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岑嘉州体”

盛唐诗人岑参的诗歌自成一家,很有个性,这是诗史上早就有定评的。北宋时代,许觊在其《彦周诗话》中就说:“岑参诗亦自成一家。”到了南宋,这种说法逐渐凝聚为一种文学史共识,于是,“自成一家”的岑参诗便有了一个更堂皇的名目——“岑嘉州体”。喜欢分辨诗体的南宋诗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列举各种诗体,其中便有“岑嘉州体”。稍后不久,严羽的福建同乡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中也照抄《沧浪诗话》,表示对严羽说法的附和。岑参做过嘉州刺史,谁都知道,“岑嘉州体”就是“岑参体”。可是,“岑嘉州体”具体是怎样一种诗体,严羽却没有细说。

 

说到岑参,今天的读者大多数会联想到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流行的唐诗选本及坊间通行的文学史为读者所描绘的岑参,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形象。这个虽然标准而不免有些刻板的形象,宋代以后却被越描越深。许觊在《彦周诗话》中论证岑参诗自成一家,便沿着这样的思路:“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岑参曾经从军西域,有机会亲身体验西域奇景异事,笔下所写,自然多他人所无,也可以补古今传记之阙。这是强调岑参诗的题材特色及其历史意义,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岑嘉州体”是岑参诗歌风貌的全面展现,题材只是其中一端,除此之外,还有体裁、形式与技法等因素。这几个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视而不见。杜甫《渼陂行》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我以为,岑参的“好奇”不仅表现在题材倾向上,也表现在其对诗体、形式以及技法的独特追求上。

 

苏轼写过一篇《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

 

少年鞍马勤远行,卧闻龁草风雨声,见此忽思短策横。

十年髀肉磨欲透,那更陪君作诗瘦,不如芋魁归饭豆。

门前欲嘶御史骢,诏恩三日休老翁,羡君怀中双橘红。

 

这首诗全篇九句,句句押韵,每三句一换韵,平仄韵相间使用,共换三次韵。《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八认为,这种诗体“唐诗惟岑参有之,后人遂以此为岑嘉州体。要其源固出于秦碑也”。换句话说,这种体式就是岑嘉州体,至少是岑嘉州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秦碑,亦即秦始皇东巡刻石,共七篇。这七篇都是四言颂体诗,出自李斯之手,句句押韵,每三句一换韵,平仄韵相间使用,每篇36句。回头来看岑参诗集,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篇,就是采用这种体式,句句押韵,每三句一换韵,平仄韵相间使用。全篇十八句,总句数正好是秦碑的一半,是苏轼诗的一倍: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很明显,在押韵格式上,岑参是有意模仿李斯那种四言诗体的。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好奇”的人,这一回的苏黄唱和,远承秦碑,近师岑参。苏黄之所以采用这种诗体,大概也是有鉴于它的奇特吧。

就每三句一换韵来看,《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在岑参诗中算是比较独特的,若只就句句押韵而论,这首诗就不那么另类了。实际上,岑参作歌行,很喜欢句句押韵,此类诗作颇多,细分起来,又有几种类型。最罕见的就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种格式,句句押韵,但三句一换韵,平仄韵相间使用,因为稀罕,所以可贵。另一种比较少见的,是通篇不换韵,也就是一韵到底,比如《敦煌太守后庭歌》和《玉门关盖将军歌》。前一篇十五句,后一篇则长达三十三句,基本上是每三句形成一个单元。这两篇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不同,只是前者不换韵,而后者换韵而已。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句句押韵,是两句一换韵,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虽然只有十二句,但从头到尾都是两句一换韵,格式整齐划一。

 

岑参对于两句一换韵这个格式,似乎情有独钟。他的很多歌行,都是以这种格式为主体构成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篇18句,《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全篇16句,《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全篇12句,《喜韩樽相过》全篇10句。这4篇长短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前面各句都是句句押韵,两句一转(aabbcc……),篇末四句才使用传统的aaba的韵式。从全篇的节奏来看,前一种韵式比较急促,后一种韵式比较舒缓,彼此配合,张弛有致,就有了更好的声韵效果。看得出来,岑参是有意这样做的。

 

将这两种韵式配合使用,还可以演生多种变化。其中一种,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为代表。下面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䕶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羗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篇18句,除了第五句至第八句以及第十五至第十八句采用aaba韵式外,其他各句都是aa bbcc韵式。耐人寻味的是,《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韵式完全相同。细看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两诗题目中的“青门”与“白雪”恰相对偶。这不是天成偶合,而是岑参有意为之。杜甫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从以上各例来看,岑参对诗歌形式的精心经营,真可以与晚年杜甫相提并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称岑参“用心良苦”,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指这一方面而言。清代诗论家翁方纲《石州诗话》卷一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如果没有在韵式安排上如此煞费苦心,是不可能呈现这样“奇峭”风格的。

