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居于书与诗


隐居于书与诗

《教师月刊》2014年第7期前言

文—林茶居

   “隐居于书与诗”,是我今年五月在河南省濮阳县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教师阅读活动上的讲课题目。古人云,“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其一,在一个人、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关键性事件是隐秘发生的,即含有不为人所知并且连自己也很难说清楚的成分;其二,要借助于“书(阅读)与诗(写作)”,找到自己的扎根之处,在根部潜滋暗长,而不只是攀附在某棵大树或某个建筑物上;其三,要努力与外在的世界保持一本书、一首诗的距离——不是出于回避,而是为了冷静观察和理性判断,不至于被随便一阵风就吹歪了头颅,被随便一道光就蒙蔽了双眼。

    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个很典型的逻辑断裂现象:一方面,习惯于以“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来应对诸如“学校已非净土”的责难;另一方面,又拒绝与现实生活积极呼应。看起来是固守“阵地”,实际上是自我封闭。作为学校,自然应该坚守恒定的教育价值,但同时,还必须敞开自己,既有文化上的独立,又有与世界、社会、生活保持对话、互动的精神机制,以避免“不良内循环”。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这是很多教师的感受。其中的原因很多,有一点可能最为关键,即“我们越来越不懂现在的孩子”。我想起几年前采访诗人梁小斌时他阐述的一个观点:“一代不如一代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反省:“一代不如一代”的结论是怎样得出并被广泛认同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成人缺乏尊重与倾听,缺乏在一个具体而多元的情境中理解孩子,研究孩子怎么学习、怎么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成人偏执于自己的观念,便容易出现这样的教育:所有的鱼,都必须适应养鱼者提供的“水”;至于水源、水质、水温等,养鱼者可以一概不管。一次跟老友王木春老师约稿,谈起“现在的教育”,他的看法是:心肠太硬。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学生作者的邮件。她说她已是大二学生,就读于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邮件附有她写的一篇主题为“谈现行大学教育体制的弊端”的万字长文,其中她说道:“中国的学生总是被批‘没思想’。错在学生吗?当然不是。读大学之前,我们为了中考、高考,被繁琐的题目‘赶着走’,终于迈进大学门,继续被课程表‘赶着走’。不要责怪我们没有学过如何去思考,请看到我们实质上的困难——我们想开始思考却不可能。所以,那些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们,真正该思考的是你们——可曾留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学生颈上的枷锁,其实只是美化成了项链,对吧?”

     我想,一定是两年的大学生活让她建立起一个更高的参照系,从而得以真切地看见自己所经历的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并清晰地发出了对教育的质询。

   一个人的认知经验、智力品质之所以能够提升,很关键的一环就是,他的生活、思考与现实发生了勾连,并在思维层面进行了消化、转化。而这正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是学生的“现实”,或者说,学生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环境?与紧紧环抱着他们的校园、家庭、社区这些因素相互纠缠的,是多元文化理解问题、国家认同问题、民族主义问题、社会制度问题及各种社会思潮的问题。在他们的课本之外,有一个课本远远无法解读的世界。在他们的课堂之外,有一个课堂根本无法洞悉的现实。

   上一代人的经验,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下一代人的智慧;上一代人的生活小问题,在下一代人这里有可能就是人生大障碍。就像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其含义可能不同甚至相反。作为上一代人的教师,面对作为下一代人的学生,如果自身缺乏足够的知识支撑和思想更新能力,那么他所能提供的帮助就十分有限,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

   在濮阳县的讲课中,针对当下社会浑浊而喧嚣的文化状况,以及影响人(教师、学生、家长)的因素日益增多且日趋复杂的时代状况,我提出,教师应该通过阅读,不断补充和丰富公共性知识、当代史知识、儿童知识。在我看来,这些“知识”不但可以弥补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还有助于拓展视野、提升眼界和增强思辨能力,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让人的精神之根扎得愈来愈深广——那么,你的枝头绽放的,一定是从你内心的土地生长出来的“书”与“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节!我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855:学习别人,成长自己。
教师——高危职业
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 行为十项准则》心得体会
沉醉读书相信未来
守望真正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