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纠结于教多教少

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处于转型期。在教学行为上的转型,主要体现在教少一点学多一点。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在现代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这个模式的应用也在发生变化。教学的模式有了多样的变形,诸如问答式、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等受到重视。这些都是我们一度倡导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模式的构建,其不变的一点是,坚持以教师的为中心;所变的,只不过是教什么怎么教教的多少

这样行为背后的逻辑是,只要有好的,便可以导致好的。即在进行现实学习问题归因时,还是把教师教的要素,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学生学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反之亦然。

这么分析,这个事理逻辑的不合理性也就显明化了。教是服务于学的。当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聚焦在学生身上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是学习演变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学”,不要理解为为了教师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或者说,才是教学中第一位的。

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在讲授式里,是前置的要素。当的地位前置后,我们迫切需要构建的是,学本的模式。

这时,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教师与学生角色,在学业上处于不平衡位态。教师先学先知,而学生是后学后知的。即他们在学习这条路上,一前一后。前面的教师要引领,甚至拉扯着后面的学生往前走,这似乎是最为顺利和自然的事。

讲授式的合理性源自学业占位上,教师的前置特点。学本的模式,很难建立起来。有一个原因:对于学业这条路怎么走,学生是缺乏经验的,认知能力与自我约束力的不足,也让很多学生在失去教师管控与指导之后,形成学习的迷失。用教师的理由是说,小孩子哪里管得了自己,而且他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呀!

中国教育中增强教师严苛化的管理,以及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其必要性如此。

在我们正反分析中,可以看到偏于教与偏于学,各存利弊。这就形成一个认知的死结了。这个纠结在现实教育研究中,是具有普遍性的。甚至学术界结为阵营,一边为传统经验叫好,一边在批判教师中心主义。

这个认识论的出现,把学生整体化看待了,而没有区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要。其实,不同学生之于教的需要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自觉性强,需要老师多放手;有的自律意识差,特别需要教师从严管理;这还是学生的自主性一个方面来说。从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看,不同的学生对于教师的依靠是不一样的。

学生天然有差异,最好的教育是需要因材施教的。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构建的规模办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发展中,面临一次巨大的冲击。把学生进行归类,放在一个课堂教学时空,让教师统一化教学,希望获得统一化收割。这就是现实教育在管理上的基本格局。如此条件,以及因袭的思想认识,说明一点:我们的现实教育还处于一个粗放式经营,重视规模效益,实施的是集体化教育的阶段。最好的教育是要对于学生需求进行区分的,教育需要提供适应性服务。

如此,我们就不必为了教与学的份量多少,偏于哪一方而纠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
《学记》对低效教学的分析和批判
课程
揭开“个性化学习”之谜
“劝退差生”是最肤浅的“严进严出”
教育由“传统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