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人道观的历史渊源(苏文帅)


一、对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

周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敬德保民彝”、“敦行民”、“制礼作乐”、“尊贤礼士”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人道观思想。对天的绝对地位发生动摇,他说“天命靡常”,“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已经认识到人类自己的力量了。比较典型的就是他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就是重视人德的表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周公虽然还不是列宁所说的那种自觉的人,但他确实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试图将人同天区分开来的思想家。他一生中将“敬德保民”作为人道终极追求和核心内容,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人道的确立开启了萌芽,使由天道开始向人道转化。因此,周公是突出人道的第一位圣人,中国传统人道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周公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敬天保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种“德”即为君之“德”,君主之德。其实是一种人的主体性: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必须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周公最早提出“敬天保民”,要求国君“知稼穑之难,闻小人之劳”。所谓“德”,《尚书》主张为治者必以德而不能依恃于暴力。认为天命无常予,暴力不足恃;有德则兴国,无德必失国。在周公那里,德是人的主体性,敬德就是发挥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周公开始把价值的主体由天神向人转变。

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孔子人道观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对周公的这一思想加以继承并发展。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而人贵在“仁义”,而“为仁由己”。突出的强调了价值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天神。另外孔子更强调治理国家首先必须“德治”,把“敬德”发展到“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统治者首先要修“德”,才能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能真正达到人的价值地位。孔子的德治,其实就是发挥人的主体性。

同时,孔子对“保民”予以发展为“民本”,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在于人民,而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才能真正使得社会得以继续发展。“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孔子把周公的保民思想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

孔子正是对周公“敬德保民”的人道思想萌芽予以了继承发展,才使得在自己的思想中确立了人道观的两个基础,一是发展“敬德”所蕴涵的人的主体性思想,确立了人贵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超越性;二是继承了“保民“的重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思想,确立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人的现实性。正是这两个重要的基础给孔子人道观注入了丰富的蕴涵。

二、对管仲人本思想的阐发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伟大政治家,他的治国方略和思想在中国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把管仲评价为仁者。“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孔子看来,管仲的治国和行政皆是出自对人的关注、推崇人道。所以孔子思想多有对管仲的思想予以阐发。

管仲处于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人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管仲的人学精神直接表现为“人本”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在管仲看来,一是要以人为人,人与禽兽分离以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经历了一个反复而曲折的过程。“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二是要顺人心,尊重人的意志,注意人心向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人的意志在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三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认为应该根据人的需要和意愿,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死要宽惠爱民。管仲认为为政之要“始于爱民“。爱民之道在于修家族使民相亲,关心人生生命使民生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教育确立人民的信仰。也就是管仲有着人本的思想,把人作为首要位置来关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换人民需要满足的价值关系,人人彼此相亲爱,关注人的价值,推崇人的地位,满足人的需要、相互尊重人格和完善人的主体意识。

孔子对上述管仲的人本思想皆有阐发。首先,阐发了管仲的人之为人的思想,认为人具有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次,阐发了管仲的爱民、民本的思想,孔子往往以能否真正养民来判断从政者的优劣。他主张“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强调执政者当以人民的生活为目的,以人民的价值为追求。最后,阐发了管仲对人的欲望的观点。孔子认为关注人的生活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只有通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以后才真正有精神信仰的确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也强调富民是关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对管仲的人本思想加以阐发并予以诠释,为其人道观注入了重要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把人民上升到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先河。

三、对子产“天道远,人道迩”思想的发展

子产,公孙侨者。春秋郑人,于郑国执政22年,政绩卓著,是春秋时代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政治家。孔子对子产极其尊敬和仰慕。孔子评子产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在孔子眼里,子产是一位仁者,行的是仁政。

子产所处在晚周至春秋时期,他看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带来的天道与人道之辨问题。据《左传》记载,子产曾与当时郑国大夫有一次关于天道与人道之辨: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子产首次提出“人道”概念,认为天道悠远,人道切近,日常行事应该关注人事,不能用天道掩盖人道,人道、人事要从天道的笼罩中解放出来,更加突出了“人”的内容。

孔子对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予以继承发展。首先是发展了子产区别天道与人道的思想。子产认为天道悠远、人道切近。孔子对这一思想予以认同并发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道而闻也”。孔子对天道予以敬远,而把关注的对象予以人事。《论语》中“人”字213处,可见孔子对人道的关注。孔子多次对子产评价,而评价内容则都是与子产执政爱人有关。孔子对子产的人道思想予以充分的展开,他“不语怪力乱神”,而十分关心“人”。在他看来,人以及人的生命和价值居于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拟的地位。其次,发展了子产以人治世的方法。《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对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焉。”在子产看来,治理国家得根据人之主体性而予以价值选择。孔子对此赞赏并总结出稳定社会应采用的政策要宽猛相济。“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则济宽,政是以和”。最后,发展了子产的人的现实性思想。子产关注人,并对人的合理欲望予以承认、认可和重视。鲁襄公三十年,子产执政郑国,因有求于伯石(公孙段),遂赠以城邑。子大叔不解,子产对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孔子也对人的欲望予以了正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更强调了欲望合情合理。

子产和孔子都是出生于晚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尤其二人都是以人道为关注对象,子产在思想史首次提出“人道”的概念,而孔子在此基础上对人道思潮予以了继承和发展。

四、对其他思想家的人道观念的扬弃

春秋时期,天的观念进一步动摇,人的力量进一步强大起来。如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里神、人的力量各半。弥牟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这里把人的力量看得比鬼的力量重要。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闵子马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这里不仅把神贬到人之下,而且简直对神有些轻蔑了。周内史叔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出也。吉凶由人。”这里明显而坚决地突出了人的作用,显示了人的重要。范蠡说:“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这是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自生之”,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使然。

上述这些思想对人本身都作了有益的探讨,是人类开始认识自己的表现。孔子对这些思想有所继承,他“不语怪力乱神”,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明确在否认鬼神的力量,抬高人本身的地位。

 

 

            ——摘自苏文帅《孔子人道观的价值意蕴探微》一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人道观提出的背景
晓锦源:天道远,人道迩揭示的背后现象
管仲,其正小人邪?其正仁人邪?(君子之道4)
《易经随笔250记》(105) 易律夫辑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四.树立自己的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