女人伤了和气呢?他要要,给他。把他最心爱的阏氏就送给了东胡国,这是第二次。所以,东胡国的国君就更看不起冒顿了。
到了第三次,又来信了,要匈奴跟东胡两国之间有一个几千里地的大戈壁,这个大戈壁没有人烟,面积很大,有几千里,是两国中间的一个中间地带,要这块地。然后,冒顿单于又召集大臣们商议,由于前两次的经验,所以大臣们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说,不能给,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这太欺负人了,有的说,一片不毛之地,我们又占不了,给他又有何妨?何况,先皇的千里马给了,咱们大单于的老婆也给了,何必吝啬这一块地呢?两派一争论,最后,冒顿单于做了一个决定,说,土地是国之根本,什么都能给,就是土地不能给,而且下令,把所有主张把土地给东胡国的这些大臣,全部处死,然后,下令整个匈奴的部落,凡是青壮年一律跟他出征,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谁跑在后面,就处死谁。结果,冒顿带领他匈奴的部落,千里奔袭,偷袭东胡,东胡国的国君倒真是没有做准备,他觉得冒顿太好欺负了,要什么给什么,万万没有料到,他还倾国出动来攻打他,措手不及,结果,东胡国是打了个大败仗,东胡国的国君被杀,以前给的东西,全夺过来了,然后,把东胡的百姓俘虏过来,牲畜俘虏过来,整个东胡被吞并了,灭掉了,灭了东胡。灭了东湖以后,然后,冒顿带领他的军队向西打,向西打败了他多年以来和匈奴为敌的月氏,把月氏国也给灭掉了。然后,向南,把娄烦,把白羊这一些两个比较小的匈奴部落也吞并了。可以说,冒顿是匈奴史上第一个统一整个匈奴的大单于,他的势力发展得很大,他的势力,北边一直到今天的贝加尔湖这一带,他是可以说在欧亚大陆史上,他是第一个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人。后来的成吉思汗实际上是沿着冒顿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了,冒顿在草原上,人们都知道,这么一个传奇人物,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匈奴统一了。而他统一匈奴的时候,这时候汉朝在干什么呢?汉朝正是刘邦、项羽在荥阳会战,刘项两家在荥阳会战的时候,冒顿单于把整个草原统一了。
统一以后,原来在秦朝强大的时候,曾经占了匈奴很大一块地,在冒顿单于统一下的空前强大的匈奴,会不会惦记上在匈奴南方的汉朝呢?
大家知道,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帮他灭掉项羽的大功臣韩信,封齐王改封楚王,最后降为淮阴侯,被吕后所杀的韩信。另外一个韩信,被封为韩王的那个韩信,一开始是被刘邦封到哪去的呢?封到河南的阳翟,阳翟就是河南的禹县后来刘邦就想把他迁了,这个封是在高祖五年封的,后来就想把他迁到北边去,迁到山西晋阳,就是今天的太原,迁到哪儿去。但是,这个韩王信有一点自不量力,他主动提出来,进一步向北迁,他这一次北迁,迁到了马邑,就是今天山西的大同,离内蒙就已经非常近了,迁到大同。结果这是汉五那把他迁过去,到了汉六年,高祖六年的时候,冒顿单于带领他的军队,就开始和进驻马邑韩王信的军队交火了,当然,韩王信打不过冒顿单于,当时,冒顿单于据史书记载,他能够带领的骑兵,有30万到40万之多,当时,称之为控弦30万,力量是很强的,所以,韩信打不过他,打不过他,韩信就向冒顿单于求和,这个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一知道,严厉地责备了韩王信,韩王信害怕了,干脆投降了匈奴。
这一投降匈奴以后,他帮着匈奴的冒顿单于,向南打,占了马邑,占了晋阳,就是占了今天的太原,继续向南打,刘邦不能容忍,那等于说是韩王信叛乱,而且是勾结匈奴叛乱,刘邦就在高祖七年出兵,去攻匈奴。这一次刘邦带了多少军队?带了32万大军,可以说,这是刘邦当时能够带领的全部的兵力。这一次冒顿单于对刘邦的做法跟对东胡的做法一样。这个冒顿单于他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呢?要叫我来概括,是两个字,示弱,就是故意表现得很弱,他对东胡就是这样,然后,他对刘邦又是这,刘邦派了很多骑兵去做侦查,侦察兵回来报告,说看到的只有老弱的士兵,只有瘦弱的牛羊,没有看到其他的,刘邦就很相信,觉得这个冒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给他吹得那么神乎,所以,刘邦就抛开他的大部队,带领少数部队,急行军,向前走。结果,他的急行军的部队到达白登的时候,冒顿单于突然把他的40万骑兵放出来,把刘邦团团围住,刘邦被围的部队和后面的大部队,完全联系不上,粮草、饮水、什么供应都断了,可以说,刘邦这时候被困在白登七天,是非常难熬的七天,刘邦简直想不出来任何的办法来突围,最后还是用了一个陈平的计谋,陈平的计谋是什么?史记也没有,汉书也没有写,倒是后来汉代有人写书的时候,把这个计谋给披露出来了。
说这个计谋实际上是什么计呢?是刘邦派人,带着贵重的礼品,趁着黑夜,潜入匈奴的大营,面见匈奴冒顿单于最宠爱的阏氏,送上厚礼,而且告诉她,说,汉王刘邦被围了,现在没有办法,在这儿等着,正在从国内,向前方运绝代美女,很快就要运过来了,一旦那个绝对美女运到,献给大单于,你就完了,你倒不如早一点劝他退兵,你倒能保住你的位置,这个阏氏接受了那么多汉朝里无,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礼物,又听说汉王去国中选绝代美人来了,她也害怕,就赶快给单于吹枕头风,就劝他,汉朝的国土都在南边,我们是靠放牧的游牧民族,你占了他的地,你也不能住,我们还得回到草原上去,他们不是草原,我们占他的地也没有用,单于倒是听进去了一点。
刚好这时候还有一件事,就是冒顿单于这一次进兵,他是和韩王信两个人约好,韩王新和他里应外合,但是,韩王信的部下一直迟迟没有来,所以,冒顿单于起了疑心了,觉得这个韩王信是不是有诈,是不是跟刘邦勾结起来要骗我?加上他阏氏一说,他就答应了,他就让他的40万大军,让开了一个角,这个刘邦这次出来是很狼狈的,他少数部队出来的时候,士兵们一个一个拉满弓,但是不射,两边是拉满弓的士兵,刘邦走在中间,然后,是缓步慢慢地走,他唯恐人家把他合围,就这样,算勉勉强强给逃出来和后面的大部队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白登之围,这一仗,刘邦算是领教了匈奴骑兵的厉害,是靠了枕头风,刮了几阵,才算是逃出来。但这不是长远之际,枕头风能刮多长时间?万一这个风停了你怎么办?你总得有一个长远之计,怎么来对付北方这个强大的匈奴?
