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鉴赏方略

诗歌鉴赏方略(一)

                                      ——从分类入手  悟思想感情

哈三中 孙长江  冯岩

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一直占有着重要的位置。面对一首首意蕴丰富的诗歌,该从哪方面入手去分析品读,怎样才能在答题时切中肯綮,是学生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从诗歌题材分类入手进行研究也许是条捷径。

诗歌题材分类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哪种方式,主要都是按照主旨倾向划分的。诗歌以表“情”、言“志”为主,偶有明“理”的,但数量不多。表“情”为主的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史怀古诗;言“志”为主的是咏物诗;明“理”为主的是哲理诗。除了这些,还有几种特殊题材的诗,它们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边塞诗、感遇诗等。

一、表“情”为主。

首先是写景抒情诗。通常所说的山水田园诗也属于这一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对田园生活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理解这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要注意区分即景生情和寓情于景,前者是先有景再有情,后者是先有情再有景,前者的情感更明显一些,后者的更含蓄一些。当然,把握诗歌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也是理解的关键,这需要积累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形容词,比如:凄凉、凄冷、凄清、凄美、萧瑟、肃杀、孤寂、寂寥、辽远、壮阔、雄浑、苍茫、清新、自然、秀美、淡雅、幽静等等。另外,这类诗歌运用到的描写技巧也是极为丰富的,最常见的有绘形,如“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王诜《蝶恋花》);绘声,如“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绘色,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景》)等。有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有角度变化,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当然,广阔的大自然可以寄寓广博的情感。鉴赏这类诗时,脑子里就应该冒出这样一些信息来,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的归隐生活的向往,对闲适愉悦的心境的描摹,对遗世独立情怀的抒发,对劳动生活的歌颂,对官场生活的黑暗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的感叹。

第二种是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的角度来抒写自己对妻儿的思念;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事”与“怀”的结合点,“事”是什么事,所抒之“怀”与事的联系是什么。要紧记,“即事”是为了“感怀”。另外,这种诗歌大都一事一感,因此答题时不要过多引申,刻意拔高。

第三种是咏史怀古诗。诗人常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者的态度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诗歌抒发的大多就是三类情感:

一类是借古讽今,用今昔盛衰兴亡对比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月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类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或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把周瑜赤壁之战中巨大胜利,完全归结于偶然的东风,他之所以这样写,用意就是在“自负”自己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借史事来一吐起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还有一类是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例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他们也不一定再肯为项羽卖命了。这就是客观评价。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用典。

二、言“志”为主。

这主要就是指咏物诗。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描摹,要么以笔下所咏之物来自况,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要么就是以笔下所写之物来对世间的人与现象进行讽刺。

以笔下所咏之物来自况的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即“形似”,但也不滞于物,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同样是咏蝉,唐代咏蝉诗的“三绝”的“神”又各个不同。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这一点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比如权势地位,比如“名人荐举”),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意思是因为“露重”、“风多”,所以“蝉”才“飞难进”,“响易沉”;其中“露重”、“风多”说的是环境恶劣;“飞难进”表达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响易沉”表达的是自己在言论上受到压制),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意思是蝉栖身在高高的树上难以饱暖,暗含着的是自己的清高,造成了自己的清贫;遗憾的是自己无论怎样呼号都是徒劳的),是牢骚人语。”这就是因为所言“志”是不同的。

再如元代王冕《白梅》: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的前两句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进行了对比,显示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的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异族统治者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以笔下所写之物来对某类人或某类现象进行讽刺的咏物诗,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所咏之物的特点。如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便是以“花影”来对小人佞臣的“阘茸尊显,谄谀得志”的嘴脸并且驱之不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再如袁枚的《纸鸢》:“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不也正是诗人借吟咏“纸鸢”来对那些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一阔脸就变”,还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进行着毫无情面讽刺吗?

鉴赏咏物诗,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了上面所说及的两点,在答题时就会信心十足了。

三、明“理”为主。

即哲理诗。喻理并不是古代诗歌的主流,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但这类诗歌并不多,以受到“理学”的“世间万物,皆含至理”的影响的宋诗为主。哲理诗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当然这样讲,并非是说其他朝代的诗人就没写出过哲理诗来。如 晚唐诗人杜荀鹤就曾写过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声。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表层的意思是说船到险处,船家心存警惕,严防意外,所以常常是有惊无险,平安渡过;反之,船到了”平流无石处”,驾船者却往往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船翻人亡的惨祸。其中包含着的哲理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当挫折与困难堵住前进的通道时,人们都能努力拼搏,发掘一切潜能,最终顶住重压,开拓新的境界。可一旦进入坦途,却容易春风得意,甚至忘乎所以,以致“阴沟翻船”。正所谓“成就穷苦日,败事得意时”。诗人意在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二是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呵护。

再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表面上写的从下岭之时,人们都以为艰难险阻已经过去了,心头便一片喜悦,但那是错的;正如进入万山之中,过了一座山还会有另一座山在前面等着你呢!但读者读后却会感到这诗里似乎还别有所托,细细想来,原来诗中却隐含着一个哲理: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无数的坎坷等待着你去战胜呢!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罢了。另外,这类诗歌往往都是卒章显志类的,所以要格外关注尾联。

四、其他类别。

送别诗。在考场中出题者为我们提供的如果是一首送别诗,我们的脑子里立刻就应该涌现出这样一些信号:

1.表达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表达的是为友人壮行的思想感情。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表达诗人在宦游生涯中的悲苦之情。如黄景仁《稚存归索家书》: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诗题中的一个“索”字,可谓意味深长。表明了诗人本无意写信回家,只是在好友洪亮吉出于同乡情谊,催之再三,逼着他写家书才不得不写的。那么,诗人为什么不主动地写一封家书呢?我们可以套用一下窦叔向的“远书珍重何由答?旧事凄凉不可听”(《夏夜宿表兄话旧》)名句,来发掘一下诗人的心境:宦海浮沉,原为了觅升斗,求出路,可现在,却一无所成,除了活着,活着如果就叫平安的话,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告诉家人的呢?

