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十九首》的精神实质分析

 

小组题目: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精神实质

 

小组成员:Lyt Cym Msh Csj

 

                    

    《古诗十九首》的精神实质分析

 



    《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下启建安文学,在中国诗歌史上据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世论家崇高的评价,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而《古诗十九首》的精神实质,正是其魅力所在。

 何谓精神实质?精神实质就是诗歌的精髓、核心和本质,也是其最能打动读者之处。而《古诗十九首》的精神实质丰富深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时光短暂、世事无常之感,人心难测、世态炎凉之叹,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珍视与追求。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它充分吸收了民间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不可掩饰的蓬勃之气,又体现出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诗歌创作天赋,将民间歌咏和文人创作高度结合起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赞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十九首诗虽非一时一地所作,亦出自不同人之手,但是篇篇都是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形式相近,内容自成体系。这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面对着相同的现实状况,拥有相似的人生遭遇。

 自西汉中期之后,时代就变得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东汉以来,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不断补充统治人才,继续奉行汉武帝的养士政策,发展太学。太学的吸收对象因此不再限于贵族官僚子弟,社会上产生了大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但官僚机构的容纳量毕竟有限,又有多少人能够得机幸进?后期察举制和征辟制又为权门势家把持,“举秀才,不知书。举秀廉,父别居。”[2]任人为亲,为权,为势,这使政治经济中心——繁华的洛阳成为大批知识分子“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逐取功名之地。正如《青青陵上柏》中所言:“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大批的士人就此成为游子,流落他乡。

 而诗中接下来所言“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的上层贵族官僚们的奢侈生活,正体现出当时黑暗恶腐的现实:宦官贵戚广结党羽,勾结成奸,互相倾轧排挤。“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行行重行行》)则言大批议论朝政的知识分子被禁锢杀戮。陆贾《新语》注:“谗邪害公正,犹浮云之障日月。”此时宦官当权,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中下层文人沦为被压榨的对象。

 土地兼并,苛捐杂税。暴动频频,饥荒流亡。“游学”“求士”的游子们早就成了流亡大军的一部分。骚动混乱下家园残破,职业无望,游子们进退维谷,思归不得。正如《去者日以疏》所言“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而这彷徨愁思又无人语之,只得独自垂泪。

 与游子相对应的是大批寂寞、终日忧心黯然的思妇们,担心“寒风日以厉,游子无寒衣。”(《凛凛岁云暮》),忧虑“道阻路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既有“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的忠贞等待,又有“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青青河畔草》)的坦率诉求。生命中唯一寄托与希冀就是那不复返,不顾反的游子们。泪以洗面,还要劝自己“努力加餐饭”。在凄冷的背景下,心戚戚然的等待和忧思更令人动容。

 因此,十九首虽各自成篇,内在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当生活的的牢骚与不平遇见时代的哀愁与苦闷,人生看不到出路,庞杂繁华之地竟无容身之处,文人们失意疲倦,更加敏感于时序变迁,时光短暂,对世事无常和世态炎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感伤流于悲愤,产生了“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且长》)的离经叛道之语。极度的眷恋思归之感冲破了浮幻的追求,在痛苦中产生的情感蜕变为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下面将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具体分析其精神实质。

(以上LYT

 

一、时光短暂、世事无常之感

 时光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自古便有之,但是古诗十九首把这种感慨写的特别突出、充分,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们采用了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以物的永恒来衬托人的短暂。例如在《青青陵上柏中》诗人以柏树和涧石的永恒来衬托人的短暂。二是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例如在《东城高且长》写草的翠绿转眼变为凄凄,写出了物我同短暂的的感慨。另外,感慨于时光短暂、变化急剧,士人更有了世事无常之感。下面就以诗为例,详细说明《古诗十九首》如何体现时光短暂和世事无常。

 如《青青陵上柏》中所言:“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做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的这样一个意像讲得很有实感且带有激情。陵墓上长的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存活在天地之间,人好比远行的匆匆过客。诗人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中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踏的地,当然更加永恒。但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却像出远门的旅人一样,匆匆忙忙,跑回家。正如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所说,“这两句诗托物起兴,前者颜色言之,后者形体言之,都是永恒不变的,用这两句比兴生命短暂,人不如物的感慨

 又如《今日良宴会》中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据要位而安乐享荣华富贵?诗人将人生比喻为尘土一阵,很快即被吹散,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如马茂元先生所说“用飚尘比喻人生,含有双重意义:飙风旋起玄止,言其短促;被飙风卷起来的尘土。旋聚旋散言其空虚”,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享乐的心态。

 再如《回车驾言迈》中“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诗以景物起兴,书人生感喟。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眼前的一切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及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同。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把握时机。人不如金石般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在曲折绵长的楼宇,房舍外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处。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旋风,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前四句不仅描述了诗人所见,还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骚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哀秋,诗人不由惊心而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触动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伤。

  综上所述,诗人通过物与我的相互比较,或物恒人促,或物促人促来表现人的生命的短暂,又通过这短暂的生命间的物我的急剧变化体现了世事的无常。

    (以上CYM

 