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就向他手下一个人问计,说我到底怎么办?这个人就给他出主意了,他说匈奴这个民族,我们现在不能和他打,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士兵,已经相当疲劳了,反秦打了三年,楚汉战争打了四年,然后是接二连三的平叛,我们的士兵疲劳,无法和他硬拼,要叫我来想只有一个办法,就看陛下同意不同意,刘邦当时已经万般无奈了,听说你还有个办法,你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10讲  荡平诸吕

第10讲  荡平诸吕
那么我们先从吕后之死来说起。吕后之死,是从高后八年的三月,这个月,吕后专门去做了一次祭祀,这次祭祀活动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消灾,结果在祭祀完回来的途中,发现了一个,恍恍惚惚看见了一只苍狗,这个苍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当时人们也弄不清楚,说是一种神物,撞了一下吕后的腋下,就不不见了,她马上感到腋下疼,回去以后,到宫中一占卜,算了一卦,说是赵王刘如意在作祟,从此以后,吕后这个腋下,就得了病。我征求过很多专家的意见,我就问,吕后这个腋下撞了一下,这算什么病?医生们都答不出来,但是,《汉书·五行志》确实记载,从此以后,吕后就落下了病根,这是三月。
到了七月,她的病已经非常重了,吕后已经知道,她的大限将至,生命走到头了,所以吕后就把她的侄子,她最亲信的两个侄子,双吕,一个是大将军吕禄,一个是相国吕产召到跟前来,让这两个人交代后事,她让大将军吕禄掌管北军,让相国吕产掌管南军,把南北二军全掌握住了。
我们上一集讲过,南北二军是保卫京城的两支国防军,所谓国防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野战军,它是控制整个京城的部队,谁掌握了南北二军,京城所有的文武百官的生命,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吕后这个计谋不能说是不周密,而且她临死之前,还跟她两个侄子特意有一个交代,她说,高皇帝临死之前,有一个白马之约,叫非刘不王,我封了你们做王,大臣不服,所以,我死以后,你们两个千万不要为我去送丧,以免为人所制。这个吕后,我们在和亲匈奴的时候讲过吕后,她确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跟气度,她受了匈奴冒顿单于那么一场侮辱,而且,顶撞她的人,又是项羽的部将季布,她都接受了,说明这个人,在她凶残暴虐的这一面,还有另一面,就是她具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所以,她安排后事可以说是非常严密。交代完了以后,这位执政了15年的皇太后就去世了。
七月病故,八月,果然就出事了。吕后还是有些眼光的,八月份,突然间出现了一件惊天大事,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襄在齐国首举义旗,起兵了,这个刘襄举兵,这在吕后死过以后,是惊天巨变,按我个人的看法,它的那个重要性,不亚于陈胜吴广首举义旗。你想想,吕后统治了15年,杀了那么多人,而吕后刚刚死后一个月,她7月死,8月就举兵,这个刘襄也够大胆的。刘襄是刘肥的儿子,是刘邦的长孙,刘襄举兵这倒也有一个背景。因为刘襄有两个弟弟,他这两个弟弟,一个就是我们上一集讲过的吕后举行酒宴,那个酒司令,朱虚侯刘章,那个20岁的刘章,那个刘章是很了不得的一个人,他能在酒宴上,亲手杀了一个姓吕的人,而且,唱了一首歌,刘章看到吕后死了以后,他首先给他哥送了一封信,让他哥起兵,而且,他兄弟两个有一个合谋,一旦起兵成功,让刘襄继位做皇帝,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当时,刘邦的八个儿子,现在只剩下两个了,一个是代王刘恒,就是吕后让他从代地迁往赵地做赵王,他不去,这个人是靠政治智慧,避免了一个屠杀的王子,他在反吕的过程中间,没有任何表现;另一个就是我们在讲皇子命运中间,特意提到那个贯高谋逆那个案件中间,那一个非常特殊的淮南王刘长,他是吕后养大的,所以,他也没有动静。所以我读史记,我觉得,刘邦确实很英武,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但是,刘邦这八个儿子,窝囊废居多。你看看他那个儿子,长子刘肥,受了那么个窝囊气,认了一个小妈,丢了一个郡,最后四年,窝窝囊囊死了;第二个嫡长子刘盈,汉惠帝,看了人彘吓了一场病,七年以后死了;赵王刘如意,再往下,刘恢,刘友,还有燕王刘建,他这些儿子辈的人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我好像觉得遗传不好,他那个儿子辈中间没有什么人,有才华,有胆力的人,他不像是斩蛇起义的那个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但是,这个历史很奇怪的是,好像是隔代遗传,到了刘邦的孙子这一辈,了不得,特别是齐王刘肥,他的三个儿子都了不得,第一个举兵起义的就是他的长子,继位的齐王刘襄,他的次子就是做酒司令的朱虚侯刘章地他的第三个儿子,也在京城,我们很少提到他,他是配合他的二哥行动的,所以,刘邦这三个孙子是了不得,在除诸吕的过程中,是立了大功的人,所以,刘襄首先举兵,这个举兵,应当说是一件惊天巨变。
我们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从主观上来看,损失最大。齐国是损失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当年刘邦封诸侯王,封他的儿子做王的时候,刘肥是第一个封,而且,刘肥封的是齐王,齐地是六个郡,72个县城,可是他这六个郡后来就丢了三个,先是认了一个妈,丢了一个城阳郡,到了高后二年,吕后封了她一个侄子,吕台做吕王的时候,又拿走了一个济南郡,后来又封了一个琅琊王,又拿走一个琅琊郡,你想想齐王刘肥当年是最大的一个封国,他六个郡,几年的光景,丢了三个,而且丢得很窝囊。所以,刘肥是窝囊死了,他的儿子可不是窝囊废啊,这个气他是受不了的,只是吕后在位,他们不敢,吕后一死,这个情况就变了,这是刘襄举兵的第一个原因。因为,齐国的损失最大,所以,齐国首举义旗,是理所应当的。
