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老师的另类减负观

   在某个国家级刊物,看到一组关于“减负”的文章。大家众说纷纭。

   类似的话语听过多次。从心理上说,当初的满腔期待最后都演变为“冷遇”。

   学业负担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学生本着热爱的情感,专心致志于课程学习,即使是超额付出,他也乐于接受;反之,一个较早厌弃学习的学生,即使学习的必要行为——“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他也视为负担。因而,笼统而言,说学生负担过重了,甚至以国外教育做比对,言其负担轻,这并不具有说服力。

    可是,我们也接受这个断语: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是以学生的超额付出——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来换取的。因为眼见的事实,与较多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分析,都证明了中国基础教育占用了最可能多的时间,而用在了较为集中的考试课程的学习上。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症结在哪里?

    对此有基本共识:学习偏狭,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人文性与价值观的培养比较薄弱;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的保证条件,就是家、校与社会结成一个联合阵营,共同督责学生的学习,剥夺学生的自主发展权利,这种学习辅助机制是以“严苛”管理著称的。可以举出的例子很多。在家长层面,有“虎爸”、“虎妈”的光辉事迹;在学校管理层面,有很多超级能考试的学校,采取了准军事化管理,打着规范学生行为的藉口而剥夺学生自由;在考试上,多年呼吁减少考试,不单纯用分数衡量学生,可是至今考试繁多而考试排位现象不绝;在学业补习方面,怎样做综合治理,也挡不住家长强制孩子额外补课的热情。

    我国基础教育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语境: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其整体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的改变——诸如,学校越来越漂亮了,满足学生入学的愿望也实现了,在硬件条件上也越来越标准化了,基本学科能力也得到了认可,重视孩子教育的社会氛围也很好。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严酷竞争,就业的压力,也投射在了基础教育领域。越是因为家长爱孩子,就越是不愿意让孩子失败在起跑线上,反而成为严苛督责学生的主体。

    当我们如此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出在人文精神欠缺上,主要表现为对于学生发展先天的差异性,后天选择上的个性化,以及教育的服务和支持,都做得不好。我国教育支持的是一个人怎样以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来可以谋求生路;而更具有人文性的教育则是要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可以在满足生存基础上,有条件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施展,有享有良好生活的一种心态,并追求理想的生活愿景。

    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命运和职业发展,教育无疑提供了一些支持力量,而谁是决定因素呢?学校吗?教师吗?甚至,我们想,教育是不是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每一个学生的命运呢?从职业理想出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责任拉到自己这边,可是从客观规律上说,学生则是命运的自主决定者。而在这个什么都要别人提供给他,铺好路的环境里,学生具有自主把握命运的意识和能力吗?

    这么想一想,我觉得,现实教育被社会赋予了超出它能力的责任,而教育主体,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又乐于把这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接受了下来。如此,教育发展的处境是进退维谷。

    这么多年的减负,造成的现实是负担在不断加重。这也是对于这个现实处境的印证吧。可是,又要问了:我们接受一个学生,在你任教学科上,落后于别人吗?或者,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是弱势的(我们做不到每一个人都是全能的)?其实作为一个区域教育的管理,要接受一所学校其课业评价中,各个学业成绩分段占位的比例——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没有客观上的淘汰率,只是不同区位的学校,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的比例不同而已。以此评价和要求学校,就客观和科学一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在自然条件下的班级里,一定存在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制约学习成绩,也会存在一定的学业发展的落差。评价教师也不能只是制定拔高的指标,完美化的追求指标。

    教育的本位思维在于,各个涉及教育的层面,都要趋于冷静:一个人的发展,主导权在本人;教育中政府责任、学校责任、教师责任都是有限的。做该做的,各种角色归于本位。

    就国家责任而言,要提供基础教育服务,即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同时在制度设计上,提供各种发展的选择性,支持学生形成自主发展的要求,并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的体系中来。那种超额的教育付出而支持的各样的典型,其实不具有典型性,即在大面积上,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在学校层面上的严苛管理,挤净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或许在个别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则是扭曲化的,不可行的。在一些优秀教师那里,全部身心扑在教育上,其精神可嘉,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要剥夺所有教师的课余时间。这也是不合规律的。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基础常态条件,来为学校和教师构建一个发展模型。

    我们可以向超额付出的典型,做精神方面的学习,可是在普及性经验上,则要冷静看待这些典型。或许我很口冷,也无意颠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采取的树立典型的模式。

    只是想提示一点,真正的科学办学,不是追求个体上的超拔,而是从普及性和常态上,思考有效的做法。这个方法一定不是最好的,所出来的也非靓丽的“典型”,可是这所遵从的是科学的规律。

    减负,其实也简单。做教育该做的,不用加载的方式,不去抢跑。用平常心办学。有足够的耐心,与学生和家长,就学生发展问题,进行设计和交流,争取各个方面可以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

    减负的本质,是让教育恢复常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三大举措减轻教师负担!老师:真的可以减负了?
落实减负增效措施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转载】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意见
减负工作中几种倾向的思考
快乐成长 从现在开始
北京四中校长、史家小学校长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减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