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话day369:简单聊聊关于古人谥号的那些事
第二辑
今天来说一个谥号的话题。
有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或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平行为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古人很聪明,在人死之后将其生前作为品行给予一个总评定,加给死者一个称号,从而弘扬王道君德,贬斥奸恶劣迹。《周书》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彰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国君之号,由礼官提出经大臣公议而定。臣下之号,则由国君颁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的时候,认为臣议君是不该有的做法,于是废除,而要以一世、二世,乃至万世来代替。到了汉代,才又恢复了这种谥号。
应当来说,直到秦汉之世,古人对谥法还是很实在的,所加的称号,大体上是能与死者生者相一致的。譬如春秋之世有一个晋国国君,他是一个忠奸不辨昏聩致乱的君主,所以他死后,大臣为他上了一个“灵”字。要知道,当时的“灵”可不是好词,行为怪诞而荒唐,有此谥号的,还比如卫国的一位国君卫灵公。但吊诡的是,秦汉之后,后世逐渐把谥号变成了歌功颂德的廉价伎俩。
有谥号,就会有划定谥号的方法或标准
谥号,一般都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称指死者的美德、恶德。根据王力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里介绍,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表扬的,如: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mǐn);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有用一个字的,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秦孝公”、“魏安釐王”、“赵孝成王”等;后世谥号除了皇帝外大多都是两个字的,比如“宣成侯霍光”、“文忠公欧阳修”等。
同时,除了君王的谥号外,古代还有“私谥”,这大多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例如晋代陶渊明死后,谥为靖节徵士;宋人张载死后其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古代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庙号制始于殷商,太甲庙号为太宗,太戊庙号为中宗,武丁庙号为高宗。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国君死后的定位名称,人但呼其号,便是已逝国君。
历经春秋数百年的礼崩乐坏,战国之世的礼法已经大大简化,对国君之号的确定,看重朝野公议对国君业绩的褒贬,而轻忽国君在庙堂的辈次排列。在这风习之下,王号便大多只有一个且很少拘泥形式,实际而论,大多是只有谥号而无庙号,如秦孝公、齐威王、魏惠王、赵武灵王等等。到了秦国统一天下,秦始皇索性连谥号庙号一齐废止,只按国君代次从始皇帝而二世三世的排列下去。西汉立朝,重新恢复了谥号庙号制。自汉以后,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之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比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是世宗孝武皇帝,等等。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尊号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同时,尊号还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多数都是一些阿谀奉承。尊号,也有死后奉上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对于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不过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多了。
其实呢,谥号之所以在古代那么重要,还是因为古代葬礼之需要,否则葬礼便会成了无名之葬。历史上,大凡没有谥号而直呼其名的国君,不是亡国之君,便是丧乱之君,总之就是已经丧失了追谥的宗庙条件,比如燕国国君姬哙,与后来亡燕之姬喜,他们便是燕国历史上两个没有谥号的君王。
今天就说到这,朋友们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的明太宗——朱棣
庙号 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
皇帝的称呼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直呼李世民的庙号,都不怕治罪吗?
各朝各代都有太宗,唯独明朝没有,这是为什么?庙号谥号是啥
庙号与谥号:为什么有些皇帝不给他起庙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