再一个,就是齐国是刘邦诸子中间,人丁最旺的一支,你看其他那几支,那个汉惠帝,他死了,只有六个后宫,没有嫡子,刘如意死的时候才十来岁,还没有成亲,也没有,所以,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间,人丁最旺的就是齐王刘肥这一直,人丁兴旺是了不得的事,弟兄三个人,抱成一个团,在齐地的是举兵,在京城的是内应,哥仨搁到一块儿,力量是很大的,人丁兴旺,他有人啊,有人好办事,这是第二个原因。但是这个齐王的举兵,并不是那么顺利,刘襄举兵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刘邦建汉以后,他有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制,他虽然封了诸侯王,但是,诸侯王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了宰相,这个宰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对中央政府负责,而且负责诸侯国的军政大权,诸侯王没有兵权,所以,刘襄举兵这个事儿,刘襄和他舅舅在一块儿商量,这个事刚一商量,就被齐国的宰相知道了,齐国的宰相是忠于吕后的中央政府,所以,他立即带领军队把刘襄的王府给包围了,这个时候情况非常紧急,他不但不能起兵,而且刘襄有生命之虞。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齐国有一个中尉,就是管京城治安的,我们也可以称他为齐国的公安部长,这个中尉去找到齐国的丞相,说了,先说这个齐王刘襄,他这个举兵没有中央政府调军的虎符,不合法,你包围他是对的,我是负责治安的,不用您动手,交给我,我去把他灭了,这个齐国的丞相一听,很有道理,他也就相信了这个中尉,就把军权交给他。这个中尉拿到军权以后,立即倒戈,把那个包围王府的军队撤回来,一下把相府给包围了,这一下子,相国大呼上当,来不及了,只好自杀。然后,刘襄这才得以举兵成功。所以,刘襄这个举兵,它中间有这么一个曲折。但是这个曲折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刘襄举兵,去反吕这件事情,它是得到了齐国大多数人的支持的,否则这个中尉怎么会去帮刘襄呢?因为刘襄这件事情,明摆做的是违法的事情,你没有中央政府的政令,私自调兵,按吕氏政权看,这叫造反啊,但是,人心所向,他成功了。所以,刘襄一举兵以后,他就立即发布,向天下发布诏书,这个诏书,他讲的中心,讲了几条。第一,他说我齐王,是惠帝封的,是惠帝亲自派张良封的,我是合法的,这是第一点;再一点,诸吕,擅立皇帝,擅废皇帝,然后,杀皇子,封诸吕,这都是违法的行为;第三,现在的皇帝太年幼,需要大臣们来辅佐他;第四,最关键的一条,他提出一个口号,我这一次举兵,不是为别的,我要专杀那些不应当封王而当王的人,他把他的目标定位定得很准,我就杀那个不该当王的人。所以,刘襄举兵这件事立即引起了一个轩然大波。
第一个反应,当然,这个时候,吕禄是上将军,掌握北军,吕产是相国,掌握南军,但是这两个人,谁都不敢离开京城,他俩守住京城都战战兢兢不敢出来,所以他只能派人领兵去出征。选来选去,选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的骑兵司令,最后带领五千骑兵追杀的项羽的那个开国功臣灌婴。把灌婴给找到了。他为什么选择灌婴呢?灌婴本来是个卖布的,跟着刘邦起义以后,最后当骑兵司令,最后也封侯了,也立功了。灌婴有一个很大的优势,灌婴是15岁跟刘邦打天下,属于小兵,年龄很小,韩信在,彭越在,黥布在,这些老将在,灌婴轮不着,灌婴属于小字辈,但是,灌婴有一个大优势,年龄小,他能熬啊,把韩信熬死了,彭越熬死了,黥布熬死了,都熬死了,数着他了。你算算刘邦那些开国大将,到吕后死的时候,都死光了,几乎没有人了,当年的小不点,现在成了开国功臣了,所以,灌婴领兵。灌婴带兵这是一件大事情,这件大事情是因为刘襄举兵,吕氏才不得不把重兵派给了灌婴,他没有人啊,吕氏家族是没有人的,派给灌婴,灌婴是个什么身份呢?灌婴属于元老功臣派,他跟吕氏不是一派,但是,吕氏为什么用他呢?第一,灌婴能打仗,他确实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最后追杀项羽的就是灌婴,能打,这个是很重要的,他有实地的作战经验;第二点,更重要的,是灌婴在惠帝执政的七年,吕后称制的八年,这15年中间,灌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没有一点动静,就是你看不出来灌婴有任何一点对吕后的不满,所以,灌婴这个人,倒还是挺有城府的一个人,他的立场那是毫无疑问,是功臣派的立场,但是,他没有一点表现。就这一点,蒙住了他们,所以把这个权,交给了灌婴。当然灌婴拿到这个权是有多种因素的,我刚才讲过的。
灌婴一拿到权,这可就好了,等于功臣派手里有了兵权了,所以,灌婴的军队,走到荥阳,这个荥阳我们大家非常熟悉了,荥阳会战是在这儿打的,灌婴带军队又走到荥阳,因为荥阳是一个战略要地,它是河南省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脉的一个分界处,走到这儿,灌婴就把军队停下来,不走了。灌婴不走有他的考虑,灌婴怎么想呢?吕氏掌权这么多来,为非作歹,危及刘姓江山,我要是打败了齐王刘襄,那岂不是帮了吕氏的忙?我死活不能够帮吕氏啊。所以,灌婴到了荥阳以后,灌婴闹了一件事,临阵倒戈,这一下子厉害了,他临阵倒戈,第一,他不前进了,第二,他派人去给那个起兵的刘襄,两个人联合,刘襄代表的是皇族派,灌婴代表的是功臣派,他俩的联手,就意味着功臣派和皇族派,两派联手,共谋诸吕,这个是天下的大局,就基本上定了,因为这个灌婴倒戈这件事情是了不得的事情,当然,促成灌婴倒戈的首先是刘襄举兵,刘襄不举兵,你想想,吕禄、吕产,敢把军队给灌婴吗?不可能的。给他就是让他去平定刘襄的,所以才给他,他拿到君权,他就倒戈,这就说明人心的背向。其实他俩原来并没有串,串的是刘襄跟刘章,他兄弟俩串,没有串到灌婴那儿,灌婴临阵倒戈。灌婴倒戈,刘襄举兵,形成了函谷关以外,汉族派跟功臣派联手灭吕的局面。但是,要真正地除掉吕氏集团的势力,必须在京城把双吕除掉,就是大将军吕禄,掌管北军的;相国吕产,掌管南军的,如果你不把这两个人拿掉,中央政府还在他们的手里,所以,下面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来除掉双虑,就是吕禄、吕产,怎么能把他除掉。