 

题材是内容的外表,韵式是形式的外表,二者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东西。当这两种因素与诗歌的语言表现相结合,便造就了岑嘉州体的艺术风貌。谈到岑参诗的艺术风貌,南宋人周紫芝在《太仓稊米集》卷六七以为,“岑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五则以为:“岑嘉州浅而嫩”,“岑多芬色”,与周紫芝所论殊途同归。二人所论,其实是指岑参善于描摹景物,敷色鲜丽。他对颜色十分敏感,偏爱鲜丽的景物。比如,他对洁白的梨花便特别有感情,爱屋及乌,他对白雪也格外心赏。在他的笔下,边塞的白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的比喻,使漫天飞雪的寒冷的边地,顿时有了春天般绚丽可爱的场景,也使这两句诗脍炙人口。

 

既然雪似梨花,反过来,也可以说梨花如雪。岑参多次在诗篇中做这样的比喻。《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在岑参眼中,梨花是春天的花,是春天最好的象征。梨花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的诗中连篇累牍,经常闪现梨花的形象,以致出现了两个相当显著的“口头禅”。一个是说“梨花开”:

 

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送魏四落第还乡东》)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登凉州尹台寺》)

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春兴思南山旧庐招柳建正字》)

 

另一个是说“梨花飞”:

 

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眼看春光老,羞见梨花飞。(《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

一从襄阳住,几度梨花飞。世事了可见,怜君人亦稀。(《送颜韶》)

渭北春巳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

 

不管是在洛阳,还是在胡中,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梨花都点亮了诗人的眼睛。春风吹放梨花,梨花开出春天,二者已经在他心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不过,“口头禅”说多了,也难免自我重复。《春兴思南山旧庐招柳建正字》与《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两诗的结句,几乎是一样的。

 

除了白色的梨花,岑参还喜欢在诗中镶嵌其他颜色字。上下联以两个颜色字相对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題永乐韦少府厅壁》)在岑参的诗歌辞典中,“声”和“色”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联袂而出。有的时候,是先闻“声”,后见“色”,比如:

 

江声官舍里,山色郡城头。(《送襄州任别驾》)

莺声随坐啸,柳色唤行春。(《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

 

更多的时候,则是先见“色”,后传“声”,比如: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缑山西峰草堂作》)

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干。(《范公丛竹歌》)

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

开瓶酒色嫩,踏地叶声干。(《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初至犍为作》)

柳色供诗用,莺声送酒须。(《送卢郎中除杭州赴任》)

 

“声”与“色”相互映对,同时相互衬托,一边是视觉,一边是听觉,同时调动两种感觉,诗境更显鲜活。如果把“声”与“色”的配搭稍微调整一下,变成“光”和“色”的配对,就更容易突出鲜丽明艳的画面效果。岑参那首相当有名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其中有两句:“鸡鸣紫陌曙光寒,莺转皇州春色阑。”就是“光”与“色”配对成功的例子。下面还有一些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例子:

 

远峰带雨色,落日揺川光。(《林卧》)

山色低官舍,湖光映吏人。(《送李郎尉武康》)

色向群木深,光揺一潭碎。(《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色借玉珂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与鲜于庶子泛汉江》)

 

“光”与“色”相对,几乎成了岑诗的套路,辙迹非常明显。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批评“岑参、李益诗语不多,而结法撰意雷同者几半。”以上诸例可以证明,王世贞所言不虚。岑参某些名篇中的名句,也许因为自己过于得意,或者过于熟悉,不免一用再用,重蹈旧辙。《登慈恩寺浮屠诗》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送杜佐下第归陆浑》亦有:“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一篇写秋色,一篇写春色,一篇说西来,一篇说东来,好的地方是将季节变换的因由说得极为确凿,煞有介事,不好的地方是自我蹈袭,机杼略同。《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尾联二句是:“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而同一题材类型的《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尾联则是:“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一说阳春,一说白雪,用同一典故,又放在同一位置,也未免缺少变化。《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一联,对仗工稳,极具张力。美中不足的是,相似的句式,在他另外几首诗中也出现过,例如“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就实在与这一联太相似了。

 

一个诗人的个性风格,既显示着他的特色与长处,也往往隐含着他的不足,这两方面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某种特色或长处如果表现过度,发挥过当,就有可能发展到反面,变成不足。岑参诗“结法撰意雷同”,正是出现在他所擅长的“清丽有思”一路。后来者学习“岑嘉州体”,当然要取其优长,略其不足,但是,从历史客观来看,岑嘉州体有长有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岑参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是这个整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与考试|二十五:漫天飞雪,却化为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诗解读——岑参之《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手抄经典第三十九期
南阳之子——边塞诗人岑参
中华文化—不可不读的百篇诗作《唐代篇》(12)
岑参诗众家集评『 2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