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学生作文鲜活起来

让学生作文鲜活起来

lxdpwzp

 

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即内容和形式两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不能只是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在这里,他们指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对内容的关注,它们是学生的写作之本。但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大部分教师把写作教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形式上,对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反复讲,反复练,而对于内容方面则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古人言“文以载道”,如果文中无“道”,本末倒置,形式虽好了,文章却仍是软骨的病儿,站不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思想,着力扭转写作教学中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对写作教学中写作内容方面的指导给以足够的重视。以期学生作文有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独到的思考,血肉丰满,使文章鲜活起来。

一、亲近生活、积累素材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当然,作为教师,也要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融入生活,关注、思考生活,只有这样,教师的指导才是鲜活的、实在的,学生听起来才受用。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学思想的严重偏差,许多老师都不提倡甚至反对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误了前程。同时,学生装因繁重的学业负担,被困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里,两耳难闻窗外事,往往孤陋寡闻,文思枯竭。在这样的环境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鼓励、引导他们走入社会、关注生活。师生一道在生活中做到多看,多听,多讲。“眼”要多看,电视,报刊,自然万象、社会百态都在眼中过、心中留。周末走出户外,看一点山水,感受一点风土人情,作一点观察、调查。“耳”要多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街谈巷语,不一而足,大脑中鲜活素材自然一天天增长。“口”要常开,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在沟通与交流中整合素材,使生活素材在头脑中有序、生根,慢慢生长,以到枝繁叶茂。

写文章就是写我们的生活,写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一个教师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就能正确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解读生活就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写好作文基础,是使作文鲜活起来的关键之处。

二、培养兴趣、激活思维

学生写作,要通过观察、感受,把自己周围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映入头脑,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思索、想象、分析、综合、抽象、聚合等思维活动,对生活素材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产生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最后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成为独立于头脑的精神产品——文章。可见,写作活动是一种有复杂过程的心理活动,学生写作不只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不只是笔头进行操作的肢体活动过程,而更主要的是一个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内部语言外化为书面语言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其主要活动是思维。为了使学生在占有各种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动起来形成文章,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实际是只着眼于应付考试,把写作训练的空间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教师组织作文教学活动单一,无新意,没有变化,学生兴趣索然,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头痛害怕,没有半点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师要跳出课堂,打破写作教学的单一模式,精心设计学生装所喜欢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唤醒学生心中潜藏的写作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使写作教学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前演讲”、“凡人凡语推荐”、“民间小采风”,“社会调查报告”等等,形式自由,只要能调动学生动脑、动手,那就达到了目的。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思维会很自然地被激发,用心去感受、思考生活。在进行各项写作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局限于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往往有多面性,我们的思考应多角度求新求深。在写作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首先要考量自己:我要求学生做的,我自己是否深谙其中道理?我在此方面的引导,能否到位、可操作性强吗?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到学生前面,对于生活、人生、社会的思考,有意识地、经常性地作思维训练,打破定势,进行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教师在具备相应素质的前提下,要着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克服思维的趋向性和一致性,避免“克隆”现象和雷同文章的出现。让学生学会针对问题,从多个角度展开想象而产生新发现,采取新策略、新方法,从多方面寻找答案,提出自己的多种想法。面对同样的作文题目,要尽量避开常人的想法,舍去第一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选取独特、新颖的想法。在写作活动中,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惰性。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负面影响无处不在,有些来自家庭,有些来自学校,有些来自社会,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已成定论的事物、观点反过来想一想,进行一种“批判”、“否定”式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写作兴趣,又能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思考,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思维。那么,学生的写作就会不再头痛,而能意从中来,意流汩汩,写作变成一件令人畅快,促人思考、成熟的事,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再是没有血肉,而会变得鲜活起来。

三、找回真我、张扬个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作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在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抒发生活的个性体验,理直气壮的表现自我。诸如描绘我的童年梦想,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叙述我的本领技艺,书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诉说我的烦恼困惑,甚至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而不能一味的进行模式化写作,有意无意扼制、扭曲学生个性,制约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去让学生写那些脱离自我、空洞俗套、虚伪矫情的文章。我们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打开套在学生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若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作文中也就会搜寻生活中或记忆里的朵朵触动心灵的浪花,其流畅的思维、飞扬的语言就会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取材,可纵谈历史,尽情评说,可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或把笔触伸向人的心灵世界,伸向人性的层面;或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的强音。在语言方面,可大气磅礴,可婉约清丽。可诙谐幽默,亦可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时代精神得到彰显,那么,呈现出的一定是万紫千红的春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记住,求真、求诚是作文之本。我们要教育学生真情为文,在作文 的磨练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找回自我,张扬个性,让年轻的心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让他们的作文灵动、鲜活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10篇)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中语文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作文教学亟需返璞归“真”
指导中学生语文作文构思与写作技巧的思考
三年级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