除双吕,这双吕之中第一个被选中的,当然双刘襄举兵、灌婴倒戈以后,对京城的功臣派、皇族派,是个极大的鼓舞,对吕氏外戚派是个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在吕禄跟吕产中间,这时候就该显出来两个人了,一个是右丞相陈平,一个是太尉周勃,这两个人,开始在一块儿商议了。陈平原来是一个劲地讨好吕后,一个劲地讨好,他公然提出来要把君权交给双吕,所以,陈平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商,他一看,吕后也死了,关外的功臣派跟皇族派联手要灭诸吕了,他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一点积极的表现,那将来秋后算帐,他陈平吃不了兜着走,所以,陈平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动脑筋了,他需要什么呢?要站队站过来,从原来站到吕氏派,现在赶快180度转弯,站到刘氏派这儿来,他找周勃商量,吕禄、吕产两个人,先把谁做掉,想来想去,吕禄好哄,所以,他们就先下手就掐吕禄。吕禄是上将军,长官北军,南军,北军中间来说,北军的军力更强,南军的军力比北军还要少,而吕禄虽然是个上将军,但这个人政治上比较糊涂,他有一个朋友叫郦寄,然后,陈平跟周勃两个人一商量,先把郦寄的爹劫持了,劫持了人家的爹,让郦寄去蒙吕禄,郦寄他爹被劫了,所以,郦寄就去找吕禄了,因为他俩是好朋友。
到那儿以后呢,就对吕禄讲,第一,天下从汉朝建国以来,封了九个刘姓王,封了三个吕姓王,这是天下大臣们公认的,谁都没有疑义,说你们这三个吕王,是大臣们认可的,不会找事找到你们头上来。问题在哪呢?问题,比如说你大将军吕禄,你是大将军,你佩戴着赵国国王的印信,可是你不到赵国的封地去,你在这儿掌军权,大臣们怀疑你,别有期徒,所以他才起兵要反你,你怎么办?你最好的办法,你要解除别人对你的怀疑,你把你的军权交出来,军权一交,大臣们也不怀疑你了,你安安稳稳做你的赵王,管辖你那个千里赵地,这才是长治久安之计啊。这番话一说,而且是出自吕禄最好的朋友郦寄给他讲的,所以,吕禄信啊。吕禄一信,就拿不定主意,就找一些姓吕的商量,因为他对关外两派两手的局面,他已经知道了,他感到压力很大,吕氏家族的人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乱嚷嚷的,他最后去见他的一个小姑姑,吕媭,就是吕后的亲**,樊哙的妻子,见他的小姑姑吕媭了。他那个小姑姑一听他这个说法,这时候樊哙已经死了,吕媭是勃然大怒,说你是身为大将军,你擅自离开军营,我们姓吕的这一族人,再没有一点希望了,这个吕媭一生气,把家里藏的金银珠宝拿出来,全部摔到地上,任凭手下的仆从们、家人们去拿,没有必要再保存这些东西了,都保存有什么用?吕氏这一族就要完了,我保存再好的东西,将来都是人家的,还不如叫我手下的人拿走,把这个吕禄给臭骂了一顿。所以我读史记,我读到这儿,觉得吕氏家族中间,女性都了不得,你看她姐姐吕后,多精明啊,她这个**吕媭,又是极其精明,这个吕家的男的都不行,她家是典型的阴胜阳衰,一个吕媭,一个吕后都是政治上精明强干之人。
吕禄回到他的军营中间,郦寄又去找他了,郦寄说,你赶快交权,再不交权,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吕禄被郦寄说得也就心动了,外面风声一天比一天紧,所以,吕禄叫这么一说,尽管挨了他小姑姑一顿臭骂,他还是把大将军的印信交出来,让人转交给太尉周勃,这就叫智取吕禄,吕禄这个人,政治上不行,他觉得交出权没事。
而同时呢,太尉周勃正在想办法进入北军的军营大门,军营大门是没有皇帝的节信是不能进的,恰恰在这个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专门给皇帝为后少帝管印信的一个大臣,他拿着皇帝的印信,假称,传了一个皇帝的命令,让北军的军营放周勃进去了,周勃是这么骗进去的。进去以后,周勃当场就对着士兵们下了个命令,意思就是,我来接管北军的军权了,全体将士听命,谁愿意协助刘姓的,把左胳膊露出来,协助吕姓的露出右胳膊,这就是很有名的左袒右袒,就是露胳膊,结果令一下,士兵一下子把左胳膊全露出来了,表明北军的士兵的军心,也是向着刘姓的,而这个时候,大将军吕禄又把印信交出来了,这样,周勃就堂而皇之地控制了北军,而这个时候,南军还在吕产的手中,相国吕产这个时候也知道情况很紧急,但是,他还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北军来了,他不知道。他们虽然都在京城,他俩不知道,我就读到这儿,我就感到,当时看来就是通讯联系不好,如果当时有手机,那这事儿就全解决了。通讯联系不好,他不知道北军的军权交出来了,所以,他只带了少数人,他想进宫中,到皇宫里面干什么呢?去挟持皇帝,大家知道,在乱世时候,挟天子以令天下,这是上策,所以,吕产想到的,吕产这个人很难对付,他比吕禄要精明。他想着去劫持皇帝,但是走到皇宫的宫门,被挡住了,皇宫的宫门的人,已经接到周勃的军令,不让吕产进,所以,吕产在外面徘徊,而这个时候,我们再一次提到齐王刘肥的那个次子,朱虚侯刘章这个人是立大功的人,刘章奉周勃之命,带了一千名北军士兵,赶到宫门中间来了,一进那个侧门,就看见吕产,刘章这个人是敢作敢为,他带领一千士兵,就立即攻击吕产,吕产因为不知道北军已经落到了周勃手里面,所以他带的军队很少,他要是知道的话,那吕产可能让南军倾巢而出,京城就可能成为南军跟北军的一场血战,这两军要交战的话,整个京城马上就血流成河了,但是,吕产不知道消息,他带的人很少,所以,刘章这一千多士兵就把他打败了,吕产就逃,然后,朱虚侯刘章就追,一直追到郎中令的厕所里边,在那个厕所里边,把吕产给杀了。这就是勇诛吕产,除双吕。
双吕一被除,刘章就赶快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太尉周勃,太尉一听,对着刘章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大事成矣,我最担心的是相国吕产,你把吕产出了,天下大定,所以,周勃立即发令,叫北军的士兵出来,按图索骥,只要是吕后家姓吕的,无论男女,无论长幼,一律杀掉,这就是族诛,把她这一族整个杀掉了。当天下了命令,第二天,就把交出印信,准备回去当赵王的吕禄的给杀了。把那个金银珠宝扔一地的吕媭,第二天被乱棍打死,吕氏家族满门被灭,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荡平诸吕,吕氏满门被灭,整个吕氏在朝中的势力,完全被扫平了,然后,做善后工作,周勃就派了朱虚侯刘章,因为他是刘襄的亲弟弟,派刘章亲自到齐国去,把详细的经过,给他哥哥刘襄说了一下,让刘襄撤兵,因为他弟弟去说了,刘襄很相信,刘襄就撤兵了,然后就下令,叫灌婴回军,荥阳也不要待了,因为周勃跟灌婴的关系,都属于功臣派,所以,灌婴也回来了。这样,诸吕的事情,就被彻底平掉了。两派联手,双吕无能,导致了整个吕氏家族在吕后死后两个月,灰飞烟灭,这是吕后始料不及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对她一生的功过是非,该怎么评价?请看下集,功过是非。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11讲  功过是非