二、人心难测、世态炎凉之叹

 《古诗十九首》在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的过程中,除了在自然层面感慨时光短暂,世事无常外,还在社会层面表达了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在政治极端黑暗,社会极端混乱的时代背景下,被压抑的知识分子们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情苍凉当然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和典型性。下面将分别从游子诗和思妇诗出发来阐述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总体来看,世态炎凉的感叹在游子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大都有着寓居他乡,饱经忧患的经历。政治上受到排斥,经济上陷入困境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现实生活带来的愁苦和骚动、愤怒与感伤。虽情况大多如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言:“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但毕竟仍有“得志者”与失意者之别。这时,之前“共同游泳在功名利禄的逆流中” [3]的同路人甚或是朋友,本质上仍是竞争对手,且之间并无真正的思想基础可言,因而“一朝升沉势异,自然就会感到分割云泥,[4]平素的友谊也随之消解不见,不免让人顿感心寒,唏嘘悲叹。这类感情在《明月皎夜光》(其七)中体现得最为直白明显:“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其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在举翅高飞,腾达青云后,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这样的变化如此残酷,打击着诗人本就所剩无几的脆弱神经。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从而深刻体验到富贵易交,朋友情谊今不比昔,悲伤愤怨之情与世态炎凉之感不言而喻。

 同时,在《西北有高楼》(其五)中“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的音乐体验也勾起了诗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痛苦感怀。为什么偶然从“高楼”飘下的“弦歌声”会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在极其黑暗腐朽的社会背景下,这场看似偶然的听悲曲闻悲声的相遇,实则自然而普遍。在诗人看来,歌者也定是个失意之人,在“音响”甚“悲”的曲调里,诗人体会到自己的苦闷悲哀与“歌者”的共通之处,进而自明为歌者的知音,与对方同病相怜,实则感叹知音难遇。可以看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是诗人对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被压抑的人们所给予的无限的同情,因而终于产生了“原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一冲破黑暗的想象。

 另外,在《去者日以疏》(十四)中,诗人也对来去亲疏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概括。“去者日已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音。”诗人路过阴森萧瑟的丘坟,看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不禁慨叹沧海桑田的变迁。人死后,连坟墓都不可能永久存留,可见生死亲疏的推移变化。其实,不仅生生相亲,生死相疏,就是同为生者,亦不可避免“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相疏” [5]这残酷的世态常理。

 在思妇诗中,诗人的世态炎凉感有了另一个申发角度。如《行行重行行》(其一)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六句。《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而“不顾”亦不同于“不能”。可见,妇人日思夜想的远行游子也许已在乡里被“谗邪”所害,远走高飞,不想回家。这对于在家日夜盼归的妇人来说,是何其残忍,不禁产生“思君令人老”的痛苦——不论自己如何申诉相思之苦,所思念的人也不会因此而归来,那么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事已至此,原以为妇人会顿生愤恨怨悔之情,再不愿提那负心的游子,可诗歌至此偏偏陡转一笔,“努力加餐饭”一句,将妇人的希冀、无奈与心酸写的淋漓尽致,世态炎凉的悲切之情不道自明。

(以上MSH

 

三、对世俗生活的珍视与追求

 元代陈绎曾《诗谱》曰:“《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古诗十九首》所表现出的真挚情感之所以受到如此评价,是因为它在对人类所处的自然万物和大社会进行思考、有所体悟后,肯定了人类对世俗生活中的美好的珍视与追求。《古诗十九首》毫不隐瞒地将人们最普遍最真实的情感于诗句中发泄出来,在游子诗和思妇诗中具体表现为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和对幸福爱情的期盼。这种与当时正统礼教相背离的精神实质,却足以让距其成诗千年后的我们被深刻触动,甚至借《古诗十九首》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在《古诗十九首》中,游子诗多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激愤。地位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宦游士子难以一展抱负,倍受打击的他们直率地将对功名的渴求和因失意产生的及时行乐的心态反映在诗句中,使之成为《古诗十九首》的重要精神实质之一。

 《青青陵上柏》(其三)一诗中的游子“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率先表达了自己在物长人促的人生中,渴望声名显赫、富贵游乐。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这首诗作评:“此失志之士,强用自勉也。”然而即便是自勉,这种颇具现实意义的精神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共鸣。这位游子政治失意,经济拮据,只能乘坐“驽马”,却仍然要“游戏宛与洛”。他在此二地目睹的景象也尽是富贵人家宅地兴盛的繁荣景象(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面对这样的场景,诗人发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的感慨,表达出生存环境不好的自己对富贵和宴欢之乐的向往。刘履在《选诗补注》认为“彼之极宴,岂不过于奢靡”,然而“我之斗酒相厚,殆不失性情之正者”。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社会地位如何不同,富贵和享乐似乎一直为人们所不齿,但却是人们在世俗中最普遍的追求。而在千年以前,毫不掩饰地将这种甚至在今天仍不为价值观所认可的思想表达出来,足见《古诗十九首》的意义所在。