4.借送友人之际,来表达自勉或与友人共勉之情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诗。闺怨诗至少有四类.

一类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一览无余。

一类是闺中人对征夫的眷恋之情。如唐朝的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和煦的春风吹送着清馨的花香,佳木葱郁,青翠欲滴。在一家庭院的树梢上,有几只黄莺儿正在欢唱着,一位少妇却无心欣赏黄莺儿婉转的歌声,从室内跑出来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了!原来她对黄莺儿的嗔怒是事出有因的:她的丈夫久戍辽西,千里迢迢,杳无音信,她梦牵魂萦苦苦思念,于是渴望和亲人在梦中相见,没想到这好梦却被黄莺儿清脆动听的歌声惊醒了。读这类闺怨诗,脑子里还应该想到诗人实在是在借闺怨来抒发对最高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怒之情。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是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美丽不在的哀叹。一类是孤独寂寞的伤感,如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一类是宫女们在冷宫之中的幽怨之情。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冷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的好像是流萤,其实她想驱赶的是她的孤冷与索寞。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鉴赏这类闺怨诗,答题时一定要做好准备,究其实质,诗人其实是在最统治者荒淫无道、奢靡无度的罪行的控诉。

再如,张佑《咏内人》 中“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一诗中,“惟看宿燕窝”、“红焰救飞蛾”这两个细节,可以说将宫女们内心深处的苦楚含蓄地道了个净尽。宫里可看的东西多了,看啥不好,为什么只看“宿燕窝”呢?细细想来,诗人是在写“宫女”们内心深处的“归宿感”;红焰救飞蛾,飞蛾扑火,寻常小事,可在这里,诗人利用这样一个的细节,就写出了宫女们被幽禁在深宫之中,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那种难耐的寂寞,哀怨,凄苦与无奈。

 

羁旅诗。此类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也有时光易逝、人生坎坷、壮志难酬之慨。一般是从游子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对温馨家庭的渴望。由此,这类诗多用寓情于景、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浮萍、客船、天涯、孤灯、月夜、晚钟、凄风、苦雨”等意象。鉴赏时应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唐朝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尤其是诗的后两句,照理说应该写成“近乡情更殷,频频问来人”才是,可诗人在此却运用了“反接”的手法,一方面写出了自己在贬期间日夜思念家人之感,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到不幸的命运的忐忑之情。

 

边塞诗。一个人远离故土,征战边关,情感一定是复杂的。可能既有抒发思乡怀人孤独寂寞之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又有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抱负,如李白的《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既有对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厌恶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又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决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类诗大多慷慨悲壮,意象雄阔,景物雄奇,以情景交融为主。常见意象从用品看有:金鼓、旌旗、烽火、箫笛、羽书、戈、戟、斧、钺;从地域看有:碛、轮台、楼兰;从景物看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大雁。色彩上大多为黄、黑、灰等暗色调。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一年又一年,不是金河就是玉关,一天又一天,不离马鞭和刀环。暮春时节白雪飘向昭君墓,万里黄河,盘绕着黑山呜咽着)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尤其是诗中的“复”、“与”二字给读者以单调乏味,甚至憎厌之感,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悼亡诗。西晋潘岳应该算作“悼亡诗”的开山之人了,因为自从他最早创作了《悼亡诗(三首)》之后,齐梁间诗人沈约,隋代诗人薛德音,都有以《悼亡》为题的诗作。要论起“悼亡诗”,笔者以为当首推唐朝元稹的《谴悲怀(三首)》和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了。

咱们以元稹的《谴悲怀》中的第一首为例,浅谈一下阅读这类诗时,我们最应注意什么。“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意思大意是:自从你(苇丛)嫁给我这样一个穷光蛋,没有什么事是顺遂的。看到我没有可以替换的衣服,你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软磨着你给我买点酒,你就毫不犹豫地拔下金钗。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野蔬充饥,你却吃得那么香;没有柴火烧了,你就站在老槐树下,眼巴巴地盼望着树上多掉落一些叶子。如今我的俸禄超过了十万,可你却不能享用了。斯人已去,再追忆起夫妻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读之令人不禁下泪。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诗的颔联和颈联,就用了四个细节,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地把诗人与爱妻在一起过着虽然寒酸但却爱意融融的七年恩爱生活,以及诗人对自己谴责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那么鉴赏“悼亡诗”该注意什么,你已经清楚了吧?对,那就是“细节描写”。

其实,熟悉诗歌的各类特点,主要就是将各类诗歌从主旨、情感、常见意象、常用手法等方面加以总结,抓住共同规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对诗歌加以把握,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和答题时的得分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励志、哲理、闺怨、悼亡》诗词大全集
古代诗歌的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七思想内容
高考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2015高考鉴赏诗歌---语言之语言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