第11讲  功过是非
吕后的一生非常复杂,她有许多秽政,比如说,杀功臣,诛皇子,虐杀戚姬,但是,她还有一些德政,就是她也为当时汉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做了一些好事。那么这么一个人物,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人物,我们该怎么评价她?该怎么认识她?我觉得这里边首先我们应当注意到的就是在吕后和惠帝执政的这15年期间,整个社会的政局是稳定的,斗争的激烈,主要是表现在上层权力集团,而整个社会它是稳定的。
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高祖12年,刘邦在平定黥布之乱以后,病情是日渐沉重,在他最后拒绝医生为他看病的时候,吕后开始询问他了,因为刘邦一生中间,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两次重伤都是箭伤,一次是荥阳会战,一次是平定黥布,这个箭伤很重,所以,他平黥布回来以后,他已经到他的生命的最后了,他这个时候,病得很重,吕后请医生给他看病,医生问了病情,刘邦问,能不能治?医生说可以治。刘邦这个时候就把医生给骂了一顿。高祖骂曰,我提三尺箭起义,有了今天,这是天命,那么我今天的病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天命,拒绝吃药,然后,给医生赏了一笔钱,打发医生走了,最后不治了。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从来没有过的,伤得那么重,病得那么重,拒绝治疗,吕后已经有预感了,所以在最后刘邦弥留之际,吕后就向刘邦问了几个问题,说陛下万岁之后,萧相国,箫何如果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如果曹相国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务?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有一点耿直,认死理,可以让陈平辅佐他,陈平这个人智谋有余,但是不能独挡全面,还有一个人,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个人虽然不善于言辞,但是他很忠诚,最后能够安定刘姓江山的,一定是这个周勃。
这个话我读起来,我总觉得有点后人追记的意思,刘邦临死时候怎么能想到周勃最后能够安刘氏?刘氏怎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危机呢?所以,史书上说的东西,我认为有时候也不可全信。吕后又问了,再往后那呢?那意思就是王陵、陈平、周勃,再往后呢?刘邦说,再往后,也有不着你管了,那意思是再往后,你也不在了,这个故事说明在刘邦弥留之际,吕后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相国的人选,汉代的相国权力非常重,我们前面讲大封诸吕大家知道,吕后想封诸吕为王,她问王陵,王陵就以白马盟约为理由拒绝她,吕后就没有办法,封不了,吕后那么大的权力,她想封,王陵一个宰相不同意,她就封不了,最后吕后没有办法,还是把王陵的官升了一下,升去做后少帝的太傅,这样腾出位置来,然后,又补了一个丞相,这才能完事,这个事情你可以看出来,汉代的相权非常重要。因为当时皇帝有时候有一些具体事件都是由相国来处理的,而这个相国的人选是刘邦在遗言中间留下来的,正像我前面讲的那个垂帘制和顾命制的时候,这几个大臣实际上是刘邦的顾命他留下来的,这说明,吕后这个时候,考虑的是整个相权的平稳交接,而相权利的平稳交接,又意味着政治的连续性,政策的连续性,意味着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当时这15年间,经过是上层斗争如此激烈,但是,整个社会却是稳定的。同时也说明,吕后这个时候,并没有野心,至少说,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所以要叫我来看,吕后这个人有私心而无野心,她有私心,而且有时候她私心很重,特别是在惠帝去世以后,她觉得孤立无援了,她恨不得把姓吕的都给拎上来,做她的左右臂膀,她私心很重,但是,她并没有篡夺刘氏江山的野心,所以,这几个事件,说明她对汉初的政治稳定,她是起作用了,而且刘邦这个遗言吕后是执行了,所以刘邦死以后,箫何任相国,箫何死了以后,曹参任相国,曹参死了以后,王陵是右边丞相,陈平是左丞相,周勃是太尉,一直到什么时候才改变这个遗言呢?惠帝死了以后,吕后要封诸吕为王,王陵是坚决抵制,这个时候,她才把王陵调开了,在这之前,她整个是按照刘邦的遗言去做的,这个应当说,这是当时政局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吕后能在刘邦弥留之际,什么都不问,只问相国人选,也说明吕后这个人,的确是个政治家,她只有政治家的眼光,眼看着这老头要死了,临死之前,你问他什么,你有点什么钱存到哪儿去,什么都不问,她问的就是相国的人选,谁来继任,这是问到点子上去了,这说明吕后这个人政治眼光是有的,这个人还是个政治家,这是我们首先应当肯定的,她对稳定汉初的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前面讲的都是她干的那些坏事,这里面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讲一下,这里面,我要特别提出来的就是废除苛法,就是废除秦朝的苛法。
