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夫之一字评三国君主 夫子书话
   历史人物很多都有多面性,品性、功过复杂,很难用一个字盖棺论定。但王夫之就喜欢用一字给历史人物下结论。他在《读通鉴论》一书中,以“逆”、“狡”、“愎”三字分别评价三国君主曹丕、孙权、刘备。“逆”即背叛、作乱;“狡”即猜疑、狡猾;“愎”即执拗、固执。王夫之这三个字都用的得当吗?
  评曹丕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在写到魏文帝曹丕时,全文引用了陈寿《三国志》对曹丕的评语: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若加之以旷大之度,励之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肯定了曹丕的文学才能和多才多艺(曹丕自云,他“六岁而知射”,“八岁而能骑射”,“善左右射”,学击剑,拜过很多名师,还擅长一种叫“弹棋”的博戏)。但对曹丕的胸怀、气度以及待人、用人、执法等,不无微词。
  王夫之如果不同意陈寿给曹丕下的结论,他可以据理反驳;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撇开这个结论,给曹丕作了一字评:“逆”。“逆”者,背叛汉朝也。
  这个“逆”字,不是王夫之的发明,三国时期,蜀国或骂魏国为“凶逆”,或骂魏国为“贼”。诸葛亮有一句名言:“汉、贼不两立。”而魏国也以“贼”字回敬蜀国,并称蜀、吴两国为“二贼”。王夫之指责曹丕为“逆”,显然学的是蜀国君臣的口吻。王夫之还说,蜀国“义正”,魏国“势强”,先主刘备“以汉之宗支而不敌篡逆之二国” ,不但指魏为“逆”,而且认吴为“逆”。他以蜀为“正统”的立场是很鲜明的。
  蜀国以汉朝的承继者自居,以“正统”自居。司马光不赞同这种看法。他在《资治通鉴》中写下了一大段话论述“正统”问题,不同意将三国中的一国(蜀)视作正统,而把另两国(魏、吴)认作“僭伪”。他跳出了三国时人的恩恩怨怨,而王夫之还陷在三国时人的恩恩怨怨之中。
  评孙权
  《资治通鉴》没有给孙权下评语。《三国志》评论孙权说: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陈寿首先肯定孙权有谋略,能用人,是一位智慧和才能超群的人物;其次才说到他的过错:猜疑和好杀。王夫之将孙权的功撇到一边,只论其过,而且用一个“狡”字概括。这一个“狡”字,岂能涵盖孙权一生?
  《三国志》写到了曹丕与吴国使者赵咨关于孙权是何等君主的对话(《资治通鉴》照抄):
  “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赵咨所言,有吹嘘的成分,但离事实不远。应该承认,孙权是雄略之主。
  王夫之说孙权“狡”,言下之意是,孙权有狡猾的一面。孙权在魏、蜀、吴争斗中,每当形势于吴极其不利时,他就会向魏表示屈服。曹操在世时,他曾派人向曹操请降。曹丕即位后,他曾向其“称藩”,即承认附庸地位。关羽被杀后,孙权估计刘备要为关羽报仇,为稳住魏国,全力应付蜀国,便向曹丕求降。孙权善于以屈求伸。与其说他狡猾,不如说他有谋略。陈寿称,孙权“有句践之奇”,不无道理。
  评刘备
  《资治通鉴》对刘备未予置评。《三国志》给予刘备很高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意思是,刘备宽宏坚毅,知人善任,有汉高祖刘邦之风,有英雄之气度;他高度信任诸葛亮,将遗孤托付给他,将国事托付给他,树立了君臣关系的美好典范。对这两点,王夫之均不赞同。他用一个“愎”字将刘备全盘否定。而且认为,曹丕之逆,孙权之狡,“违道甚矣,而惟愎尤甚”,即刘备之过大于曹丕和孙权。
  王夫之说刘备“愎”,一个根据是,固执己见,兴兵伐吴:“甫即位而兴伐吴之师,毒民以逞,伤天地之心”。诚然,不顾一切地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是刘备一生最大的错误。《孙子·火攻篇》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刘备因一怒而发动了一场对吴国的战争,违背了孙子的告诫。在这件事上,你可以说他“愎”,说他固执。出兵前,赵云谏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赵云说的很在理:魏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吴国则不是。报仇心切的刘备不予采纳。当时“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
  丧失了理智的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带领军队自巫峡建平至夷陵地界,“处处结营”,“立数十屯”。吴国统帅陆逊采用火攻,破其四十余营,蜀全军覆没,刘备逃入白帝城,叹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他不怪罪自己的冲动,却归咎老天。
  旁观者清。曹丕作为这场战争的局外人,预测刘备必败。他说:刘备不懂军事,哪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的?古语说,在广阔的平地、湿地及险要阻塞之地驻扎军队,将为敌所擒。这是兵家之忌。战局的发展,果如曹丕所料。
  刘备打的这一仗遭到惨败,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一生所做的事;不能因为他在伐吴这件事上固执,而认为他一生固执。不能以偏概全。
  王夫之说刘备“愎”,另一个根据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不是那么契合。他甚至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其信公也,不如信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子瑜即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被封为宜城侯,任绥南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主孙权确实很信任他,有人在孙权面前诬告诸葛瑾,说他与弟弟诸葛亮私下往来。孙权仍一如既往地信任诸葛瑾,说道:“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重用诸葛瑾,远不能与刘备重用诸葛亮相比。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他能把诸葛亮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吗?
  至于说刘备信诸葛亮,不如信关羽,也是没有根据的。关羽之于刘备,手足也;诸葛亮之于刘备,腹心也,如此而已。
  评价历史人物,要平实、平允,不能故作惊人之语,并且凡立一论,必须有事实依据,不能凭猜测。

分享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丕不断进攻孙权,放任诸葛亮做大,只因为曹操不经意的这句名言
三国皇帝列表
诸葛亮: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三国时的两组同龄人,最能抗的还是东吴孙权!
司马懿最惧怕的人并非诸葛亮,而是此人,他在,司马懿就不敢反曹
为什么夷陵之战蜀国输了之后,曹丕不讨伐刘备而去讨伐东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