 《生年不满百》(其十五)更加直白地表达了这种精神实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诗人在开头就对内心常怀忧虑的人进行嘲讽,意在声明人生短暂,唯有把握生命中的快乐才是大事。他紧接着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来陈明自己的态度:人生就该及时行乐,甚至用放荡不羁之举以求精神上的欢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更是用一句反问又一次表达诗人对及时行乐的肯定,同时达到提醒世人行乐趁早,享受生活的目的。“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四句点明求仙等行为均是无用,而把握当下,追求世俗的美好生活才能让人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出路。诗人勉励世人及时行乐,在儒家正统思想之下实属惊世骇俗之举。然而这种发自至情的对传统的反叛,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甚至有着持久的启迪作用。

 在《古诗十九首》中,从游子的立场出发,表达这类精神实质的诗句还有很多。“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意在抒发游子对自身穷苦现状的不满和对尽快取得功名利禄的渴望;“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则直言人生无常,要尽快用有限的生命去博取荣华富贵。

 与游子诗相映,思妇诗也体现了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对世俗生活的珍视与向往。思妇这一群体被迫与外出宦游的爱人相离别,她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便化为婉转缠绵的诗句,传递出脉脉的相思之情。

 《冉冉孤生竹》(其八)塑造了一位苦等游子,暗自神伤,却仍对爱情满怀期待的女性形象。“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四句以孤生竹、菟丝喻思妇,以泰山、女萝喻游子,含蓄的写出游子思妇的爱恋关系。“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则说明即使相恋的两人分隔两地,思妇还是坚信两人会有相聚的一天。“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然而游子为谋取功名远走,两人相会之日遥遥无期,令思妇的相思之情愈加浓重。“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两句大胆地表现出思妇内心对爱情的渴望,甚至化作一句嗔怨,像是质问游子为何迟迟不归,实则传递自己内心的相思之苦。后两句以草木枯萎喻自身容颜衰老,亦体现出思妇苦等游子无果,两人相聚无期。然而最后思妇却用一句铿锵有力的“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来表达自己对游子的眷恋之情绝不改变。谭元春《古诗归》评价这是“相思中极敦厚之言”,而这首诗中思妇对游子的浓浓相思之情和对爱情的渴望也确实情深意切,颇为动人。

 《孟冬寒气至》(其十七)一诗也露骨地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与爱恋。“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冬天天气寒冷,万物萧索,再加上对游子的思念和期盼,思妇在冬日比常人更觉凄苦难耐。“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吕向《文选六臣注》中对该句作注:“愁多不眠,故知夜长。”思妇内心的愁苦使其夜不能寐,只得在漫漫长夜中仰望星空,欲将内心的相思之情发泄出来。“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描写月圆月缺的自然景象,而这种现象常常勾起人们对于人世悲欢离合的联想,不知不觉间让思妇的相思之苦又深一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思妇想起远方的游子托客人为自己带来一封书信,然而却没有写明归期,只有无尽的相思和更加长久的别离。“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思妇将这封书信视若珍宝,毫不隐瞒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这封三年前的信札,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对游子归来的唯一寄托。最后,这首诗并未止于思妇对爱情的盼望,结尾“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亦表现了她坚定不移的爱情。尽管距离相聚之期道阻路长,思妇并没有放弃等待,只怕他乡的游子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她并不符合儒家思想下掩盖自己对恋人的深刻思念而支持他外出宦游的女性形象,而是大胆地让相思之情喷涌而出,表达其对男女之情的真挚向往与期盼。

 这种难以抑制的对爱情的渴望,是汉末文人借思妇之口,表达出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汉代班昭的《女诫》中所言“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足见在当时儒家观念下,世人对妇人的标准是举止端庄,恪守妇道。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们毫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将相思之苦与对内心炽热的爱恋之情无所隐瞒的表达出来,甚至用一种近乎怨恨的语气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的哀叹,对游子不归,相思难解给予直白的控诉。这种与传统妇道相背离的勇气,正是来源于其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珍视与向往的精神实质。

 每个人都在世俗生活中有着相应的物质追求,然而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推翻了汉代儒家传统的“固穷”思想和对女子“妇德”的束缚,以一种离经叛道的超然气魄,毫不避讳地书写了人类作为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普遍欲望和对世俗美好的向往。诗人用率真的方式表达出人类的永恒感情,以解放一种被压抑的普遍追求,极具人文情怀。

(以上CSJ

 

 综上,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具体诗句对时光短暂、世事无常之感,人心难测、世态炎凉之叹,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珍视与追求的精神实质进行了分析。这仅代表本组在粗浅研究后的拙见,恳请各位不吝赐教。

 

 

 

 

【注释】

[1]出自《汉书志·文艺》:“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2]桓帝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相怯如鸡。”

[3][4] 出自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中分析《明月何皎皎》一节。(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6月第一版)

[5]出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七章东汉文人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二版)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6月第一版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3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1009教学手记——我给学生示范读《离骚》
人文桐城 | 栲栳诗意
落叶飘零似客心——古诗中落叶蕴含的离别之情
今日来感受《古诗十九首》中的温柔丨每日一诗
高考临场如何巧解古诗鉴赏题_
千年经典 || 感受真善美 /轩诚诵读(第468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