秦朝的灭亡对汉初人的震动非常之大,秦王朝多强大,那么强大的秦王朝,就陈胜领着几百个庶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响应,三年亡秦,所以,从刘邦建国一直到吕后这个时代,很多有头脑的人,特别是政治家和一些具有政治头脑的文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秦为什么亡,汉为什么兴,秦亡汉兴,到底是为什么?当时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秦朝灭亡是两大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苛法,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了,所以我们看刘邦他打到关中以后,刘邦最得人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个约法三章讲得很清楚,他把秦朝所有的法律都废除,就定为三条,当然,这个约法三章在当时,是个临时性的措施,秦朝的法律,它是有一个很详细的法典记载的,一个约法三章根本管不了那么多,当时做法就是为了争取关中父老的支持,争取民心,刘邦这个举措是大得民心,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针对着秦朝的苛法来的,但是,刘邦太仓促了,他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废除掉,结果,从刘邦称汉王开始,一直到刘邦高祖12年去世,这12年间,很多法律沿用的是秦朝的法律,秦法一直沿用到汉初,最著名的一个法律,就是我们在上一集提到过的夷三族罪,就是诛灭三族的罪,这个罪,在历史上,在刑法上,我们叫族诛,就是把这一族,或者若干个族灭掉,这叫族诛,逐个族诛是在当时刑法中间最残酷的一种,它一杀就是多少族人,当然,最有名的是灭三族,刘邦在世的时候,谁被灭三族了呢?韩信,彭越,都是灭三族,灭三族,不光是杀人多,灭三族那个刑罚,是非常苛刻的,灭三族可不是一刀杀了就了断,灭三族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黥,先在你的额头和面部先刺字,这叫黥。第二步,劓,把你鼻子割掉,第三步,斩左右止,把你的左右手和脚的趾头剁掉,第四步,笞杀之,就是用乱棍打死,第五步,削其手,人死了以后,把头砍掉,第六步,已经到这个程度了,还要把死者的尸体制成肉酱,我们讲过,彭越死的时候,把肉酱分给诸侯们吃,那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记载的,那个夷三族罪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人杀死的,所以,一个夷三族罪,不但是杀人多,而且杀人的刑法,一步一步让人这么受罪而死。所以,这个法律是极其残酷的。越是在上古时代,这个夷三族罪越残酷。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族诛,商代就有了,夏商周的商朝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当然,韩信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让人同情的,所以,韩信的死并不是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骑,那个说法不准确,他是夷三族,是按照这么一步一步这么被杀死的。
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这个夷三族到底范围有多大,三族包括什么?这个历史上说法不一。比较早的,有一种说法,比如像周礼,讲的是父子孙,父亲这一代,自身这一代,和你的儿子这一代,这是三族,这是第一种说法,是周礼的说法,周礼是汉代人郑玄做的注,汉人郑玄做的注就是指这三族;第二种说法是大戴礼记的记载,大戴礼记的鲁辨的注,这个说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这是三族,当然这个范围就很大了,和父亲有关系的,和母亲有关系的,和妻子有关系的,这三族全要灭族,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史记的秦本纪,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张晏他的注释,他说这个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产,什么叫同产呢?同产就是同一个母亲生下来的就是兄弟,他这里就少了一点,有父母,有妻子,当然这个妻子是包括妻和子,还有兄弟,三种说法。后来,发展到三族杀得不过瘾,五族,五族不过瘾,七族,七族还不过瘾,九族,九族最后发展到明成祖大家知道,明成祖杀方孝孺,杀了多少?十族。灭十族,这个明成祖是登峰造极。
明成祖朱棣本来不该他继位,是他的侄子,朱元璋死了以后,这个朱棣就起兵造反,朱棣是燕王,骑兵造反,然后,四年时间打到南京,占了南京以后,朱允文就是建文帝不知下落了,然后,明成祖朱棣,他就要降服方孝孺,因为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间是个威望非常高的人,他叫方孝孺写一个诏书,因为写诏书就等于为他服务了,方孝孺就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燕贼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叫他改他不改,然后,朱棣就火了,说你不怕死吧?我不怕。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说,别说灭九族,灭十族我也不怕,明成祖一恼火,在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学生,他的门生,合起来十族,一下子灭了十族,杀了837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灭十族,这就是封建帝制的它的一个产物。而文明进步以后,你不能这样随意来杀,那么,有罪的人,他应当受到处罚,但是,他的家属,是不能诛连的,而在古代,在所有的罪中间,只要丈夫犯了罪,妻子一定得跟着被杀,这个就毫无道理了。所以,吕后能够废三族罪,应当说是她的德政。当然,吕后废除不光是三族罪了,还有妖言令,妖言令也是秦始皇兴的,秦始皇兴这个妖言令,妖言的范围很广,什么叫妖言?就是你这个话说得不合适,我听得不顺耳,妖言,所以,那个妖言令,就太厉害了,它等于是透明胶布,把你的嘴巴全封住了,你任何人,钳制你的舆论,谁也不能讲话,谁一讲话,妖言,妖言惑众,这个就要杀,所以她废了很多秦朝的苛法,所以,吕后在她主政期间,她废除的秦朝的苛法,目的她是为了缓和当时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矛盾,她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
