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证”,“症”的关系
"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头痛、恶心、气短、面色皖白、苔腻、脉细等,都是症。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因此,症是机体有了病变的客观表现,是判断疾病,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所以《辞源》说:“症俗字,读如正,病之征验也。”但症状毕竟只是疾病的现象,还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充分地搜集各种症状,并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中医书上提到的病名很多,其命名常是根据某一个或某几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如白喉,麻疹,消渴,咳嗽,痄腮,带下,经闭,龟背,疗疮,脱肛,疝气,雀盲,梅核气等等。然而,有一部分疾病,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主症不固定,或者病情较杂而主症不突出等,因而也有按病因病理而确定病名的,如湿温,秋燥,胸痹,虚劳,痰次,肺痿等。此外,百合病,狐惑病,太阳病,厥阴病等,属于古代的一些特殊病名,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据部分人的经验而提出的。
  中医在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等,对照“病”的特征.从而确定疾病病名的过程,称为“辨病”。通过辨病,可以掌握该病的病理关键,了解其病机与演变梗概,并根据病的不同特点与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所以,辨病是诊断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表实证,其病因是“风寒”、病性属“实”、病位在“表”;又如心阳虚血瘀证,其病位在“心”,病因病性是“阳虚”与“血瘀”。所以,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正由于“病”与“证”的概念并不相同,所以,临床上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同病为什么要异治?异病为什么可以同治?其前提是“证"的异或同。相同的疾病,因发病原因,时间和患者机体反应性等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由于邪正斗争有消长盛衰的变化,亦可反映为不同的证候,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如感冒病,有风寒证,风热证等的不同,治疗时就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之分。不同的疾病,相同的原因,表现为相同的证候,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候,也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如脾肾阳虚的水肿与脾肾阳虚的腹泻,虽主症有所不同,但均应采用温补脾肾的基本治法。



 
  由于中医的“病”,大部分是以主症为病名,相对于“证”而言,临床时比较容易辨识。同时,主症一般只提示疾病的病位所在,以及该主症本身的病理性质,而疾病当前的整个病理本质,一般须综合全身症状才能确定。所以,中医诊断不能以辨出病名为满足,甚至辨证比辨病显得更重要,更困难。
    这自然不是说中医不注重辨病,实际上中医历来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素问》的热论、疟论、咳论、痹论等都是论病;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均是以病脉证治并重,《诸病源候论》更是以病为纲,审因论候;明清医家在温病方面,细分瘟疫、春温、风温、暑温、湿温、温毒、冬温等病,对温病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对疾病的鉴别,也越来越细。那种认为中医只强调辨证,可以不辨病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杂病”中的主症,一般是病人的主要痛苦,论治时应有针对性,如肝火上炎之目痛与衄血,虽均应清肝泻火,但一为目痛,一为衄血,在具体用药上,就应有听差别,尤其是“外感”病中,辨明病的不同,对于掌握其特殊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对于了解各阶段的证候特点,更属必要,如麻疹之与风疹,腹泻之与痢疾,在诊治时就不能不仔细加以区别。所以,我们同样应该掌握病的特点与规律,重视对病的判断与鉴别,不能只辨证,不辨病,而应该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准确,治疗也才更有针对性。
  至于“证候”,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一是证候就是指证,为证的俗称。二是证候为证的外候,一般指代表某证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等;即某证反映出来的现象总称。三是证候寓有证之火候的意思,提示病情的发展传变趋势。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病”的全过程和不同的邪正斗争形式,又可反映为多种不同的“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我学中医 | 病症、病证有什么区别?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关于《内经》“辨病”与“辨病论治”的讨论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并非“全能”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