另外,她废除了对商人的很多限制,刘邦在世的时候,对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商人不能乘车,吕后都给它废除了,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对商人压制得很厉害,而这个压制商人,商品经济不能发展,实际上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所以,吕后的德政还是不少的。
但是这个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点,就是吕后的德政,我发现老百姓都没有记住,吕后的秽政人们都记得可清楚了,这个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读史记,读吕太后本记的时候,我总觉得,吕后这个人特别恶毒,她特别坏,但是这个人她还做过一些好事,但是她的好事谁都记不住,我一今天不在这儿替她说两句,我觉得对这个人有点冤枉了,但这个人确实很坏,所以,当我站在这儿评价吕后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也很矛盾,要作为一个人来说,她不是这个人,但是她确实也做过一些好事,这样的人,该怎么评价她?特别是为什么她的好事大家记不住,她那些秽事,坏事,人们记得可清,一提到吕后,大家想到第一个词,人彘,马上就想到人彘,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我觉得,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评价,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民间评价,历史评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都要说到,不能只说这个人坏了,坏极了,坏透了,同时还要顾及到她在历史上的一些功劳。但是,民间评价不一样,民间评价,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别重视人性,而吕后的民间形象非常恶劣,民间谈到吕后,大家都认为吕后这个人很坏。
那么,她的民间评价这么恶劣,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司就是主管,晨就是那个鸡早上打鸣,牝鸡司晨翻成话,就是母鸡报晓,我首先说明一下,这是有性别歧视的,它专门讽刺什么呢?讽刺女性主政,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个传统的男权社会,所以,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的称制者,所以她的作为特别受人关注。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刘邦有八个儿子,那么说,刘邦至少有八个妻子,其实,远不止如此。但是,吕后呢?据说有一个宠幸的臣子,叫审食其,我曾经讲过这个问题,但是,刘邦有那么多妻妾,大家觉得正常,很正常,吕后要有一个,那觉得这不得了,这个审食其就有人说他是中国十大男宠之首,这个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是特别容易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所以,女性的领导人,她在一举一动上,是特别受别人的关注。
第二个原因,人性缺失。民间评价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吕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误,就是人性的缺失。我们可以分析分析她三件事。比如说,杀功臣。杀功臣这件事情上,她刚好和民间的一个评价相背离,民间评价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知恩报恩。韩信是吕后的恩公啊,韩信也是大汉王朝的恩公,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你想想当时韩信在齐国,统领30万大军的时候,他帮助刘邦,项羽就灭了,他帮助项羽,刘邦就灭了,他谁都不帮,三分天下,他是汉朝最大的功臣,把韩信杀了。
而且民间还流传一个杀韩信三不见,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杀人还不见铁器,据说是吕后把韩信用一个布袋兜起来,悬起来,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用竹签字,一点一点把他刺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它是有来头的,这个民间文学,它的来源,是来源于对吕后残忍的这个认识,吕后残忍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如果吕后是一个很贤惠的人,你杜撰这个没有人相信,而现在这个三不见,流传很广,很多人知道这个故事,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的记载,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绝无其事,这正说明吕后的民间形象非常恶劣,你知恩不但不图报,而且是以怨报德,你这么一个以怨报德的人,怎么能够得到民间的百姓的善评呢?不可能。这是杀功臣。
我们再看,她杀戚夫人,杀戚姬。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这是她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最不至诛,不至于死,而且她是怎么死的呢?是人彘。这个人彘事件发生以后,你看,史书的记载,吕后让她的儿子去看人彘,她儿子汉惠帝是她亲生儿子,她儿子竟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个话,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她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看待吕后?吕后在所有的事件中间,这个人彘事件,是她人生最大的败笔。你可以杀,可以囚,这都可以,但是,你非要制**彘,还要她的儿子来看,向她的儿子来炫耀,这一下子把她的儿子吓傻了,这个事情,在吕后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也最不为后人所认可的事件。所以,人彘事件,是吕后一生的最大的败笔。
民间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取死之道,戚夫人在挑战失败以后,她已经是弱者了,她作为一个弱者,你这样残酷地虐待她,最后把她致死,把赵王刘如意杀死,你能得到民间的善评吗?不可能啊,所以民间的善评绝不可能给吕后,这就是吕后形象恶劣的又一个原因,她在人性缺失的这个方面,这一点说,她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可以说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如果她这样做不是对戚姬一个人,是对很多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有一个新的罪名,叫反人类罪,那就更重了,因为你这个做法是极不人道的做法,所以她不可能得到善评。
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的事情就是封诸吕。这个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的善评。因为人们在民间评价中间,除了我刚才说的同情弱者,以德报德,知恩报恩以外,民间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节是民间评价中间,非常强调的是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姓刘,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你这叫什么?这叫窃国,他不认可,因为这个正统观念在中国民间,是流传非常广,所以,你是没有功劳,如果你立了功,封侯,或者你是刘姓封王,大家无可厚非,你没有立功,非要占那个王,民间不认可,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她违反了民间评价的重要原则,就是正统思想。她这个做法和正统思想是背道而驰,所以,她也得不到民间评价的认可,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吕后她的一生,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人性缺失,这个人性缺失导致她的民间性极其丑陋。
讲到这里,我倒是真想为吕后提个建议,就是为她设个谋,其实吕后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一个就是想让吕姓富贵,再一个,能够世代富贵,吕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两条,但是,就这富贵二字,吕后选择有误,你可以给他钱,给他地,给他钱,但是,不一定非要他去做王,特别是不要杀了一个姓刘的,安排一个姓吕的,再杀一个姓刘的,再安排一个姓吕的,这你就得不到善评,如果你给他钱,给他个侯,你不给他个王,因为汉代那个封侯是拿一个县封给你的,比如把顺义县封给你,顺义侯,就诸有此类的,你给他一个昌平侯,顺义侯,哪怕是一群侯,他也不会引起天下大乱,一旦封王就犯了大忌,你让他富,不让他贵,这样吕氏就可以世代延续下去,你非要他既富且贵,那不可能,既富且贵是错的,你办不到,这叫逆势而行,所以,吕后当然她听不见我这个建议了,我觉得要给她提个建议的话,四个字,富而不贵,她就能够延续下去了。
最后我还要谈一点,就是为什么她的民间形象如此恶劣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吕后倒是有一些德政,也有一些秽政,但是她的德政是面对全国老百姓的,不是对哪一个人的,所以,不容易被人们记住,而她的秽政是对着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戚姬,韩信,彭越,刘如意,对着一个一个的人,而且又有很生动的故事,所以特别容易被人们记住,这恐怕也是一个原因。你给所有的人,每个人一百块钱,谁也记不住,但是你要给一个人,你给他一百万,大家马上就记住了,你做最高君王的人,你惠及天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记不住你,但是反过来,你对某一个人特别破格,违反了常规,人们就记住了,这应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吕后她所以有德政,有秽政,德政人们都记不住,她那些孬事啊,坏事啊,人都记住了,所以,这一点上说,吕后也有点冤枉,确实有点冤枉。
以上我们对吕后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就是我认为的所谓全面的一个评价,这个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的女主,她为稳定汉初的社会,推动汉初经济发展,废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应当得到肯定,但是这个人,也做了许多丧尽天良,人性缺失的事情,但是历史却非常奇怪,历史只记住了她的秽政,却很少想到她的德政,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有关吕后,我的讲解就全部结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信不得不死的四大理由
刘邦:不如意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
杀人无数“女强人”
中国第一后吕后,霸权承制,她的“狠”都表现在哪
吕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权力的欲望依然抚慰不了受伤的灵魂
这个女人不寻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